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发表于2025-01-11
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这是部写给1968年巴黎的性感情书,那是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电影和情爱并重的年代。1968年巴黎五月学运前夕,美国少年马修在法国电影艺术馆邂逅孪生兄妹泰奥和伊莎贝尔,三人都痴迷于电影。马修拥有隐秘的同性恋激情,但深深压抑在心中;泰奥和伊莎贝尔自小就俨然雌雄同体般长大,既是兄妹又是情人。马修的欲望于是同时指向泰奥和伊莎贝尔,三个如花少年通过沉溺于电影世界的方式深陷于性爱、禁忌、乱伦的情欲,无法自拔——直到五月事件的革命暴力强行闯入,他们甜蜜又迷乱的青春欲望之梦不得不让位于理想主义的革命激情……
吉尔伯特·阿代尔(Gilbert Adair),苏格兰作家、电影评论家和记者。
阿代尔1944年出生于爱丁堡。青年时期的吉尔伯特曾长期定居巴黎,后移居英国伦敦。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包括:儿童文学、批评文学、小说、剧本和翻译文学。他曾凭借翻译作品《空虚》获得斯科特·蒙克里夫翻译奖。早年他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创作了两部著名的维多利亚时期英语文学作品(分别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彼得·潘》)的续集。1992年至1996年,他为《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专栏撰稿。他的小说《长岛爱与死》(1990)由导演理查德·科维特诺斯基改编为电影。他Z著名的作品无疑是《神圣的纯真》,这部小说为他赢得了1988年的作家俱乐部处女作奖,后由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改编为电影《戏梦巴黎》。之后,吉尔伯特修改了自己的初稿并以《戏梦巴黎》的名字再次出版。
很多评论家说1968年的事就是一场嬉戏,没有冒生命危险就没有意义。但是后来的历史证明,它成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开始,保护地球和环境运动的开始,整个西方教育系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贝尔托鲁奇聊,他认为此后几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后60年代”的世界,直到2001年9月11日。
——吉尔伯特·阿代尔
阅读《戏梦巴黎》的快感还在于,阿代尔以百分百影迷的方式给出的电影评分,简直比《电影手册》还quan威,而作家对我们的召唤,还在于,他以Z激烈的方式帮我们回忆,在一穷二白的青春时代,我们靠什么走了过来,但中间又丢失了什么,这个,就是小说结尾的一唱三叹:只有无尽的回忆。
——毛尖
在好莱坞的制片发行商看来,电影是赚钱的工具,在我们看来,电影只不过是晚间娱乐节目的选项之一,而吉尔伯特·阿代尔似乎想要告诉我们,电影有时会是一种生死攸关的危险处境。
——小白
《戏梦巴黎》是一部极度性感的影片,它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毫不掩饰地写给1968年巴黎的旧式情书。——《卫报》
还剩下什么呀,只有无尽的回忆 /
戏梦巴黎 /
后记 /
法国电影艺术馆位于巴黎第十六区,坐落于特罗卡代罗高台和阿尔贝-德-曼恩大街之间。它所在的墨索里尼的纪念碑夏约宫作者之所以这么说,可能因为夏约宫曾在纳粹势力上升时期的一九三七年充作世界博览会的展馆。对于首次到此瞻仰的影迷来说实在是印象深刻,他们会因为有幸在这个给予电影这门别处只能忝陪末座的艺术以如此优待的国家居留而欣喜若狂。当然,在经过进一步观察后他们又会大失所望,因为发现电影馆占据的不过是整幢大厦的一小翼,而且要通过一个一眼望去根本看不见、几乎是偷偷摸摸的地下室入口进入。
