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伟洲,拉巴平措,陈庆英 编
图书标签:
  • 西藏历史
  • 民国
  • 通史
  • 藏族
  • 历史文化
  • 民族史
  • 边疆史
  • 近代史
  • 学术著作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ISBN:97878025366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0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2
套装数量:2
字数:8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藏通史》立足史料,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厚今不薄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努力探讨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编者根据西藏历史发展与祖国内地王朝更迭进程大体接近,以及元朝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之下以来基本相同的特点,把《西藏通史》分为“早期卷”、“吐蕃卷”(2册)、“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2册)、“民国卷”(2册)、“当代卷”(3册)8卷13册。每卷分为上下编,上编以专门论述各个时代西藏地方政治史发展脉络为主,下编集中叙述专题和制度史。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为民国卷,系全面撰述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内容简介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以民国时期西藏政治史为主,但也尽可能地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编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则是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教制度(包括法律、军事制度)、社会经济及制度、宗教及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西藏
第一节 辛亥革命爆发后西藏的局势及民国政府发布“五族共和”宣言
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西藏的局势
二、民国政府发布“五族共和”宣言
第二节 第一次康藏战争及民国政府与英国的交涉
一、第一次康藏战争及川滇军队的西征
二、英国干涉川滇军西征及中英交涉
第三节 达赖喇嘛返藏及民国政府宣慰西藏的新举措
一、达赖喇嘛返藏及其发布的《水牛年文告》
二、民国政府宣慰西藏的新举措
三、所谓的“藏蒙协定
第二章 西藏地方政府与西姆拉会议
第一节 西姆拉会议及其破产
一、英国策划的所谓中英藏三方面会议
二、西姆拉会议
第二节 英国与西藏地方秘密新订通商章程和私划印藏边界
一、英国与西藏地方秘密新订通商章程
二、英国与西藏地方关于藏印边界的秘密换文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第三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与第二次康藏战争
第一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改革的背景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措施
第二节 1917年-1918年第二次康藏战争
一、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二、康藏战争与《暂议停战退兵条件》的签订
第四章 英国催促续议藏约及民国中央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第一节 英国催促续议藏约与中国各阶层的坚决反对
一、1918年-1919年英国催促续议藏约
二、全国各阶层坚决反对与英国续议藏约
第二节 民国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甘肃督军奉命派遣李仲莲、朱绣等入藏
二、民国政府接待达赖喇嘛派遣的驻京堪布
第五章 1920年-1926年西藏地方政局的变化
第一节 英国派遣贝尔人藏及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一、贝尔入藏和英国胁迫续议藏约
二、贝尔入藏对西藏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1923年-1926年西藏政局的变化
一、九世班禅离藏北上
二、西藏亲英军人集团夺权事件
第六章 西藏地方与国民政府关系的改善及其与康、青的战争
第一节 国民政府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国民政府派遣贡觉仲尼入藏及西藏驻京办事处的成立
二、国民政府先后派遣刘曼卿、谢国梁入藏及英国的维尔使团
第二节 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一、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纠纷引发的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二、岗拖协议与青藏和约
第七章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的西藏地方政局
第一节 1932年-1933年的西藏政局及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一、1932年一1933年的西藏政局
二、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第二节 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西藏上层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
一、土丹贡培事件
二、邦达昌事件
第八章 热振活佛摄政时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热振活佛摄政与龙夏改革及其失败
一、热振活佛摄政
二、龙夏改革及其失败
第二节 黄慕松人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返藏受阻
一、黄慕松入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
二、九世班禅返藏受阻及英国的干涉
第三节 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及吴忠信入藏主持灵童坐床典礼
一、寻访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及热振活佛执掌西藏政教大权
二、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及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正式成立
第四节 热振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政局及其卸任
一、热振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政局
二、热振活佛的卸任
第九章 达札活佛摄政前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建中印公路和“西藏外交局”事件
一、西藏地方政府阻挠修建中印公路
二、“西藏外交局”事件
第二节 1942年-1946年的西藏局势
一、关于使用西藏畜力运输线问题
二、英国对国民政府出兵西藏的干涉
三、美国首次派遣代表团入藏
四、英国调整对藏政策及其对西藏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觊觎、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一、1941年前英国觊觎和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
二、1942年后英国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及与西藏的交涉
三、印度独立前夕英国侵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的活动
第四节 国民政府加强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一、驻藏办事处处长沈宗濂加强改善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二、西藏代表参加南京国民代表大会
三、“西藏革命党”事件
四、十世班禅转世坐床
第十章 达札活佛摄政后期的西藏地方
第一节 1947年的“泛亚会议
一、“慰问同盟国代表团”在印度的活动
二、1947年的“泛亚会议”及西藏代表在会上的活动
第二节 热振事件
一、林周宗事件及达札与热振矛盾的激化
二、热振事件及其后果
第三节 “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分裂活动
一、印度独立后的对藏政策及美国对藏政策的调整
二、“西藏商务代表团”的组成
三、“西藏商务代表团”的印度之行
四、“西藏商务代表团”在内地的活动
五、“西藏商务代表团”的英美“签证”及美英之行
第四节 噶厦的反共活动与“拉萨七八事件
一、1949年的国内形势和国民政府驻藏机构
二、“冷战”格局下美国对藏政策的变化
三、噶厦的“反共活动”与“拉萨七八事件

