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水墨画

中国现代水墨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史明理 著,王雅淋 译
图书标签:
  • 水墨画
  • 中国画
  • 现代艺术
  • 绘画
  • 艺术史
  • 艺术作品
  • 文化艺术
  • 美术
  • 国画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0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552
品牌:创美工厂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8
字数:19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1、书中大量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馆藏,属于首次向读者展示。
  2、书中介绍了二十多位民国时期以及当代名家画作。列举了吴湖帆、傅抱石、张大千、方召麐、吴昌硕、程十发、齐白石、黄君璧、溥儒、黄宾虹、刘国松、罗青、黄永玉、华君武、启功、吴冠中等人的代表作,内容翔实,是一本难得的中国水墨画专着。
  3、精装图书,纸质环保,印刷精美,装帧经典。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的中国战争频繁,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国内许多画家游历或留学欧美,学习新的艺术知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而新中国的诞生给现代艺术家带来了新的艺术生命与活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水墨绘画。作者史明理认为,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经过充分接触和交流,产生了适度融合。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现代水墨画,探讨了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欧美国家现代水墨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对于那些坚守传统风格的艺术家,她也着墨颇深。她毫不吝啬地称赞了传统大师的精湛技艺,并重新解读了他们经典的绘画技法。将摄人心魄的山水和自然景物与书法并置,既有积极正面的现实写照,也有黑暗不堪的心酸历史,让我们全面了解中国现代水墨艺术。
  《中国现代水墨画》中,介绍了二十多位民国时期以及当代名家画作。书中列举了吴湖帆、傅抱石、张大千、方召麐、吴昌硕、程十发、齐白石、黄君璧、溥儒、黄宾虹、刘国松、罗青、黄永玉、华君武、启功、吴冠中等人的代表作,内容翔实,是一本难得的中国水墨画专着。

作者简介

  史明理,是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究员,负责管理亚洲部的中国画和中亚文物。她曾出版过《中国的印刷图像》一书,书中介绍了从8世纪到21世纪中国印刷图像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水墨画》是其另一佳作。