到这个入口可以走两条路线,可以走广场,这块高地堪称情人、吉他歌手、轮滑手、卖纪念品的黑人和由英国或葡萄牙保姆陪伴的穿格子呢外衣的小姑娘的乐园;也可以走一条曲径通幽的花园小径,跟阿尔贝-德-曼恩大街平行,透过挂着灯饰的灌木还可以一瞥埃菲尔铁塔这座锻铁制造的富士山的雄姿。不管走哪条路线,最后总要走一段下降的楼梯来到电影馆的大厅,大厅迫人的简陋气氛终因作为永久展品摆放的活动电影放映机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Edison,1847—1931)一八九一年发明的。、“实用镜”实用镜(praxinoscope),法国人埃米尔·雷诺(Emile Reynaud,1844—1918)发明的“活动视镜”,亦有译作“活动影戏机”的。、投影遮暗器、幻灯机以及其他电影史上天真而又迷人的纪念实物而被冲淡。
过去,影迷们经常每天晚上要三次拥入那个花园,分别是六点半、八点半和十点半。
不过,那些真正的狂热分子,所谓的电影馆里的耗子原为法文。下文将原为法文者用楷体排出以示区别,不再一一注出。,一般六点半那一场就到,很少在午夜之前离开,因为不愿跟那些只不过把夏约宫当作晚上不太费钱的一次消遣的普通观众掺和。对影迷来说,在电影馆里第一排入座的那一帮属于一个秘密的社团、一个密谋集团、一个共济会。第一排是耗子们当仁不让的地盘,决不容外人觊觎,他们的名字都似乎已经刻在了他们的座位上,就像过去那些好莱坞导演的名字就经常印在他们坐的折叠帆布椅背后。当福特指约翰·福特(John Ford,1894—1973),好莱坞最负盛名的西部片导演。作为导演的首次成功之作是以修筑第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为背景的《铁骑》(1924),这部影片推动了高成本的“西部巨片”的风行。《告密者》(1935)使其名声大噪,这部影片同后来的《愤怒的葡萄》(1940)、《青山翠谷》(1941)、《沉默的人》(1952)三部影片都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他的许多杰出影片都是社会题材,但最知名的还是西部片,如《关山飞渡》(1939)、《我可爱的克莱门汀》(1946)、《格兰德河》(1950)、《搜索者》(1956)、《征服西部》(1962)和《夏延之秋》(1964)等。或卡普拉先生指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1897—1991),意大利裔好莱坞著名导演,以一九三○年代执导的一系列带有温和讽刺意味的情节喜剧片最为著名,其中包括《一夜风流》(1934)、《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以及《美好的生活》(1946)等经典影片。微笑着朝着摄影师转过晒黑了的脸时,被镜头前的某个人的肩膀和上臂故意地稍稍遮挡了一下。
除了紧裹在自己的影子斗篷里的吸血蝙蝠之外,这些耗子、这些狂热分子、这些夜晚的居民还能是什么?
他们选择坐得这么靠近银幕,是因为他们一定要是第一个原文为斜体。下文以仿宋体排出,不再一一注出。接受到影片影像的人,因为这些影像不得不冲破每一排座位的障碍,经过一排排观众的阻隔,从一个传递到另一个,从一双眼睛传递到另一双眼睛,直到受到污染,成为二手货,缩减到只有邮票那么大,被最后一排一对对忙着做爱的情侣们完全忽略,它们这才终于返回它们的源泉,放映师的那个小隔间。
除此之外,那块幕布还是个货真价实的银幕。它放映全世界的影片。
“你看过金金(Henry King,1896—1982),美国著名导演,作品众多,著名的如《亚历山大的拉格泰姆乐队》(1938)、《夜色温柔》(1962)等。的片子吗?”
