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變遷史

基因變遷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友華等 著
圖書標籤:
  • 基因
  • 進化
  • 曆史
  • 生物學
  • 遺傳學
  • 科學
  • 自然科學
  • 生命科學
  • 人類起源
  • 基因組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52460
版次:01
商品編碼:1233241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頁數:168
字數:14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基因變遷史》以基因為主綫貫穿全文,分為四章。從解讀基因和基因變化類型入手,講述瞭基因變遷在大自然中各種生物體的生命過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描繪瞭現代社會中人類利用生物技術、通過改造基因來獲取新的生物體或者新産品的案例,最後展望瞭未來基因變遷將給人類帶來的福祉。

目錄

目錄Contents
序言
前言
第1章 生命的密碼——基因 1
1. 解讀基因 2
(1)基因的發現 2
(2)基因的解析 3
(3)基因的分類 5
(4)基因的特點 6
2. 遺傳保障生命繁衍 7
(1)物種的延續性 7
(2)基因信息的穩定遺傳 8
(3)DNA修復鞏固遺傳的穩定性 10
3. 變遷推動生命進化 11
(1)生命的起源 12
(2)生命的進化 13
(3)基因變遷與生命進化 14
(4)基因變遷的類型 17
4. 人類定嚮改變基因創造新生物 27
(1)雜交育種 27
(2)人工誘變(輻照、激光等) 28
(3)倍性育種 29
(4)轉基因 31
(5)基因編輯 32
(6)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34
(7)剋隆 35
(8)人工閤成基因 36
第2章 自然發生的基因變遷 39
1. 領鞭蟲引領單細胞嚮多細胞的生命進化 40
2. 性彆之分的關鍵基因 41
3. 螢火蟲是夜晚的小精靈 43
4. 蝴蝶進化過程中的基因轉移 45
5. 鯽魚大變身成為水中小精靈金魚 47
6. 特立獨行的海馬 49
7. 蜥蜴的斷尾再生術 51
8. 鳥類的飛羽 52
9. 老鼠的毛色變化 53
10. 北極熊的適應性突變 55
11. 長頸鹿謎一樣的進化 57
12. 特殊基因變異帶來美駒白馬 58
13. 從性情暴躁的野貓到溫順可人的傢貓 60
14. 小型豬成為新寵物 62
15. 染色體重組誕生的新物種 63
16. 控製豌豆種子性狀的基因開關 65
17. 紅薯是最古老的天然轉基因植物 66
18. 彩色馬鈴薯的奧秘 67
19. 番茄的馴化來自基因定嚮選擇 69
20. 品種繁多的蕓薹屬植物 70
21. 水稻的起源與馴化 72
22. 矮化基因帶來農業生産的“綠色革命” 74
23. 染色體組加倍造就小麥的進化 76
24. 基因微小變化形成現代玉米 78
25. 基因突變讓玉米變甜 80
26. 跳動的基因帶來彩色玉米 81
27. 吃葷的土瓶草 84
28. 能不能喝酒基因說瞭算 85
第3章 科學引導下的基因變遷 87
1. 倍性改變讓你吃水果不吐籽 88
2. 轉基因微生物開闢製藥新天地 89
3. 人工輻照突變辨彆雌雄傢蠶 91
4. 發光蛋白質的新用途 92
5. 誰來替代蜘蛛吐絲? 94
6. 生物防治與轉抗蟲基因作物 96
7. 抗除草劑作物不必“鋤禾日當午” 98
8. 抗病毒木瓜 101
9. 剋隆技術的應用 102
10. 動物乳腺變成動物製藥廠 104
11.“黃金大米”帶來微營養大健康 106
12. 環保高效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 108
13. 轉基因蚊子以毒攻毒 110
14. 轉基因給作物添“油水” 112
15. 基因技術創造絢麗多彩花卉世界 114
16. 讓水稻來造血 116
17. 全基因組選擇育種提高繁育率 118
18. 轉基因三文魚生長更快 120
19. 基因編輯防褐化 121
20. 菠蘿也有少女心 123
21. 人工閤成微生物問世 124
22. 兩母一父三親寶寶的誕生 126
23. DNA修補基因使人類重見光明 128
第4章 基因變遷未來展望 131
1. 基因農業 132
(1)種植業 132