目录

序 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馆长

序 亚洲部主任司美茵(Jan Stuart) 女士

前言

大事年表

引言

现代水墨——传统的革新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缩影

走向世界——大英博物馆馆藏中国现代水墨

绘画作品

走向世界

变革传统

当代视野

注释

图录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现代水墨——传统的革新
  一直以来,中国书法和绘画都是用毛笔和水墨在绢或宣纸上进行创作的。[1]有时候这种单一的、由碳黑构成的墨会与难溶的矿物颜料或者水溶性的有机色素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它的表现力便得到极大提升。[2]唐时(618-906),诗书画被尊为“三绝”。现代水墨画家受到20世纪初所谓的“国画运动”[3]的影响,仍然从诗、书、画这三种传统的形式中获取灵感。与此同时,现代作品反映了一种新的观念,它们有意识地将西方和亚洲地区的风格融合起来,探索新的技法和主题的多样性。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让我们看到中国书画传统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正是现代水墨画家灵感的源泉。《女史箴图》是将诗书画结合的比较早的例子(图1)[4]。该作品出自宫廷画家顾恺之(344-406)之手,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场景,每个场景都用箴文隔开,箴文都用楷书写成。顾恺之擅长用高古游丝描勾画人物轮廓,用生动的姿态和面部描绘展现人物神韵,技法高超,为世人所称道。这些传神写照的技艺被另外一位画家——傅抱石(1904-1965)发掘继承,在他的历史人物画(图录4)和仕女画(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传统的当代阐释。
  11世纪时,人物画逐渐让位,山水画崛起并成为画坛主流,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艺术家开始对丰富多样的经典作品进行风格、技法和构图上的重新解读。这种探索最终促使了17世纪正统派(Orthodox School)的产生。王时敏(1592-1680)便是这个派别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对元大家黄公望(1296-1354)的山水进行了重新解读,成为中国传统水墨山水(图3)的典范。
  1918年,这种师古之法、回避现实的艺术观遭到了陈独秀的批判。[5]陈独秀呼吁“抛弃”中国水墨画,尤其是正统派“四王”的艺术。[6]颇具戏剧性的是,一个世纪以后,2011年在大英博物馆,中国最前卫和最国际化的艺术家徐冰(b.1955)却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他从视觉上模仿了王时敏的一幅山水画,用大型装置艺术《背后的故事-7》来表现这种艺术效果。徐冰、刘丹等艺术家有意识地对水墨传统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将他们的作品放置在观众眼前。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中国传统艺术才在当代不断被推入国际视野。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缩影
  20世纪,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王朝崩塌,现代的国度建立。战争、革命和改革充斥着整个社会,把这个国家推入巨变的旋涡之中。下文中关于这部分历史的叙述不是为了让你全面地看清这个时代的面貌,而是为了让你了解重大的政治变故和文化事件发生的背景,从而帮助你理解和欣赏本书中的所有作品。[7]
  鸦片战争(1839-1842及1856-1960)中,中国战败,英国迫使中国开放五个港口进行海外贸易和传教活动,同时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几年后,太平军建立了“太平天国”,占领了中国中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大量难民为了躲避太平军和“小刀会”,逃进了上海附近的租界区,由此导致了条约中开放的港口城市人口激增。这些难民中包含了富甲一方的商人、地主,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如苏州、杭州、南京和扬州。此后,其中一些人永久定居在当地,并开始发展商业贸易。他们的财富和品位催化了艺术赞助、艺术市场和艺术收藏的发展。19世纪末,合资企业、银行业、外贸和工业等繁荣昌盛,上海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城市。[8]
  20世纪初,上海聚集了一个进步美术团体——上海画派。为了满足新兴城市精英阶层的口味,上海画派创造了色彩强烈、厚重(图4)的水墨艺术和半写实的人物画风。他们刚健雄强的笔触和简单明了的构图受到18世纪“扬州八怪”的影响。将古老的文字用于书法创作,专注原创刻印等都是上海画派的特点,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海派巨擘吴昌硕(1844-1927)(图录12)、王震(1867-1938)(图录13)。[9]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加深了整个民族的国际灾难。改革和现代化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与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时间:1867-1912)成功发起明治维新不同,光绪帝(在位时间:1875-1908)的维新运动仅仅持续了百日。为了挽救中国于衰退,孙中山(1866-1925)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意欲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各省爆发了几次起义,不久之后,清王朝覆灭。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位时间:1906-1908)宣布退位,但仍然于紫禁城居住到1924年。1912年2月,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
  在东京,三位来自广东的年轻艺术生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高剑父(1879-1951)与其弟高奇峰(1889-1933)及陈树人成立了岭南画派。[10]如名字所言,该画派的中心在岭南地区的广州。高剑父和高奇峰的作品融合了西方的焦点透视技法、光影效果技巧及日本艺术(图5)[11]的特点,他们笔下的雄狮和松鹰多处在云雾或废墟环境之中,象征着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绪。岭南画派的创作主题还包括战争和现代生活,他们会将骷髅头、飞机等现代形象运用到山水画中。