春天,随着一簇簇番红花和紫罗兰就像魔术师手里的纸花般凭空喷薄绽放,已经来到了电影馆花园里的夜晚。
六点二十分。三个少年从夏约宫地铁站的出口走出来,折向与阿尔贝-德-曼恩大街平行的小路。问题是三人当中个头最高的那个少年提出的。他瘦削而又健美,行动却有些弓腰驼背,看起来跟他的体格颇不协调。透过他旧货店里淘来的衣服,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斧凿一样的踝骨和纤细的鲨鱼翅一般的肩胛。而且他那身衣服:打着补丁的灯芯绒夹克,皱巴巴的牛仔裤松垮垮地只遮到膝盖,外加一双皮凉鞋,穿着的风度堪称绝妙,随意而又风雅得就像司汤达在某处曾赞赏过的一位正款款地走下马车的女士。他叫泰奥。今年十七岁。
他妹妹伊莎贝尔比他晚生了一个半小时。她戴了顶钟形女帽,围了条白色狐皮长围巾,每过大约五分钟,她就会随便把围巾往肩后一甩,漫不经心得像是对待职业拳击手的毛巾。
但她可不是那种没脑子的、认为这样的饰物代表了一种时尚宣言的小妞,她跟她们的距离之远,就像两个肩并肩跑着的运动员,其实其中一位已经领先了另一位整整一圈。从她童年开始,她就从没穿过新衣服。更准确地说,她从小就醉心于拿她祖母的衣裙装扮自己而且根本就没长大过。当然,她已经长到能撑起这些衣裙的身量了,这些衣服也就真的成了她自己的了。
那些没脑子的小妞盯着她看,搞不懂她是怎么做到的。秘密就是:她不是照着镜子打扮的。伊莎贝尔会傲慢地说:“对着镜子顾影自怜是粗俗之举。镜子是用来看别人的。”
泰奥那个问题问的不是他妹妹,而是走在她身边的那个少年。马修虽然十八岁了,在三人之中算是最大的,外表却最嫩。他体格修长柔弱,还从没刮过胡子。他身着崭新的蓝色牛仔裤、紧身套头衫和白色帆布鞋,走起路来感觉就像踮着脚尖,其实并没有。他的指甲都被他啃秃了,而且他还有个强迫症一样的习惯,喜欢屈起食指蹭自己的鼻尖。
曾经有个法翁法翁(faun),罗马神话中的农牧神,半人半羊形,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潘”(Pan)。来到一个山顶的水池旁饮水,但它为了确证周围有没有异己之物在窥伺而不断地转来转去,结果一口水都没喝上,最后竟致干渴而死。马修就有点像那个农牧神,即使躺下来休息,他的目光都会警觉地四处窥视。
马修是个美国人,原是意大利移民,来自圣地亚哥。之前从未离开过家,来法国是为了学习法语。他在巴黎感觉就像个来自外星球的异形一样尴尬笨拙。他跟泰奥和伊莎贝尔的友谊是在电影馆白色的银幕前建立和成熟起来的,他把它当作一种他不配获得的特权看待,而且深恐他的两位朋友最终也会得出跟他相同的结论。
他也害怕他并没有正确地领会他们缔结的友谊条款的附属细则。他忘了,真正的友谊是一种根本没有附属细则的契约。
一个孤独的人最渴望的就是友谊,正如一个备受压抑的人想的只是肉欲。如果一位守护天使许马修一个愿望,他会要求一台机器,还没发明出来的一种机器,可以让它的主人在任何时刻马上探知他的每一位朋友都在哪里、都在干吗、跟谁在一起。他属于那种深夜里徘徊在爱人的窗下,竭力想破解掠过软百叶窗帘的每一道阴影的人。
来巴黎前,他在圣地亚哥最好的朋友是位前橄榄球员,一位英俊少年,标致的容颜被断了鼻骨的鼻子所破坏。这位最好的朋友曾邀他到他父母家过夜。他的房间是一派赤裸裸的混乱。床上乱丢着脏T恤和内裤。一张鲍勃·迪伦的海报和一面在学院获得的比赛锦旗钉在墙上。一堆棋类游戏堆在一个角落里。他从一个五斗橱最底下的抽屉里取出一个巨大的浅黄色信封,然后把里面的收藏摊开在地毯上——都是从时尚和体育杂志上剪下来的质地细腻的大照片,都是年轻男性,大部分是侧面像,而且全是各种程度的裸体。马修给弄糊涂了,他觉得他的朋友是在向他表白,而且正期望他也做出同样的表白。于是他接受了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意识到的东西:男性的美也会唤起他的欲望,那些有着星星般乳头的裸体男孩。
他那位最好的朋友对他这一不请自来的暴露却颇为反感。他父母出钱为他做了一次整形手术,作为他十八岁生日的礼物。马修感觉非常色情的是一组鼻形图。他的心发疯般跳动,半夜三更偷偷溜回了自己家。
