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剑简明扼要、准确、便于查询。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谱牒春秋
第一节 萧山赵氏“玉牒”之谜
第二节 两部朱氏宗谱之争
第三节 有合有分的来苏周氏宗谱
第四节 义行善举载宗谱
第五节 湘湖宗谱中的名医
第六节 汤寿潜与湘湖宗谱
第七节 涝湖陈氏的“门当户对”
第二章 木本水源
第一节 义桥韩氏的支派
第二节 湘湖李氏族开唐室
第三节 徐、葛、张三姓共祖
第四节 “活金死刘”之类
第五节 “留田”“孙田”的故事
第六节 姓氏与湘湖古村落
第三章 见贤思齐
第一节 孔子后裔在湘湖
第二节 朱熹血脉衍湘湖
第三节 “无来不放榜”
第四节 “旗杆多如讨饭棒”
第五节 张氏子弟多才俊
第六节 从“世进士第”说起
第七节 汤金钊家族的捐田义举
第四章 家规族训
第一节 家规族训的样式
第二节 孝敬亲尊
第三节 积德行善
第四节 耕读传家
第五节 勤俭持家
第六节 诚信仁爱
第七节 魏国公的正家格言
第五章 绳其祖武
第J节精彩纷呈说堂号
第二节 烂田坂韩家祠堂
第三节 三建合莫堂
第四节 贻毂堂的骄傲
第五节 山水毓秀孝思堂
第六节 涝湖陈氏宗祠的记忆
第七节 诗礼堂落成庆典
第八节 映雪读书励奋进
第九节 衍庆堂的嬗变
第十节 从宗祠到青年运动纪念馆
附录一 湘湖地区宗谱揽要
附录二 湘湖地区宗祠揽要
前言/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人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恒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恒久美丽的文化名城。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向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淀,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1+6”的研究框架;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汀牌、巾华牌、困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酱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剑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巾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是为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同时完全避开您提供的特定书籍内容。 --- 龙泉窑青瓷研究:宋元时期的审美与技术演变 本书深入探讨了宋元时期龙泉窑青瓷的烧制技术、艺术风格及其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龙泉窑以其温润如玉的釉色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 第一部分:龙泉窑的兴起与早期特征 本书首先追溯了龙泉窑的地理渊源——浙江龙泉及其周边地区丰富的陶土资源和便利的水路交通,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北宋时期,龙泉窑的早期产品多以模仿越窑青瓷为主,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釉色偏黄或黄绿,胎体相对疏松,纹饰多采用刻花和划花技法,题材多为莲花、萱草等吉祥图案。 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一阶段的窑址分布,特别是金村窑和郊坛下窑的早期遗存,通过对出土器物的化学成分分析,揭示了早期青瓷釉料配比的特点,例如铁元素含量对最终釉色呈“粉青”或“灰青”色的影响。同时,书中对这一时期造型的模仿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其如何从越窑的清雅中汲取灵感,并开始融入地方审美趣味。 第二部分:南宋鼎盛时期的“粉青”与“梅子青” 南宋时期是龙泉窑的黄金时代。随着政权南迁,对精美瓷器的需求激增,龙泉窑的生产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本书着重论述了南宋时期釉色的重大突破——“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 “粉青”釉色温和,如同初春的新雨,釉面肥厚莹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梅子青”则更为浓郁,呈现出深沉的翠绿色,在光线下富有层次感。这种釉色的烧成,依赖于高超的窑温控制和精确的釉料配方,特别是对铁、钛等着色剂的细微调整。书中详细解读了“还原焰”技术在烧制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利用现代光谱分析技术,还原了不同时期“粉青”釉色中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 造型方面,南宋龙泉窑的产品趋于成熟和规范化。瓶、洗、碗、盘等器型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量制作的文房用具和仿古铜器造型,如琮式瓶、簋式炉等,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古朴典雅的审美追求。我们还特别分析了用于外销的盘类器物,其圈足的处理方式和装饰技法,揭示了龙泉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元代龙泉窑的转型与外销影响 进入元代,龙泉窑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蒙古统治者对奢侈品的偏好,促使龙泉窑开始烧制更大体量的器物,如特大型瓶、洗以及带有复杂纹饰的“祭祀用器”。另一方面,海外贸易的空前繁荣,使得龙泉窑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出口瓷器之一。 元代龙泉窑的特点在于其釉色趋向于更深的翠绿色,有时略显粗犷,但器型规整度依然很高。