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发表于2025-01-05
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豆瓣口碑榜9.0高分,“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合璧之作(精装全二册)
从边城到世界,沈从文说,“三三……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1)《沈从文的后半生》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沈虎雏(沈从文之子)给《沈从文的后半生》提过不少细致而又中肯的意见,他的一位80岁高龄的表哥拿到精编版后,从头天晚上11点一直通读到次日凌晨3点,“他对我父亲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读者,但很多时候是噙着眼泪读,停不下来。”
(2)《沈从文的后半生》是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作家余华收到《沈从文的后半生》这部书稿电子版后,“一口气,从晚上8点左右读到早上4点多,感慨万分。”在接受“澎湃”专访时,余华表示“张新颖是我一生的好朋友”,他坦承,“有时候朋友要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推荐小说,我只好遵命,我推荐的小说里必有沈从文的”。
(3)《沈从文的后半生》是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近年来,张新颖因为对沈从文传记资料的深刻研究和不凡见识,把国内外沈从文研究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凌宇《从边城到世界》等之后的一个重大收获。沈从文逝世30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4)“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沈从文的前半生,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有几种的叙述相当详实而精彩;再写,就很有可能成为没有必要的重复工作。这是我五年前起笔写《沈从文的后半生》时有过的想法。但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完成后,这一想法有所改变。不仅是因为近二十年来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中,关涉前半生的部分可以再做补充;更因为,后半生重新“照见”了前半生,对后半生有了相对充分的了解之后,回头再看前半生,会见出新的气象,产生新的理解。我抑制不下冲动,试写《沈从文的前半生》。【张新颖】
这是“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合璧之作(全二册),包含《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与《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增订版)》,精装共二册。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
《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两手空空走出湘西,闯荡更宽广的世界的时候,他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携带着一个积蓄了丰富信息和能量的顽强自我。这个自我在此后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摩擦中逐渐显现,重要的是被他自己发现并且确认,进而以此成就独特的文学事业。这个自我也在与时代的碰撞和冲突中遭遇挫折和危机,在严峻的考验中调整、坚持、扩充,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和重新确认。
这部沈从文前半生的传记,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变动的时空中叙述他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叙述他的辗转流荡,他的“传奇”与他的平常,他的“人格放光”与他的精神痛苦,他与时代密切相连却持续强韧地保持紧张的“对话”——这是一个人自己的故事,也是牵涉各种社会关系,承载文学、思想和感情的重量,交织进现代中国复杂纹路里的故事。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02年底,三十二卷本《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其中四百万字系沈从文生前未曾刊发的且多为1949年后所写——九卷书信中有八卷写于1949年之后,这三百余万字书信“从数量上讲接近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量”——由此,张新颖发愿为沈从文的后半生立传,一度累出眼疾。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1902—1948》、《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斜行线》等;随笔集《迷恋记》、《此生》、《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2006年)、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5年)等多种奖项。
