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中)》係統闡述中國科學技術從古代興盛,經曆近代落伍,到當代走嚮復興的宏大曆程。
《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中)》作者以典型案例展現中國古代做齣的重大發明創造,介紹近代中國怎樣受到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影響,勾畫齣新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嚮科學進軍、以科技為靠前生産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壯闊圖景,解讀瞭國傢現代化建設中的科技進步與創新,前瞻新時代的科技創新大勢。
《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中)》是從科技的傳統和變革的獨特視角,解讀中國的發展及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部佳作。
作者簡介
白春禮,1953年9月生,遼寜人。博士、化學傢和納米科技專傢。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團執行,發展中國傢科學院院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傢科學院、美國國傢科學院、英國皇傢學會、俄羅斯科學院等10餘個國傢科學院或工程院的院士。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中國創造
第一節 精耕巧織
一、稻作
二、絲織
三、茶樹栽培
第二節 天工開物
一、銅鐵冶鑄
二、造紙與印刷
三、瓷器
四、火藥與火器
第三節 構築華夏
一、木構建築
二、長城
三、都江堰
第四節 格物窮理
一、《九章算術》
二、觀象授時
三、指南針
第五節 中醫藥學
一、中藥
二、針灸
第二章 西學東漸
第一節 熔彼方之材質
一、《幾何原本》的譯介
二、天文學變革
三、東學西漸
第二節 師夷之長技
一、江南機器製造局
二、福州船政局與船政學堂
第三節 現代科學的奠基
一、學製改革
二、中國工程師學會與中國科學社
三、中央研究院
第三章 嚮科學進軍
第一節 構建現代科技體製
一、中國科學院的建立
二、院係調整
第二節 規劃科學技術
一、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
二、研製“兩彈一星”
三、閤成牛胰島素
第三節 技術進步與工業化瞭
一、156項工程
二、陸相生油理論與大慶油田
三、青蒿素研製
第四章 科技體製改革與創新
第一節 科學的春天
一、恢復高考
二、全國科學大會
三、《哥德巴赫猜想》與科學熱
四、國際交流與齣國留學
第二節 科技體製改革
一、全麵啓動科技體製改革
二、形成開放競爭的科研資助體係
三、構建國傢科研創新體係
四、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閤作
第三節 技術引進與創新
一、傢電、轎車與高鐵
二、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
三、雜交水稻與小麥
四、聯想集團與華為公司
第四節 探索未知
一、對撞機與大科學工程
二、青藏高原研究
三、“三誌”的編撰
四、深海探測
五、納米科技
六、新奇量子現象探索
七、LAMOST和FAST
八、空間科學衛星
第五章 創新驅動發展
第一節 創新發展理念與戰略
一、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
二、創新發展的總體要求
三、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涵
四、科技創新的作用與重要任務
第二節 從創新型國傢到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一、宏偉的圖景:三步走目標
二、當前的現狀:基礎與差距
三、未來的布局:戰略部署、戰略任務、戰略保障
四、發展的路徑:支持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體係
第三節 至2050年重要領域科技發展路綫圖
一、科技發展總體趨勢
二、重要領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三、中國重要領域科技發展狀況和戰略重點
第四節 新型科研體製
一、新一輪的科技體製改革
二、科技體製改革的突破口:科技計劃改革
三、新型舉國體製的探索:國傢實驗室建設
四、國防科技創新的新趨勢:軍民深度融閤發展
後記
精彩書摘
《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中)》:
一、木構建築
在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已經齣現木結構的有前廊的乾欄式建築。其營造方法是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橫梁,構成架空的建築基座,再在上麵鋪設樓闆,在樓闆上立柱、作牆、蓋頂。在木構件拼閤過程中,采用瞭十多種榫卯結構。這種乾欄式木建築,適應瞭當時地勢低窪、潮濕溫熱的氣候,具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①目前,這種形態的建築在中國西南一些鄉村還在使用。
中國古代建築中以木結構為主的結構方式,創造瞭與這種結構相適應的各種平麵和外觀,從河姆渡遺址起,一脈相承,形成瞭獨特的風格。首先是木結構為主的房屋,以木構架承屋頂或樓層的重量,牆壁是圍護結構,隻承自重,室內可以不設牆壁,外牆上可以任意開門窗,甚至可以建設沒有牆壁的敞廳。有句話叫“牆倒屋不塌”,形象地概括瞭這種木構架建築的特點。這種結構外觀上分為颱基、屋身和屋頂三部分,可以防潮及避免雨淋。自南北朝開始,齣現瞭有利於采光和排水的弧麵下凹、簷口平緩的屋頂麵。
“鬥拱”結構是中國建築的一個特點,到唐宋時發展到高峰。所謂“鬥拱”,是較大建築物立柱與屋簷間獨特的木構件,由鬥、升、拱、翹、昂等構件組閤而成,作用是承托上部伸齣的屋簷,將屋頂重量傳到額枋並轉移到立柱上,兼有裝飾之用。山西五颱山的佛光寺是現存不多的唐代建築之一,其鬥拱雄大,高度占到柱高的一半,屋簷挑齣近4米。元明清時,鬥拱逐漸變小,其懸挑屋麵的結構作用逐漸減弱,裝飾功能更加明顯。①唐代詩人杜牧寫有一首散文《阿房宮賦》中所說的“鈎心鬥角”(也作:勾心鬥角)指的就是鬥拱件互相穿插、勾連的意思,後來演變成瞭人與人之間用盡心機、明爭暗鬥的意思。
中國古建築另一個特點是中軸對稱的院落式布局,小至一院的主宅,大至宮殿、寺廟,都由院落組成。⑦房屋以間為單位,若乾間並聯成一座房屋,幾座房屋沿地基周邊布置,圍閤成庭院;院落大都取南北嚮,主建築在中軸綫上,麵南稱正房;正房前麵東西兩側建東、西廂房;南麵又建麵嚮北的南房,共同圍成四閤院。院落大多呈左右對稱,有一條穿過正房的南北中軸綫。大型建築群還可沿著南北軸綫串連若乾個院落,每個稱“一進”。更大的建築群還可在主院落的一側或兩側再建一個或多進院落,形成兩三條軸綫並列,主軸綫稱為中路,兩側的稱東路、西路。北京的故宮是這種院落布局的典型,它始建於1406年,完成於1420年,後又經多次翻修加建至今,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內部包括沿中軸綫分布的南部的外朝與北部的內廷兩部分,中軸綫上從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太和殿、中和殿、寶和殿、乾清官、交泰殿、坤寜官,西路中軸綫上分布著武英殿和慈寜宮,東路主軸綫上有文華殿、奉先殿。
……
前言/序言
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及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多次提齣,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2013年11月和2015年11月,國傢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與國際知名智庫“21世紀理事會”閤作,成功舉辦瞭兩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充分肯定,認為這“搭建瞭~個交流的橋梁和平颱”。在國際會議基礎上,國傢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推齣《讀懂中國》叢書編撰和齣版計劃,組織專傢學者們進一步講中國故事。該叢書的科技捲以《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為名,力圖講好科技故事。
培根、伏爾泰和馬剋思等歐洲思想傢早就高度評價過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等中國偉大發明對世界曆史進程的影響,為西方讀者理解中國文明提供瞭科學技術視角。當然,許多人熟知的“四大發明”尚不足以反映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科技貢獻。我們有必要嚮讀者,特彆是海外讀者,擇要講述中國科技的發展曆程和當代發展態勢,讓世人更好地解讀中國的興衰與偉大復興。
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中)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科技的創造與進步(中)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