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如何治理: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中文平装)》将深入浅出地从制度和程序两个角度论述改革开放后中国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道路,解析“中国发展之谜”,着重回答“中国的改革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中国是如何进行治理的”“中国治理模式的特征是什么”和“未来中国治理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等重大问题。“基本制度”部分概述国家治理所依托的“基本制度”,包括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着重阐明中国治理模式的制度优势和制度特征。“治理方略”部分分别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重大治理改革战略,特别是在民主选举、依法治国、公共服务、政治透明等方面的治理方略。
作者简介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名誉博士。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凯风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研究与奖励计划总负责人,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教授,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和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或高级研究员。因倡导“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创新”、“动态稳定”、“协商民主”而广受关注,其“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文曾引起极大反响。2008年被中国改革研究会评选为“改革开放30年30名社会人物”,2011年被美国《外交事务》杂志评选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代表作有China’s PoliticalDevelop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co-ed.,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4),The Reform of Governance(ed.,Brill, 2010),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Globalizationand Changes in China’ Governance(Brill, 2008)、《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敬畏民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等。
目录
引论
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一部分 基本制度
第一章 中共如何领导
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
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中国政党制度的作用
中国政党政治的未来前景
第二章 国家权力机构如何运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演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未来发展
第三章 多党如何协商
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改革开放与政治协商的发展
政治协商制度的未来改革
第四章 法律如何制定
立法制度的变迁
立法体制与立法原则
立法程序
立法监督
立法制度的未来改革
第五章 政府如何运行
行政制度的沿革
中央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程序
行政制度的未来改革
第六章 司法如何协调
司法制度的演变
审判制度
检察制度
仲裁、调解和律师制度
中国司法制度的特点
第七章 社会如何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
农村居民自治
城市居民自治
特别行政区自治
中国自治制度的特点
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第八章 国家如何防卫
国防体制及其变革
武装力量
国防动员
中国国防制度的特点
第二部分 治理方略
第一章 由人民选举
选举在探索中发展
选举的中国特色
民主选举的主要类型
选举民主的意义
中国民主选举的前景
第二章 从人治走向法治
依法治国的艰难探索
依法治国的主要举措
依法治国的作用和成就
依法治国的挑战与发展
第三章 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参与的意义
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政治参与在中国的发展
政治参与的成效
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
第四章 让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中国决策体制的特征
当代中国的决策体制
决策体制的改革
第五章 让政府更负责任
政府责任与责任政府
从加强政府责任到建设责任政府
建设责任政府是势所必然
责任政府建设的特点与前景
第六章 让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管制转向服务
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建设服务政府的成就
推进服务政府的困难与前景
第七章 让公共事务更加透明
政治透明与民主治理
改革开放与政治透明
政治透明与政治发展
政治透明的挑战与前景
第八章 让权力受到有效的监督
权力监督的意义
当代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
中国权力监督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如何治理: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中文平装)》:
中国政党制度的作用
一定的政治结构必然形成一定的政治功能。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模式,其政治功能有着显著差异。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结合与统一的结构模式,形成了中国政党制度特有的政治功能,主要是:政治稳定功能、政治录用与社会整合功能、政治参与功能、民主监督功能。
1.政治稳定功能
中国是一个有着超过13亿多人口的多民族的大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后发展”特点和赶超性质,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多维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时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稳定压倒一切。由共产党一党执政、发挥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就避免了多党竞争体制下因政党间的相互倾轧、政府频繁更迭而容易出现的政局不稳定;同时,多党合作、多党参政,可以在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增加民众利益表达渠道,有助于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化解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党专政体制下因排斥其他党派的存在而容易诱发社会的不满情绪。可见,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其特定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2.政治录用与社会整合功能
政党的政治录用功能指政党利用自己的组织和活动发现、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在中国政党制度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党内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分子,各民主党派主要由社会各界精英分子组成,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点,执政党和参政党为国家政权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公职人员。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党制度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机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组织十分严密和广泛,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具备很强的领导能力、社会动员力和号召力;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社会联系广泛。执政党与参政党亲密合作,有助于将各阶层、各领域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经常地、畅通地反映出来,源源不断地输入决策中心,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进而把社会方方面面的政治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
3.政治参与功能
政治参与是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试图影响国家决策的行为。政党制度是现代社会实现民众政治参与的有效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中共就国家大政方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领导人选等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协商,相互通报和交流情况;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就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共中央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这样,就在中国的政治体系内形成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的又一重要的吸纳民意、协调利益的政治机制。
4.民主监督功能
政治发展的实践证明,政治权力是需要进行监督的。离开监督的权力,随时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在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方面,最有效的还是政党间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唯一执政地位及其领导的全方位性,使权力的监督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多党合作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具有这种监督功能。中共在执政过程中,民主党派成员以参政党员的身份参与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就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产生进行协商,就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和实施情况以及中共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履行职责、遵守法规、为政清廉方面的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或批评,这实际上就是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一种监督,是一种同中共党内监督相区别的党际监督、异体监督。
……
中国如何治理: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中文平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如何治理:通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之路(中文平装)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