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创新
  • 首都发展
  • 报告
  • 2017
  • 区域创新
  • 产业升级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 智库报告
  • 科技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240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5347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页数:275
字数:4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是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年度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依托国内外多部门、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团队,在研究和总结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和北京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分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7”、“创新创业比较:城市与城区”以及“专题研究”三个部分。“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7”部分围绕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对首都科技创新的新进展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创新创业比较:城市与城区”部分基于区域视角,对首都创新创业发展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专题研究”部分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聚焦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研究支撑与决策参考。

目录

目录
总论 3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7
第一章 导论 11
第一节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体系及其完善 11
第二节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7数据大盘点 16
第三节 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体现“四个突出”“三个领先” 20
第四节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提速 21
第二章 创新资源 25
第一节 人才储备首次出现下降,R&D;人员数下降约百分之二 26
第二节 科研机构中R&D;人员占比再次上升 26
第三节 万名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数量达到新高 27
第四节 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破六 28
第五节 企业R&D;经费投入达新高,基础研究投入稳定增长 29
第六节 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比下降,为“十二五”时期新低 29
第三章 创新环境 31
第一节 改革力度加强,创新政策持续优化 32
第二节 政府购买新技术新产品支出持续上升,经费管理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32
第三节 中关村成果丰硕,先行先试改革持续深化 33
第四节 市民科学素养达标率接近百分之二十 34
第五节 科普资源不断丰富,科普场馆达到三位数 35
第六节 市民饮水质量得到改善 36
第七节 地均轨道交通里程达新高,道路交通智能化得到应用 36
第八节 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基地达370家 38
第四章 创新服务 40
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保持高水平,电话、互联网普及率全国第一 41
第二节 政策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万名科技活动人员占有平台数创新高 41
第三节 技术市场成交规模相对稳定,吸纳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再超千亿元 43
第四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北京技术市场发展 43
第五节 科技孵化支持力度加大,万人新创企业数年均增幅超15% 44
第六节 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火热,亿元科技创新券促进创业发展 45
第七节 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上市公司筹资额较2014年增加超两成 46
第八节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贷款环境持续优化 47
第九节 创业投资金额稳居全国第一 49
第五章 创新绩效 50
第一节 科技成果登记超千件,专利授权量增长五成 51
第二节 “28条新政”等合力推动科研政策持续改革 52
第三节 大力发展生命科学、网络科技等高新技术 52
第四节 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 53
第五节 服务经济发展稳定,生产生活服务业增速显著 53
第六节 高新技术与“互联网+”助推新经济快速发展 54
第七节 节能降耗成果远超“十二五”目标 55
第八节 多方联治大气污染,污染减排成效显著 55
第九节 城市垃圾、废水处理率逐年提高 56
第十节 成果辐射覆盖全国主要地区,八成技术合同流向京外 56
第十一节 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增长四成,加速建设国际技术转移枢纽 57
第六章 十年数据看北京科技创新发展 60
第一节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十年总体情况 60
第二节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八大趋势 63
第三节 主要研究发现 79
附录1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指标解释及数据来源 83
附录2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算方法 96
创新创业比较:城市与城区
第七章 北京市城区创新发展研究 10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02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03
第三节 指标体系 105
第四节 主要研究发现 106
第八章 全国创业孵化行业发展状况及北京优劣势分析 115
第一节 全国创业孵化行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分析 116
第二节 北京市创业孵化行业优劣势分析 124
第三节 推进北京地区创业孵化行业发展的建议 130
第九章 “十二五”时期京沪科技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132
第一节 京沪创新资源数据对比解析 133
第二节 京沪创新产出数据对比解析 137
第三节 研究结论 141
第四节 启示与建议 142
第十章 北京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与不足——基于全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指数研究 14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43
第二节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的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 145
第三节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算结果 146
第四节 主要研究发现 163
第五节 北京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作用与不足 174
专题研究
第十一章 首都科技创新动力、能力、活力研究 18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83
第二节 首都科技创新动力评价 183
第三节 首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187
第四节 首都科技创新活力评价 192
第五节 提升首都科技创新的动力、能力、活力的对策 196
第十二章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0
第一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兴起的共同特征 200
第二节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类型与模式 203
