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欧阳康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3

商品介绍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35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71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3
字数:4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编辑推荐

在新时代拓展和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的呼唤,它涉及中华民族高端人才的整体素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复兴,同时,也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有助于把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引导到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极大缩短校园与社会的心理和文化距离,使大学生个体能够更早更好地服务于和融入群体和社会文化体系,增长才干,提升境界,获得更加全面和健康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才能够更好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中华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内容简介

本卷收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华中科技大学人文讲座的40篇讲演稿,以人文为主体,覆盖众多学科,主题按其内容分为“大学与人生”、“哲学与科学”、“中国与世界”、“经济与社会”、“文学与艺术”等5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精彩的讲演稿。演讲者中有国内外知名学者杨叔子、李培根、严陆光、刘献君、汤一介、李醒民、钟南山、吴玉章、余秋雨、欧阳康、陈来、邱仁宗、张世英、郑杭生等。

作者简介

杨叔子 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顾问。荣获国家ji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欧阳康 男,1953年生,四川资阳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知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
多次获国家、教育部和省级优秀成果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荣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精彩书评

本卷主题覆盖广,内涵丰富,讲座嘉宾都是各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体现了比较高的学术引导价值;研究探讨了当时有关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分享了演讲者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厘清读者的认识,思想性较强;此外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学术型和阅读性均比较强,对于拓展大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目录


大学与人生

刘献君读自己这本书/2

严陆光我的父亲严济慈/12

李培根谈天、说地、做人/23

陈平原大学校园里的“文学”/37

张汝伦大学之道和现代大学教育的缺失/51

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文化内涵/59

廖申白良知与明智/75

许抗生老子与道家智慧/85



哲学与科学

汤一介关于复兴儒学的思考/98

王路哲学与文化/111

张世英美学的新方向/124

黄俊杰21世纪科技时代的人文课题与人文教育的展望/136


李醒民爱因斯坦:伟大的人文的科学主义者和科学的人文主义者/146

霍桂桓论哲学、人文科学的读书方法/158

杨叔子科技发展的世纪回眸、当前趋势与若干人文问题的思考/167

钟南山科学研究应当崇尚的五点精神——兼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
期望/181

邱仁宗研究伦理:科学诚信与不端行为/194



中国与世界

郭齐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206

成中英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命运/220

陈来儒家与全球化中的人权对话/233

刘梦溪中国文化的特质及文化传统的重建/248

明安香关于国家形象大传播的思考/256

高恒通往大国之路的国际关系/271



经济与社会

高小康城市文化的美学思考/280

王春芙新闻评论与公共舆论/290

何舟多重话语空间的表述及传播效应/297

孙立平协调利益关系与优化社会结构/305

吴玉章结社现象的法学分析——一种权力的实践/317

郑杭生现代性进程中的现代与传统/326

周大鸣从底层视角看社会的和谐/341

郑功成民生问题与和谐社会/349



文学与艺术

谢泳谈谈钱钟书和他的小说——纪念钱钟书逝世10周年/358

陈思和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创作的趋势/366

刘扬忠诗仙醉太白/378

方方我与文学/390

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395

张颐武新世纪中国电影的文化想象/407

朱青生现代艺术与现代化/425

刘大椿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433

余秋雨谈文化/445

后记/462

精彩书摘

人的优秀素养,到底是“教”出来的,还是“养”出来的?这里说的“教”是指来自外部的灌输,这里说的“养”就是自我的体验。过去我们比较强调来自外部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现在越来越感到体验的重要性。笔者作为哲学教师,特别重视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因为,真正的优秀很难说是教出来的,而往往是自己悟和养出来的,是一种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用同样一套教育体系、同样一套课程、同样的教学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大学四年结束之时,当年以相似的高分招收进校的大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却迅速地发生分化,大多数人保持在一般状态,而优秀的和落后的则向两个极端迅速分化。同样一个体系对于不同人的作用是非常不一样的。而这里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有非常不同的自我领悟与自我内化。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从学校的角度看,就是提供一种氛围和条件,而其作用,则要看不同学生对其的认同与追寻。

前言/序言

文化素质教育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的问题
杨叔子

时隔多年,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影响巨大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又接着出版了,而且一次就推出了四卷,值得热烈祝贺!
文化素质教育涉及高等教育的两个根本,即“育人”和“文化”。对高等教育而言,一方面,牢记“育人”这个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初心;另一方面,牢记“文化”这个根本,就是不忘教育的内涵。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而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服务于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涵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们要承担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这里有必要重温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和教育的重要论述。
关于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以说,文化很重要,教育很重要,素质教育很重要,而文化素质教育则将文化、教育、素质教育连接成整体。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同样也很重要。过去二十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新认识新时代文化的内涵。新时代的文化,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时代文化的核心和根本;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发展文化素质教育,创造出既符合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求又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文化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因此,“以什么样的文化来育人”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命题。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素质教育将会“经久不衰”。华中科技大学提出“让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加鲜艳”,我十分赞成这个口号,也希望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有新的建树、新的成就。我衷心地祝愿,文化素质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本文原载《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现征得作者同意做了部分修改,是为序。