  蔡元培(1868-1940)是同盟会的另一名成员,也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教育改革,支持新文化运动,拥护西方民主、科学的进步思想。蔡元培曾留学国外。他提倡全球视野,并把中国放到世界范围内。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里提出,艺术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笔墨游戏”,而是建立新社会必不可少的要素。[12]蔡元培还鼓励年轻学生学习西方艺术,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在这种思想的倡导下,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学生远赴国外学习西方艺术和日本艺术,李叔同(1880-1924)便是第一批留学日本的艺术家之一。他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了五年油画,直到1911年毕业。另外一批人,如徐悲鸿(1895-1953)和林风眠(1900-1991)则前往巴黎和柏林学习素描和油画。二人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回国。[13]回国后不久,徐悲鸿接受南京中央大学的聘请,担任艺术系主任。1928年,林风眠成为新筹办的国立艺术院院长。
  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在上海举行。该展览由教育部组织,展出了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中华民国建立初期丰富的艺术教育面貌。展览类别有水墨画、油画、摄影、雕塑、建筑和设计,参展艺术家来自世界各地。在油画艺术方面,艺术家们围绕到底是用学院写实主义风格(以柯罗和库尔贝为模范),还是用实验性和形式主义的画风来代表中国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
  这一论争围绕徐悲鸿和徐志摩(1897-1931)进行。在1929年4月和5月公开印刷出版的信件中,徐悲鸿明确支持古典写实主义,然而他支持的是其中写实的部分,而非欧洲学院派现实主义的理想化形式。在他的驳斥中,暗地里批判了刘海粟(1896-1994)和林风眠(1900-1991)的形式主义风格。现代诗人徐志摩曾留学于剑桥大学,他回应了徐悲鸿的这种批判,他拥护艺术自治和形式自由。在他看来,徐悲鸿这种学院派写实主义是十分保守和过时的,他十分怀疑这种艺术风格是否适合新中国。[14]
  尽管艺术家在现代艺术、风格和媒介方面存在着分歧,但在1929年的展览上,所有艺术家都声称他们追求同一目标。他们希望通过中国或西方的风格和技法来振兴中国艺术,向世界证明中国艺术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非凡的气势。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中国艺术家都选择了水墨媒介来表现这种中国精神。
  20世纪,中国艺术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展览大量举办,艺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艺术类出版物百花齐放。1921-1931年间,北京和日本举办了六次中日艺术展。[15]艺术家金城(1878-1926)和王震积极组织和赞助了这几次展览活动,为展览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时,北京与上海、广州一起成为水墨艺术家云集的三大中心。
  1931年,日本对中国东北发起了进攻。一年之后,日本占领了上海部分地区。在日本侵略扩张的威胁下,国民政府决定将皇家收藏的艺术珍宝从北京故宫转移到南方城市上海和南京。1935年至1936年,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伦敦伯林顿宫举办了中国艺术国际展,展出了大量中国艺术品。[16]同年,徐悲鸿和刘海粟组织的巡展展出了290多幅现代中国绘画。[17]这也是首次在英国举办的大型现代中国绘画作品展。[18]许多知名艺术家,如金城、溥儒(1887-1963)(图录17)、张大千(1899-1983)(图录6-9)和齐白石(1864-1957)(图录15)均有作品亮相。1933-1935年间,约有40次现代中国绘画作品展在欧洲举行。[19]
  1937-1945年,日军侵略中国,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在各方面力量努力之下,大部分人口、政府部门、学校随之转移,同时,约17000箱艺术品从北京故宫迁往中国的内陆地区。[20]其中,大部分艺术品沿长江逆流而上或经铁路运往重庆。
  战争时期的生活充满了苦涩和艰难,但此时的文化生活和各类活动却具有深刻内涵。这一时期,艺术家傅抱石创作了一些重要的作品(图录4-5)。1941-1943年,张大千前往敦煌“千佛洞”,临摹了公元5-11世纪的壁画作品。1944年,他在成都和重庆展出了一部分临摹作品。[21]
  二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从外国侵略者的占领中解放出来。与日本停战以后,中国共产党进军北方。1949年,共产党解放了上海和南京,同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此同时,国民党撤退至台湾。
  在新政权的领导下,大陆艺术家的生活要受到党政和指令的影响。[22]在中国共产党宣传部门的领导下,画家被编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了新时代的文艺应扮演何种角色,同时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贯穿了其整个政治生涯。首先,文艺服务于政治和人民大众,即为工农兵服务。其次,艺术必须反映共产主义生活的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油画风格成为画坛主流。在毛泽东执政(1949-1976)的初期,国画受到严重打压。