他下定决心绝不再在类似的圈套中上钩。幸运的是,他发现他一度意外踏入的这个柜门“柜子”(closet),隐指不愿公开的同性恋倾向。公开这一倾向叫“出柜”(come out of the closet)。本是个旋转门。因为不愿泄露自己的秘密,他那位朋友对他那次的轻举妄动一直守口如瓶。
马修开始手淫——一天一次,有时是两次。为了达到高潮,他会想象裸体少年的形象。然后,就在他马上要射的临界点,他才强迫自己把脑海中的男孩替换成女孩。这种突然的逆转在他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就像一个一定要读某个童话给他听的孩子,他孤独的性高潮决不允许既定游戏规则的丝毫改变,如果他不幸省去了高潮临界点的角色转换,他预期的高潮竟会可耻地半途而废。
火跟火是不同的:有烧毁一切的火也有给人温暖的火,有把森林烧焦的火也有抚慰一只家猫入睡的火。自恋也是一样。曾像是世界奇迹一样新奇的东西不久会变得像旧拖鞋一样家常。马修和他自己逐渐无法使彼此兴奋莫名了。
为了复苏他的欲望,他在曾使他兴奋不已的“丑行”之外又创造了一个系统。正如一个称职的小天主教教徒,他每星期都去奥什大街的英国教堂忏悔。
忏悔是他的恶习。心甘情愿地承认他那些微不足道的堕落罪不可赦比实际去实践它们更让他兴奋难耐。忏悔室里的黑暗几乎每次都能让他勃起。他自觉必须一一列举的他曾经“自摸”的次数所带来的甜美的尴尬就相当于必要的摩擦刺激。
因为就连承认谋杀都比承认手淫更容易。神父肯定会认真、尊敬地听一个谋杀犯忏悔。他会使那个忏悔日大获成功。
还剩下什么呀,只有无尽的回忆
顾文豪
他们选择坐得这么靠近银幕,是因为他们一定要是第一个接受到影片影像的人,因为这些影像不得不冲破每一排座位的障碍,经过一排排观众的阻隔,从一个传递到另一个,从一双眼睛传递到另一双眼睛,直到受到污染,成为二手货,缩减到只有邮票那么大……
这群须臾不可离开银幕的人被称作“电影馆里的耗子”,一般自晚上六点半开始,待到午夜方离去,双眼紧盯着银幕,蜷缩在好似自己专属的头排座位,一任电影馆外的世界刮风下雨还是艳阳满天。不,他们没有外面的世界,电影馆就是唯一且永久的世界。
这是小说《戏梦巴黎》(The Dreamers)的开篇。小说中提及的这家电影馆叫作法国电影艺术馆,位于巴黎第十六区。
电影艺术馆里的世界可以黑白画映,山河无恙,外面的世界却突然阴云密布,天色陡变。一九六八年,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而这场风暴的导火索竟然就与电影有关——“电影革命”与“朗格卢瓦事件”。历史书从政治事件的角度,将“三月二十二日运动”——即科恩-邦迪率领学生占领巴黎第十大学的行动视为“五月风暴”的正式起点。但其实很多人,尤其是电影界人士,更愿将“朗格卢瓦事件”看作是“导火索”、“预演”或者“序曲”。一九六八年二月九日,法国电影艺术馆馆长亨利·朗格卢瓦被戴高乐政府的文化部长马尔罗解除职务。不到一天,世界各地的大导演,诸如约翰·福特、黑泽明、卓别林、林赛·安德森等人纷纷发表公开声明,禁止电影艺术馆使用他们的电影。这些大导演与朗格卢瓦私交颇深,在他们看来这位法国电影艺术馆馆长是真懂得电影之价值的,他们愿意将自己的心血交付于他,而如今朗格卢瓦的被迫卸职则使得这种信任不再存在,他们通过索回电影的方式来表达对朗格卢瓦的有力声援。随后事件迅速升级,学生大批罢课,从大学生到中学生无一例外。当时《费加罗报》对此怒不可遏:“我们难道还要看到读小学的小孩也站起来反抗吗?”到处是集会、游行、公开讲演。革命的巴黎就像是个正在狂欢的巴黎。
而这绝非法国如此。彼时世界似乎到处充溢着“革命”、“反叛”、“激情”。如果以“二战”结束为原点,那当时的世界不过是二十出头的青春少年。这样的年纪,叛逆几乎是必然的程序设置,只不过这回好像大家说好似的,待指针给拨到一九六八年,闹钟嚣叫:“革命吧!”美国,以拳王阿里为首的民众掀起了反对越战的风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杀,四十多个城市掀起了民权斗争的动乱大潮;伦敦,激进主义者在格罗夫纳广场暴动,学生与警察在街头对峙;巴黎,交通瘫痪,市面混乱,学校停课,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墨西哥,就在墨西哥奥运会正式开幕前十天,数千名大学生走向街头,结果遭到当局激烈镇压,特拉特洛尔科广场上血流成河;当然,还有中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
