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自作者半个多世纪从事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古都学学习、研究历程中所撰写的200余篇论文里选出的90余篇结集而成(内中大多数已在《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刊物或相关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刊登,少量待刊)。总字数约达50万字。按其内容分为学术传统传承之阐释、学科理论探索之创获、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区域地理、历史流域地理、历史城市地理、中国古都学等8个部分;在认真阐释传承优秀学术传统基础上,展现了作者诸多开拓创见,也含有一些有关当前国家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建言献策。
朱士光,男,汉族,籍贯湖北省武汉市,1939年4月15日出生。1963年自中山大学自然地理专业本科毕业;同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师从侯仁之院士攻读历史地理学,1965年9月研究生毕业。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奖励。现为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古都学。
/目录
自序()
一学术传统传承之阐释
继承发扬禹贡学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历史地理学科发展
——为纪念顾颉刚先生诞生110周年而作()
恭贺吾师仁之先生百岁喜寿诞辰,学习吾师仁之先生
三大治学风范()
深切缅怀先师侯仁之先生学术功绩
——为纪念仁之先生仙逝而作()
深切缅怀史念海先生三大学术功绩
——为纪念史念海先生百岁诞辰而作()
桩桩往事见真情
——追忆史念海先生几件令我永生感念不忘的往事()
风范垂后世,学脉有传人
——沉痛悼念石泉先生()
当代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在《水经注》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初论我国历史地理学学术传统的传承创新()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
挑战与机遇()
二学科理论探索之创获
论中华文化传承与地理环境变迁之关系
——兼论面向21世纪的历史地理学()
从“天人和谐”论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关于中国环境史研究几个问题之管见()
遵循“人地关系”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史研究()
初论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观念及其学术意义()
论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交叉性及其学术价值()
关于当前我国西北地区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几个问题的
初步见解()
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制约作用及应对方略()
清代生态环境研究刍论()
中国环境资源问题先贤睿见卓识之启示与当代理论
构建之思考()
三历史自然地理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回顾与前瞻()
论历史自然地理学在当前自然地理学学科体系改造中的
地位和作用()
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
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之植被变迁()
试论我国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森林变迁及其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历史时期江汉平原农业区的形成与农业环境的变迁()
四历史文化地理
关于北京建设国家文化中心的几点见解()
关于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
关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几点见解()
关于丝绸之路东方起点西安历史文化核心内容及其重要
地位的初步论析()
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彰显嵩山文明实质特征()
湖南省古今县名命名规律浅析()
五历史区域地理
加强区域历史地理学研究,提高历史地理学整体学术
水平与应用功能()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关于进一步推进历史时期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变迁研究的几点思考
——为纪念统万城兴建1600年而作()
清代潮汕地区生态环境及其变化()
论梅州纳入“一带一路”和“两洋战略”的必要性以及梅州
作为“世界客都”应承担的战略性任务()
关于进一步开展茶马古道研究的有关见解()
陕西省域形成历程及其条件论析()
六历史流域地理
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流域文化研究
——以长江文化研究为例()
论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对推进流域文明研究的积极作用
——以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为例()
关于历史流域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几点思考()
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近百年来黄河中上游水沙变化趋势及其启示()
初论黄河文化当前研究的三个重点领域()
运河研究刍议()
论历史时期淮安在江河淮济运河水运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水经注》对潧(溱)水之误注,兼论《水经注》
研究的几个问题()
七历史城市地理
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学理论建设刍论()
关于我国早期城市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古都武汉城市历史研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初步论述()
八中国古都学
中国古都学的形成历程与当前研究中之新探索()
试论中国古都学当前研究的新态势与有待着力研究的
几个重大领域()
关于整体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区域古都研究的
几点初步见解()
回顾与前瞻
——纪念中国古都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感言()
论赵都邯郸与赵国都城研究问题()
关于深入推进齐都临淄与齐文化研究的几点刍荛之见()
全面认识大同古都文化价值与意义,深入推进大同古都
文化研究与古城保护工作()
关于吴都句吴研究的几点刍荛之见()
以大中华视阈继续深入研究南诏大理古都文化三大问题()
关于商丘古都古城研究与保护利用问题的几点初步见解()
郑州增列为中国“大古都”之意义与作用及其今后应有之担当()