装饰技法上,刻花和印花的使用更为频繁,纹饰题材扩展到龙凤、花卉、婴戏等,雕刻深度增加,立体感更强。书中通过对泉州湾、南海等沉船遗址出土龙泉青瓷的详细比对,构建了元代龙泉窑的生产链条,并分析了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的产品与内销品的差异。 第四部分:技术传承与审美终结 本书最后考察了龙泉窑在明初的衰落过程。明代早期,虽然仍有零星生产,但官窑体系的建立对民窑形成了巨大冲击。龙泉窑的工艺逐渐失传,尤其是在“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技术上,难以重现宋元的巅峰水平。 通过对相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交叉印证,本书勾勒出龙泉窑从地方特色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名窑的全过程,探讨了其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动因,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窑业史和审美变迁提供了坚实的实物基础和理论分析。 --- 晋唐之际江南士族的兴衰与文化重塑 本书聚焦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过渡时期,即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的江南地区。这一历史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结构经历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本书旨在剖析江南地区士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基础、文化心态及其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复杂过程。 第一部分:江南士族的崛起与地域性认同 魏晋衣冠南渡,为江南带来了大量中原士族。本书首先梳理了这些士族在南朝的权力格局,他们如何依附于皇室,形成门阀政治,掌握了朝廷的实权。与北方不同,江南士族在经济上主要依赖长江中下游的土地兼并和水稻种植业的精耕细作,形成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我们通过对《宋书》、《南史》等史料的细致爬梳,重构了陈郡谢氏、琅琊王氏等顶级士族在建康(今南京)的社会网络。书中特别强调了“地域性认同”的形成:在异乡的土地上,士族一方面维护着中原文化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也逐渐被江南的水土环境和本土文化所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吴地文化”基调。 第二部分:文学、艺术与玄学思潮的交融 在政治相对稳定的南朝,文人士大夫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江南士族主导的文学思潮。玄学思想的流行,使得士族文人热衷于探讨“言不尽意”的哲学命题,这直接影响了诗歌的意境和山水画的创作。 我们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山水诗的成熟,如谢灵运开创的“山水田园诗派”,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摹,反映了士族在政治失意后对“避世”精神生活的向往。在艺术领域,本书聚焦于江南地区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如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及其对人物神韵的追求,体现了士族对精神气质(风度)的极高评价。此外,江南地区独特的佛教艺术,特别是石窟造像中的“秀骨清像”风格,也被视为士族审美观在宗教艺术中的投射。 第三部分:经济基础的转型与地域开发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分析士族经济与江南的地域开发。南朝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圩田的开辟)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庞大的士族阶层提供了物质保障。我们通过对宋代以来的赋税记录和地方志的比对,量化了士族庄园的规模和生产模式。 在手工业方面,江南丝织业和冶铁业在士族支持下得到发展。例如,江南地区出产的精美丝绸,不仅是士族服饰的需要,也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和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书中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纺织品残片进行纤维分析,揭示了当时的纺织技术水平,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在士族体系内传承。 第四部分:隋唐更迭与士族势力的衰退 隋唐大一统的建立,标志着门阀政治的终结。本书最后部分探讨了江南士族在隋唐之际的地位变化。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确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依靠门第继承的政治权力结构逐渐瓦解。 隋朝的统一战争和唐初的政治清洗,对南朝遗留下来的士族势力造成了沉重打击。许多士族子弟被迫放弃祖辈的政治特权,转而投身于新的科举制度或依附于唐朝新建立的官僚体系。尽管如此,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底蕴并未消失,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融合,为唐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的结论认为,江南士族的衰退并非简单的权力丧失,而是中国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