第三节 发达国家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动向 204
第四节 启示与建议 206
第十三章 北京市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及产业路径研究 209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9
第二节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210
第三节 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213
第四节 北京市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产业路径 216
第五节 北京市智能网联驾驶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建议 218
第十四章 类脑计算现状趋势与发展战略 221
第一节 类脑计算:从理念到实践 221
第二节 国内外脑科学和类脑计算相关研究计划与组织 222
第三节 国内外类脑计算研究现状 224
第四节 国内外类脑计算与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26
第五节 北京市发展类脑计算研究与产业的规划建议 228
第十五章 北京农科城“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促进战略研究 23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31
第二节 “互联网+”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机理 232
第三节 北京农科城“互联网+”服务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主要做法与成效 233
第四节 “互联网+现代种业”产业融合现状与需求分析 234
第五节 “互联网+农机制造”产业融合现状与需求分析 235
第六节 “互联网+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现状与需求分析 236
第七节 “互联网+农产品流通”产业融合现状与需求分析 237
第八节 “互联网+”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的新型业态分析 238
第九节 北京农科城“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40
第十六章 京津冀种业创新共同体建设路径与创新机制研究 243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43
第二节 现状问题 244
第三节 借鉴启示 245
第四节 建设路径 246
第五节 创新机制 251
第六节 政策措施 253
第十七章 北京企业“走出去”需借鉴欧盟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经验 255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55
第二节 建立政策研究机制,编制《国别投资指引手册》 255
第三节 完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全流程标准化动态管理 257
第四节 丰富资金保障机制,灵活运用多种绿色融资工具 258
第五节 优化企业组织机制,提升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260
第十八章 全面解读特色小镇 推动北京市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26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61
第二节 如何理解特色小镇 261
第三节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总体状况及主要模式 263
第四节 国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借鉴 264
第五节 北京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路径与现状 266
第六节 对北京建设特色小镇的六点思考 267
第十九章 北京军民融合发展的成效、问题及建议 270
第一节 研究背景 270
第二节 北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270
第三节 北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72
第四节 对北京地区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 274
北京:创新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首都北京在2017年前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宏大叙事与具体实践。它不是对某一特定报告或单一文献的简单复述,而是立足于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深入剖析其在创新生态构建、关键技术攻关、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首都定位的重塑 2017年前后,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北京的科技创新工作承载着引领全国改革的重任。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2017年全球及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对北京科技创新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对北京“去功能化”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所带来的空间重构与产业调整压力。北京如何平衡“创新策源地”与“宜居宜业大都市”的双重角色,成为核心议题。 1.1 创新生态系统的宏观审视 本章详细梳理了2017年北京在创新资源集聚方面的优势,包括顶尖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总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分布。但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了挑战:创新链条的“断点”与“梗阻”,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的效率问题。 1.2 政策环境的优化与治理体系的变革 阐述了2017年前后,北京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采取的关键举措。这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改革的试点进展,以及针对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创新探索。讨论了政府如何从资源配置者向规则制定者和环境优化者的角色转变。 第二部分:科技创新的核心领域与产业升级 北京的科技创新并非全面开花,而是呈现出清晰的战略重点。本部分聚焦于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几大关键技术领域。 2.1 人工智能(AI)的“北京速度” 2017年是中国人工智能爆发的前夜。本书详细分析了北京在AI领域布局的独特性——依托于强大的算法研究能力、海量数据资源和活跃的风险投资。重点剖析了中关村、海淀区等地的AI企业集群的形成逻辑,以及在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和自动驾驶等细分领域的早期突破。探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初期探索。 2.2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转型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硅谷”,北京的互联网产业在2017年已经完成了早期野蛮生长的阶段,开始向产业赋能和技术深耕迈进。本章分析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在北京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渗透深度,以及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规范与促进。 2.3 科技服务业与高端智力资源 强调了科技服务业作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包括科技金融、专业技术服务、知识产权运营等机构在北京的集聚效应。同时,深入分析了北京如何利用其顶尖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咨询、标准制定、国际技术转移等高端智力服务业,以提升整个创新链条的附加值。 第三部分:区域创新空间的重构与空间布局 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和产业化,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空间支撑。本书细致描绘了北京创新空间布局的层次感。 