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学》(2018年第一期)

《南方文学》(2018年第一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方文学》杂志社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南方文学
  • 期刊
  • 2018年
  • 第一期
  • 学术
  • 中国文学
  • 文化
  • 社会
  • 地域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100239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91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般而言,文学写作或者文学批评中的问题意识,不单单是一种怀疑意识,而更应该是一种建设意识。问题意识的目的常常在于建设,而怀疑论的实际效果常常是破坏。怀疑论者不同于问题意识者,两者比较的话,前者是在对国家失去信心的基础上对于国家产生的怀疑,后者是因为社会阅历不够,对于国家和生活的理解不够……作为一位合格的作家,既要看到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理的一面,更要看到凡是现实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合理的一面,否则,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王冰《一个国家的文学问题》

不必读全篇,只要读晓枫一段文字,就能感受其中的戏剧性。好像一个变脸艺术家,一转身,一抹脸,瞬间变化出令人惊异的脸谱;又好像一个红鼻头的魔术师,头戴尖帽,身披大氅,站在舞台中央,两手空空,弯弯身,挥挥手,气球就从手掌冒出,鸽子扑棱棱从天而降;舞台旋转,灯光渐暗,音乐响起,别样世界在晓枫笔下风生水起……她几乎是津津有味地在每一篇文章中,经历这种修辞的冒险。

——赵荔红《致晓枫,或称魔术师》

父亲给我的那块儿西周凤纹龙纹合一的勒子常年被我戴着,洗澡也不离,睡觉也不离,而忽然有一天,夜深人静靠在床上读书时,它在脖子上只一滑,便滑到腋下去,砰的一声碰在床栏上,我把它拿在手里在灯下细看,却不禁吃了一惊,那边缘的裂隙居然不见了。在灯下细看,隐约还可以看出那一道痕迹,但实实在在是弥合了。世间事,不可思议者真是多矣……

——王祥夫《盘玉记》

“阿莲,我怎么没有看到你伤心?你不感到难过吗?这个事情落在任何人身上都要哭死了!”老妇非常吃惊,停止哭泣往前追两步,望着曲莫阿莲的背影。

“不,婶子,您其实什么都知道。算啦,我现在记性差得很,想说什么也说不好。您还是别耽误我了,要是再不走,天亮前都到不了家。您大概也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您是希望我早点走的,对不对?”

她预料得不错,身后不再有回音。那妇人肯定生气,肯定是在没有听完她的话前就转身走了。

“她就是那种人。”她在心里嘀咕。

——阿微木依萝《曲莫阿莲回家》

格林注意到来听演唱会的多是和他一样三十出头的男人,女的少,有人带着孩子。看着舞台上的莉莉周,格林热泪盈眶,她的样子和他记忆中的如此相似,成熟了,却还有年轻的轮廓。妻子看着他,抓住他的手按在腿上。回来的路上,妻子问他,你是不是想起什么了?格林说,想起了过去。演唱会中途,莉莉周从舞台上下来,和前排的观众握手。当莉莉周走过格林跟前时,格林伸出了手,他和那只手轻轻一握。手冰凉,柔软而光滑。他似乎还闻到了香气,茉莉花的味道。格林对妻子说,能遇到你,真好。

——马拉《莉莉周和她的天价代言》

“那就好。我在网上读到一篇你写爱情的文章。我问你,爱情到底是不是一个传说?有的人爱过,有的人没爱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你跟我说说大鹏,你可别笑话我呀。”

在这有二百年历史的板栗园里,在这黑沉沉的、暴雨将至的深夜里,我没想到红香会问这样的话题。汗水一下子从我身体的各个角落里淌出来。

我无法回答。我真的无法回答。我也回答不了。

——刘玉栋《心火》

你在做什么?

打电话。她说,崔西。

谁?他困惑地看着她。

崔西。她说,我zu·i好的朋友啊,崔西。

从来都没听你提起过,他摇头。

而且你的电话都没有开机。他说,我只看见你自己一个人,在那儿说话。

——周洁茹《失败的小说》

在心里你对自己说,一切建筑都会毁掉,找不到它们的影子,被人刻意破坏或自行毁灭。你不得不以文字来保存。一切在加速毁弃,但我们的汉语还在,他们的生活在其中得以持存,这是抵抗时间流逝的zu·i好方式,是我们在世的信靠。他们用古诗写着现代情感,而你用现代诗传达你们的呼求。袁中道诗中的白鸥还在你的眼前飞呀飞,你确信那是他热爱的诗行中的那一只,并在你的寻访的途中找到你。