  然而,20世纪50年代初,情况开始发生转变。国画被党中央认为是中国文化遗产,重新回到了艺术院校。为了表达爱国情怀,表现人民共和国的大好河山,传统山水画中的虚构之境和对古人的模仿已不合时宜,艺术家应该走出去创作,描绘真实的场景。这一时期,涌现出一些艺术家代表,如李可染(1907-1989)、傅抱石和黄宾虹(1865-1955)(图录18),他们广泛游历,对景写生,创作了许多风景素描草稿。然而,在“反右”运动和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画家再次遭到了打击。1970-1976年,毛泽东的妻子江青(1914-1991)及其派系控制了艺术领域。在北京的一系列展览中,水墨画被扣上“修正主义”的帽子,被看作“黑画”。1974年,黄永玉(1924-)画了一幅眨眼的猫头鹰(图6),这幅画被解读为“仇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惨遭批判。[23]当这种批判引起毛泽东的注意时,他十分生气地说:“猫头鹰的习惯就是一只眼开一只眼闭。艺术家是有常识的,不是吗?”随着毛泽东的批示,“批黑画”得以终止。华君武(1915-2010),漫画家,中国美协主席,也遭遇了类似的对待,其作品被控诉为“黑画、反党漫画”。[24]在大英博物馆陈列的两幅作品(图录22-23)中,黄永玉和华君武两位画家对他们在“文革”时期的苦难经历做出了回应。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大陆的画家与国外的现代艺术运动完全脱节,台湾和香港则逐渐成为中国新水墨的中心。[25]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台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被日本统治,直到二战结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台湾的艺术教育被受西方影响的日本画和油画所主导。1949年,中国共产党统一大陆,国民政府带领其军队、知识分子离开大陆,前往台湾定居。国民党带走了大部分的皇室收藏,并自认为是传统中国艺术和文化的保管人。国画艺术家如清室皇子溥儒和黄君璧(1898-1991)(图录16)也离开了大陆前往台湾教授艺术。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并坚持保留传统的价值。
  刘国松(1932-)属于生于大陆长于台湾的一代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为中心,台湾出现了现代艺术运动,刘国松便是其中的领军人物。刘国松是“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的创始人和代表人之一。这些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和中国传统水墨相互融合。刘国松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制造出新的视觉效果(图录19)。这些年轻艺术家的行为遭到了艺术界的批判。徐复观(1904-1982)就是他们的反对者之一,他宣称这些人的作品具有破坏性和误导性。他的观点引起了台湾评论界一定的担忧。[26]另外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原住民艺术家在台湾土生土长,他们接受着台湾现代文化的熏陶,受惠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的经济环境。这种新兴台湾艺术以罗青(1948-)的作品为代表,他的绘画和诗歌是他将根植于中国大陆的传统和台湾的现代生活体验相结合的产物。
  位于中国南方珠江口的香港,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与广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7]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广州早在18世纪就已经对外开放贸易。1949年,共产党统一了中国大陆地区,百万难民前往香港避难。由于政治体制不同,香港与大陆完全割裂,受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其文化身份也发生了演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大都市,并一跃成为东亚的经济中心。同时,它还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国际中心,它的电影产业更是享誉全球。
  香港地区的现代水墨艺术与广州具有革新意识的第一代岭南画派艺术家联系紧密。[28]第二代岭南画派艺术家在香港地区仍然十分活跃。画家丁衍庸(1902-1978)早年在东京学习油画艺术,后从广州移居香港,成为香港最杰出的新水墨艺术家代表。丁衍庸晚年转向水墨创作,其中最知名的是他的人物画,极具漫画讽刺意味(图7)。丁衍庸对水墨的表现受到个人主义者八大山人(1626-1705)的影响,而他对色彩的控制和看似简单笨拙的线条又来自他接受的油画训练以及他对西方艺术,尤其是对马蒂斯和野兽派的借鉴。[29]
  1979年,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被粉碎,邓小平宣布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随着中国重返国际社会,大陆的艺术家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多元化发展的环境。[30]1979年夏天,一群艺术爱好者组建了一个团体,他们自诩为“星星画会”,请求官方允许举办展览。当这个要求遭到拒绝后,他们便在中国美术馆的栅栏外展出了批判政权的绘画和雕塑作品。这次展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代表着艺术家们在艺术独立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勇敢的一步。1983年,台湾画家刘国松在北京美术馆举办个展。据艺术史家李铸晋回忆,刘国松在中央美院做完讲座以后,吴冠中(图录26)握着刘国松的手说:“现在我们有共同语言了!”[31]在大陆方面,1984-1985年开始的新潮运动将这个时代的先锋艺术推向了高潮。这场运动旨在追赶欧洲现代主义和百年来艺术、哲学的发展脚步。但是从1989年开始,新潮运动放慢了脚步。[32]
  随着社会大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当代艺术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统水墨创作。[33]张洪(1954-)在纽约创作了一幅山水画,他将之命名为“心景”(图录27)。雄浑壮阔的高山更多地反映了他内在的精神世界,而非外在的现实世界。通过参考中国经典传统山水画,张洪试图与过去建立某种联系,用精微的笔触表达自我和内心。上海的王天德(1960-)则选择了一种观念性道路。他的作品由多层材质和多层含义组成(图录28)。画面顶层采用了半透明纸张,纸上有用香焚烧出的山水风景。透过这些焚烧的小洞,观者可以看到底层绘制的景色。由此,艺术家创造了第三种可视画面,让观者可以“透过当下观看过去”。
  北京艺术家刘丹(1953-)的作品(图录29-33)不管从视觉效果上还是从美感观念上看,都算是不朽的杰作。刘丹拥有中国哲学和文人传统的基础,他将专业技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视角,为我们阐释了自然和其他物体的主题。[34]当代水墨画家的光芒虽然常常被国际现代主义潮流,尤其是西方的艺术风格和媒介所掩盖,但是他们勇于在当下社会挑战传统,为我们呈现了新鲜多样的艺术观,丰富了艺术世界的面貌。
  ……