欧阳康

自1995年算起,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20多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略,既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了宏观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更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由此,在新时代拓展和深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强化其实践导向。一方面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转化为他们的生存活动和生命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投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和文化建设,在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展示人生价值,在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明确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和目标体系,探讨更加科学的价值取向和实施途径,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通过大学扩招和合校,不仅让更多的适龄青年能够走进大学,也让大学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强劲动力与必要空间,让大学有可能回归大学本性,塑造大学精神,取得了革命性的跨越式发展。但是来自多方面的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不太满意,少表明我们教育者包括教育管理者的初衷与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要求与期盼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前大学对于教育的担忧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便是大学生文化素养甚至基本素养的缺失。这当然并不只是大学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教育体系宏观定位和内部协调分工的问题。有人甚至这样描述过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从整个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育错位问题:幼儿园急着教小学的课,小学急着教初中的课,初中急着教高中的课,高中急着教大学的课,而到了大学却发现还有一些基本的教育缺失,于是不得不去补在幼儿园就应当教的东西,要教大学生们做人行事、接人待物,教他们以基本的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要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性的人性、人格、人品培养。这就是人的基本素养与基本品格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要求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鼓励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从本文讨论的话题来看,就是要对文化素质教育做一个恰当的功能定位。这里有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文化素质教育应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视野来加以考察。全面素质教育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只是全面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1994 年起,时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的杨叔子院士和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当时有很明确的针对性,就是由于高考文理分科所带来的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局限和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由此以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了从“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发展)和“三个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到“三个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师素养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当前,文化素质教育面对诸多挑战,需要我们的积极谋划与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既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了宏观的战略定位。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双重意义和二维高度上来思考文化素质教育。
第二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文化素质教育只有纳入规范化的课程教育体系才有可靠的载体,才能得到具体的实现。多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课,有的学校还推出了一批精品课程,对拓展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体系、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看来,要把文化素质课真正开好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一是拓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覆盖面,将更多的学科内容开设为素质教育的课程;二是扩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使之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三是提升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使之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魅力;四是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有机会选修该类课程,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洗礼;五是把文化素质的精神与价值灌注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使之都能提升文化品格,发挥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等等。
第三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成人成才中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文化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根本的功能在于帮助大学生更早更好地走进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提升其文化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自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素质教育何去何从则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体系。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党中央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好人。按照这样的思路,这里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搞什么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怎样更好地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或者我们也可以把问题转化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何在,如何实现它的核心目标,这就是在多元价值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由此,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快从涉及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些概念争论中超脱出来。近年来,围绕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存在着一些争论,需要我们加以正视。从教育部的官方文件来看,使用的是文化素质教育概念,并将其看作素质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也都是使用的这个概念,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开展相应的活动。近年来也有学校把类似的活动叫作“通识教育”,与国外所说的“General Education”相比照;有的则叫作“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来源于国外一些高校的“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国外还有高校将其称为全人教育,即英文的“Whole�睵erson Education”。有的高校既讲文化素质教育,又讲通识教育,也用博雅教育,想把多方面的内容都容纳进去。也有的学者不赞成诸多提法并存,认为它们是与文化素质教育有区别甚至对立的,主张用文化素质教育来加以统一或统摄。笔者认为,这种争论,一方面反映了素质教育尤其文化素质教育可能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态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力图从不同的侧面来开展活动,强化其不同的侧面。从总体来看,这些概念方面的讨论如果能够形成共识,对于澄清问题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一时无法达成共识也不要紧,因为关键和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名目,而在于实质,在于我们的总体教育理念和实施方略。不管以什么名目来展开,只要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塑造,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就应当允许和鼓励。
第二,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和相关单位应当拓展自己的工作边界。就拓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边界而言,过去我们关心得比较多的是人文知识的拓展,希望能够开设更多的选修课,后来发展到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现在又提升到了高端素养的培育和养成,这就需要更加丰富多样的载体和手段。就文化素质教育深化和发展的方向而言,则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开拓的精神,着眼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主张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这里的实践包含大学生本身的学习生活实践和中国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实践。我们一方面应当努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他们的生存活动和生命体验,增强大学生校园生命活动的实践特性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在服务社会和报效人民的过程中展示人生价值、提升思想境界。这就给文化素质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大的活动与发展空间。如果我国各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相关机构都能把工作边界再拓展一点,工作思路再细致一点,活动内容再丰富一点,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就会在整体上有更大的拓展,拓展的目标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的高素质的培养。
第三,关注文化素质教育的三种内涵或者三个层面。文化素质教育包含着三个基本的层面:一是知识层面;二是能力层面;三是境界层面。我们过去对前两个层面更为关注,也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在知识层面,我们强调人文与科学并重,要求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知识和修养,人文社科的学生要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现实情况是学理工科的学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科学素养,而学人文的也不一定必然有很好的人文素养,我们需要一种整体性的教育。在能力层面,我们强调感性与理性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批判与建构能力、服务与创新能力等的统一。今天我们更看重的是第三个层面:境界层面。当代大学生缺失的是思想境界,而境界提升实际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的境界提升是一个从自然到功利到道德到天地的过程。马克思的墓志铭上写的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向哪个方向去改变?自然是向理想的方向,而理想则在人的心中,这个理想的生成需要在人的全部生命体验中去感悟。
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提升境界,另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去面对消沉、面对堕落、面对沉沦。过去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往往关注人性和人心的高端方面,这是应当继承、保持和发扬的。而同样应当引起关注的,恰恰还有低端的东西。如果人生没有一个高的境界,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是没有目标的,甚至会出现消沉与堕落。所以,我们不仅要问一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还应该问一下“钢铁是怎样锈蚀的?”从人性的基础性假说来看,西方文化是原罪说和性恶论,中国文化是性善说。不管是性善性恶,在现实社会中,不管由善变恶,还是由恶变善,关键在于自我意识和自我规范,才有可能在行动中获得自由。
大学生们追求自由,但对自由也有很多的误解。例如,不少人把自由简单地理解为随心所欲。其实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随心所欲,首先是在认识和超越限定。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爵士把自由分为两种:一种叫作积极自由,即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Freedom to do what you want to do);另一种叫作消极自由,即超越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7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