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的传感特性及应用

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的传感特性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兴柳,王彦,杨忠 著
图书标签:
  • 光纤光栅
  • 长周期光栅
  • 光纤传感器
  • 传感技术
  • 光纤通信
  • 结构传感
  • 物理传感
  • 光学传感器
  • 光纤器件
  • 级联结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7649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555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长周期光纤光栅是一种周期在数百微米的光纤光栅,具有插入损耗低、无后向反射、制作简单以及成本低、灵敏度高、尺寸小、重量轻、耐腐蚀、抗电磁干扰等优点,在光纤传感和光纤通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长周期光纤光栅是智能结构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感器,易于和基体结构集成,可以实时监测结构的应力、折射率、应变、温度、损伤等结构的健康状态。目前对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与实验的探索阶段,实用化程度不高。因此,利用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实现智能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没有专门针对长周期光纤光栅尤其是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理论和应用书籍,本书填补了其在光纤光栅类图书领域的一个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长周期光纤光栅(LPG)传感器及其级联结构(LPGP)的传感特性及应用研究,共分11章。
第1章介绍了LPG在通信和传感领域的应用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章采用耦合模理论对LPG及LPGP进行分析;第3章对LPG的主要参数进行频谱分析和仿真;第4章对LPG的基本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第5章研究设计LPG解调系统,实现对板结构振动信号的监测;第6章应用LPG实现基于小波包能量谱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第7章研究了LPG在土木工程结构中耐久性健康监测的应用;第8章对LPGP的温度、应变、弯曲和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第9章研究了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技术;第10章用LPGP来实现对超声波的检测,获得相应的超声场的参数;第11章提出了对LPGP减敏保护、温度补偿的封装设计。本书是一本有关智能监测与控制方面的专著,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联系实际,适合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光纤光栅、智能监测与控制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阅读,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作参考。

作者简介

胡兴柳(1974-),女,工学博士,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安徽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4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硕士毕业,2012年3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监测与控制专业博士毕业,2014年-2015年国家公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纤传感技术、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横向协作等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与EI检索13篇。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王彦(1975-),女,工学博士,安徽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能监测与控制专业博士毕业,国家公派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纤传感技术、仪器仪表技术等。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以及横向项目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余篇。获国家专利多项。
杨忠(1968-), 男,工学博士,博士后,金陵科技学院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东南大学自动控制学科博士后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光伏发电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等20余项科研教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15篇,出版专著2本、国家标准1部;获得授权55项专利。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目录

第 1章 绪 论 1
1.1 引言 1
1.2 LPG的理论研究现状 2
1.3 LPG的制备技术 3