下编
第十一章 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
第一节 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
一、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和摄政
二、噶厦及其所属机构
三、班禅的扎什伦布寺拉章和堪布会议厅
四、官员扩大会
五、西藏职官品级制度
第二节 西藏地方各地的行政机构
一、基巧公署
二、宗谿
三、谿卡
第三节 西藏地方的军事制度
一、藏军的体制和装备
二、藏军的规章、军风、军纪和训练
三、军士的来源、军费和装备
第四节 西藏地方的法律制度
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治藏法律
二、西藏地方法律制度
第五节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涉藏、驻藏机构
一、蒙藏事务处(局)、蒙藏院与蒙藏委员会
二、驻藏官员和机构
第十二章 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经济和制度
第一节 农业与畜牧业
一、农业
二、畜牧业
第二节 手工业和商业
一、手工业及近代工业的萌芽
二、商业与交通
第三节 西藏地方与英国的贸易及其影响
一、英藏贸易的增长及其特征
二、藏印贸易的影响
第四节 封建农奴制的经济制度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人身依附
二、土地经营方式和封建地租
三、藏北牧区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营方式
四、阶级和等级制度
第十三章 民国时期西藏的宗教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
一、十三世达赖喇嘛对格鲁派的整顿与改革
二、格鲁派主要寺院的整修和扩建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藏的寺院制度
一、寺院与僧官
二、寺院内部组织
三、寺院僧兵
第三节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文化的交流
一、民国初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复兴及特征
二、民国后期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兴盛及意义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西藏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一节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
一、文学艺术
二、科学技术
第二节 文化教育
一、传统的寺院教育
二、官办俗官、僧官学校和私塾
三、近代教育
四、西藏留学生
第三节 社会生活
一、谿卡农民的社会生活
二、部落牧民的社会生活
三、世俗贵族的社会生活
四、寺院僧侣的社会生活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藏学研究
一、研究概况
二、政治研究
三、经济研究
四、历史与地理研究
五、宗教文化与教育研究
六、文学艺术与文献研究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精彩书摘

