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笔记:咸丰帝陵卷

守墓笔记:咸丰帝陵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鑫 著
图书标签:
  • 悬疑
  • 历史
  • 盗墓
  • 清朝
  • 咸丰帝
  • 陵墓
  • 民国
  • 冒险
  • 奇谈
  • 推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41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4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守墓笔记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0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部陵寝守护者的多年钻研之作,百余幅揭秘图片令人如临现场

内容简介

《守墓笔记》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风水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道光帝在位三十年,建陵十五年,打破祖训,两建一拆,最终留下了一座建筑规制特殊、花费惊人的陵墓——慕陵。如此曲折中暗藏什么样的玄机?本书将为您深入解析。

作者简介

徐鑫,男,满族,河北省遵化市人。自幼爱好历史,对清朝陵寝的兴趣尤其浓厚。1993年8月起在清东陵工作,长期致力于清朝陵寝的研究、保护和发掘。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性文章,并出版《香妃遗事》《香妃迷案:清宫档案与考古中的香妃》《铁腕女人:清东陵慈禧陵劫难之谜》《地下佛堂:清东陵乾隆陵地宫清理之谜》《大清皇陵私家相册》及清帝陵系列等二十余部专著,其中清帝陵系列影响甚广。

精彩书评

目前国内研究清史者虽人数众多,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清史研究的另外一块阵地——清皇陵研究领域里,取得瞩目成就的少数人中,徐鑫则是极具值得关注的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无论是在工作中的履行职责,还是在工作之外的坚守,徐鑫已经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守墓人”,而是名副其实的“清陵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其更多的贡献还是体现在陵墓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岳南

目录

引 子 客死他乡的皇帝 /001

第一章 咸丰帝的前半生 /013

一、童年时期的生活 /015

二、与六弟的暗中较量 /018

第二章 承前启后的定陵 /027

一、选定万年吉地 /029

二、陵寝规制风波 /037

三、标准的皇帝陵 /048

第三章 定陵秘事 /073

一、为了省钱用旧料 /075

二、工程质量与诬陷案 /079

三、隆恩殿藏宝 /083

第四章 不省事的送行 /089

一、遗体运回北京 /091

二、与皇后葬入皇陵 /099

第五章 咸丰帝的三位皇后 /107

一、未当过皇后的皇后 /109

二、名正言顺的中宫皇后 /111

三、“以子为贵”的皇后 /129

第六章 定东陵:两座皇后陵 /135

一、很头疼的一件事 /137

二、工地上的弹压 /148

三、超标准的皇后陵 /151

四、奇怪又不奇怪的事 /174

第七章 豪华的慈禧陵 /183

一、以重修为名重建 /185

二、重修后的豪华 /193

三、隆恩殿藏宝 /200

四、难解之谜 /204

第八章 妃园寝里的秘密 /215

一、标准的妃园寝 /217

二、为省钱也用旧料 /226

三、墓主人的档案 /227

第九章 被盗:飞来的横祸 /231

一、帝、后、妃陵寝被盗 /233

二、慈禧陵重敛尸骨 /241

第十章 慈禧陵的清理和保护 /247

一、清理地宫 /249

二、清理内棺 /261

附 录 /271

附录 1 咸丰帝遗诏 /273

附录 2 慈安遗诰 /275

附录 3 慈禧遗诰 /276

附录 4 咸丰帝后妃表 /277


附录 5 咸丰帝皇子表 /282

附录 6 咸丰帝皇女表 /283

参考书目 /284

后  记 /286


前言/序言

咸丰帝,姓爱新觉罗,名奕 ,道光帝第四子,母为孝全成皇后

钮祜禄氏,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七位皇帝。他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通

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也是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