在《沈从文的后半生》,张新颖说:“我想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半生的经历,他在生活和精神上持久的磨难史,虽然这已经足以让人感慨万千了;我希望能够思考一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什么样的关系。现代以来的中国,也许是时代和社会的力量太强大了,个人与它相比简直太不相称,悬殊之别,要构成有意义的关系,确实困难重重……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这个方面的力量过于强大,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
[题记] 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
[说明]
[上部] 1902—1937
第一章 凤凰:古怪地方,军人家世,顽野而内向的少年
一、古怪地方:“密度”、“空间”和“张力”
二、军人家世、苗族祖母
三、顽童和大千世界
四、杀人的一课:刚好知道“人生”时
五、新式小学、性格的内部、预备兵
第二章 湘西:随军流转,递进的寂寞,渐强的光辉
一、再三重复的恐怖/平常经验
二、“我以为我是读书人”
三、《说部丛书》
四、“打流”
五、动人的产业
六、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
第三章 北京:求学谋生无路,试探用笔,文学开局
一、酉西会馆、琉璃厂、前门大街、京师图书馆
二、“新青年”朋友们、郁达夫
三、初期作品的发表、鲁迅的误会
四、林宰平、徐志摩
五、香山慈幼院、陈翔鹤、胡也频和丁玲
六、文学批评、各体创作、第一本书、筸人谣曲
七、由北而南的变化:政治中心、新书业、个人打算
第四章 上海:出版失败,文学趋向成熟,初尝教书生活
一、“少年”/ “我老了”
二、三个人,两个刊物、一个小出版社
三、文学趋向成熟的时期
四、中国公学教书
五、张兆和,两个人的“顽固”
第五章 武汉、上海、南京、常德、北平:奔波
一、武汉大学
二、作家论
三、胡也频死难前后
四、“向虚空里伸手,攫着的是风”
第六章 青岛:“用身前这片大海教育我,淘深我的生命”
一、变化
二、从“百十小说作者其中之一员”,到“比较优秀的一员”
三、《从文自传》
四、“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五、丁玲被捕之后
六、长远感情
第七章 北平:“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
一、结婚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与海派
三、《湘行书简》:真的历史是一条河
四、《边城》
五、禁书、读经、大众语
六、“天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
第八章 北平:“提起‘时代’,真是一言难尽”
一、有很多话说
二、“真真假假综合”
三、“横溢的情感”与“理性”
四、“对中国新文艺前途发了愁的人的一个呼吁”
五、《从文小说习作选》
六、战争就要来了
[下部] 1937—1948
第九章 南迁途中:生者尽责求生
一、从北平到武汉、长沙
二、乱离家书
三、沅陵
第十章 昆明:变动中的忧患和个人的潜渊
一、青云街
二、《湘西》和《长河》
三、团聚
四、“迂论”
五、潜渊:“谁看到?谁明白?谁相信?”
第十一章 昆明:“无一时不在抽象与实际的战争中”
一、救亡形势下不合时宜的反复论说
二、巴金眼中老友的变化
三、写作宏愿与审查干扰
四、九妹的失常
五、虹影星光
第十二章 呈贡、昆明:家,课堂内外,年轻朋友
一、龙街的家
二、“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
三、院落中的人事
四、课堂、课外
五、年轻朋友
第十三章 昆明:政治幻想之外的支撑
一、期望生活有个转机
二、礼物
三、复员前后
第十四章 北平:“和这个乱糟糟的现实社会对面”
一、不能不把事想得远一点,深一点
二、围攻
三、交织的层次
第十五章 北平:一个有“悲哀的分量”的背影
一、中老胡同三十二号
二、困兽之斗
三、编者的“集团”和现代诗新风
四、几乎没有反应
五、追悼
《湘西》和《长河》
来昆明没多久,沈从文就投入到《湘西》和《长河》的写作中。这两部重要作品几乎同时进行,发表时间也重叠:《长河》从八月七日起在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连载,至十一月十九日,载六十七次而止;《湘西》从八月二十五日起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至十一月十七日,载四十三次,刊完。