1.4 LPG的应用概况 6
1.4.1 LPG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7
1.4.2 LPG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8
1.5 LPG的发展趋势 9
1.6 本书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10
参考文献 12
第 2章 LPG及LPGP的理论分析 17
2.1 光纤光栅的结构 17
2.2 耦合模理论 19
2.3 LPG模式耦合 20
2.3.1 纤芯基模有效折射率及其场分布 20
2.3.2 包层模有效折射率及其场分布 21
2.3.3 耦合特性分析 25
2.3.4 LPG的模式耦合方程 26
2.4 LPGP模式耦合 27
2.5 本章小结 30
参考文献 30
第3章 LPG及LPGP谱特性的仿真和研究 32
3.1 表征LPG的谱特性的参数 32
3.2 LPG对结构参数的敏感特性分析 35
3.2.1 光栅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35
3.2.2 光纤结构参数对频谱的影响 40
3.3 LPGP对结构参数的敏感特性 45
3.4 本章小结 49
参考文献 49
第4章 LPG的传感机理 50
4.1 LPG的温度传感 50
4.1.1 谐振波长的温度特性理论分析 50
4.1.2 损耗峰幅值的温度特性 52
4.1.3 温度特性实验研究 53
4.2 LPG的轴向应变传感 54
4.2.1 轴向应变理论分析 54
4.2.2 轴向应变实验研究 55
4.3 LPG的弯曲传感 57
4.3.1 弯曲特性理论分析 57
4.3.2 弯曲特性实验研究 59
4.4 LPG的折射率传感 60
4.4.1 折射率特性理论分析 60
4.4.2 折射率特性实验研究 62
4.5 LPG的横向负载传感 64
4.5.1 横向负载特性理论分析 64
4.5.2 横向负载特性实验研究 65
4.6 LPG的温度补偿技术 66
4.6.1 温度补偿方法 66
4.6.2 温度补偿实验 67
4.6.3 其他温度补偿方法 69
4.7 本章小结 70
参考文献 71
第5章 LPG振动信号监测 72
5.1 薄板振动的微分方程 73
5.2 LPG振动信号监测传感器 76
5.2.1 动态信号监测原理 76
5.2.2 LPG动态信号监测系统 77
5.2.3 LPG动态信号的解调方案 80
5.2.4 系统最优工作点的确定 84
5.3 薄板结构振动信号的采集 85
5.4 分布式振动信号采集系统 89
5.5 具有自动跟随功能的振动信号监测系统 91
5.6 本章小结 93
参考文献 94
第6章 基于小波包能量谱分析的LPG结构损伤识别 95
6.1 板结构ANSYS分析 95
6.2 小波包理论分析 98
6.2.1 小波分析 99
6.2.2 小波包分析 100
6.3 信号的能量特征指标提取 102
6.3.1 小波基的选取 102
6.3.2 小波分解阶数和小波包分解尺度的选取 103
6.3.3 特征指标的提取 103
6.4 板结构的小波包能量谱分析 104
6.4.1 同一位置不同程度的损伤 104
6.4.2 不同位置相同程度的损伤 107
6.5 本章小结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7章 LPG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健康监测 111
7.1 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锈蚀 111
7.1.1 钢筋锈蚀机理 112
7.1.2 钢筋锈蚀过程 114
7.2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监测方法 115
7.3 实验方法确定 116
7.3.1 钢筋锈蚀方法的确定 116
7.3.2 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率的测量 117
7.4 基于LPG折射率特性的钢筋锈蚀监测 117
7.4.1 传感器设计 117
7.4.2 实验室环境实验 119
7.4.3 双光栅测量 121
7.4.4 实验讨论 122
7.5 基于LPG微弯特性的钢筋锈蚀监测 123
7.5.1 传感器设计及封装 123
7.5.2 实验室环境实验 125
7.5.3 混凝土埋入实验 126
7.5.4 实验讨论 129
7.6 本章小结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8章 LPGP传感特性的研究 133
8.1 LPGP温度传感特性 133
8.1.1 LPGP温度特性的理论分析 133
8.1.2 LPGP温度特性的实验及分析 136
8.2 轴向应变传感特性 139
8.2.1 LPGP轴向应变特性的理论分析 139
8.2.2 轴向应变特性实验 141
8.3 弯曲传感特性 144
8.3.1 LPGP弯曲传感特性的理论分析 144
8.3.2 弯曲传感特性实验 145
8.4 折射率传感特性 148
8.4.1 LPGP折射传感特性的理论分析 148
8.4.2 LPGP折射传感特性的仿真研究 149
8.4.3 折射率传感特性实验 152
8.5 本章小结 156
参考文献 156
第9章 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单LPGP应变和温度同时测量技术的研究 158
9.1 支持向量回归机理论基础 158
9.2 温度与应变的同时测量 163
9.2.1 交叉敏感问题的解决方案 163
9.2.2 不同谐振峰应变与温度的测量 164
9.3 矩阵分析方法 166
9.4 基于SVR的温度与应变预测模型的建立 168
9.4.1 支持向量回归机的表述 168
9.4.2 -SVR相关模型参数选取 172
9.4.3 基于SVR的温度和应变的预测 174
9.4.4 SVR和标准矩阵法对应变和温度预测的比较 174
9.5 本章小结 175
参考文献 176
第 10章 LPGP对超声波检测研究的初探 178
10.1 超声波简介 178
10.2 光纤光栅检测超声波的研究 179
10.3 超声波作用于LPGP的原理 180
10.4 超声波基本特性的LPGP实验研究 183
10.4.1 超声波静态特性实验系统组成 183
10.4.2 实验结果分析 183
10.5 本章小结 186
参考文献 187
第 11章 LPGP的封装及在乐果溶液降解过程中的应用 188
11.1 光纤光栅的封装类型 188
11.1.1 保护性封装 188
11.1.2 敏化性封装 190
11.2 LPGP的封装 191