——柳宗宣《楚地行纪》

她是凌晨三点半走掉的,到了最后一刻她什么都不要——不吃、不喝、不听新闻,铁石心肠。没有软乎乎的小猫可以抱着,没有回忆。他不睡觉陪着她,以防她需要他,但她到死都不需要他做一件事情。现在他也不需要她了。

——博比·安·梅森(小二 译)《心愿》

作者简介

_王冰

山东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现为鲁迅文学院培训部主任,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课题组成员、编委。曾在《散文》《文艺报》《文学界》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曾两次在《美文》杂志开有“散文研究”专栏,主编有《才女书:百年百人百篇女性散文经典》,参编有《大师书斋》16卷本、《中国先锋散文档案》24卷本等,出版有散文理论专著《散文:主体的攀援与表达》《集体的光亮与个体的无名——“现代性”景深中近十年来散文创作图谱》、诗集《疏勒河的流水溢上岸边丛杂的小径》等。

_赵荔红

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分别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著有《意思》《回声与倒影》《情未央》《幻声空色:赵荔红电影札记》《世界心灵》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_赵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已出版长篇小说《六十七个词》《女导游》、散文集《小忧伤》《小闲事》等,有作品在《花城》《长江文艺》《十月》等刊发表,有作品获得海南文学双年奖、杜甫文学奖。

_王祥夫

号黍庵、珊瑚堂,著名作家,画家,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上海文学》“小说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部。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冈国画院院长。《文物与收藏》主编。

_林东林

作家,诗人,出版人,摄影者。曾就职于广州、桂林、上海、北京等地,居武汉,自由写作、行走及摄影,兼任《汉诗》编辑。著有《谋国者》《身体的乡愁》《线城》《时间的风景》《情到浓时情转薄》等多部作品。

_唐棣

2003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作品百万多字。同时为新浪电影、迷影网、澎湃网等媒体撰写影评专栏。著有小说集《西瓜长在天边上》《枪毙他》《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背景》,随笔集《只要想起那些后悔的事》。导演电影作品《满洲里来的人》受邀参加第39届香港国际影展。

_阿微木依萝

彝族,1982年生,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自由撰稿,现居东莞市。2011年下半年开始创作小说和散文。2012年后作品相继在《钟山》《花城》《民族文学》《散文》等刊发表。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一部,获第十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中短篇小说奖、第二届广东省有为文学奖“大沥杯”中篇小说奖、2016年《民族文学》年度散文奖等。

_十八须

原名李付齐,1979年生于中原,现居岭南。写诗,偶有发表小说和散文。作品见于《诗刊》《星星》《青年文学》《飞天》《西部》《黄河文学》等。

_寒郁

1988年生,河南永城人,现居东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人民文学》《钟山》《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刊发表小说若干。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广东省有为小说奖等。小说集《孤步岩的黄昏》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_ 马拉

1978年生,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中国作协会员,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发表大量作品,入选多种重要选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思南》《金芝》《东柯三录》《未完成的肖像》、诗集《安静的先生》。曾获《人民文学》长篇小说新人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广东省青年文学奖、孙中山文化艺术奖等奖项。

_刘玉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天涯》等多家文学期刊,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刊转载,并多次入选多种选本。出版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小说集《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火色马》等十多部,并著有儿童小说《泥孩子》《白雾》《我的名字叫丫头》等。曾获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以及首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语言。

_周洁茹

江苏常州人,现居香港。有长篇小说《岛上蔷薇》《中国娃娃》《小妖的网》,小说集《我们干点什么吧》《你疼吗》《到香港去》等。

_桂千富

男,现居西安。先后在《延河》《美文》等发表小说、散文多篇,出版小说集《糖果》,长篇非虚构作品《你的孩子可以上清华》,引起较大反响。

_安殿荣

女,满族,辽宁北镇人,现居北京。有散文、评论见于《南方文坛》《文艺报》等报刊。此篇为小说处女作。

_李浩

1971年生,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父亲,镜子和树》《告密者》、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阅读颂,虚构颂》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人民文学年度作品奖等。

_柳宗宣

男,生于1961年,湖北潜江人。27岁开始写诗。1999年移居北京,曾任《青年文学》杂志诗歌编辑多年。散文作品曾刊于《中华文学选刊》《散文》《hong yan》以及各类散文年度选本。曾出版《漂泊的旅行箱》(百花文艺出版社后散文书系)。2009年移居武汉,现供职于某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主编《新诗学》,从事诗学研究与教学。

_晶达

女,1986年出生,达斡尔族。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结业于鲁迅文学院英语班,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民族文学》《星星》《中国诗歌》《草原》等杂志发表诗歌散文若干,已出版长篇小说《青刺》,现为自由撰稿人。