  《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
  一、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纠纷引发的西藏与康、青的战争
  自1918年川军与藏军在甘孜绒坝岔签订停战退兵条件后,川藏的局势缓和,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武装冲突。然而,由于四川及川边政局不稳,军阀混战,驻军日趋涣散,至1925年民国政府裁撤川边镇守使,以刘成勋为西康屯垦使,局势仍无起色。①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拟改西康特区为行省,任命刘文辉为川康边防总司令。次年,设西康政务委员会于康定,主持边政,又建川康防军两旅。第一旅旅长余松琳驻雅安,第二旅旅长马辅驻康定,镇抚康地。刘文辉还次第整顿、恢复西康各县,使边政稍有起色。②但是,刘文辉兼四川省主席,因川事牵掣,未得全力经营,只是维持现状,整个西康的局势仍然处于不稳定之中。
  1930年6月,在西康甘孜县西的大金寺(又作达结寺、大吉寺、达吉寺等)与西南的白利乡(又作白茹、伯利等)因夺产引起纠纷,发生械斗。大金寺为格鲁派寺院,因商致富,约有僧千余人,按1918年川藏停战退兵条件,其地为川边、西藏均不驻军地区,但其倾向于西藏地方政府。白利乡原为白利土司所属,清末土司制废止,但土司仍有一定的势力。其乡有亚拉寺(又作业热寺、雅拉寺、雅纳寺等),为土司家寺,寺内住持智古活佛(或作“亚拉佛都督”、“确拥贡呷曲吉降泽”等),转世于林葱桑多家,该家族与大金寺关系密切。因亚拉寺主过去有恩于白利土司,故土司让寺主共管地方事务,并分有15户当差。1927年白利老土司卒,众迎其女孔撒土司妇承嗣为白利土司。女土司与土司所属另一寺院春则寺管家师本联合,与智古争权,双方多次发生矛盾,虽经和解,但怨隙已深。1930年初,智古终因与女土司等关系不和,遂入居大金寺(或说被逼迫入大金寺),将亚拉寺产及15户民户送与大金寺,白利不愿付给,双方因此而发生争执。大金寺诉之于甘孜县知事韩又琦,韩不受理;而白利也向县知事申诉,并要求派军队保护等,但均未得到解决。
  到1930年6月18日,大金寺激进僧人遂武装攻人白利乡,强占亚拉寺,并焚烧房屋。大金寺、白利乡均诉之县知事韩又琦,韩以卸任为由,置此案而不顾,反而请驻康军队来甘防范。西康政务委员会在大金寺攻占白利乡后,急商旅长马骕,派两连康军进驻甘孜,武力调解。但条件苛刻,大金寺拒不接受,并求助于驻德格藏军德墨色代本。于是,西康政务委员会及驻康军队任命团长马成龙为“征甘先遣司令”,又率军进驻甘孜。当时,驻甘康军曾致函驻德格之藏军德墨色代本,表明康军驻甘系保护地方秩序,将秉公办理甘孜村寺纠纷,决不袒助何方,静候解决。7月8日,康军遂占据亚拉寺。此后,大金寺与驻甘康军对峙,形势紧张,虽经藏军德墨色代本、马成龙司令共同约请汉藏相关各县绅商、喇嘛头人来林葱议和,以及班禅驻康办事处的调解,但均无结果。①至8月30日,康军排长李哲生为大金寺游骑击毙。9月1日,驻甘康军遂大举进攻,收复白利,进围大金寺。此时,藏军也正式介入战争,助大金寺防守.并收复若干失地。康军久攻大金寺,不克。②由此,原本为大金寺与白利争产的“大白”小纠纷,转化为康藏的军事冲突,正式揭开了第三次康藏战争的序幕。
  ……