11.2.1 LPGP温度补偿的封装原理 191
11.2.2 LPGP温度补偿的封装设计 193
11.2.3 封装的LPGP温度特性实验 195
11.3 基于LPGP的乐果溶液污水降解的在线监测 195
11.3.1 乐果溶液污水降解技术 195
11.3.2 超声强化电絮凝技术降解乐果溶液污水原理 197
11.3.3 超声强化电絮凝技术降解乐果溶液实验 199
11.4 本章小结 203
参考文献 203
光纤传感新篇章:探索长周期光纤光栅级联结构的奥秘与前沿应用 光纤传感技术,作为一种集高精度、高灵敏度、抗电磁干扰、易于网络化等诸多优点于一身的先进测量手段,在现代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从环境监测到生物医学,从航空航天到土木工程,光纤传感器的身影无处不在,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而在众多光纤传感技术中,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 LPWG)以其独特的谐振特性和灵活的可设计性,正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在传感特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部分: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基础理论与制备 在深入探讨其应用之前,理解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根本原理至关重要。本部分将从光纤的基本特性出发,逐层剥离LPFG的构成要素。我们将详细介绍光纤的导波原理,包括模式传播、纤芯模式与包层模式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光纤中传播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阐述光栅结构对光纤模场分布和传播常数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形成机制。LPFG是通过在光纤纤芯中周期性地改变其折射率而实现的。这种周期性改变会引起纤芯模式与包层模式之间的耦合。当耦合满足特定条件时,即光栅周期恰好等于纤芯模式与某个包层模式之间相位匹配条件的整数倍时,就会在特定波长处发生谐振,表现为光信号在这些波长处出现强烈的衰减峰。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光栅结构,如倾斜光栅、长周期光栅等,并重点关注LPFG的结构参数,如光栅周期、光栅长度、折射率调制深度和形状等,如何影响其谐振波长和光谱特性。 在制备方面,我们将全面介绍当前主流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制备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紫外光刻技术、CO2激光烧蚀技术、机械刻划技术以及电化学腐蚀技术等。我们将分析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包括其对光栅精度、重复性、耐久性以及适用材料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制备工艺参数,实现对LPFG性能的定制化设计,以满足不同传感应用的需求。 第二部分:长周期光纤光栅的传感机理与特性分析 长周期光纤光栅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传感元件,关键在于其谐振波长对外界环境参数的敏感性。本部分将深入剖析LPFG的传感机理,并对其传感特性进行详尽的分析。 我们将详细阐述LPFG谐振波长对各种外部环境参数变化的响应机制。这包括: 温度传感: 温度变化会引起光纤材料折射率和几何尺寸的变化,从而导致LPFG的谐振波长发生漂移。我们将量化分析温度变化与谐振波长漂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温度传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应力/应变传感: 外部施加的应力或应变会改变光纤的几何形状和折射率,进而影响LPFG的谐振特性。我们将分析应力/应变对LPFG传感性能的影响,并讨论如何设计LPFG以实现高灵敏度的应力/应变测量。 折射率传感: LPFG的包层模式对光纤外部环境的折射率变化非常敏感。当LPFG的包层模式与光纤外部介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谐振波长会发生显著漂移。我们将深入分析LPFG在液体折射率传感方面的优势,并探讨其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其他环境参数传感: 除了温度、应力/应变和折射率,LPFG还可以用于传感其他多种环境参数,如压力、湿度、生物分子浓度等。我们将介绍这些传感机理,并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在特性分析方面,我们将重点关注LPFG的传感灵敏度、分辨率、线性度、迟滞效应、稳定性以及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我们将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影响这些性能指标的因素,并提出优化LPFG传感性能的策略。 第三部分:长周期光纤光栅级联结构的设计与优势 为了进一步提升传感性能或实现多参数、多信息量传感,将多个LPFG进行级联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部分将聚焦于长周期光纤光栅级联结构的设计理论、制备方法及其带来的独特优势。 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级联方式,例如串联、并联以及混合级联等,以及它们在传感应用中的作用。我们将详细分析级联结构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的LPFG(例如,对不同环境参数敏感的LPFG)来实现多参数同时测量。例如,通过级联对温度和折射率敏感的LPFG,可以实现对温度和溶液浓度的独立测量。 在级联结构的设计方面,我们将探讨如何优化单个LPFG的参数(周期、长度、折射率调制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实现最优化的传感输出。