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為颱灣新竹清華大學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所作的中國思想文化問題的講座,在這短短的六講裏,作者探討瞭産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理清瞭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瞭望瞭中國文化的未來。作者明確地把對以往曆史的研究和對將來的預期聯係起來,前後一貫,自成一說,使讀者可以從大文化的角度,全麵考察中國的發展前景。
作者簡介
何茲全(1911—2011),山東菏澤人,著名曆史學傢。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北京大學史學係。1947年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後在霍普金斯大學培祗國際學院工作。1950年迴國,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共發錶學術文章八十餘篇,齣版學術專著十餘部。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社會史、中國古代經濟史、史學理論、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兵製等。
精彩書評
農耕文化與傢族本位,是決定中國古代曆史走嚮的的根本性因素——茲全師的這一見解,揭示齣中國文化基本精神與核心特質的底蘊與奧秘。中國特有的群體本位文化,歸根結底即來源於此。
——王和
何師茲全先生的曆史研究,始終關注有關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善於抓住曆史發展的主流。研究社會經濟史如此,研究思想文化史莫不如此。
——寜欣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講 影響中國文化素質的兩個根源
第二講 國傢形態——走嚮專製
第三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幾條主流
第四講 中國的城市復興和文藝復興
第五講 近代中國的新思潮——為國傢尋找齣路
第六講 中國文化的未來
精彩書摘
前 言
什麼是文化?古今中外下的定義太多瞭。我不去管它。我說:文化就是人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結果和積纍。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東西之外,凡經人類體力、腦力活動而後産生的東西,都屬於人類文化。遠古的人類,拾起一塊石頭,稍加打擊便作工具使用,這便是石器。後來又有瞭稍微加工的石器。以前使用的就被稱為舊石器,新的稱為新石器。我們研究人類史前史,便稱前者為舊石器時代或舊石器文化,後者為新石器時代或新石器文化。人類一路走下來,有瞭畜牧業、農業、手工業、近代企業,有瞭鐵路、汽車、飛機、原子彈,有瞭政治組織,有瞭學術,等等。事態萬端,都是文化。
我是學社會史、經濟史、古代史的。雖然文化無所不包,經濟、社會都在文化範疇之內,但一般所說的狹隘的文化範疇的東西,我是生疏的、不內行的。當然這不是說一無所知。有些問題,自己雖然沒有深入地研究,但總有些意見和想法。我是個愛國知識分子。我走的是鬍適、傅斯年、陶希聖、錢穆眾傢老師的路。對政治是黑門,書呆子,但好想問題,又喜發錶意見。現在我就隻在中國文化整體方麵,提幾個問題,略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請方傢指正。
擬講六題,題目如下:
第一講?影響中國文化素質的兩個根源;
第二講?國傢形態——走嚮專製;
第三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幾條主流;
第四講?中國的城市復興和文藝復興;
第五講?近代中國的新思潮——為國傢尋找齣路;
第六講?中國文化的未來。
要之,要說點中國文化整體的東西。從古到今,中國人是怎樣生活過來的。從過去看現在,從現在想將來,看看中國文化對人類有什麼貢獻,對未來還會有什麼貢獻。如此簡單,如此而已。
前言/序言
自 序
去年(1995年)12月,颱北曆史語言研究所約我去颱參加紀念傅斯年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受新竹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張永堂教授之約為思想文化史研究室研究生講中國思想文化問題。我寫瞭這本《中國文化六講》。
在這短短的六講裏,我講瞭産生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和環境,講瞭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特點和發展,也瞭望瞭中國文化的未來。其中有幾點關涉到我對中國文化整體的認識,想在這裏先說明一下:
一、對中庸之道的理解
我現在深深地理解: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我覺得中國文化異於西方文化之處,就在於中國文化中處處貫注著中庸之道的思想和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講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講恕、講禮、講仁政,講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總都貫注著一個中庸之道的精神。一切都不要“過激”,又不要“不及”;適可而止,和為貴。儒傢是講“禮”的,但孔子就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論語·八佾》)禮是好的,禮過瞭,人就會說是“諂”瞭。儒傢是講“愛”的,但講得寬瞭,就會是“無父”,是“禽獸”。《孟子·滕文公下》:“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禮、愛,都不能過,過瞭就齣毛病。可知中庸之道是核心。孔子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道之“行”與“明”,都靠中庸,過瞭,不行;不及,也不行。把中庸之道看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來觀察中、西文化的差異,是會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的。
二、中國專製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專製製度在社會中有“根”,這根就是傢族。傢族有長,君權、專製製度就是從傢長、族長、酋長權發展齣來的,是傢長、族長、酋長權的繼承和擴大。但中國專製製度不是從古就有的,它有個發展過程。我把中國自古以來政治製度的演化,分為五個階段:①先秦時代:君權、貴族權、平民權三權鼎立的時代。②秦漢時代:君權漸強,貴族權、平民權漸衰仍力圖掙紮的時代。③魏晉南北朝時代:平民身份地位衰落,平民權也跟著衰落,君權、貴族權大體保持平衡、君權稍強的時代。④隋唐宋時代:君權恢復、貴族權削弱的時代。⑤明清時代:專製製度時代。
這種認識和解釋,不同於認為專製製度是組織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而産生;也不同於認為古代公社的繼續存在是數韆年來東方國傢專製主義的基礎說。中國沒有數韆年不變的專製製度。
三、中國的文藝復興開始在唐朝時代
歐洲文藝復興,意為歐洲古代文明的恢復和興旺。古代希臘、羅馬有過燦爛的文化,中世衰落,到瞭14—15世紀,歐洲又開始走齣中世紀,恢復古代文明。城市交換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城市産生文明。希臘、羅馬文明是城市文明,文藝復興也是城市文明。14—15世紀歐洲文藝復興的主要錶現是反對宗教觀的人文主義思潮興起。人的思想,從來世迴到現世,從宗教迴到人文。
隋、唐初至末,中國城市經濟在逐步恢復和興起,中唐到宋一路發展下去。金屬貨幣,又在市場上驅逐實物布帛成為唯一的交換媒介。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生活繁榮起來。韓愈的《諫迎佛骨錶》和“文起八代之衰”可以看作中國文藝復興的號角。宋明理學,市民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都反映著中國的文藝復興。由於中國資本主義遲遲不來,中國的文藝復興便持續瞭很長一個時期。
四、東西文化的撞擊和民族齣路的求索
明末清初,特彆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發生撞擊,撞擊的結果,中國敗,西方勝。東西方文化撞擊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逐漸覺醒的過程。中國仁人誌士拋頭顱灑熱血,求索自救的道路。“五四運動”以前,中國人摸索著走瞭幾條道路,都以失敗告終。
仁人誌士為國犧牲,是可歌可泣、可感可敬的。可悲的是:理想超越瞭現實,道路脫離瞭基礎,代價大而成功少,這是近代中國人民的大悲劇!
五、中國文化的未來
我對中國文化在未來世界能夠存在而且發揚光大,是有信心的。信心來自中國文化的精神符閤人類未來社會的需要。人類社會總是一步步走嚮一體化,一步步走嚮和平,一步步走嚮世界大同,而這些正是中國文化精髓所在。中國文化和未來世界的文化思想的精神和需要閤拍。中國文化會受到重視。中國文化的前途是光輝的。
感謝永堂教授的熱情和厚意,使這本《中國文化六講》得以齣版麵世。齣版事務多由研究所許守泯同學任其勞,也謹此緻謝。
何茲全
1996年11月20日
大傢小書 中國文化六講(精)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傢小書 中國文化六講(精)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