前言/序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新时代,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历史上,仅有38年的这一历史阶段一般称之为“民国时期”(1912—1949年)。本卷为《西藏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系全面撰述民国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我们在编写这部《西藏通史·民国卷》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的宗旨是:
  1.在尽可能收集、整理我国和英国、俄国、美国档案为主的各种文字的史料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有关的研究成果,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力图多方位地再现民国时期西藏的历史。
  2.以西藏地方民国时期历史为主体,大致划分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执政、热振活佛摄政和达札活佛摄政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3.以民国时期西藏政治史为主,但也尽可能地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体现在本卷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第一章至第十章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治史,下编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则是这一时期西藏的政教制度(包括法律、军事制度)、社会经济及制度、宗教及汉藏宗教文化交流、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历史。
  民国时期只是短短的38年,然而却是西藏地方历史上重要的一页。这一历史时期西藏地方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藏族与内地汉、蒙古等族的关系,仍然是整个西藏地方历史,也是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如前所述,本卷不能写成上述的关系史,但这种关系仍是影响和决定这一时期西藏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乃是元明以来,特别是清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继续,是西藏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仅从民国历届中央政府治藏政策、法律和西藏地方的法律大多沿袭清朝法律,即可窥其大概。因此,不能割断西藏历史,孤立看待民国时期的西藏历史。
  其次,民国时期,从当时世界与中国的形势出发,中国正经历着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西藏地方自辛亥革命后,在英国的支持下,曾一度与中央政府疏离,驱走中央驻藏官员和驻军,采取“两面政策”,然而在政治上始终未与中央政府完全断绝关系,双方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改善关系的接触和谈判。这就是本卷一再提到这一时期,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不正常的关系”。而作为民国历届中央政府,尽管在国内军阀混战、列强侵侮的严重局势之下,仍然一贯以国家根本大法及各种法律,坚决维护对西藏地方的主权,坚持西藏地方为中国的一部分,并以此处理一切与西藏地方有关的事务。
  在民国时期,特别是在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中央政府先后派大员入藏,册封致祭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在拉萨设立派驻机构——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西藏地方政府和在内地的九世班禅也设立驻京办事处,并先后派代表参加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或代表会议,享有与中国其他省区一样的参政议政权利。特别是两千多年以来,西藏地方与内地频繁的经济、文化(包括宗教)交往,在民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割不断的纽带,是双方关系的基础。
  近代以来,国外有些学者和逃亡国外的达赖集团,一直鼓吹“西藏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国家”的谬论,其中民国时期“西藏事实上是独立的”就是他们的根据之一。民国西藏地方的真实历史,无情地批驳了这种谬论。就是当时极力支持、鼓动西藏脱离中国“自治”、“独立”的英国政府,也未敢公然打出“西藏是独立国”的旗帜,而是歪曲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承认或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民国后期也企图染指西藏的美国及独立后的印度等国,均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这是铁的历史事实,是任何人歪曲和篡改不了的。
  第二,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活动,是影响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特点是,英国积极支持和扶植西藏地方上层中的亲英份子,通过各种方式,将侵略势力深入扩展到西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各方面;策划“中英藏三方”会议,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成为其印度北边的“缓冲国”,觊觎和侵占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和察隅等地;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的改善,每当中央与西藏关系有所改善时,英国总是立即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阻挠和破坏,甚至通过外交方式,向民国中央政府施加压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从冷战战略的需要出发,开始染指西藏,进行了一系列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
  第三,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仍然保存着自清代以来的政教合一的体制。但是,在世界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思潮的影响下,十三世达赖喇嘛开始逐步实施改革(又称“新政”)。改革涉及政治制度、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在西藏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场主动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改革。改革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但客观上具有促使西藏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性质。如在噶厦中新增加了一些办事机构,诸如藏军司令部、拉萨警察局、电信局、电报局、银行等具体实施各项近代化建设的职能部门;试办近代化的工业;注重文教事业,派遣留学生;建立和装备近代化的藏军等。这一切都是西藏社会近代化的开端,影响深远,具有进步的意义。这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改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又具有明显的“两面性”(表现在与中央政府和英国的关系上)和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不仅如此,随着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对外的逐渐开放和外界接触的增多,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解放运动思潮,在西藏一小部分知识阶层中也产生了影响,并且逐渐渗入到西藏社会的诸多方面。1934年西藏龙夏的改革,1944—1946年的“西藏革命党”事件,以及近代藏族著名学者、人文主义先驱根敦群培的思想、论著和活动等,均是这一时期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西藏社会中的反响。
  第四,尽管在民国时期西藏社会出现近代化萌芽,但是其政治体制仍然是牢固的政教合一体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生产力落后,封建农奴制度已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土地进一步集中到西藏地方政府、贵族和寺院三大封建领主手中,他们为满足日趋腐化的生活而加重了对广大农奴的压榨。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某些改革措施,特别是扩充和武装藏军一项,清查和增加贵族、寺院的税收以为军费,自然使三大领主加重了对一般农奴的压榨。英国对西藏的经济掠夺,也加重了广大农牧民的负担。1923年九世班禅被迫北上,龙夏的改革等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民国时期腐朽的西藏农奴制的没落。这应是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基本特点之一。
