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版本叙录。以全国古籍普查著录项目为基础,加以扩展著录。既包括一部古籍的外在形式,即单页版式与由若干单页组成的全书外在结构,又包括《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各部分内容及其组合,以及记录手段与记录符号等;同时,还包括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标记,如批校藏印等。注意对古籍刻印、装帧及流传、保存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必要说明。二是书目提要及相关附注。主要包括:1.作者小传,着重于补充稀见资料;2.内容简介或四库全书系列提要;3.其他必要的附注及说明,如现存版本特色,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版本来源,相关考证,书名释义等。三是附图(书影)。是对第一部分的补充,以正卷卷端页为主,必要时可含书名页。
作者简介
程新男,1967年12月生,安徽长丰人。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1990年安徽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获安徽中医学院医学硕士学位(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整理出版古籍七部,主持及参与各类科研课题八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凡例
01 医经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十五卷
类经三十二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
内经知要二卷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九卷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九卷
灵素合抄十五卷
内经必读二卷
素问识八卷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二十四卷
黄帝素问灵枢经十二卷
02 基础理论
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
医原图说二卷
03 伤寒金匮
伤寒论条辨八卷附本草抄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三卷附伤寒金镜
尚论篇四卷卷首一卷尚论后篇四卷
伤寒论注来苏集三种
(1)伤寒论后条辨十五卷卷首一卷读伤寒论赘余一卷
(2)伤寒论后条辨十五卷卷首一卷
伤寒辨证四卷
张仲景伤寒论辨证广注十四卷卷首一卷
伤寒论直解六卷附伤寒附余一卷
伤寒论三注十六卷
伤寒大白四卷总论一卷
伤寒论本义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再重订)伤寒集注十卷附录五卷
伤寒分经十卷
伤寒论纲目十六卷卷首二卷
伤寒论辑义七卷
伤寒从新十六卷卷首二卷
金匮心典三卷
04 诊法
脉经十卷
濒湖脉学脉诀考证奇经八脉考
家传太素脉秘诀二卷
脉理会参三卷
脉学辑要三卷
05 针灸推拿
十四经发挥三卷
针灸大成十卷
幼科推拿秘书五卷
06 本草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三十一卷
(1)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卷首一卷附图二卷
(2)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卷首一卷附图三卷本草万方针线八卷
本草原始十二卷
二如亭群芳谱三十卷卷首一卷
东卑握灵本草十卷序例一卷
本草新编五卷卷首一卷
食物本草会纂十卷图一卷附日用家抄一卷脉诀秘传一卷
增订本草备要四卷附汤头歌括一卷经络歌诀一卷
本草从新十八卷附药性总义
本草图谱九十三卷索引二卷
药治通义十二卷
本草纲目易知录七卷附万方针线易知录一卷
07 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九十三卷目录二卷
千金翼方三十卷
卫生易简方
摄生众妙方十一卷附伤寒金镜录
医便初集二卷医便续集四卷附胎产护生篇一卷
(1)医方考六卷
(2)医方考六卷附脉语二卷
本草万方针线八卷
成方切用十二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怪疾奇方
单方新编全集
08 临证各科(一)临证综合
儒门事亲十五卷
玉机微义五十卷目录一卷
医学正传八卷
订补明医指掌十卷
医林绳墨大全九卷
窥垣秘术
程敬通先生心法歌诀
(1)医门法律六卷
(2)医门法律六卷
(3)医门法律六卷
石室秘录六卷
辨证录十四卷附脉诀阐微
张氏医通十六卷
(增补)医方一盘珠全集十卷
杂症会心录二卷
济众新编八卷目录一卷
医理
精进篇附兄方拾遗邵方拾遗
08 临证各科(二)温病
温疫论二卷
痧胀玉衡三卷卷末一卷
温热暑疫全书四卷
瘟疫传症汇编三种
伤寒瘟疫条辨六卷
08 临证各科(三)内科
内外伤辨三卷
症因脉治四卷
08 临证各科(四)外科与伤科
外科精要三卷
外科理例七卷附方一卷
外科枢要四卷
疮疡经验全书十三卷
疡科选粹八卷
洞天奥旨十六卷
08 临证各科(五)女科
女科百问二卷
济阴纲目十四卷附保生碎事
倪氏产宝
宁坤秘笈三卷附经验神方
胎产至宝三卷卷末一卷
08 临证各科(六)儿科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附钱仲阳传阎氏小儿方论一卷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
婴童百问十卷
片玉心书五卷万氏家藏妇人秘科三卷
增补痘疹玉髓金镜录真本四卷
疹科
建松堂简易痘疹良书六卷卷首一卷
救偏琐言十卷附备用良方
毓麟芝室痘科秘传玉髓经金镜录全书四卷
幼科铁镜六卷
痘疹正宗二卷
痘疹定论四卷
黄帝逸典痘疹精义附经验秘方
(1)痘疹扼要
(2)痘科扼要
麻科活人全书四卷
(鼎锲)幼幼集成六卷
痘疹前编十四卷痘疹后编四卷
全婴捷方
08 临证各科(七)眼科与咽喉口齿
秘传眼科龙木医书总论十卷卷首一卷
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六卷卷首一卷
庄氏眼科全书二卷
喉症全科紫珍集二卷附喉症补遗一卷
09 养生
养生四要五卷
弦雪居重订遵生八笺十九卷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四卷
宝颜堂订正脉望八卷
性命书五卷
寿人经
10 医案医话医论
石山医案三卷
名医类案十二卷
寓意草
临证指南医案十卷
婺源余先生医案
韩氏医通二卷
医贯六卷
医衡四卷
医学三书论
吴医汇讲十一卷
推求师意二卷
徐氏医案
三槐遗术四卷
11 合刻丛书
赤水玄珠三十卷医旨绪余二卷医案五卷
奇效医述痘疹活幼心法合刻
刘河间伤寒三六书
东垣十书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四十四种
六科证治准绳六种
景岳全书十六种
冯氏锦囊秘录八种
徐氏医书六种
