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资本论〉》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逊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力作,与后世很多学者更多从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化角度分析《资本论》不同,詹姆逊这本书更多侧重于从哲学层面进行解读,深入分析《资本论》里的时空观念和辩证法思想,可以作为进入《资本论》原典阅读的导读性书籍。
《重读〈资本论〉》适合我们当前的时代,因为它本质上是一部关于失业的著作。近几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激发了人们对《资本论》的兴趣,新的解读一般聚焦于全球化,说明资本与现代劳动结构的密切关系。但詹姆逊认为,《资本论》还试图解决哲学和再现的问题。詹姆逊指出,马克思试图表达的是全球资本主义这一复杂的整体现象,对这种现象的回应是创造出一个概念不断运动的文本,把资本的每一个新的特征转变成一个问题,把每一种新揭示出来的特点转变成有待解决的新的挑战。这一过程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神秘力量——它是一种自我修补的机制,通过扩展克服它的衰败,而全球化正是这种修补的新的实例。然而,詹姆逊强调,资本主义是一种穷凶极恶的机制,其典型特征是浪费和破坏,当前破坏的体现是大量失业。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Jameson),1934年4月出生于美国的克里夫兰,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博士学位,博士专业方向是法国文学,博士论文是《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耶鲁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后,到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担任副教授、教授,主讲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1976年后,又回到耶鲁大学法 文系担任教授。1986年,他来到杜克大学担任主讲比较文学的讲座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2003年辞去系主任职务,继续担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杜克大学人文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丛书总序
中文版简评
导言
第一章 范畴的游戏
第二章 对立面的统一
第三章 历史作为尾声
第四章 《资本论》中的时间
第五章 《资本论》中的空间
第六章 《资本论》与辩证法
第七章 政治结论
注释
索引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理论著作,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用高深莫测的学术语言来“教育”读者,而是用一种平等而尊重的姿态,引导我们一同去探索《资本论》的思想精髓。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商品拜物教”的解读,它将抽象的经济学概念,转化为对我们日常消费行为的深刻反思。那些我们追逐的品牌,那些我们视为“必需品”的商品,在作者的分析下,似乎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商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是我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还是我们被无形的社会力量所裹挟,去追逐那些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这种对消费主义的解构,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开始区分“需要”与“想要”,开始思考真正的幸福是否真的与物质占有划等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资本论》,并非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套经济理论,更是为了获得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看穿事物本质的能力。
评分这本《重读〈资本论〉》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带着一身风霜,却依旧目光如炬。初翻开,我脑海里涌现的是那些年课堂上艰涩的理论,是密密麻麻的公式,是仿佛永远也啃不动的“大部头”。但这次,我抱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这位理论巨匠留下的宝藏。书中的叙述,不再是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作者仿佛站在现代的十字路口,回溯历史的脉络,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化的语言,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异化”的阐释所打动,它不再是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那些每天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劳动,那些被量化被KPI绑架的职业生涯,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得那么触目惊心。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成功”,真的意味着我们个体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吗?还是我们只是在庞大的社会机器中,扮演着一个可以被替换的螺丝钉?这种思考,如同一股清流,洗刷着我被现代社会浮华所蒙蔽的双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劳动、与社会的关系。
评分《重读〈资本论〉》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过去的回响,它穿越时空的洪流,直抵我们当下生活的痛点。作者在书中对于“资本积累”的论述,简直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宏观的经济概念,而是将这种积累的逻辑,渗透到我们身边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之中。从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到那些占据了社会大部分资源的少数群体,再到那些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关于财富分配不均的新闻报道,在书中的理论框架下,都有了清晰的脉络。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行业似乎总能获得超额的利润,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松地积累巨额财富,而另一些人却在为微薄的薪资而奔波。这种对于资本运作规律的揭示,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问题的视角,一种让我们能够跳出个人困境,去审视更宏大社会结构的能力。
评分说实话,拿到《重读〈资本论〉》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资本论》给人的印象就是晦涩难懂,高高在上。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没有回避那些核心的经济学概念,但却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它们融入到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剖析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剩余价值”的讲解,不再是枯燥的计算和公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描绘出资本增殖的运作机制。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到如何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来榨取更多利润,作者娓娓道来,让人恍然大悟。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经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加班,那些不断被压缩的休息时间,在书中的理论框架下,都得到了令人不安的解释。它让我看到了一个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商业世界背后的逻辑,看到了普通劳动者在资本逐利机器中,可能面临的困境。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复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处的经济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是否也付出了不为人知的代价。
评分捧读《重读〈资本论〉》,我的感受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古老而厚重的门,门后是关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洞见。书中的某些章节,在描绘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时,让我想起了当下许多社会热议的议题。例如,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关于自动化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作者在借鉴《资本论》的分析工具时,并没有局限于历史的语境,而是巧妙地将其延伸至现代社会的各种复杂现象。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周期性危机”的论述所吸引,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术语,而是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现实的观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中潜藏的不可避免的波动与风险。这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有了更深一层的忧虑,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理解这些内在的运作逻辑,对于我们个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自处,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导航仪,指引我们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