这位在历史上被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

无”皇帝,一生中唯一的成功就是用计巧妙争得皇位。如果按照智

慧、才识和能力来说,奕 是根本当不上皇帝的。因为当时他的皇储

地位竞争对手——道光帝第六子、自己的六弟奕?在上述方面都比他

强。然而,在授业老师杜受田的帮助下,奕 在皇父道光帝面前使用

了藏头缩尾、以退为进的策略,击败了六弟奕?,获得了道光帝的青

睐,从而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咸丰帝。

虽然他在争夺皇位上采用计谋赢得了胜利,但在治理国家上却一

筹莫展。面对内忧外患,咸丰帝毫无有效的解决办法。后来,在第

二次鸦片战争中,为了逃避英法联军,咸丰帝却以“巡狩围猎”的

理由,躲在热河避暑山庄,继续过着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以

至于享誉世界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后,在咸丰十年九月初五日

(1860 年 10 月 18 日)又被烧毁。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咸丰帝做的

却是想尽办法保护自己,最后无奈客死他乡。

“人生自古谁无死”,在大自然生死法则面前,人无论高贵还是卑

微,都会离开这个世界的。人来自大自然,最后也要回归大自然。因

此,人死后就会被葬入另外一个世界——坟墓。作为古迹的一种,坟

墓与其他古迹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与死亡相联系的,它反映的

是人对死亡的态度、对死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对于同一事物,不同

背景的人、不同地位的人、不同年龄的人,态度、认知、理解是不一

样的。由于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存在,只有帝、后的坟墓才能够称

为“陵”。

咸丰帝死后,葬于清东陵的定陵。定陵的陵址是咸丰帝生前就已

选定的,但还没建成他就死了,陵寝最后是由他的两位皇后和儿子同

治帝为他营建完工的。在营建定陵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值得关注:

一是因国库紧张,使用了部分道光帝废弃的宝华峪陵寝旧料;二是陵

寝规制因发生了一次争论而差点儿发生改变。建成后的定陵,建筑结

构紧凑,布局合理,成为后世皇帝陵效仿的蓝本,在清朝陵寝制度史

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虽然咸丰帝只当了 11 年皇帝,但他的皇后数量并不少,合葬在

定陵的是他的结发之妻——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这位皇后生前并没

有当上皇后,是咸丰帝继位后追封的。葬在定东陵的是他的另外两位

皇后——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和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安皇太

后和慈禧皇太后。由于这两位皇后死在了咸丰帝之后,所以没有与咸

丰帝合葬,而是葬在了另建的皇后陵——定东陵。

同时给两位皇后建陵并没有先例,但争强好胜、以子为贵的慈禧

下令同时营建两座皇后陵,即慈安陵和慈禧陵。两座皇后陵并排而

建,号称“西太后”的慈禧的陵寝建在了东面,号称“东太后”的慈

安的陵寝建在了西面。两座皇后陵是同时营建的,尽管两座皇后陵的

规制相同,但两陵的花费却有多有少。同时营建两座皇后陵,这在清

朝陵寝历史上是唯一的一例。后来,慈禧陵经过重新维修,在石雕艺

术、木料使用和装饰上远远超过了慈安陵,这充分暴露出慈禧当政的

野心和霸道。

营建定陵的时候,定陵妃园寝也开始营建。由于国库空虚,定陵

妃园寝使用了一些旧料。建成的妃园寝规制最为标准,成为后世妃园

寝仿照的样板。在这座妃园寝里,传闻被慈禧害死的丽妃也葬在其

中,而且其宝顶位置最为尊贵。

在清陵中,咸丰帝的陵寝及其附属陵寝数量是最多的,帝、后、

妃陵寝有四座。他的皇后陵因建有神道碑亭而超越规制,又因为慈禧

陵在装饰上的独特,被世人称为“最体现女人当政的豪华建筑”。除

此之外,陵寝的其他规制也不乏特点和出奇之处。例如,这些陵寝的

建筑布局在清陵中是最紧凑合理的,尤其是咸丰帝的定陵,由于地势

关系,陵寝建筑层层升高,落差很大,层次分明,视觉效果颇为震

撼,是清陵中最有气势的一座陵寝。

咸丰帝的这些陵寝,在 1949 年前就已经被盗过,其中被盗最惨

的是慈禧陵。1928 年 7 月,军阀孙殿英剿灭马兰峪的土匪后,以军事

演习为名,利用七天七夜时间,盗开了慈禧陵和乾隆帝裕陵的地宫,

劈棺扬尸,掠走了全部陪葬珍宝,由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清东陵第一

次大盗案。定陵、慈安陵和定陵妃园寝被盗时间晚于慈禧陵数十年,

盗陵匪徒多为附近的一些土匪和贫苦村民。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随着陵寝的维修和对外开放,以及研究人