由于不经的传说、荒唐的记载、“专家”的生疏隔膜,“湘西就在这种情形中成为一个特殊区域,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野蛮与优美,换言之,地方,人与物,由外面人眼光中看来俱不可解。”《湘西》的写作,则要破除“幻觉与错觉”,“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极多”,“现在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下车时容易触目,住下时容易发生关系,谈天时容易引起辩论,这一类琐细小事,分别写点出来,作为关心湘西各种问题或对湘西还有兴味的过路人一份‘土仪’。”——沈从文自己和许许多多人转往大后方在湘西行经的路线,构成了这部著作叙述的次序: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泸溪?浦市?箱子岩、辰溪的煤、沅水上游几个县分、凤凰、苗民问题——如果能给旅行者减少“忧虑”、补充“好奇心”、更给一点“常识”,以唤起对此地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
这似乎是说,这本书预设的读者是外来者、过路人,在连载完之后写的《题记》里,沈从文再次提起,这是“一个湘西人对于来到湘西或关心湘西的朋友们所作的一种芹献”;不过,这篇《题记》却以更深的忧虑,寄希望于他的同乡读者:他说在沅陵住了几个月,“大约见过两百左右年青同乡,谈起国家大事、文坛掌故、海上繁华时,他们竟像比我还知道的很多。至于谈起桑梓情形,却茫然发呆。人人都知道说地方人不长进,老年多顽固堕落,青年多虚浮繁华,地方政治不良,苛捐杂税太多。可是都人云亦云,不知所谓。大家对于地方坏处缺少真正认识,对于地方好处更不会有何热烈爱好。即从青年知识分子一方面观察,不特知识理性难抬头,情感勇气也日见薄弱。所以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本人的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聚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因此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
他难以控制自己的激动和痛苦,接下去说道:“湘西到今日,生产,建设,教育,文化,在比较之下,事事都显得落后,一般议论常认为是‘地瘠民贫’,这实在是一句错误的老话。老一辈可以藉着解嘲,年轻人决不宜用此卸责。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需认识清楚:这是湘西人负气与自弃的结果!”在列举了方方面面的事实之后,又说:“负气与自弃使湘西地方被称为苗蛮匪区,湘西人被称为苗蛮土匪,这是湘西人的羞辱,每个人都有滁除这羞辱的义务!天时地利待湘西人并不薄,湘西人所宜努力的,是肯虚心认识人事上的弱点,并有勇气改善这些弱点。”
显然,《湘西》大大不同于《湘行散记》,正如同《长河》大大不同于《边城》。
四年前沈从文第一次返乡,已经意识到,正在写作的《边城》无法“对应”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湘西现实,所以在《〈边城〉题记》里,他特意预告似地说:“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长河》最初的酝酿,应该就在此一时期。四年之后战乱之中短暂的家乡生活,使得这个酝酿成熟,就等到昆明安顿下来动笔了。
七月二十八日,沈从文写信告诉张兆和:“我已寄望舒文章十页,下期航信还可寄十页。”这文章,指的就是《长河》;戴望舒时任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主编。“我用的是辰河地方作故事背景,写橘园,以及附属于橘园生活的村民,如何活;如何活不下去,如何变;如何变成另外一种人。预备写六万字。”
二十九日晚又写一信,一开头就说:“已夜十一点,我写了《长河》五个页子,写一个乡村秋天的种种。仿佛有各色的树叶落在桌上纸上,有秋天阳光射在纸上。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洪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正是在“现代”中国的雷声轰响中,带着对变动中的历史的深重忧虑和悲哀,沈从文重新书写乡土,书写一个“现实”的湘西世界。
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时间是在一九三六年秋天。从二十世纪初到这个时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动辐射到这偏僻之地,居住在辰河两岸的人的哀乐和悲欢,就和一个更大世界的变动联系在一起,不可能是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哀乐和悲欢了。从《边城》这个自足世界的时间和空间,到《长河》风吹草动都与外界息息相关的时间和空间,其性质已经显示出非常不同的特征。
这个变化,概而言之,是“现代”来了。
