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楞严,开智慧。南怀瑾先生认为,一部楞严经,即可概括佛法的精要!这本《楞严大义今释》,是南怀瑾先生用浅显易懂的白话语翻译楞严,并作简单的解释,方便各层次的读者。
《楞严经》从阿难与摩登伽女共堕情天欲海起,询问阿难出家学佛之因,由此开始“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探究身心二者之关系,再由精神到物质,由人生而宇宙,节节剖解,条理井然,最后剖析五阴之空性,得出明心见性之结论。
南怀瑾先生认为,《楞严经》是一部能概括佛法精要的经典,其中既有高深的哲学理论,也有科学的实验,值得认真研读。因此,先生不辞辛苦将其翻译成现代语言,并作简要解释,旨在阐明楞严之大义,期使读者由此悟得真实智慧和人生真理。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叙言
楞严大义指要
第一章心性本体论
问题的开始
心灵存在七点认识的辨别
真心与妄心体性的辨认
心性自体的指认
第二章宇宙心物认识论
宇宙万有自性本体的认识
自性和物理现象界的八种分析
客观的物理世界与自性能见的主观无二无别
自性本体超越自然与因缘和合
个别际遇与共同遭遇的原因
第三章心理与生理现状为自性功能发生的互变
心理与生理的五阴作用经验的分析
心理与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与意识)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作用(十二处)经验的分析
身心与外界之间(十八界)经验的分析
第四章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
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
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
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
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
第五章修习佛法实验的原理
个人解脱成佛与群体的关系
自性真心证悟的法则与原理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的法则与原理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
二十五位实地修持实验方法的自述
…………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
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去年秋末的一个晚上,讲罢《楞严》,台湾大学助教徐玉标先生,与师范大学巫文芳同学,同在我斗室内闲谈,又讲到这个问题。他们希望我亲自动手译述,我说自己有三个心戒。所以迟延至今。第一,译述经文,不可冒昧恃才。尤其佛法,首先重在实证,不能但作学术思想来看。即或证得实相,又须仰仗文字以达意。所以古人对于此事,曾有一句名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唐代宗时,一供奉谒慧宗国师,自云要注《思益经》。国师说:要注经必须会得佛意。他说:不会佛意。何以注经。国师就命侍者盛一碗水,中间放七粒米,碗面安一支箸,问他是什么意?他无语可对。国师说:你连老僧意都不会。何况佛意?由此可见注经的不易。我也唯恐佛头著粪,不敢率尔操觚。第二,从前受蜀中一前辈学者嘱咐云:人心世道,都由学术思想而转移。文字是表达学术思想的利器,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聪明的思想,配合动人的文词,足可鼓舞视听,成名一时。但现在世界上邪说横行,思想紊乱,推原祸始,都是学术思想制造出来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切勿只图一时快意,舞文弄墨。从此我对文字就非常戒惧,二十年来,无论处在何种境遇,总是只求浅修默行。中间一度,几乎完全摒弃文字而不用,至于胸无点墨之境。现在前人虽已作古,但言犹在耳,还是拳拳服膺,不敢孟浪。第三,向来处事习惯,既经决定方针,必竭全力以赴。自参究心宗以后,常觉行业不足。习静既久,耽嗜疏懒为乐。偶或动写作兴趣,就会想到德山说的:“穷诸玄辩,如一毫置于太虚。彻世机枢。似一滴投于巨壑。”便又默然搁笔了。徐巫二位听了,认为是搪塞的遁词。遂说但要我来口述,他们当下记录,以免我写作的麻烦。我想这样可以试而为之,就随便答应下来。起初是把每句文词意义,逐字逐句翻成白话,所以字斟句酌,不胜其烦。过了三天,萧正之先生来访,又谈到此事。他认为佛法被人误解,也正如其他宗教一样,病在不肯脱掉宗教神秘的色彩,所以不能学术化,大众化。不如撷取其精华,发挥其要义,比较容易使人了解。我同意他的意见。为切合时代的要求,就改了方式,但用语体来述说它的大义,而且尽可能纯粹保留原文字句的意义,糅合翻译和解释两种作用,定名为《楞严大义讲话》。
初拿到这本书,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楞严经,作为佛教界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其深奥晦涩一直是许多修行者心中的一道门槛。我尝试过阅读原经,也看过一些古今的注疏,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次看到《楞严大义今释》,名字里的“今释”二字,给了我一丝希望,期盼着它能用更贴近现代人理解的方式,解读这部伟大的经典。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装帧所吸引,精美而不失古朴,一看便知是经过用心打磨的。接着,我开始阅读其中的章节。坦白说,我并不能完全理解每一句话,但编纂者在文字的编排上,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于经文的浩瀚大海时,总能适时地指出方向,提供一些关键的线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抽象概念时,所引用的诸多生活化的例子,这些例子让原本高不可攀的佛法,变得触手可及,也让我对某些修行次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一种逐渐清晰的脉络在我心中展开,这是一种奇妙的学习体验,它让我觉得,原来佛法的智慧,真的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深藏于寺庙的古籍之中。