员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定陵的认识逐步由陌生变得熟悉起来。定陵规

制令后人尊崇模仿;两座皇后陵的建筑方位,尤其是慈禧陵的豪华三

殿和精美的石雕刻,以及神秘地宫的开放,都令世人惊叹折服。



盗墓笔记:秦皇陵篇 作者:南派三叔 ISBN:978-7-5366-8280-7 内容简介: 《盗墓笔记:秦皇陵篇》是“盗墓笔记”系列中一部独立成篇、聚焦于中国历史上最神秘、最庞大的帝王陵寝——秦始皇陵的探险故事。它并非延续吴邪“铁三角”的江南古墓群探险,而是将视角完全转向西北黄土高原之下,那座据说蕴藏着千古一帝所有秘密的地下宫殿。 本书的主角团队,是一群由考古学界、民间寻龙点穴高手以及特殊任务执行人员组成的复杂组合。他们并非为了盗取财宝,而是受命于一个高度机密的国家级项目,旨在对秦始皇陵的外围墓区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入的、且充满未知的探索。 第一卷:黄土下的躁动 故事始于一个看似普通的考古发现。在秦始皇陵保护区边缘,一次地震引发的地面沉降,意外暴露了一处非官方记载的地下通道入口。这个入口的结构与已知的秦陵陪葬坑风格迥异,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压迫感。 领队者是一位名叫“鬼手”的退役特种兵兼古物修复专家,他性格沉稳,拥有极其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他带来的团队成员包括一位精通古代机关术的大学教授——陈教授,以及一位深谙兵法和风水之道的民间学者“老参”。 随着深入,他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条通往主墓室的捷径,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防御体系的开端。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的、仿佛能穿透人心的寒意。秦始皇陵的宏大,在这里以一种更原始、更令人敬畏的方式展现出来。 第二卷:机关迷宫与时间之沙 秦皇陵的地下世界,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复杂和危险得多。此卷着重描写了团队在陵墓外围防御体系中的挣扎。 他们遭遇了传说中秦军工匠所设下的“百步穿杨”机关——一种利用水银压力和复杂杠杆原理构成的连环射击系统。每一次移动都如同在时间的边缘行走。老参的知识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他通过解读墙壁上残存的兵符印记和刻度,勉强避开了数次致命的打击。 然而,最大的挑战并非物理机关,而是对“时间”的感知错乱。陵墓内部的某种特殊气场或物质,使得时间感变得模糊不清。团队成员开始出现记忆重叠、幻觉和时间跳跃的现象,这极大地考验着他们的精神稳定性和协作能力。 第三卷:水银之海的低语 根据史书记载,秦陵内有“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在探险深入到核心区域附近时,团队终于直面了这一奇观。那不是简单的水银池,而是一片广阔的、散发着诡异蓝光的液态金属海洋。 海洋的表面平静无波,但深处却有规律地涌动着,仿佛有什么庞然大物正在其中沉睡。陈教授发现,水银的流动并非自然现象,而是被某种周期性的、低频的振动所驱动。 为了渡过这片“海域”,他们不得不利用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特殊材料——一种由硫磺、石英和某种特殊矿物混合而成的“浮磬”。渡海的过程充满了危机,水银的蒸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和致幻性,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第四卷:骊山之灵与真相 在穿过水银之海后,他们终于抵达了传说中的核心地宫入口。然而,入口处并没有想象中的黄金宝藏,而是一幅巨大的、由青铜铸造的“星图”。 星图上刻画的并非已知的古代星象,而是一种高度精确的、指向特定宇宙事件的记录。鬼手意识到,秦始皇真正的目的,或许并非统治人间,而是试图与某种超越时代的力量建立联系。 随着深入,团队发现“守墓人”并非古代的卫兵,而是一种被特殊技术或某种超自然力量长时间维持的“生命形态”。他们沉默、高效,遵循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指令——保护“核心之物”。 本书的高潮在于主角团与这些“守墓人”的对峙。战斗不再是刀光剑影,而是知识、意志与非人力量的较量。他们必须在不破坏地宫结构的前提下,解开核心的秘密,并决定是否将这个可能颠覆历史认知的真相公之于众。 《盗墓笔记:秦皇陵篇》是一部关于权力巅峰的探寻,关于古人超前智慧的敬畏,以及关于人类在面对永恒秘密时的渺小与选择的故事。它将读者带入一个宏大、冰冷而又充满哲思的地下世界,揭示了秦始皇陵背后那不为人知的、关于“天命”的终极野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要称赞这本书在悬念设置上的精妙布局,它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无数细小的线索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而读者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自己是如何被层层引导的。作者从不吝啬于设置“假线索”来迷惑读者,那些看似重要的提示,往往只是为了掩盖真正隐藏在深处的真相。更妙的是,很多关键的信息点,不是通过角色的直接陈述,而是通过环境的细节、破碎的碑文或是古籍的只言片语来传递,迫使读者必须全程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进行二次解读和推理。