_彭一田

诗人、专栏主笔、人文田野观察者,生于浙江台州,现常居岭南,少年始习诗,成年后著书若干,获奖少许。

_李磊

女,生于1981年。现就职于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著有诗集《灰尘洒落在时光里》,作品多刊载于《诗刊》《星星》《北京文学》《青年文学》《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有作品被收入《2015中国诗歌精选》《2016天天诗历》《河北青年诗典》等选本。

_沙克

60后,生于皖南,现居江苏。当代诗人,一级作家,文艺评论家。从业于文学编辑、文艺创研及文艺协会。北大访问学者,高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诗集《单个的水》《忆博斯普鲁斯海峡》、散文集《美得像假的一样》《我的事》、小说集《金子》、文艺理论评论集《心脏结构与文学艺术》等。

_李建田

在《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现居内蒙古呼伦贝尔。

_小二

原名汤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到美国留学,译有《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些什么》等。

_张迪

河南沈丘人,70后,在空军部队服役若干年。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曾经那么接近幸福》,主编《桂林休闲地图》《桂林米粉》等桂林休闲文化系列书籍。现任某周刊副主编。

_巴音博罗

当代著名诗人,满族。著有诗集《悲怆四重奏》《龙的纪年》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200余万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2009年9月开始油画创作。他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油画作品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绘画特质,被业内人士誉为“当代画坛怪杰”。现挂职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

目录

? 微 观 ?

欲伟大,先世俗 / 阎连科_4

? 主 见 ?

一个国家的文学问题 / 王冰_6

? 私 享 ?

阅读_致晓枫,或称魔术师 / 赵荔红_10

? 公 共 ?

现实主义写作的绳子易断裂——由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延展开去 / 赵瑜_19

? 专 栏 ?

珊瑚堂_盘玉记 / 王祥夫_22

人·诗·史_ 毛子:他滤取的是那些荡来荡去的影子的回声 / 林东林_24

深镜头_ 如何谈论一部电影 / 唐棣 _29

? 关系稿 ?

作品_ 曲莫阿莲回家(中篇小说) / 阿微木依萝_31

松林里的一只麂子(组诗) / 十八须_48

关系说_阿微木依萝和十八须:大凉山的草和北中原的庄稼 / 寒郁_50

? 虚 构 ?

莉莉周和她的天价代言(短篇小说) / 马拉_52

心火(短篇小说) / 刘玉栋_59

失败的小说(短篇小说) / 周洁茹_66

失败的小说(创作谈) / 周洁茹_73

钓座(短篇小说) / 桂千富_75

云溪(短篇小说) / 安殿荣_81

这个表面平静的湖其实暗含着“可怕的深度”——读安殿荣小说《云溪》/李浩_89

? 非虚构 ?

楚地行纪 / 柳宗宣_91

柔软地躺在我枕边 / 晶达_95

? 诗 歌 ?

岭南书(组诗) / 彭一田_102

放弃远行(组诗) / 李磊_105

贫穷的爱(组诗) / 沙克_107

大兴安岭诗篇(组诗) / 李建田_110

? 境 域 ?

心愿(短篇小说) / 博比·安·梅森(小二 译)_113

? 读城记 ?

桂林山水面孔的背后:四次工业高潮 / 张迪_118

? 越 界 ?