评分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充斥着太多的浮躁和喧嚣,很多时候,我们被各种外在的信息和欲望裹挟着,很少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开始接触一些佛学经典的阅读,也是希望能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一丝宁静和方向。楞严经,在我眼中,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我仰望它,却常常不知如何攀登。当我偶然看到《楞严大义今释》这本书时,我被它所承诺的“今释”二字所吸引,仿佛它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那扇古老的大门。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当我开始阅读时,我发现它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想中的压迫感。相反,作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经文中的要义一点点地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五阴”“六入”等概念时,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表达。书中大量的类比和比喻,让我对那些抽象的佛学理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仿佛那些古老的智慧,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触手可及的灯火。我会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伴着这本书,慢慢地品读,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智者在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它不仅仅是在解释经文,更是在引导我如何去观照自己的内心,如何去理解生命的本质。
评分我一直对佛教经典的智慧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被其深奥的文字和复杂的概念所困扰。楞严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曾尝试阅读,但每次都浅尝辄止,难以深入。看到《楞严大义今释》这本书,我被它的书名所吸引,觉得它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我拿到书后,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中的编纂者,在解读经典时,显得非常用心。他们并没有生搬硬套古老的注疏,而是尝试用一种更易于现代人理解的方式,来阐述经文的义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核心概念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既保留了经典的庄严,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让我觉得,佛法的智慧,原来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我会在阅读过程中,反复思考书中所讲的内容,并将它与我自身的经历相结合,从中获得很多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楞严经,它更像是在引导我,如何去认识自己,如何去理解世界,如何去找到内心的平静。每一次阅读,都让我感觉自己又向智慧更近了一步,也让我对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分接触佛法,对我而言,是一次漫长而充满探索的旅程。我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去理解佛陀的智慧,也曾阅读过许多关于佛教的书籍,但始终觉得,许多经典中的概念,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实在是太过艰涩。楞严经,更是我心中一个巨大的谜团。它在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内容之丰富、义理之精深,常常让我望而却步。《楞严大义今释》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道曙光。书名中的“大义”二字,预示着它将深入地解读经典的精髓,“今释”则暗示了其现代化的解读方式。当我翻开它,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作者在梳理经文脉络时,非常清晰,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佛法宝库中漫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惑时,所提供的指导。那些关于“禅定”“智慧”的阐述,都非常具体,让我觉得,原来佛法的修行,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步步的实践去达成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它更像是一本修行指南,它在点醒我,让我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可能性,也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评分在我看来,佛法的智慧,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它的光芒能够照亮我们迷茫的心灵,但要真正领会它的光芒,却需要一种适合的光线去折射。《楞严经》,在我心中,一直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经典,它的博大精深,让我时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楞严大义今释》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尝试去揭示这部经典的面纱,这让我倍感期待。我翻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以及编纂者在内容呈现上的严谨和用心。作者在解释那些晦涩难懂的佛学概念时,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经文的深层含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修行法门和心念转变的阐述,它们都非常切合当下众生的实际情况,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佛法,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人生的意义,也让我对如何修持内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慈悲的导师,它没有给我强加任何东西,只是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让我能够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评分Very good very good
评分请好!!!给五星。
评分纸质和封面都很好,你值得拥有
评分Very good very good
评分请好!!!给五星。
评分值得購買研究
评分请好!!!给五星。
评分请好!!!给五星。
评分纸质和封面都很好,你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