前言/序言

  序
  大英博物馆馆长
  尼尔·麦克格瑞格(Neil MacGregor)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部分世界上最精美的珍宝,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女史箴图》(图1)。这幅精美的卷轴画大约创作于公元380年至400年间,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诗书画结合的作品。
  大英博物馆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重要身份,就是它藏有重要的现代和当代中国书画作品,是各种近代中国艺术的仓库。本次展览是我们第一次对20世纪中国书画藏品进行梳理呈现,加上最近购藏的一些作品和著名的借展作品,我们将视角延伸到了21世纪。这部分重要的作品展现了中国艺术的活力,代表了中国艺术前进的新方向,推动了中国艺术跻身于国际艺术鉴赏的前沿领域。通过这些作品,本书针对过去与当下复杂的关系和历史沿革问题以及社会巨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探讨了一些历史大事件对21世纪中国艺术面貌的影响问题。
  《女史箴图》这幅经典作品是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古董的收藏展现了大英博物馆为英国公众谋利的使命,但同时大英博物馆也对全世界开放,并抱着这样的目的来征集当代作品。而在几十年后,我们才对中国书画有了明确的收藏信念。本书叙述了大英博物馆20世纪的重点藏品与藏家故事,同时也秉承一贯的收藏理念,继续关注当下艺术界的重要活动,推动艺术界对中国水墨重新燃起狂热的兴趣。
  博物馆工作总是离不开社会各界人士热忱的帮助和共同努力。但最应感谢的还是艺术家,感谢他们的才华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感谢他们用艺术作品丰富了博物馆的收藏。特别感谢慷慨捐赠作品以及在博物馆购藏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几位藏家也对本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我已将感激之情附在文中,因而此处省略。不过我仍然想再次感谢方召麟、安思远(Robert Ellsworth)、白若思(Gordon S. Barrass)提供的大力支持。此外,本书还得到了匿名赞助者的帮助,也有藏家提供了许多借展作品,正是因为他们的慷慨,我们才有机会领略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中国书画生机勃勃和绚丽多彩的面貌。
  本书对大英博物馆现当代藏品进行了介绍,希望读者能通过介绍,了解到中国艺术家在探索艺术发展新方向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同时,这本书也想告诉大家,大英博物馆在中国艺术品收藏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以《女史箴图》为起点,它将永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到遥远的将来。
  序
  亚洲部主任
  司美茵(Jan Stuart)女士
  欣赏中国书画艺术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想要探知艺术的丰富多元,20世纪和21世纪的作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一时期,社会巨变,艺术家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革新。本书中的作品题材各异,风格多样。面对一幅完整的中国水墨画,壮观的场面总是引人入胜。然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清晰的笔法运动跃然纸上,观者由此可以进入创作的情景中,这种体验让人在研究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同时,也能收获格外的兴奋和喜悦。
  大英博物馆几十年来一直在收藏中国近代作品。史明理从我们最优秀的书画藏品中挑选了30件作为代表,再加上一些借展作品,我们第一次全面细致地为大众呈现了博物馆丰富的藏品面貌,这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许多作品是第一次展出,并借此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从作品的选择、大量的研究以及简洁明了的叙述看来,史明理的独到眼光值得赞赏。我对她通过自己与艺术家、藏家的关系为这项工作争取了大量的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博物馆购藏和借展作品的过程中,一些艺术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还有一些热心人士为作者提供了图片和资料信息,我想一并对他们致以感谢。特别感谢张洪、罗青、刘国松、刘丹、达舜明(Katy Talati)和王天德。
  这本书的成功编写离不开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史明理对21世纪的作品进行了详细阐述,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Nicole Chiang也慷慨地为本次研究提供无私的帮助。书中的高清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的Ivor Kerslake、Dudley Hubbard和他们从上海博物馆过来访问的同事朱林。这本书编辑出版的时间非常仓促,但是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出版社的员工却为我们提交了一份精美绝伦的答卷。Coralie Hepburn、Alice White、Heather Bowen及Charlotte Cade 等人在本书的编辑和设计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精湛的技术让人难以相信本书是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的。
  承蒙热心人的支持,为这本书造势的展览也成功举办。在刘丹的帮助下,我们与作品的收藏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由此得到了财力上和后勤上的支持,让我们能够顺利展出他的杰作。然而有不少谦逊的藏家和出借人要求我们匿名,对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我最想感谢的是为我们提供刘丹作品的一位匿名藏家。此外,我还要感谢The MCH Foundation、西泠印社、Alexandra Munroe 和 Robert Rosenkranz。
  感谢Caroline Ingham、Peter Macdermid和Lewis Mitchell为本次展览提供了精美的设计,感谢David Francis和Stuart Frost提供了精准的翻译。尤其感谢Xanthe Carmichael、Nina Harrison 和Kathryn Godwin在确保作品完好无损和安置工作中的辛勤付出,感谢Jixian Qiu 和Carol Peacock尽职尽责地保存作品。
  非常感谢Robert Owen和Alison Hollis在繁复的文书工作和运输工作中的辛勤付出。David Bone 和Christopher Stewart二人除了维护博物馆亚洲部的日常运行外,也在各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和本书的顺利编写离不开大英博物馆从里到外所有团队的支持。在本次陈述和研究的过程中,我收获的快乐与展出的书画作品一样弥足珍贵。