每一次解开一个谜团,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但紧接着,这个谜团的答案又会引出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连续不断的“反转与深入”,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玩一场高智商的解谜游戏,让人欲罢不能,完全停不下来,直到最后一页合上,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才让你意识到自己终于走出了那个被精心构建的迷宫。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压迫感”。这种压迫感并非仅仅来自于那些跳出来的机关或突然出现的怪物,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章节的氛围之中。作者很擅长营造一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转角有什么”的心理预期。从一开始对未知古墓的敬畏,到深入核心后对那些不为人知往事的恐惧,直至最后面对巨大阴谋时的无力感,情绪层层递进,从未松懈。特别是那些关于时间流逝和历史洪流的描写,让人深刻体会到个体在历史长河面前的渺小,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使得故事的格局一下子被放大了。读到后半段,我甚至觉得,真正可怕的不是那些物理上的陷阱,而是时间本身对真相的掩埋和对人心的腐蚀,这种深层的恐惧感,让人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开始怀疑现实世界的某些角落是否也潜藏着类似的秘密。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历史考据和民间传说的融合上做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像那些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将那些沉睡在史册角落里的秘闻和坊间流传的诡谲故事,巧妙地编织进了故事的主干线里。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去查阅一些涉及到的朝代背景、礼制习俗甚至是古代的机关布局,每一次查证都让我对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更加信服。那种将虚构的冒险活动,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石之上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厚重感。很多关键情节的设置,都明显能看出作者对古代建筑学、丧葬文化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那些关于风水、五行乃至特定时期帝王陵寝形制的描述,绝非凭空臆造。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让这部作品超越了一般的悬疑探险,有了一种“可信的奇幻”的独特魅力,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冷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人物塑造,简直是群像戏的典范,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难以言说的复杂性。主角团的成员之间,那种互相提防又必须依靠的微妙关系,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我特别喜欢那位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心思缜密的“智囊”角色,他总能在最绝望的时候,用一句看似玩笑的话点醒局势,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高深莫测”最好的诠释。而那些配角,即便只是惊鸿一瞥,也绝不脸谱化。比如那个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义气的“老兵”,他的忠诚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用生命去填补的危险空隙中。即便是那些反面角色,其动机也并非纯粹的邪恶,而是源于时代的局限或是个人深刻的创伤,这使得故事的冲突更具张力,让读者难以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黑与白。

评分

这部书的文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腻得让人窒息。作者对场景的描绘功力深厚,哪怕只是寥寥数语,那个古老陵墓的阴森、潮湿,乃至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腐朽气息,都能瞬间扑面而来。我仿佛亲身站在那冰冷的石阶上,耳边只有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远处不知名水滴落地的回音。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极其老道,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细致描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和痕迹;时而又突然拔高节奏,用一连串的惊险瞬间将人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秘的刺激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叩响了通往未知深处的大门。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心理活动时的那种克制与爆发的平衡,那种深埋在角色骨子里的恐惧、贪婪与坚韧,被描摹得入木三分,让读者在为角色命运揪心的同时,也忍不住反思人性深处的幽暗与光芒。那种高级的、不喧宾夺主的文字功力,是当下很多快餐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