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藝術》既不是一本教科書,也不是什麼藝術的專著,它是一部文筆生動的藝術史。此書主要把藝術分為中世紀藝術、埃及藝術、希臘藝術、中國與日本藝術等幾大模塊,內容涵蓋瞭建築、雕塑、繪畫、音樂、戲劇,以及文學、舞蹈、服飾、工藝美術等藝術領域。如此紛繁龐雜的內容,房龍卻能舉重若輕,靈活自如地行文,可見其曆史知識的淵博,以及駕馭文字的功力之深厚。
房龍(1882—1944),荷蘭裔美國作傢和曆史學傢。房龍擅長用輕巧俏皮的文字撰寫曆史、文化、文明和科學等方麵的通俗著作,1921年齣版的《人類簡史》(另譯《人類的故事》,使他一舉成名,享譽世界。
房龍一生著述頗豐,寫瞭30多部涉及曆史、文化、文明和科學等方麵的通俗著作,單槍匹馬將人類各方麵的曆史幾乎全都復述一遍。主要作品有《人類簡史》《世界簡史》(另譯《房龍地理》)《文明的開端》《太平洋的故事》《人類的藝術》《寬容》《美國的故事》《與偉人談心》等。
房龍的著作文筆優美、知識廣博、幽默風趣、發人深省,貫穿著理性、寬容和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作為一個文化普及者,他一生都緻力於“嚮人類的無知和偏見挑戰”。
序 /1
第一章 寫在前麵的話 /001
第二章 人類的史前藝術 /008
第三章 埃及的藝術 /016
第四章 巴比倫、迦太基及神秘的蘇美爾王國的藝術 /025
第五章 海因裏希·謝裏曼 /031
第六章 希臘藝術 /036
第七章 古羅馬及拜占庭帝國藝術 /043
第八章 俄羅斯藝術 /048
第九章 波斯藝術 /051
第十章 中世紀初期的藝術 /054
第十一章 哥特式藝術 /067
第十二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082
第十三章 佛羅倫薩的藝術 /094
第十四章 油畫藝術的發明 /104
第十五章 意大利繪畫工廠的開張 /110
第十六章 美洲藝術 /134
第十七章 在新繪畫誕生之地聽見新音樂 /138
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藝術”的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人類感知邊界的拓寬史”。作者的筆觸極其銳利,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尚未被充分命名的文化心理波動。比如,在討論文藝復興早期透視法的確立時,作者並沒有過多贊美其數學上的成就,反而將其解讀為人類對“確定性”和“個人空間主權”的集體渴望的物化體現。這種解讀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藝術作品背後社會驅動力的認知。書中對圖像學和符號學的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每一個符號的變遷都被賦予瞭深厚的文化重量。閱讀過程是一種持續的智力挑戰,因為它要求你放下對“美”的固有評判體係,轉而用一種更具人類學意義的目光去審視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遺跡。它對細節的打磨令人稱奇,但總體上給人一種宏大敘事下的碎片化體驗,需要讀者有很強的自我整閤能力來構建完整的閱讀地圖。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老實說,非常“跳躍”,像是一場充滿奇思妙想的意識流漫步。它沒有固定的主題句來統領每一章節,更多的是通過一係列精妙的比喻和哲學思辨將分散的觀點串聯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對“色彩的語言學”的論述,他沒有停留在顔料的化學成分或者色彩心理學上,而是將特定文化中對“藍色”的偏好或厭惡,與該文化對“天空”或“海洋”的認知極限直接掛鈎。這種跨學科的連接方式,既令人耳目一新,也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思維靈活性。讀到後半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散漫卻暗藏玄機的句子,仿佛在解一個復雜的謎語。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你質疑既有的分類框架。如果你習慣於綫性閱讀和明確的因果鏈條,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感到有些“失重”,因為它更側重於描繪一種“感知場域”的變遷,而不是清晰的藝術史脈絡。它的力量在於激發思考,而不是提供知識儲備。
評分這部作品,乍一看書名,便讓人心生嚮往,仿佛能窺見人類文明最輝煌的側影。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發現它遠比一個簡單的“藝術史”標簽要復雜得多。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非常規的敘事角度,不再是按照時間綫索羅列風格流派,而是將人類社會的重大轉摺點作為錨點,去探討藝術在那些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功能性”而非純粹的“美學價值”。例如,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中世紀晚期,歐洲城市手工業行會的興衰如何直接塑造瞭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邏輯,以及這種邏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早期商人的世界觀。敘述的文字充滿瞭曆史學的嚴謹和人類學的細膩,大量的原始文獻引用和考古發現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讀來酣暢淋灕,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導師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田野考察。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用符號和物質錶達其生存睏境與超越欲望”的宏大社會學論文,而非我們通常期待的那種賞心悅目的畫冊解讀。對那些期待從書中找到清晰易懂的“藝術鑒賞指南”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略微的晦澀和跳躍,但對於熱愛深挖事物根源的探索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理解的大門。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充滿瞭古典的浪漫主義底色,但其內核卻是極其現代和解構的。作者似乎非常鍾愛使用長句和復雜的從句結構,句法結構復雜精妙,充滿瞭排比和對仗,讀起來有一種沉浸式的、近乎於詩歌般的韻律感。他對於“失落的技藝”和“被遺忘的材料”的追溯,尤其令人動容,仿佛透過文字的縫隙,真的能聞到古代工坊裏泥土和鬆脂混閤的氣味。然而,這種對語言美感的極緻追求,有時也成為瞭理解內容的障礙。有幾次,我因為沉迷於作者如何措辭和組織段落,而忽略瞭其論證的核心,不得不迴溯重讀。它無疑是一部文學性極強的學術著作,但對於追求信息獲取效率的現代讀者來說,可能會因為其濃鬱的文風而感到閱讀負擔較重。這是一部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茶,而不是快餐式的知識飲品。
評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毫不留情地挑戰瞭西方中心主義的藝術評判標準。作者在論述不同文明的“創造力”時,引入瞭大量非西方世界的案例,並且拒絕用西方的美學範式去套用和評判它們。他筆下的非西方藝術不再是“異域風情”的點綴,而是與歐洲曆史進程並行的、擁有自身內在邏輯和高度成熟理論體係的獨立發展分支。這種平視的、去等級化的敘事態度,讓我對全球文化景觀有瞭全新的認識。書中對材料哲學的探討也十分深刻,探討瞭諸如石頭、絲綢、青銅等物質本身所承載的“時間重量”,以及藝術傢如何與這些物質進行“對話”。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成功地將“創作”行為還原為人類在特定生存環境下,與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進行博弈的復雜過程,而非僅僅是天纔個體的靈光乍現。它是一次深刻的、令人尊敬的文化考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