  在编写本卷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通史》编辑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但是,却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其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湾“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西藏档案馆,以及英国国家档案馆、印度事务部档案馆等,保存了浩如烟海的有关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第一手档案资料。然而,虽经我们多方收集和整理,却因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不可能全部见到或收集到,因而影响了本书对某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其二,民国时期西藏地方的历史,仅短短的38年,在此期间,西藏社会经济及作为经济基础的封建农奴制变化不大;西藏社会的上层建筑,诸如政教合一体制、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未发生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在撰写这些方面时,尽可能地凸现民国时期的变化和特点,但势必与清代后期西藏的情况有所重复,且因资料的局限,我们在研究分析民国时期西藏的经济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多利用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故内容略显单薄和不足。
  此外,本卷在史料的引用、辨析、评述和结论,篇章结构和文字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望专家及读者不吝赐教。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把民国西藏历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6月10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西藏通史(民国卷 套装上下册)》的内容。 --- 《大明王朝:从开国洪武到万历中兴的百年沉浮》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和精微的史料考据,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明朝(1368年—1644年)。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帝王年谱,而是深入剖析了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社会结构的重塑、经济格局的变迁以及思想文化的革新。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上卷聚焦于明朝的“定型”与“开创”,从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伊始,到永乐迁都、郑和下西洋的盛世景象,再到仁宣之治的休养生息,直至土木堡之变带来的结构性危机。下卷则侧重于明朝的“成熟”与“衰落”,详述了中后期的权力斗争(如宦官专权、党争激化)、财政体系的僵化、倭患与边患的持续消耗,最终描绘了在内忧外患中,这个庞大帝国如何走向末路的复杂历程。 第一卷:帝国的奠基与勃发(洪武至正德) 第一章:寒微起家与洪武立制 本章细致梳理了朱元璋如何从一个濠州孤儿,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冷酷的政治手腕,完成“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伟业。重点分析了洪武年间为巩固中央集权所建立的“里甲制”、“黄册”、“鱼鳞图册”等一系列旨在控制基层社会和财政的制度创新。尤其深入剖析了“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重大政治清洗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高度集中的皇权与对文官集团的深刻不信任。 第二章:永乐盛世与国策转向 从靖难之役的合法性辩论开始,本章阐述了明成祖朱棣的统治如何标志着明朝国策的重大转向。迁都北京、五征漠北的军事雄心,以及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战略,构成了明初“汉唐气象”的最后辉煌。同时,本书探讨了这些举措对国家财政和漕运系统的长期压力。 第三章:文官政治的微调与掣肘 仁宣之后的明朝,皇权受到文官集团的有效制约。本章聚焦于“三杨”时期的内阁制度的逐步成熟,以及这种制度在维护国家平稳运行中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皇帝的怠政,内阁权力的扩张也为日后的政治僵局埋下了伏笔。 第四章:内乱与边患的序曲 本章聚焦于王振专权下的“土木堡之变”。这一灾难性事件不仅是军事上的惨败,更是对明代军事体制和国家信心的致命打击。通过对京营旧制衰败的分析,本书揭示了明朝从“天子守国门”到“重文抑武”政策的内在矛盾如何导致军事力量的空心化。 第二卷:权力的异化与帝国的黄昏(嘉靖至崇祯) 第五章:嘉靖中兴的表象与实质 嘉靖皇帝的统治,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怠政下的高压统治”。本章深入分析了严嵩父子的当权如何体现了文官集团内部的腐败和党争的萌芽。同时,探讨了北方边患——蒙古俺答汗的威胁,如何迫使朝廷在政治稳定和军事开支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 第六章:张居正改革的激进与局限 这是全书的转折点之一。张居正作为万历初年的权臣,推行了著名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改革。本书详细梳理了这些改革在整饬吏治、增加财政收入方面的显著成效。然而,本书也批判性地指出,张居正的改革过于依赖个人权威,且触动了地方士绅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其成果未能有效固化,为万历后期朝政的停滞埋下了远因。 第七章:万历怠政与党争的白热化 万历皇帝三十年的“怠政”,是明朝中后期政治失灵的核心议题。本章聚焦于“万历三大征”的财政代价,以及围绕“国本之争”爆发的激烈士人党争(如东林党与齐楚浙党)。党争不再是单纯的政策分歧,而是演变为对国家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争夺,极大地消耗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八章:末世的危机:财政崩溃与边疆失守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集中探讨了崇祯年间的覆灭之路。从辽东女真(后金)的崛起,到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的爆发,揭示了明朝财政体系(主要依赖赋税的白银流入)在白银外流和国内歉收的双重打击下彻底崩溃的经过。对“三饷加派”的分析表明,朝廷在绝望中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加速了对民间的压榨和最终的瓦解。 思想文化与社会侧写 本书特设专章分析了明代的文化转向。从王阳明心学的普及及其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影响,到晚明士人的世俗化倾向和对市井文化的接纳,展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在面对新的商业经济和全球贸易冲击时的复杂反应。同时,对江南士绅阶层的壮大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变迁,提供了社会史学的视角。 研究价值与特点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野,融合了政治史、财政史、军事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成果。作者力求超越传统的“好皇帝/坏皇帝”叙事框架,将明朝的兴衰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强调制度惯性、财政压力与精英阶层互动如何共同塑造了历史的走向。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对理解中国传统帝制晚期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这套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对“未竟之史”的好奇心。民国这段时间,西藏的内部结构和外部互动都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平衡点上,夹在传统与现代、独立与隶属的模糊地带。这本书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地方自治”概念在西藏的实践和失败过程的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落后”或“进步”的标签,而是深入到地方政权的运作逻辑中去理解,为什么某些改革呼声最终会因为保守势力的掣肘而胎死腹中。那种对权力运作的微观描摹,比如对寺院经济结构、地方税收体系的描述,是教科书里绝对看不到的细节。读起来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精英阶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焦虑和挣扎。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普通民众生活的描绘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围绕着政权核心的叙事。但即便如此,它提供的复杂性视角,已经远远超越了我对一本“通史”的预期。它强迫你思考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接受一个简单的结论。