(2)畜牧業 134
(3)功能農業 137
2. 基因工業 138
3. 基因醫療 141
(1)基因藥物 141
(2)疾病治療 143
(3)器官移植 146
4. 基因健康 147
5. 基因環保 151
6. 基因電子信息 153
7. 基因閤成 156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星際拓荒者:失落文明的迴響》的科幻小說的圖書簡介: --- 《星際拓荒者:失落文明的迴響》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如:艾麗西亞·文森特] 類型: 硬科幻、太空歌劇、考古探險 字數: 約1500字 塵封的宇宙,未知的起源 在人類文明邁入“大遷徙時代”的第三個韆年,地球已成為遙遠而模糊的記憶。數以億萬計的人類分散在銀河係的邊緣,依附於新發現的可居住行星建立起搖搖欲墜的殖民地。然而,科技的進步並未帶來和平,反而加劇瞭資源爭奪和意識形態的衝突。各個星際聯閤體、自治公社和新興帝國之間,暗流湧動,等待著引爆全麵戰爭的火星。 故事的主角,凱爾·雷恩,是一位隸屬於“星際考古與遺跡管理局”(SARA)的資深“深空尋跡人”。他並非一名標準的戰士或政治傢,而是一個對古代文明遺跡懷有近乎狂熱癡迷的學者。他的工具不是脈衝炮,而是高精度掃描儀和對失落語言的解讀能力。凱爾相信,人類的未來,隱藏在更早、更宏大的文明留下的碎片之中。 信號的低語 一切始於一片被星圖標記為“禁區”的、橫跨數個星係的空域——“靜默之環”。這是一片由不知名能量波動構成的屏障,足以使所有已知躍遷引擎失效,並使大部分電子設備陷入癱瘓。數韆年來,它被視為宇宙的終結,是不可逾越的死亡地帶。 直到一次例行的深空監測任務中,凱爾的團隊接收到瞭一段清晰、卻又無比古老的信號。這段信號以一種數學上完美的結構反復播放,其核心內容是一串坐標,指嚮“靜默之環”的中心。更令人不安的是,信號中蘊含的物理定律,與人類當前理解的宇宙模型存在細微但根本性的差異。 SARA高層對此信號反應不一。部分保守派認為這是陷阱,是某種遠古武器的誘餌;而進步派,包括凱爾的導師,認為這是找到“先驅者”文明遺跡的唯一希望——那些被傳說描述為能隨意塑形恒星、卻神秘消失的超級種族。 凱爾被任命領導一支小型、高度機密的探索隊,搭乘著改裝過的科研穿梭艦“奧德賽號”,執行人類曆史上最危險的“破環任務”。 深入迷宮 “奧德賽號”成功穿越“靜默之環”的能量壁壘,船員們發現自己進入瞭一個截然不同的宇宙空間。這裏的時間流速異常,恒星的顔色呈現齣不屬於任何已知光譜的詭異色調。他們降落的星球,“澤塔-九號”,錶麵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由結晶態金屬構成的“地衣”。 澤塔-九號上的一切都顯示齣“先驅者”文明的痕跡,但這些痕跡既宏大又詭異。巨大的幾何結構違反瞭結構力學原理,懸浮在空中,似乎正在進行某種漫長而無聲的運算。空氣中彌漫著一種微弱的、類似臭氧和金屬塵埃的氣味。 凱爾和他的地質學傢搭檔,冷靜而務實的莉安娜·哈珀,開始深入探索這些遺跡。他們發現,這座文明並非自然消亡,而是似乎進行瞭一場有預謀的“撤離”或“轉型”。牆壁上刻畫的象形文字,與其說是記錄曆史,不如說是一種復雜的係統維護日誌。 隨著探索的深入,凱爾發現的不僅僅是技術傑作,還有關於“先驅者”自身存在的哲學思考。他們似乎掌握瞭控製物質和意識本質的方法,並對“熵增”——宇宙不可避免的衰亡——産生瞭極端的恐懼。他們試圖用某種方法“凍結”時間,或將自身意識上傳到一個超越物理限製的維度。 權力的覬覦與背叛 然而,凱爾的發現很快引來瞭不速之客。星際聯盟中的軍事強權,“科斯塔斯帝國”,通過秘密渠道追蹤到瞭“奧德賽號”的躍遷痕跡。科斯塔斯的目標不是研究,而是掠奪。他們相信,如果能掌握“先驅者”的能量核心技術,他們將能一舉統一星係,實現永恒的統治。 帝國派遣的特遣隊,由冷酷無情的指揮官維剋多·薩爾率領,對澤塔-九號發起瞭突襲。他們不顧遺跡的脆弱性,強行破譯進入核心設施的路徑,引發瞭連鎖反應。 凱爾、莉安娜以及剩餘的科研人員被迫在文明遺跡的迷宮中與受過精良訓練的帝國士兵周鏇。他們必須在被捕獲和被消滅之間做齣選擇,同時努力保護核心發現:一個被深埋在地下的、仍在緩慢運行的“信息中樞”。 抉擇的重量 當凱爾最終抵達信息中樞時,他意識到“先驅者”的撤離並非逃避死亡,而是一種極端的自我犧牲。他們發現瞭一條通往更高維度的路徑,但這條路徑需要巨大的能量輸入,並要求犧牲一個低等文明的全部資源作為“鑰匙”。 信息中樞的日誌揭示瞭一個殘酷的事實:人類文明恰好處於“先驅者”設定的目標範圍內。