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1998年推出1版,2003年8月推出修订后的第2版,2011年8月推出修订后的第3版,累计重印37次。一直高居同类图书热销榜前列,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50余所高校及机构指定本书为大学公共课教材、通识阅读教材、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参考用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考研参考用书。2015年,《中国文化要略》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笔记》由作者程裕祯先生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出题经验整理而成,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简便、便于记忆、节省时间的复习参考范本,内容占原书的大约三分之一,可视为一个简明的复习指南。
《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笔记套装》是由《中国文化要略(第四版)》和《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笔记》构成的套装书。《中国文化要略》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包括中国的地理概况、历史发展、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汉字与典籍、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科技成就、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俗习惯、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内容,全面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精神。《中国文化要略(第 4 版)考研笔记》由程裕祯老师亲自整理,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个要点鲜明、便于记忆的复习参考范本。
程裕祯,1939 年生于山西省太谷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国家早期专门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之一,曾在老挝老中友谊学校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任教。退休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主讲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兼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国际汉语教学信息中心主任,并担任多种社会学术职务。著有《中国名胜古迹辞典》《中国名胜楹联大观》,并主编了《中国学术通览》和《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第一章? 简论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第二章? 地理概况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二、中国历代疆域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四、现行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第三章? 历史纵横
一、中国文化的源头
二、“三皇五帝”
三、中国的王朝
四、中国的皇帝
五、中国的宰相
六、外戚与宦官
七、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一)战争与和平
(二)融合与斗争
(三)统一与分裂
第四章? 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四、姓氏混杂与谱牒
五、全国姓氏数量
六、中国人的名、字与号
第五章? 汉字
一、汉字的产生
二、现存最早的汉字
三、石鼓文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
五、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
六、汉字的改革与汉字现代化
第六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二、老庄思想
三、墨家学说
四、法家学说
五、汉代经学
六、魏晋玄学
七、宋明理学
八、清代朴学
第七章? 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一)天地山川崇拜及祭祀
(二)祖先崇拜及祭祀
(三)君师圣贤崇拜及祭祀
二、佛教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二)中国佛教的宗派
(三)喇嘛教源流与达赖、班禅
(四)反佛思想和灭佛斗争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三、道教
(一)道教的产生与基本信仰
(二)道教的发展与宗派
(三)道教文化和道教胜迹
四、伊斯兰教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和教义
(二)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
(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四)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
(五)现存伊斯兰教胜迹
五、基督教
(一)基督教的产生与分裂
(二)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
(三)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二、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四、古代的家庭教育
五、清代的学塾教育
第九章?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三、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四、科举制的影响与功过
第十章? 典籍藏书
一、经书
二、史书及其类别
三、类书和辞书
四、方志
五、官藏与私藏
六、版本与善本
七、图书分类
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
一、天文与历法
二、农学
三、算学
四、医学
五、地学
六、四大发明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一、古代城池
二、宫殿建筑
三、帝王陵寝
四、万里长城和关隘
五、古代桥梁
六、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一)中国园林的种类和历史发展
(二)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三)历史名园一瞥
七、宗教祭祀建筑
八、装饰性建筑
九、衙署与会馆
十、北京四合院与各地民居
十一、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第十三章? 古典文学
一、诗词作品及诗人?
二、散文及其作者
三、辞赋及其作者
四、戏剧及戏剧家
五、小说及小说家
第十四章? 各类艺术
一、书法艺术
二、雕塑艺术
三、戏曲艺术
(一)戏曲的发展与种类
(二)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
四、绘画艺术
(一)中国画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
五、民族音乐艺术
六、楹联艺术
第十五章? 精美器物
一、玉器
二、青铜器
三、瓷器
四、文房四宝
第十六章? 风俗习惯
一、茶酒与烹调
二、衣冠服饰
三、婚俗与葬俗
四、民族祥瑞动物
五、名贵花木
六、民族节日
(一)春节
(二)灯节
(三)三月三
(四)清明节
(五)端午节
(六)乞巧节
(七)中秋节
(八)重阳节
(九)腊八节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一)十二生肖
(二)数字迷信
(三)方向与颜色迷信
(四)避讳之俗
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二、海陆“丝绸之路”
三、佛教东传与西行求法?
四、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
五、郑和下西洋?