笔墨山河: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时代回响 在中国画的悠长历史中,水墨,这一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媒材,从未停止探索与演进的步伐。从宋元时期山水画的意境深远,到明清时期文人画的雅逸脱俗,水墨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水墨艺术又将如何回应时代的召唤?《笔墨山河: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时代回响》一书,便是一次对这一伟大命题的深度追问与翔实记录。 本书并非以时间为线索,简单罗列某位画家的作品或某一画派的风格演变。它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现代水墨画图谱的精细梳理,一次对其背后精神脉络的深入挖掘。我们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初至今,那些勇于突破传统、敢于革新的水墨艺术家们,他们如何在东西方艺术思潮的交汇碰撞中,为古老的水墨注入新的生命力,让这抹泼墨写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时代的潮涌:从传统到现代的自觉转型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巨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角落,艺术领域更是首当其冲。当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如潮水般涌入,当写实主义、印象派、野兽派等各种新的绘画语言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习惯,中国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以笔墨为载体,以时代为精神”——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在当时的艺术界回响。许多有识之士,包括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都在积极探索中西融合的可能性。他们并非全盘否定中国画的传统,而是从中汲取精华,并尝试用更符合时代审美的形式和观念去表达。 本书将重点探讨,在这一转型时期,水墨画家们是如何进行的自觉探索。例如,他们如何借鉴西方透视法、解剖学等,但又不失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们如何在构图上引入新的视角和大胆的裁剪,打破传统的“散点透视”?他们在色彩运用上,是如何在墨的浓淡干湿之外,融入更富表现力的色彩?在题材上,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故事,到关注现实生活、社会变迁,水墨画的视野是如何被大大拓宽的。 我们会深入分析,例如,那些将西方绘画的块面结构、光影变化巧妙融入水墨的尝试,是如何在不破坏笔墨韵味的前提下,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我们也会探讨,那些在人物画中,借鉴西方肖像画的精准造型,但又保留中国画的传神写意,使得笔下人物既有形体骨骼,又有精神气质的例子。这些都是水墨画在现代语境下,一次次勇敢的“自我超越”。 水墨的生命力:媒材的革新与精神的传承 水墨,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其魅力在于“墨分五色”的丰富变化,在于“以气韵生动”的写意境界。现代水墨画的发展,并非是对传统的割据,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生命力的发掘与拓展。 本书将重点审视,现代水墨画家们是如何在保持水墨本体性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 在技法层面: 笔墨的当代性实验: 我们将呈现,艺术家们如何突破传统的“兰叶描”、“铁线描”等程式化技法,探索更为自由、奔放、极具个性的笔墨语言。例如,如何利用毛笔的弹性、宣纸的吸水性,通过飞白、积墨、破墨、拓印等手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肌理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墨色的多元化探索: 传统的墨色以浓淡干湿为主,而现代水墨则大胆引入色彩,但这并非简单的“彩墨”概念。我们将解析,艺术家们如何在墨的骨架下,运用矿物颜料、植物颜料,以及现代化工颜料,使其色彩既能与墨相互辉映,又不喧宾夺主,产生更为丰富、微妙的视觉感受。甚至,一些艺术家还会尝试将水墨与版画、拼贴等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拓展墨的物质性。 构图与空间的重塑: 传统的中国画构图常追求“虚实相生”、“计白当黑”,而现代水墨则可能受到西方绘画构图理论的影响,出现大胆的取景、有意识的留白、打破平衡的布局等,从而营造出更具现代感的视觉张力。 在精神层面: “笔墨精神”的当代解读: 什么是“笔墨精神”?它不仅仅是绘画技法,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气”的体现。现代水墨画家如何在创作中,将个人的情感、时代的精神、哲学的思考融入笔墨之中,使其作品不仅有形,更有魂?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解读艺术家们如何通过笔墨,表达对自然山河的敬畏、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社会现实的关照。 写意精神的延续与创新: 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现代水墨画家如何在保持写意精神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他们是如何通过简练的笔触、夸张的变形、象征性的意象,来捕捉对象的本质,表达内心的情感,传递更为抽象、更为普遍的意义?例如,以抽象的手法表现自然的山川风物,以象征性的笔墨传达现代人的孤独与迷茫,以奔放的色彩与墨迹宣泄内心的激情。 多元的图景:地域、流派与个体表达 中国现代水墨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共存的丰富图景。本书将致力于展现这种多元性,避免对某一风格或流派的过度侧重。 地域的差异与融合: 北方画派的雄浑与力量: 我们将考察,以北京、天津等地为代表的北方水墨画,如何在继承黄河文化的刚健雄浑之气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写实精神和强烈的表现力。例如,一些画家通过粗犷的笔触、厚重的墨色,表现北方山河的壮丽与人民的坚韧。 南方画派的秀美与雅逸: 考察以江浙、岭南为代表的南方水墨画,如何在继承吴门画派、岭南画派的传统,追求精致、细腻、雅逸的同时,吸收西方印象派、野兽派的色彩和光影,形成更具现代审美的风格。例如,一些画家以清雅的色彩、灵动的笔触,表现江南水乡的婉约与现代都市的时尚。 其他地域的独特探索: 我们也会关注,在其他地区,如香港、台湾,以及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如何在中国水墨的基础上,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语境,形成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水墨风格。 流派的碰撞与演变: 抽象水墨的崛起: 抽象艺术的兴起,对中国水墨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一些艺术家如何完全脱离具象,以纯粹的点、线、面、色,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观念,甚至将中国哲学中的“道”以抽象的形式呈现。 具象水墨的当代化: 另一些艺术家则坚持具象的表达,但在造型、色彩、构图上,融入了现代绘画的理念。例如,他们可能以更为写实的技法描绘现代生活场景,或将传统题材以现代的视角进行重新解读。 实验性水墨的边界拓展: 还有许多艺术家,不拘泥于任何既有框架,大胆进行水墨的跨界实验,将其与装置、行为、影像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不断拓展水墨艺术的边界。 个体的独特性与创新: 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本书会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水墨画家,深入剖析他们的艺术历程,是如何在继承传统、学习西方、融汇创新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我们会关注他们创作中的主题选择、技法偏好、哲学思考,以及这些是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我”的表达与时代的共鸣: 现代水墨画,越来越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与独特视角。我们将呈现,那些真正伟大的现代水墨作品,是如何通过艺术家的“我”的表达,与更广阔的时代产生深刻的共鸣。他们的作品,既是个体生命体验的记录,也是时代精神的回响。 结语:水墨的未来与永恒的生命力 《笔墨山河: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时代回响》并非一本结论性的著作,而是一次开放性的探讨。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发展,仍在继续,其未来的可能性,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本书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元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精神内涵。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历史进程和艺术实践的梳理与分析,让读者认识到,水墨艺术并非是凝固的化石,而是一门充满生命力、能够与时代对话、并不断焕发新生的艺术。 在笔墨的起承转合之间,我们看见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文化精神;在泼墨的淋漓尽致之中,我们感知的是艺术家们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在水墨的晕染与流淌之间,我们触摸到的,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永恒的东方艺术之魂。这山河,因笔墨而生动;这时代,因水墨而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封面上的那幅画,虽然只是局部,但那笔触的力度,墨色的深浅,都仿佛活了起来,带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迫不及待地翻开,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一种艺术精神的探寻。 书中对于水墨画的起源的阐述,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认知。我原以为水墨画是从一个固定的点开始发展起来的,但作者的论述让我明白,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是多种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陶器上的纹饰,到青铜器上的铭文,再到更早期的岩画,作者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了水墨画的“前世今生”。 关于笔墨的讲解,绝对是本书的重头戏。作者没有用枯燥的术语来轰炸读者,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将抽象的笔法分解成一个个可理解的步骤。我尤其注意到他对“骨法用笔”的阐释,以及如何通过笔触的粗细、顿挫来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力量。这对于我这样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当看到对历代大家作品的分析时,我仿佛置身于大师们的画室。作者不仅解读了作品的画面语言,更深入挖掘了画家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他会告诉你,为什么宋代的山水画如此雄浑壮阔,为何明清的文人画更加注重笔情墨趣。这种结合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直对“留白”这个概念感到好奇。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解释说,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着,而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无限的可能,能够引发观者的想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他对不同画家留白手法的对比分析,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探讨近现代水墨画的发展时,我看到了中国艺术的顽强生命力。在西方艺术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水墨画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元素,不断革新。书中对吴昌硕、潘天寿等艺术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勇于突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水墨画不仅仅是绘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思考。作者在描述“气韵生动”时,引用了许多古代文人的诗句,将艺术与诗歌、哲学融为一体,让我感受到了水墨画的深邃内涵。 读这本书,让我对“师法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作者在分析山水画时,会详细讲解如何从自然界中提炼元素,如何通过写生来捕捉物象的“神”。他鼓励读者走出画室,去感受风、雨、雷、电,去体会山川的壮丽和生命的脉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意在笔先”。这不仅仅是创作技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落笔之前,心中已经有了“意”,有了构思,有了情感的表达。这种“意”的先行,使得水墨画充满了灵动和生命力。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详实、讲解深入的艺术专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水墨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它让我对中国水墨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