徐氏医书八种
六醴斋医书十种
聿修堂医学丛书十三种
12 医史综合
医说十卷目录一卷
扁鹊仓公传四种
东医宝鉴二十三卷目录二卷
医学汇函十三卷卷首一卷目录一卷
证治合参十八卷
罗氏会约医镜二十卷
书名音序索引
著者音序索引
分类索引
本馆古籍藏书章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中指出:“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2011年《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积极开展中华医药典籍”等特色古籍的保护工作,“推进古籍的开发利用,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100个大项目,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其中之一。
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大量的中医药古籍承载着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具有学术和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中医药古籍不仅是文物、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献,更具有独特的现实使用价值。《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提出“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要“加强(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惠及全球数亿人的青蒿素的创制就是从中医药古籍的吉光片羽中获得启发和灵感的一个鲜明例证。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瑞典发表了题为“青蓠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其中专门总结了“关键的文献启示”(详见本书《六醴斋医书》及彩插),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发展中医药的自觉性与自信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要求“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201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获正式通过。
对中医药古籍既要有效保护,又要充分利用;既要重视宣传,又要加强管理;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珍善本中医药古籍,因其价值巨大,保护的要求更高,利用的需要亦更迫切。古籍原生保护有多种方法,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创造良好的保存条件并减少原典翻阅,减少因利用的盲目性而造成无谓的破坏,因而往往深藏高阁,多数读者难以接近,更遑论利用。古籍利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前提是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古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与深入揭示。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二者矛盾中架起一座桥梁正是本书撰著的首要目的。
《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是一部系统梳理、考证和介绍中国古代珍贵医药典籍版本情况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为学界、医学界及对中国古代医学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准确、可靠的参考资料,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宝贵的医学遗产。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当下古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珍贵的古代医籍版本或散佚,或被后人误读、篡改,其原始面貌和学术价值日渐模糊。另一方面,对古籍版本的研究,往往涉及版本学、目录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严谨的治学态度。长期以来,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在古籍整理和版本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尚未有一部著作能够系统地、全面地覆盖各个历史时期、各类重要古医籍的版本流传、勘校、辑佚、著录等方面的脉络。因此,《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的问世,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为古医籍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全书内容宏富,结构严谨。作者以时间为经,以重要医家和著作类型为纬,对自先秦至清末的历代重要医学典籍及其流传版本进行了细致的爬梳。其研究范围广泛,不仅囊括了中医理论、方剂、诊断、本草、针灸、养生等各个领域,还兼顾了少数民族医药、方术、道家医书等边缘但同样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献。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每一部收录的珍本古医籍,都力求做到信息全面、考证详尽。具体来说,每条条目都包含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一、 著作背景及内容概要: 首先,会对该医籍的作者生平、成书年代、学术思想、医学贡献以及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进行简要介绍。接着,会对著作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技术方法、学术价值进行概括性的阐述,让读者对该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力求简明扼要,但又必须抓住该书的精髓,突出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二、 版本流传考证: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难点所在,也是本书学术价值的集中体现。