突出古都与古都文化研究,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
辽五京研究的几点新见()
初论洛阳古都文化()
论秦都雍城之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关于汉昆明池生态景区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非常引人入胜的遥感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案例集。这本书的风格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研究报告汇编,重点不在于历史解释,而在于方法论的创新与展示。书中收录了来自全球不同遗址的案例,从卫星图像识别古河道变迁,到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揭示中美洲雨林下城市结构方面的突破。每一章都详细介绍了所使用的技术参数、数据处理流程,以及如何将高精度的三维模型转化为可供解读的考古信息。最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书中展示了一些过去完全被植被覆盖、人类无法直接勘测的古代基础设施,如复杂的灌溉系统或防御工事,是如何被现代科技“剥离”出来的。这本书对于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理解专业术语,但它清晰地展示了科技进步如何正在彻底改变我们“发现”和“记录”过去的能力。它带来的震撼是一种对“可知范围”被极大地拓展的兴奋感。
评分另一本近期读毕的佳作聚焦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的艺术赞助制度及其社会影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仅仅放在达·芬奇或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本身,而是深入挖掘了美第奇家族、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等赞助人背后的政治动机、家族荣耀的构建需求,以及艺术品在当时社会阶层流动中的象征意义。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来分析委托合同的细节、艺术家的工作室运作模式,甚至包括颜料采购的成本核算,这些微观层面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文艺复兴艺术生产过程的理解。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尤其是在探讨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如何挑战教会权威时,引用了大量档案记录,使得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思考,原来那些我们今天视为纯粹审美的杰作,在当时是如何深度嵌入到复杂的权力博弈和城市认同构建之中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艺术史的全新维度——将其视为一种极端的经济和政治行为。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二十世纪早期欧洲知识分子对“时间”概念的重塑的哲学史读物。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晦涩,但其思想的深度令人着迷。它追踪了从柏格森的“绵延”到海德格尔对“此在”时间的追问,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式绝对时间观的颠覆。作者的叙事节奏缓慢而审慎,大量引用了原始文本的片段,并进行了细致的文本阐释,仿佛在带领读者亲自走过每一条思想的岔路口。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科学理论的突破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体验世界的方式。比如,它如何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小说开始热衷于意识流的叙事手法——那正是对传统线性时间感的一种反叛和重构。这本书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有一定要求,但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思想史脉络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时间观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认知“清算”。
评分手边正好有一本关于清代中晚期江南士绅阶层的文化自救运动的学术专著。这本书的特色在于其极强的区域性和社会史深度。作者没有使用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紧紧围绕苏州、杭州等地的文人群体,通过研究他们如何通过地方志的修订、园林艺术的兴盛、以及民间书院的重建来应对朝廷对地方精英控制的加强,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文化抵抗”图景。书中对地方精英如何巧妙地利用“雅集”、“藏书”等活动,在维护其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悄然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文化自治,分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具体人物的传记式处理,将理论分析与鲜活的个体命运结合起来,使得那些遥远的士大夫形象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具有复杂动机和情感的真实人物。这本书的材料挖掘非常细致,许多引用的地方戏曲、家书片段,都为理解那个特定时期士人的心理状态提供了宝贵的窗口。
评分我刚读完一本关于古代航海技术与贸易路线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人大开眼界。作者对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不仅仅停留在对遗迹的描述上,更是结合了当时的气候、洋流变化以及造船材料的演进,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且可信的古代地中海世界图景。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文明间贸易品的流向分析得丝丝入扣,比如琥珀从波罗的海如何经由复杂的内陆网络最终到达埃及,其间的转手、定价和文化影响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亚历山大港作为古代世界商业枢纽的地位转变那几章印象最为深刻,它揭示了地理位置如何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兴衰,以及技术进步在维持这种霸权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的史料运用非常扎实,脚注详尽,让人感到作者是真正沉浸在那个时代背景中进行思考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曾踏上过那些古老的商船,感受过海风的咸湿与异域商品的芬芳。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数据转化为了鲜活的历史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