评分

封面上的那幅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云雾缭绕的山峦,意境深远,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中国水墨画情有独钟,觉得它是一种非常“中国”的艺术,能够表达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书中对水墨画起源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水墨画的诞生与发展,置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从岩画的原始符号,到文人雅士的笔墨丹青,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悠久和博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对水墨画的技法一直很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生动的描述,将笔墨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皴法的特点,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力度、墨色的层次,仿佛自己也跃跃欲试,想要拿起画笔感受一番。 当我阅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大家的作品赏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书中对齐白石、徐悲鸿、黄宾山等艺术巨匠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语言。这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在血脉中流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他认为,水墨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通过对画面留白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安排,引导我去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审美体验。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豁然开朗。它并非随意的挥洒,而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神韵”有了更深的领悟。 读这本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笔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他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赏析中,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书中也涵盖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大胆,从写实到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它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艺术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门。

评分

从这本书的封面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那幅淡雅的水墨画,仿佛能瞬间将人带入一个宁静致远的艺术世界。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怀有特别的情感,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能够表达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书中对水墨画起源的追溯,让我惊叹于中国艺术的悠久和博大。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将水墨画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中,讲述它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与哲学、诗歌、文学相互渗透,最终形成独特的东方审美。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水墨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一直对水墨画的技法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生动的描述,将笔墨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皴法的特点,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力道、每一墨的层次,仿佛自己也跃跃欲试。 当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大家的作品赏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书中对齐白石、徐悲鸿、黄宾山等艺术巨匠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语言。这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在血脉中流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他认为,水墨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通过对画面留白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安排,引导我去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审美体验。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豁然开朗。它并非随意的挥洒,而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神韵”有了更深的领悟。 读这本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笔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他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赏析中,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书中也涵盖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大胆,从写实到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它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艺术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寥寥几笔,勾勒出云雾缭绕的山峦,显得格外有意境。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书斋,与古人对话。我一直对水墨画情有独钟,总觉得它是一种非常“中国”的艺术,一种能够表达东方人含蓄、内敛的情感的艺术。 书中对于水墨画起源的论述,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作者就像一位引人入胜的导游,带着我一步步探寻水墨画的足迹,从远古的图腾,到魏晋的玄远,再到唐宋的雄浑,每一个时期都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我从中了解到,水墨画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合、演变而形成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水墨画基本技法时,用了大量的图例,并且对每一个笔触、墨色变化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如,他讲到“用笔”,不是简单地说“要写好字”,而是具体分析了勾、皴、擦、点等不同笔法的特点,以及它们在表现不同物体时的效果。特别是对“飞白”的讲解,让我体会到了笔触的力度和节奏感。 当我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发展的部分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种古老艺术的生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齐白石、徐悲鸿、黄宾山等艺术大师,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素描、色彩理论,又如何保持中国水墨画的民族特色,创作出既有时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的艺术作品。他们的创新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作者认为,水墨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他通过对几幅代表性作品的赏析,教我如何去体会画面背后的情感,如何去感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这让我明白,水墨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抒发和哲思的表达。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随意的涂鸦,而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形神兼备”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大道至简”有了更深的体会。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以及他对水墨艺术的深深理解。他的文字,同样充满了艺术的韵味,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大胆,从传统山水到抽象表现,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内容翔实、讲解深入的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入门与进阶指南。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艺术知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艺术宝典,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大门。