我们将讨论级联结构的光谱特性,以及如何通过分析多个谐振峰的相互作用来提取更多的传感信息。 级联结构的优势将是本部分的重点。我们将重点突出其在以下方面的提升: 多参数传感能力: 实现对多种环境参数的同时、独立测量,这是级联结构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灵敏度增强: 通过巧妙的级联设计,可以实现对某些参数的超高灵敏度测量。 信息冗余与鲁棒性: 级联结构可以提供冗余的传感信息,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 传感范围扩展: 通过级联不同特性的LPFG,可以实现对更宽范围环境参数的测量。 复杂信息提取: 级联结构为提取更复杂的传感信息,如空间分布信息,提供了可能。 第四部分: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的前沿应用 基于LPFG及其级联结构优异的传感特性,其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部分将深入探讨LPFG及其级联结构在不同领域的最新应用实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 环境监测领域: 水质监测: LPFG对溶液折射率的敏感性使其成为检测水中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物、pH值等)的理想传感器。我们将介绍如何利用LPFG实现对水体关键参数的实时、在线监测,以及在饮用水安全、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大气监测: LPFG可以用于监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湿度、温度等。我们将探讨其在工业排放监测、室内空气质量评估以及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土壤监测: LPFG可以用于测量土壤的湿度、温度、盐度等,为精准农业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 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分子检测: 通过在LPFG表面修饰特异性的生物识别分子(如抗体、DNA探针),可以实现对特定生物分子(如葡萄糖、蛋白质、病毒等)的高灵敏度检测。我们将介绍其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以及生物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pH值与离子浓度传感: LPFG可用于测量体液(如血液、尿液)的pH值和离子浓度,为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体内传感器: 探讨LPFG及其级联结构在微创、植入式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潜力,用于长期生理参数监测。 3. 工业应用领域: 结构健康监测: LPFG可以集成到桥梁、隧道、建筑物等结构中,实时监测其应力、应变、温度等变化,及时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 流体监测: LPFG可用于监测管道内流体的温度、流速、密度等参数,在石油、化工、能源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 精密制造: LPFG可用于高精度测量和控制,例如在精密机床、半导体制造等领域。 4. 其他新兴领域: 航空航天: LPFG在极端环境下的高稳定性使其在航空航天领域具有应用潜力,例如用于监测飞行器的结构健康和内部环境。 新能源: LPFG可用于监测新能源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运行状态。 结论与展望 本书在系统阐述长周期光纤光栅基础理论、传感机理及制备技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级联结构的设计理念、性能优势以及在环境监测、生物医学、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LPFG及其级联结构凭借其高灵敏度、高精度、多参数测量能力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已成为光纤传感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展望未来,随着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计理论的日益完善,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在传感性能、集成化、智能化方面将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预见,其在高端制造、智慧城市、精准医疗、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本书旨在为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通过深入学习本书内容,读者将能够系统掌握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的精髓,并能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各自的研究和工作实践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感觉,米色的底色搭配深蓝色的书名,仿佛预示着要带我进入一个充满未知但又引人入胜的光学世界。尽管我并非光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长周期光纤光栅”这个词组本身就带着一种技术的美感,让我联想到精密的仪器和前沿的科技。我对光纤技术一直充满好奇,尤其是在通信和传感领域,它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总是让我惊叹。这本书的书名中提到了“传感特性及应用”,这让我非常感兴趣。我一直好奇,仅仅是改变光纤的结构,就能实现如此精密的测量吗?例如,温度、压力、应变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量,是否能通过这种奇妙的光学器件得到精确的监测?而且,“级联结构”这个词又暗示了更复杂的系统,这让我开始想象,当多个光栅组合在一起时,是否能实现更强大、更独特的功能?我期待书中能有通俗易懂的原理介绍,能够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探到其中的奥妙,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并看到它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令人兴奋的应用场景。