世界原本朝向正确的方向驶去,却猛然转了个大弯。
是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回忆总是在的。大导演贝托鲁奇就为这个已经逝去的时代拍摄了一部电影《梦想家》。拍摄的初衷,贝托鲁奇如是说道:“一九六八年,大家普遍认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而你会成为这个进程的一部分。但今天不是这样了,我想表达这种感受。”这部获得欧洲电影奖的作品,就改编自《戏梦巴黎》。
《戏梦巴黎》是轻快好读的,虽然自始至终都氤氲着一股子淡淡的忧愁味道。马修是个在法国留学的美国学生,腼腆笨拙,身处巴黎就像是身处外星球,在电影艺术馆他偶然结识了孪生兄妹泰奥和伊莎贝尔。这份捡到的友情令马修战战兢兢,唯恐哪一天它突然消失。他们相处甚欢,兄妹俩邀请马修从他那肮脏破败的旅馆里搬出来,住到他们家去。一切都像我们小时候所熟悉的请同学朋友来家里玩那般简单。直到夜里如厕的时候,因为不熟悉环境而到处乱跑的马修赫然撞见伊莎贝尔和泰奥竟然同床共枕,赤身纠缠,“其中一个的肢体看起来也同样属于对方”。
第二天,兄妹的父母离家度假,剩下三个年轻人待在家里。也许大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这三人竟玩得如此疯狂。先是在伊莎贝尔的提议下,他们模仿戈达尔《法外之徒》中同为一女两男的三名主角跑过卢浮宫的场景,耗时九分三十秒(比电影里快了十五秒),打破了影片纪录。后来,又忽然玩起一种表演电影场景让对方猜片名的游戏。要是猜错了,就得甘心受罚。惩罚从最初的几法郎到后来泰奥输了的时候,伊莎贝尔要求他当着自己和马修的面自渎。而马修输了时,泰奥则要求他和伊莎贝尔在他面前做爱。当美丽的伊莎贝尔裸裎一净,马修强抑激动到忽然逃走,然后很快被伊莎贝尔和泰奥按倒在地,剥光……
我们不必为此震惊惶恐,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新鲜。有哪一场革命会不涉及性的革命呢?更何况这三个成天浸泡在电影中的青春少年。与其说他们耽溺性,倒不如说他们沉醉在彼此年轻而充满热力的身体中。小说中将这三人生活的公寓描述为“孩子专区”,他们所有的行为即便再惊世骇俗,其实也只不过是对周遭世界——“那个一到公寓紧闭的大门前就止步不前仿佛不敢再越雷池半步的世界”——的一种对抗和回避。也许这个世界对乐意接纳它的人而言,是如此新鲜而如火如荼,但他们拒绝介入世界也拒绝世界介入,再透彻点说,他们根本拒绝长大。比方说,年轻人去逛的书店贴着切·格瓦拉、毛泽东、胡志明的招贴画,但他们其实并不了解革命。他们只是在公寓中安静、安全地想象着革命,而这些招贴画则是完成这种想象的必不可少的道具。此后,因为房间给搞得一团乱,最终大家不得不移师至此前从未示人的伊莎贝尔的房间,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女孩的房间。伊莎贝尔,即便嘴里叼着烟,即便与哥哥乱伦,即便与马修不停地做爱,即便时不时蹦出几句听上去酷毙了的话,可其实她从来都是个小女孩而已。她像任何一个女孩一样,极力保护她所爱的人、物。甚至当他们冲出公寓,投身游行示威,与警察对峙,一板砖拍在警察脸上,或一脚踹在警察的裆部,其实都不是“攻击”或“反抗”,只是一种极端到自我毁灭的保护自己世界的方式——我的世界如此美好,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侵犯。
回到马修刚到两兄妹家的那一晚。伊莎贝尔和泰奥的爸爸是个保守的诗人,泰奥瞧不起父亲没有在反越战请愿书上签名:
“你才是那个想置身事外的人!拒绝在反对越南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字的是你!”