“现代”是什么?“现代”到底怎么样?此类问题,对于许多知识分子来说,也许首先是理论问题、理念问题、观念问题,再是从理论、理念、观念到实践的问题;沈从文“乡下人”的思路却不同,对他来说,实际的耳闻、目睹、身受的“亲证”,具体的现象和确实的状况,比抽象空洞的理论、理念、观念重要得多,更准确地说,后者必须在与现实具体情境的摩擦中,产生出经得起检验的有效性。由此而进入观察和辨识,沈从文得到的是非常沉痛的经验。他后来为这本书写《题记》,说:“‘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可是具体的东西,不过是点缀都市文明的奢侈品,大量输入,上等纸烟和各样罐头,在各阶层间作广泛的消费。抽象的东西,竟只有流行政治中的公文八股和交际世故。大家都仿佛用个谦虚而诚恳的态度来接受一切,来学习一切,能学习能接受的终不外如彼或如此。”时髦青年也好,普通学生也好,“共同对现状表示不满,可是国家社会问题何在,进步的实现必需如何努力,照例全不明白。”所能做的,不过是“挥霍家中前一辈的积蓄,享受现实,并用‘时代轮子’‘帝国主义’一类空洞字句,写点现实论文和诗歌,情书或家信。”少数“想要好好的努力奋斗一番的,也只是就学校读书时所得到的简单文化概念,以为世界上除了‘政治’,再无别的事。……个人出路和国家幻想都完全寄托在一种依附性的打算中,结果到社会里一滚,自然就消失了。”
高蹈的对于“现代”理论的依附性,对于“简单文化概念”的依附性,或者是世俗的对于“政治”的依附性,都无从与现实经验和个人内心发生深切的关系,因其依附性,不可靠是必然的。这样的“现代”,将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大可疑虑。
再者,并非说到“现代”就说到底了,还可以继续往下说。举一个小例子,小说里写到当地人讨论新式油业公司的事:辰州府地方要成立一个用机器榨油的公司,一旦开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原有四处散落的手工作坊式的油坊要关门。这一种“现代来了”,表面上是新式工业来了,代替老旧的生产方式;两种作业方式之间的冲突,通常会被叙述成“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的冲突——而这不过是根本不了解表面掩盖之下真实情形的浮泛之论。在这样的关键地方,见出沈从文的不一般,也见出他对湘西生活真实状态的深入和对湘西民众疾苦的感同身受,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官与民争利。橘子园主人滕长顺看得明白:“有五百万本钱,省里委员,军长,局长,都有股份。又有钱,又有势,还不容易办?”“他们有关上人通融,向下运还便利,又可定官价买油收桐子,手段很厉害!自己机器不出油,还可用官价来收买别家的油,贴个牌号充数,也不会关门!”(10;89,90)如果一定要把这里将要发生的事情说成是机器工业和手工作坊业、“现代与传统”、“新与旧”的冲突那么这个“现代”和“新”,也是和权力勾结在一起而来的,官与民争利的动机和实质深藏其内。
小说中人物对地方现实的忧心忡忡,绝非空穴来风。山雨欲来,地方的命运,正处在“无边”的威胁和危险之下。
《长河》最后一章,《社戏》,是后来写的。这个小小地方的朴素的欢乐,自然衬托下的抒情诗气氛,其实正处在大的灾难的包围之中,除了接连不断的地方性动乱,前头还有即将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整个国家民族的大劫已经是步步紧逼而来。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沈从文写酬神娱己的社戏,写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欢乐、虔敬和抒情诗气氛,写地方民众于危机四伏中照常生活的能力,照常庄严和活泼的能力,显示出笔力的非凡强健。
《长河》舒展,开阔,有些散漫,不像《边城》那样精致,而有厚实粗拙的美感。半个世纪之后,黄永玉这样表述他读这本书的感受:“我让《长河》深深地吸引住的是从文表叔文体中酝酿着的新的变革。他排除精挑细选的人物和情节。他写小说不光是为了有教养的外省人和文字、文体行家,甚至他聪明的学生了。他发现这是他与故乡父老子弟秉烛夜谈的第一本知心的书。”
与故乡的亲密性却并不必然意味着狭隘、偏执的立场和视野,“虽然这只是湘西一隅的事情,说
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广西师大的书不少精品啊!
评分这次618买的爽了4-3难得的折扣
评分那正是些年轻而值得回味的日子。
评分想有兴趣了解他的一生 这本书可以读读的
评分沈从文前后半生这两本书真的非常好,特别是后半生非常非常精彩。之前已经看过kindle版了,京东有活动就把纸质版也收下,难得理想国的书参加满减。
评分后半生看了,再看这本前半生。作者收集资料丰富,可读性强
评分听人推荐说应该先看后记。读完后记简直迫不及待就翻开正文了。这个作者太有意思又太让人心疼了,了解了他的经历再来看书,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赞译者!看得出来她是真的懂这位作者的。
评分去年买了后半生,只是大概翻了翻。这下前后合璧,从前到后看,正好!
评分内容很好,精装本,不错,看着心情很沉重。
沈从文全传: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全二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