作者深入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文献研究机构,广泛搜集各种版本的珍贵古医籍,包括但不限于宋、元、明、清各代的刻本、抄本、活字本,以及近现代的影印本、校注本等。对于每一个版本,作者都力求追溯其起源,考证其流传路径,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辗转易手、保存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改动。 刻本研究: 对宋、元、明、清各代的刻本,尤其会关注其刊刻年代、刻工、字体、版式、纸张、墨色、行款、字数、避讳等细节。通过与已知版本进行比对,辨析不同刻本之间的异同,确定其早晚、优劣。例如,对于宋代刻本,会着重考证其是否为“官刻”、“坊刻”或“私刻”,以及其在版本史上的地位。对于明清刻本,则会细致分析其“精刻本”、“善本”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翻刻”、“续刻”情况。 抄本研究: 许多珍贵医籍,尤其是一些孤本、秘本,仅以抄本形式流传。本书会对其抄写年代、抄写人、抄写字迹、纸张、装帧以及抄写过程中的讹误、脱漏进行深入考证。对于一些由名家批校、题跋的抄本,更是会仔细分析批校内容,探究其学术价值。 辑佚与复原: 对于一些已经散佚,仅存片断或记载于他书中的古医籍,本书会搜集历代学者辑佚的成果,并进行考辨和补充。尽可能地恢复其原貌,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 版本辨析: 在考证过程中,作者会运用版本学的基本方法,如“校勘法”、“比勘法”、“溯源法”等,对不同的版本进行细致的辨析,指出其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版本,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附以充分的理由。 三、 版本特征描述: 在考证的基础上,本书会对每一个重要版本的具体特征进行详细描述。这包括: 版本信息: 准确记录版本的书名、作者、卷数、版本形式(如刻本、抄本、活字本等)、藏书单位(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及国内外其他重要收藏单位)、馆藏号等。 物理特征: 对纸张、墨色、装帧、字数、行款、版框、插图、批校、题跋、印记等进行细致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是辨别版本真伪、早晚的重要依据。 版本价值评价: 结合版本流传考证,对该版本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进行评价。例如,是“善本”、“孤本”、“宋元本”、“明刊本”等。 四、 历代著录与研究概况: 本书还会梳理该医籍在历代目录、史志、笔记、方志以及近现代学术研究中的著录和评价情况。这包括: 历代著录: 查找该书在《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重要文献中的著录信息,并分析其著录的准确性。 后人评介: 搜集历代学者对该医籍的评论、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校订、注疏、辑佚、译本等,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的研究线索。 五、 附录与索引: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和深入研究,本书的最后部分还会附有详细的附录和索引。 附录: 可能包括重要的医学年表、重要医籍分类表、古籍版本学常用术语解释、常用古籍版本书目等。 索引: 设立人名索引、书名索引、地名索引、篇名索引等,便于读者快速定位相关信息。 《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不仅熟稔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等理论知识,更亲身奔赴各大图书馆,与馆员、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实地考察,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结合的方式,力求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在考证过程中,作者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对复杂的版本问题抽丝剥茧,力求做到“据实而论,求是而定”。 本书的出版,对于医学史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版本资料,有助于解决许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其次,它为古医籍的整理、校注、出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净化古籍文献,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讹误。再次,它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流变,揭示中医的学术体系和技术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本书也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珍贵古医籍版本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中华传统医药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这对于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的价值,还在于其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每一个版本的描述,每一个考证的结论,都经过反复推敲和核实。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也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 总而言之,《珍本古医籍版本叙录》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工具性于一体的重量级学术著作。它不仅是古医籍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也是医学史爱好者、文献学研究者、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本书的问世,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一份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