“诗人不签请愿书。他们只写诗。”
“一份请愿就是一首诗!”
“没错,泰奥,而且一首诗也就是一份请愿。谢谢你,不过我不跟你抬杠了。我不需要你提醒我的职责所在。”
“没错!”泰奥语气激烈地道,“你是写了一行行的诗。但现在你却否决了它们代表的所有意义。”
我们可以将这段对话视为对于父母这代人的不买账,或是对以父权为代表的种种权力体系的不买账,不过我却觉得这实在是两种世界观的一次交锋。在年轻人看来,不捋袖洒汗地采取实际行动毫无疑问是懦弱卑怯的,是向权力的妥协与退让;而在另一面看来,这样的对抗其实是徒然的,我们自始至终与我们所对抗的事物紧密联系,并未能截然划清界限,“在你能改变这个世界之前,你必须先理解你本人就是它的一部分”。借马修无意中玩的打火机游戏,诗人父亲说出了一段颇有意味的箴言:“我们的社会实际上需要这些表面看来似乎正与其敌对的分裂性的因素,它需要它们正如一个垄断者需要一个竞争者——以掩盖他就是垄断者的事实。”精妙无比!
但是否就此断言年轻人的不满与愤怒纯然无功,只是生命力的兀自勃发?也不是。父亲也许说出了我们不愿承认而心知肚明的真相,但这种清明的观察是建立在失落年轻的基础上的。而失落年轻,往往也就意味着失落了梦想。因为梦想和真相往往是誓不两立的。
小说书名直译是“梦想家”,梦想的前提即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同我们对于未来的设计有朝一日会有成真的可能,虽然只是可能而已。但在梦想的幅员内,梦想自足一世界,甚至可以说,梦想在梦想家的心里已经成真。因此这部小说也许探讨的不是年轻与反抗,而是讨论一种梦想与现实间的关系、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问这个世界能不能为一个人渺小卑微的梦想存留一点同样渺小卑微的空间呢?就像罗伯特·F.肯尼迪所说的:“几百万个从勇气和力量的中心泛开的小涟漪交叠在一起,就会汇集成一股洪流,冲垮最强大的压迫之墙。”
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多阅读,无论什么书,希望全民阅读,京东物流快,质量有保证,一直支持
评分京东活动太垃圾,所谓百减五十,先提至全价,抢个五十券,90%的书用不了,下来也就五折、坑爹!
评分多阅读,无论什么书,希望全民阅读,京东物流快,质量有保证,一直支持
评分不错,满意!京东服务好,快递员大哥辛苦啦!
评分好书认真读,好书认真读
评分不错,满意!京东服务好,快递员大哥辛苦啦!
评分终于重印了,这本书一定要看
评分京东的书真是好,物流快,质量高,服务优。
评分名家名著,活动购买,价格不错。
戏梦巴黎(天下经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