六、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
附录
拿到手后,我对这套笔记的“精细度”寄予了厚望,毕竟“考研”二字意味着对准确性和深度的极致要求。然而,实际体验下来,这套笔记的“精细”更像是一种“堆砌”。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解释,都停留在非常表层的水平,缺乏对学术界主流争议观点的引入或至少是提及。例如,在讨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源流时,笔记似乎只关注了最主流、最基础的几种观点,对于当代学界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新近研究成果,完全没有涉猎。考研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是对思维深度的考察,出题人往往会设置一些陷阱或需要多角度论证的开放性问题。这套笔记的弊端就在于,它提供的都是“标准答案式”的、相对保守的解释,一旦遇到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或跨学科视野进行分析的题目,笔记里的内容就显得捉襟见肘,无法提供支撑论点的丰富论据。这让我在做模拟测试时感到非常心虚,总觉得自己的论述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在阅卷老师面前展现出超越课本知识的理解力。这套材料,或许能帮助一个刚入门的人勉强过关,但对于想要冲刺高分的考生来说,其价值和深度是远远不够的。
评分从一个注重“性价比”的考研学生的角度来看,这套笔记的定价与其提供的实际价值严重不符。首先,如前所述,内容深度不足,很多地方需要自行补充大量外部资料才能满足考试要求。其次,在细节的处理上,我发现了一些明显的校对错误和笔误。虽然单个的错误可能不影响大局,但在高强度的记忆过程中,错误的引导是极其危险的,它会污染大脑中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何况,一套专业的考研教辅产品,其编辑和审校的严谨度应该是基本保障。我甚至看到两个不同章节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存在轻微的矛盾之处,这让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交叉比对教材,以确定哪个才是正确版本。这种自我校对的过程,无疑是低效且令人沮丧的。对于目标明确、时间紧张的考生来说,我们购买的不是一份“初稿”,而是一份经过严格打磨、可以直接信赖的学习工具。这套笔记在基础的质量控制环节上,明显存在疏漏,其高昂的价格更多地是体现在了印刷成本和营销包装上,而非实质性的学术价值和备考效能上。
评分使用这套笔记进行复习的整个过程中,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其“时效性”和“针对性”的缺失。文化研究,尤其是像“中国文化要略”这样的宏大学科,其研究成果和热点是不断更新的。我非常期待这套“第4版”的笔记能够包含近几年新出现的、被学界广泛讨论的前沿话题,或者针对最新的考研大纲调整做出及时的反应。然而,当我翻阅到涉及当代文化思潮的部分时,内容显得非常陈旧,仿佛停留在好几年前的学术语境中。例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政策、新理论在笔记中几乎没有体现。这让我对整套材料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考研的竞争非常激烈,任何微小的知识点盲区都可能导致失分。一个声称是最新版本的考研资料,如果不能紧跟学术前沿和政策动态,那么它提供的知识点就存在“过时”的风险,这对于追求精确和前沿的考生来说是不可接受的。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错觉,极大地削弱了我对这套产品的信任度。
评分收到这套所谓的“考研笔记套装”后,我的心情经历了从期待到失望的转变。首先,从包装和实体的设计来看,确实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厚厚的几本,图文并茂的排版,让人觉得花了钱是值得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翻阅,试图寻找那些能帮助我攻克“中国文化要略”这门学科核心知识点的精华时,却发现内容组织显得有些散乱和臃肿。很多地方的阐述更像是对教材原文的简单复述和摘抄,缺乏深入的归纳、提炼和逻辑梳理。比如,在涉及到某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分析时,笔记只是罗列了时间节点和一些关键人物的理论,却未能清晰地勾勒出其内在的演变脉络和核心思想的冲突与融合,这对于需要构建知识体系的考研学子来说,无疑是主要的障碍。真正有价值的笔记,应当是那些提炼了历年真题高频考点、并辅以独到记忆口诀或思维导图的“干货”,但这套笔记在这方面的表现远未达预期。它更像是给一个已经对教材有初步了解的人提供了一个“辅助阅读材料”,而非一个能独立带领我高效备考的“利器”。对于基础薄弱的考生而言,面对如此大量的、缺乏精炼的文字,反而可能造成二次学习的负担,让人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点中迷失方向,时间成本的投入产出比显得非常低。
评分这套笔记的装帧设计虽然吸引眼球,但内容排版上的欠缺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倍感疲劳。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设置似乎没有充分考虑到长时间盯屏或手抄时的视觉舒适度。更致命的是,笔记中图表的运用显得非常不连贯,很多本应图文并茂的地方,要么是生硬的文字描述,要么是设计感十足但实用性不高的流程图。我特别关注了笔记对一些复杂概念的视觉化处理,比如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或者不同学派之间的影响关系网。理想的笔记应该能通过清晰的结构图,将复杂的关系简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符号,从而加深记忆。然而,这套笔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粗糙,很多关键的对比和层次关系,还需要我自行拿出白纸重新绘制才能真正理清头绪。这相当于我在购买“成品”笔记的同时,又不得不自己动手完成“再加工”,这完全违背了购买笔记套装追求效率的初衷。时间宝贵,与其花时间去适应这套笔记“不友好”的排版,不如直接回归教材或自制笔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