3.1 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引擎的核心动力 重点分析了中关村科学城在2017年所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地方责任。探讨了其在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方面的进展,以及如何通过空间规划优化,促进跨界融合。 3.2 城市副中心与高精尖产业的协同发展 分析了城市副中心(通州)在承接北京科技创新外溢、发展新兴产业集群方面的战略定位。探讨了如何通过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先行布局,避免形成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实现高精尖产业的“错位协同”发展。 3.3 创新成果的区域溢出效应 研究了北京的创新成果如何向河北及天津的辐射和扩散,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科技维度上的具体体现。 第四部分:挑战、风险与治理的精细化 在高速创新的同时,北京也面临着超大城市治理的复杂性。 4.1 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 剖析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职务发明权属不清、评价体系僵化、校企合作机制不畅等深层次矛盾。本书探讨了解决这些“玻璃门”和“弹簧门”的实践探索。 4.2 创新人才的供给与环境的平衡 探讨了北京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一流人才方面的吸引力与瓶颈。重点关注了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对高端人才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城市管理如何为创新群体提供更加人性化、国际化的服务环境。 4.3 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秩序的维护 随着创新活动的活跃,知识产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增加。本章评估了2017年北京市在加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建设、打击侵权假冒方面的成效与不足,以保障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 结语:面向未来的韧性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2017年北京科技创新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即在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培育新动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未来北京如何持续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解决“大城市病”,保持创新活力,指明了需要持续深化的改革方向。它体现了首都城市发展在追求科技领先地位的同时,对可持续性、包容性和宜居性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高的期望,毕竟这类报告往往偏向于枯燥的数据和官方的口吻。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了北京科技创新的故事,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份报告,而是在与这座城市的创新脉搏进行对话。 我尤其喜欢报告中对于创新文化建设的讨论,它不仅仅强调硬件设施的投入,更关注软实力的培育,比如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对失败的容忍度,以及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北京在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方面的深层思考。而且,报告中关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也让我耳目一新,展现了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发展。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发展颇感兴趣,而《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正好满足了我对北京科技创新前沿信息的需求。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让我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从政策导向到具体项目落地,报告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报告中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论述,它清晰地展示了北京如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如何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和企业,以及如何参与到国际前沿科技的研发中。这让我看到了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野心和实力。同时,报告也对创新主体进行了分类分析,比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并分析了它们在创新链条中的不同角色和互动关系,这对于理解科技创新的复杂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动态高度关注的市民,《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北京的城市转型和经济升级。它不仅仅是关于科技,更是关于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报告中关于绿色科技和可持续发展的论述,让我深切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展示了北京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城市形态。此外,报告对创新投入的分析,以及对科技创新效益的评估,也为我们理解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提供了一个扎实的依据。

评分

读完《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之后,我真的是被里面的信息量和前瞻性深深震撼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堆砌数字和图表,而是真正把北京作为一座科技创新中心的脉搏给捕捉到了。我尤其对报告中关于“独角兽企业”的分析印象深刻,它不仅仅罗列了数量,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这些企业的成长逻辑,以及它们对于城市创新生态的驱动作用。书中关于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章节也让我看到了北京在吸引和留住顶尖科技人才方面的决心和具体举措,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且,报告对不同产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贡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信息技术到生物医药,再到新能源,每一个板块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全貌。它并没有回避挑战,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瓶颈,比如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激发中小微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让我对北京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更有信心。

评分

这本《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城市发展蓝图,让我这个普通市民也能够窥见首都科技进步的宏伟轨迹。书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些实验室里的“黑科技”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市场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它让我明白,科技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特别吸引我的是,报告在探讨科技创新与城市品质提升之间的关系时,并没有生硬地将两者割裂开,而是展现了科技如何赋能城市管理,如何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如何推动绿色发展。比如,关于智慧交通和智能医疗的讨论,让我对未来的城市生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