如果科斯塔斯帝國激活瞭中樞,他們不僅會獲得無上力量,也會無意中啓動嚮“先驅者”維度傳輸的能量抽取程序——這將瞬間榨乾包括地球殖民地在內的人類現有星域的生命力。 凱爾麵臨著一個攸關存亡的道德睏境:是讓科斯塔斯帝國掌控力量,最終毀滅所有人類;還是親手摧毀這個蘊含著宇宙終極奧秘的遺跡,確保人類文明能夠獨立發展,即使這意味著永遠錯過“先驅者”的真諦。 尾聲:迴響與新生 《星際拓荒者:失落文明的迴響》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太空探索的故事,它深入探討瞭知識的代價、文明的傲慢,以及在麵對超越認知的力量時,人性的堅守。凱爾的選擇將重新定義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作為一個被奴役的資源,還是一個有能力為自己未來做齣決定的新興力量。當“奧德賽號”帶著破碎但重要的信息逃離澤塔-九號時,他們身後留下的,不僅是帝國軍隊的殘骸,還有一道永遠籠罩在謎團中的“靜默之環”,等待著下一個,或許更加成熟的文明去叩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一本關於古代航海探險的書籍,這本書講述瞭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探險傢們如何憑藉簡陋的工具和過人的勇氣,踏上未知海域的旅程。書中的描寫,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波濤洶湧的時代。我讀到瞭哥倫布在茫茫大海上的迷茫,麥哲倫船隊環繞地球一周的艱辛,以及達伽馬開闢通往東方航綫的勇氣。這些故事不僅僅是地理大發現的羅列,更是關於人類探索精神的贊歌。書中詳細描述瞭當時船隻的設計、導航的技術(雖然現在看來非常粗糙),以及船員們在漫長航行中麵臨的飢渴、疾病和海盜的威脅。每一次讀到他們成功抵達某個新大陸,或者剋服瞭巨大的睏難,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激動。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正是這種對未知的好奇和對冒險的渴望,驅動著人類不斷拓展自己的疆界。它讓我體會到,在看似微小的個體身上,可以蘊含著如此宏大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傳遞,和基因的傳承一樣,是推動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隻不過一個是生物層麵的,一個是精神層麵的。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代哲學思想的書,裏麵的內容與“基因變遷”的主題完全沒有關聯,但其探討的深刻性,卻讓我久久不能忘懷。這本書梳理瞭從古希臘到中國古代,不同文明中關於“自我”、“意識”、“存在”等基本問題的哲學思考。我一直認為哲學是枯燥且遙不可及的,但作者以一種非常易懂的方式,將柏拉圖的“理型論”、亞裏士多德的“四因說”、佛教的“緣起性空”,以及中國古代的“道傢”思想等,進行瞭生動的解讀。讀到古希臘哲學傢們關於“人是什麼”、“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的辯論時,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書中對“意識”的探討,雖然沒有現代科學的精確描述,但其對內省、對精神世界的探索,卻有著令人驚嘆的洞察力。例如,書中關於“心智”的討論,雖然用的不是“基因”這樣的詞匯,但對思維的起源、對記憶的形成,以及對個體差異的觀察,竟然隱約能觸碰到一些關於“內在機製”的思考。這讓我意識到,人類對自身本質的追問,從來沒有停止過,隻是隨著時代和工具的變化,錶達方式有所不同。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瞭人類思想的演進,以及那些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恒追問。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古代城市規劃的書,裏麵的內容完全跟基因變遷扯不上關係,卻給我帶來瞭巨大的思想衝擊。這本書深入探討瞭從古埃及、古希臘到古羅馬,這些偉大文明是如何構建他們的城市,以及這些城市規劃背後所蘊含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和技術水平。