评分

这本《西藏通史(民国卷)》的上下册,最近刚啃完,说实话,阅读体验挺复杂的。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年代史梳理,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幅巨大的、层层叠叠的西藏社会变迁图景。作者在梳理民国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拉萨上层政教势力的内部角力,以及地方贵族和僧侣阶层的日常运作时,展现了一种细致入微的史学功底。尤其是对当时英、美、俄等外国势力在西藏活动的影响力分析,简直是抽丝剥茧,让人不得不佩服史料挖掘的深度。但同时,这种详尽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很多关于具体法案、条约的引用,以及对某几个家族权力更迭的反复论述,对于非专业研究者来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我得承认,中间有几章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借助地图和一些背景知识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总的来说,它不是那种能让人轻松阅读的小说,更像是一份厚重的史学档案,适合对那个特定历史断代有深入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不是一个轻松的入门指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信息量的饱和度,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

评分

我带着一种“寻找蛛丝马迹”的心态来阅读这套《西藏通史(民国卷)》。我尤其关注的是在国民政府与地方势力周旋过程中,那些关于文化保护和教育改革的尝试。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记录非常详实,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所做的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在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下显得格外艰难和脆弱。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生平侧写,特别是那些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的中间人物,描述得入木三分,他们的困境和选择,让历史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做艰难的抉择。它成功地将宏大的政治叙事,渗透到了具体人物的命运之中。这种人文关怀与严谨的政治史分析的结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有时候读到某些悲剧性的历史必然,真会让人扼腕叹息,感慨历史的无情。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为什么会这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

评分

坦率地说,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对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说,称得上是一种考验。虽然作为史学著作,内容自然是王道,但厚重的篇幅和密集的文字,确实需要一个相对安静且不受打扰的环境才能沉浸其中。我最初是想在通勤路上翻阅的,很快就放弃了。它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下两册结构清晰,时间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清末的残余影响到民国中后期的具体行政和军事部署,几乎没有留下明显的断层。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对不同流派史观的交叉印证。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谨慎,往往会并列呈现不同来源的记载,让读者自己去权衡哪种叙事更具说服力。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治史态度。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民国西藏的“大事件”,或许可以找更简化的读物,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扎实、多维度的认知框架,这套书无疑是必要的“硬菜”,需要你拿出对待学术专著的严肃态度来对待。

评分

对于长期关注西藏历史研究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某些“定论”的细致拆解上。作者没有满足于既有的结论,而是深入到档案和原始文献中去重新审视。比如,对于民国时期拉萨政局中,几个重要摄政或代管者的权力基础的构建与瓦解,书中展示了比传统叙事更微妙的权力博弈过程。它详细记录了不同教派领袖、地方头人以及驻军之间的利益交换和联盟重组,这些细节构成了理解当时政治生态的基石。阅读这套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复杂的钟表内部观察齿轮是如何咬合、驱动时间流逝的。它要求读者具备耐心去追踪每一个细节的来龙去脉。一旦你投入进去,那种对历史全貌的掌控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它绝对称得上是该领域的一部重量级参考资料,其深度和广度,足以支撑起后续的深入研究或批判性思考。

评分

书印刷的不错,质量也可以,快递也快,喜欢的

评分

书印刷的不错,质量也可以,快递也快,喜欢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不多说,买一本,少一本,要买赶紧下手,晚了就没有了

评分

好书不多说,买一本,少一本,要买赶紧下手,晚了就没有了

评分

好书不多说,买一本,少一本,要买赶紧下手,晚了就没有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是一套共8卷的书,前面买了几卷。这次包装有问题,没包装好,书有损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