评分

初次见到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精密仪器运转的画面。我一直对精密测量和监测技术很感兴趣,尤其是在一些对环境要求极高的领域,比如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甚至是生物医学。而“光纤光栅”这个词,在我看来就代表着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的测量方式,这正是许多高端应用所迫切需要的。书中提到的“长周期”和“级联结构”则进一步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通过设计不同周期的光栅,并将其巧妙地组合,一定能够实现对各种物理参数的细致入微的感知。例如,在监测桥梁的结构健康时,是否能通过不同位置的光栅阵列,实时捕捉到桥梁因荷载变化而产生的微小形变?或者在地下水监测中,是否能通过部署的级联光栅传感器,精确测量水体深度的变化以及其中溶解物质的含量?这本书的内容,如果能为我揭示这些令人惊叹的应用可能性,那就太棒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的传感特性及应用》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默默无闻但又至关重要的技术。我常常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智能化的时代,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而传感器正是数据采集的源头。光纤传感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感技术,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如抗电磁干扰、高灵敏度等,一直让我心生向往。尤其是我对“长周期光栅”的说法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它能够监测更宽的范围,或者对特定波长的光信号有更特殊的响应?而“级联结构”更是让我浮想联翩,这是否意味着可以构建出更复杂、功能更强大的传感网络?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这种光栅的制备方法,以及它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在工业生产线上,如何利用它来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在医疗领域,又如何将其应用于精准诊断。

评分

单看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长周期光纤光栅”这个概念本身就带着一种“长久”和“周期性”的韵味,似乎暗示着一种对稳定、持续监测的追求。而“传感特性”则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功能——感知世界。“级联结构”的加入,则让我想到了“滴水穿石”的坚持,或者“集腋成裘”的智慧,仿佛是将无数细微的感知汇聚起来,形成强大的监测能力。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事物、能够“听见”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的技术充满敬意。我想象着,这本书或许会揭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光纤结构,是如何与外界的温度、压力、应变等物理量产生微妙的互动,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读的信号。我特别想知道,当这些“感知器”以“级联”的方式组合起来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最终在哪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级联结构的传感特性及应用》虽然听起来颇为专业,但字里行间透出的“传感”二字,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我看来,传感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它渗透在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环境保护乃至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很好奇,这种“长周期光纤光栅”究竟是如何实现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呢?是依靠光信号的微小扰动,还是通过某种精巧的光学原理?书中如果能从基础的物理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光栅的构建、特性表征,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各种传感场景,那将是极大的福音。特别是我对“级联结构”的表述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将多个光栅串联或并联,从而实现多参数、高精度、甚至是智能化的传感呢?想象一下,一种能够同时监测温度、湿度、气体浓度,并且还能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传感器,该是多么令人振奋。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这些技术的前景,以及它们为我们带来的更美好、更安全的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