生命初始的三条大河 / 巴音博罗_123

巴音博罗:直指心灵的诗人画家 /孙建平_127

本期插图:巴音博罗布面油画

封面摄影/法海



《南方文学》(2018年第一期) 《南方文学》2018年第一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继续探索中国南方这片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土地。本期杂志精选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体裁,旨在展现当代中国南方文学的新气象与新面貌。 在小说板块,本期力推了多位新生代作家及其代表作。他们的作品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深刻挖掘了南方特有的社会变迁、人情世故以及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无论是描绘都市生活中漂泊者的迷茫与挣扎,还是刻画乡村时代变迁下的温情与失落,亦或是细腻描摹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情感纠葛,都力图在平凡生活中捕捉不平凡的闪光点,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和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其中,一篇关于岭南水乡的现实主义力作,以其鲜活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生活场景,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的坚韧与变迁。另一篇则聚焦于年轻一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困境,叙事节奏紧凑,语言风格锐利,直击当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 散文部分,本期邀请了多位资深作家和青年学者,以个人化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书写他们对南方风物、人情、历史的独特感悟。这些散文或温婉如水,或深沉似海,带领读者漫步于江南的烟雨小巷,感受巴蜀的热情烟火,体验湘楚的古韵风情。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的眷恋,对过往的回溯,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审视。一位知名作家以其标志性的怀旧笔触,追忆了儿时在南方老家度过的夏日时光,字句间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与温暖,勾起了无数读者关于童年和家乡的集体记忆。另一位学者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南方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视角独特,论述精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南方文学的新维度。 诗歌板块,本期呈现了多元化的诗歌面貌。既有继承古典诗词传统,意境悠远,韵律和谐的佳作,也有紧随时代脉搏,形式新颖,语言前卫的探索之诗。诗人们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和独特的想象力,捕捉瞬间的情感,抒发内心深处的波澜,或赞美自然之美,或叩问人生之哲理,或记录社会变迁的痕迹。那些关于南方山水、四季变换的诗歌,将读者带入一个如画的意境之中,令人心旷神怡。而那些关注个体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的诗歌,则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 在文学评论与随笔部分,本期组织了几篇具有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章。评论家们围绕当代南方文学的现状、发展趋势、重要作家作品等议题展开讨论,既有对症下药的尖锐剖析,也有对艺术价值的细致辨析。他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近年来涌现的优秀文学现象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特别是南方文学在其中的独特贡献。随笔则轻松而意味深长,作者们以其独特的观察和体验,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悟,文字间洋溢着智慧与趣味。 《南方文学》2018年第一期,不仅是一次文学作品的汇集,更是一次关于南方文化、南方精神的深入探讨。它记录着时代的脉搏,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展现了文学在当下社会中依然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本期杂志,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关注中国发展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对于现实题材的深刻挖掘和艺术化呈现。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城市边缘人群的几篇报道文学。它们没有歌颂,也没有批判,只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那些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的喜怒哀乐。我读到了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的辛酸,他为了生计,不得不与家人长期分离,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我还读到了一位失业中年人的迷茫,他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努力寻找着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这些人物形象,如此真实,如此立体,让我不禁停下翻页的手,陷入沉思。我开始反思,我们身边的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是否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南方文学》并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它只是将这些故事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这种“留白”的艺术,反而比直接的议论更能触动人心。我更欣赏的是,作者们在记录这些现实的同时,并没有失去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即使在最困顿的境遇中,也总有那么一丝微光,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评分

(三)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阅读体验,因为书中收录的不少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颇具实验性。我需要调动更多的想象力,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其中一篇诗歌,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诗歌结构,以一种流动的、碎片化的方式,描绘了现代都市人的焦虑和孤独。起初我感到有些费解,但当我反复阅读,并试图捕捉那些跳跃的意象时,我逐渐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韵律和情感张力。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种前所未有的情感体验。还有一篇短篇小说,叙事视角极其刁钻,在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外部行动之间不断切换,将一个复杂的人物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写作手法,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也带来了极大的阅读快感。我喜欢这种不拘泥于常规的创作态度,它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为文学的表达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边界是无限的,只要勇于探索,总能发现新的天地。

评分

(四) 阅读《南方文学》的过程,就像在南方的一个古镇里漫步,每转过一个街角,都能遇到不同的风景。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有对现实的关照,对人性的探索,还有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文化的传承。其中有几篇关于南方历史人物的传记性散文,作者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些早已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重新带到我们眼前。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思想光辉,他们的时代印记,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书中对南方传统文化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无论是南方的戏曲、茶道,还是民间手工艺,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南方老字号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匠人精神的敬意,以及对传统工艺的珍视,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评分

(一) 初次翻开这本《南方文学》,并没有怀揣着太大的期待,毕竟“文学”二字有时会显得过于宏大,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随着文字的流淌,我逐渐被一种温柔而坚韧的力量所吸引。开篇的几篇文章,似乎都围绕着一种淡淡的乡愁展开,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离别之痛,而是如同陈年普洱,越品越有滋味,那种对故土、对过往岁月的情感,被描摹得细腻入微。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老屋的文章,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语言,勾勒出老屋斑驳的墙壁、爬满青苔的石板路,以及藏匿在角落里的童年记忆。读着读着,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儿时伙伴的笑语。这种共鸣感,是很多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而且,书中对南方独特的气候、风物、人情世故的描绘,也极具画面感。无论是潮湿的烟雨,还是热烈的阳光,亦或是街头巷尾的吆喝声,都仿佛触手可及。感觉作者并非在“写”南方,而是在“感受”南方,并将这种感受真实地传递给了读者。这种真诚,是文学最宝贵的品质。

评分

(五) 总而言之,《南方文学》(2018年第一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温和的语言讲述着生活的真相。我从中感受到了南方特有的情感脉络,无论是对故土的眷恋,还是对人生的思考,都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书中不同风格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南方生活画卷,有现实的坚韧,有历史的回响,也有创新的活力。我欣赏作者们对文字的纯粹追求,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学的真诚态度。这本书并非那种一蹴而就的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而一旦你投入其中,你就会发现,它给予你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思考了自我,也让我对文学充满了新的敬意。这本刊物,无疑是一次充满价值的精神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