我一直以為城市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智慧和遠見。例如,書中對羅馬城的分析,不僅描述瞭道路、供水係統、公共浴場等基礎設施,更揭示瞭這些設施如何影響瞭羅馬人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甚至政治權力。那種對空間、對功能的細緻考量,以及對美學的追求,都讓我驚嘆不已。尤其是關於希臘城邦的論述,不同於羅馬的宏偉,它更側重於公民的參與和公共空間的營造,強調瞭人與城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時空,漫步在那些古老的街道上,感受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氣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當今城市的建設,反思瞭城市規劃在塑造人類文明中的核心作用。它不是簡單的建築堆砌,而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文明的載體。

評分

偶然間讀到一本關於近現代藝術史的畫冊,這本畫冊的風格和內容,與我想象中的“基因變遷”毫無關聯,但卻徹底顛覆瞭我對藝術的認知。畫冊以時間為軸,從印象派的崛起,到後印象派的革新,再到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一係列藝術思潮的湧現,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我一直認為藝術是某個天纔的靈光一閃,但這本書讓我看到,藝術的發展也並非綫性,而是充滿瞭各種對話、碰撞、甚至是激烈的反叛。印象派如何挑戰學院派的權威,梵高如何用色彩錶達內心的情感,畢加索如何解構物體的形態……這些畫作不僅僅是色彩和綫條的組閤,它們更是藝術傢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對世界、對生命、對自身存在的深刻思考。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立體派的章節,初看時覺得混亂不堪,但隨著作者的深入解讀,我逐漸理解瞭藝術傢如何嘗試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和錶現對象,這其中的思維方式,竟然能讓我聯想到某種“視角的重構”,雖然與生物學的基因變遷風馬牛不相及,但那種對事物本質的探索和解構,卻有著異麯同工之妙。這本畫冊讓我意識到,人類的創造力,無論是在自然科學還是在藝術領域,都展現齣驚人的多樣性和演進性。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基因變遷史》,但我最近接觸到一本完全不相關的書,讀起來彆有一番風味。這本書講述的是人類曆史上那些被遺忘的發明傢們的故事。你知道嗎?在科學史的璀璨星河中,我們總是銘記那些名垂青史的巨匠,愛因斯坦、牛頓、居裏夫人……但在這背後,有多少默默無聞的先行者,他們的靈感火花,他們的無數次失敗,纔為後來的偉大奠定瞭基石?這本書就聚焦於這些“無名氏”。它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揭示那些“差點就成功”的發明,那些因為時代局限、資金匱乏、或是被他人竊取而未能載入史冊的奇思妙想。讀到那些關於蒸汽機早期原型、關於早期的飛行器設計、甚至關於一種能夠淨化空氣的裝置的記載時,我常常扼腕嘆息。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同情,他並非在為這些失敗者唱挽歌,而是試圖讓我們理解,創造的火焰,哪怕最終熄滅,也曾照亮過黑暗。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一場穿越時空的尋寶之旅,雖然尋到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關於人類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和那些閃爍著人性光輝的瞬間。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的進程,是無數微小、甚至不為人知的努力匯聚而成的洪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