评分

封面设计就足够令人眼前一亮,一幅写意山水,墨色浓淡之间,尽显磅礴大气。迫不及待地翻开,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视觉与思想的盛宴。 书中对水墨画起源的溯源,让我跳出了对艺术史的刻板印象。作者并非简单的梳理时间线,而是将水墨画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讲述它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与哲学、诗歌、文学相互渗透,最终形成独特的东方审美。从朴拙的岩画到文人雅士的笔墨,每一步都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 我对传统水墨画的技法一直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出色。作者将笔墨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皴法的种类,通过大量的图例进行了细致的解析,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得明明白白。特别是对“骨法用笔”的讲解,让我意识到,每一笔的提按顿挫,都蕴含着力量与情感,并非简单的线条堆砌。 当阅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巨匠的作品分析时,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画室,与他们一同感受创作的激情。书中对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等艺术家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描述,更深入到他们如何在中西方艺术的交融中,突破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杰作。他们的艺术探索,充满了勇气与智慧。 让我尤为着迷的是,作者对“意境”的阐释。他认为,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笔墨,营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通过对画面留白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安排,作者引导我去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学思考,这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审美体验。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解读,也让我豁然开朗。它并非随意的挥洒,而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神韵”有了更深的领悟。 读这本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笔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他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赏析中,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书中也涵盖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大胆,从写实到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它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艺术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一张写意的水墨山水,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寥寥几笔勾勒出磅礴的气势,又蕴含着细腻的情感。打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置身于古老的书房,与大师们隔时空对话。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情有独钟,但总觉得有些高深莫测,难以窥探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位温和的引路人,将我带入了这个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画家的名字和作品,而是先从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娓娓道来。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再到唐宋的山水画巅峰,每一个时期都充满了精彩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我了解到,水墨画并非仅仅是黑白两色的运用,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自然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作者在描述这些历史进程时,文笔流畅,引经据典,却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毫不枯燥。 接着,书中深入剖析了水墨画的技法。从笔墨的提按顿挫,到墨色的浓淡干湿,再到皴法的变化运用,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讲解得十分透彻。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写意”二字的解读,它并非随意的涂鸦,而是通过高度概括和提炼,捕捉事物最本质的神韵。书中配以大量的范例,通过对不同画家作品的局部放大和详细讲解,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技法。 当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的章节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水墨画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它并没有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被遗忘,反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书中详细介绍了徐悲鸿、齐白石、黄宾山等大师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西方绘画的理念和技法,创作出既有中国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作品。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追求,让我深受启发。 我一直以为,水墨画是文人的专属,是士大夫阶层的情趣。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水墨画更广阔的视野。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多样,从抽象到具象,从具象到半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当下的无限可能。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论述。水墨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所营造的意境。这种意境,是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能够引发观者联想和共鸣的氛围。作者通过解读不同作品中的意境,让我体会到了水墨画的诗意和哲思。每一幅画,仿佛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传递一种情感。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画案前挥洒自如的大师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们的笔墨,不仅仅是颜料,更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我一直觉得,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水墨画的热情,让我开始尝试拿起画笔,去感受墨的韵味,去体验“气韵生动”的奇妙。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艺术佳作。它不仅适合艺术专业的学生和爱好者,也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它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水墨画那深邃而迷人的世界。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让我慢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体会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心灵的滋养。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现代水墨画》,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的封面设计。那是一幅写意山水,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云雾缭绕、意境深远的景象,仿佛能嗅到墨香,听到松涛。我一直对水墨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在那黑白之间,蕴含着一种东方特有的含蓄而磅礴的力量。 书中关于水墨画起源的追溯,让我惊叹于中国艺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作者并非简单地陈列史实,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和艺术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水墨画从萌芽到繁荣的历程。从史前岩画的朴拙,到唐宋山水的雄浑,再到明清文人画的雅致,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与匠心。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水墨画核心技法的细致讲解。作者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将笔墨的运用,墨色的浓淡干湿,以及不同皴法的特点,都通过大量的图例和详尽的描述,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每一笔、每一墨的用心揣摩,他引导我去观察笔触的力度,去体会墨色层次的变化,仿佛我手中的笔也随之有了灵性。 当深入阅读到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发展时,我才真正领略到这种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书中对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巨匠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中西方艺术思潮的碰撞中,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时代精神的杰作。他们的艺术探索,充满了智慧与勇气,令人肃然起敬。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他认为,水墨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意境”,它是一种画面之外的、能够引发观者联想和共鸣的氛围。他通过分析不同作品的留白、构图以及笔墨的处理,教会我如何去感受画面所传达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让我体会到,水墨画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豁然开朗。它并非随意的挥洒,而是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以最凝练的笔墨,表现出其内在的神韵。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水墨画的写意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 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话。作者的文笔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他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赏析中,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我发现,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书中也介绍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从传统到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当代社会,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水墨画以其独特的东方哲学,传递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精美画册和深度导读。它不仅让我增长了艺术知识,更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艺术宝典。

评分

初拿到这本《中国现代水墨画》,就被它的封面深深吸引。那是一种沉静而有力的视觉冲击,仿佛浓墨化不开的意境扑面而来。我一直对水墨画怀有特殊的情感,总觉得那黑白灰的纯粹背后,隐藏着千言万语。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满足了我对这种艺术形式的探索欲望。 书中关于水墨画起源的叙述,并不拘泥于枯燥的年代顺序,而是将其置于 broader 的文化背景下解读,让我看到了水墨画是如何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到文人雅士的笔墨情趣,每一个阶段都仿佛是鲜活的历史画面,在作者的笔下徐徐展开,让我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着艺术的脉络。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讲解水墨画基本技法时的细致入微。他没有简单地罗列“点、线、面”的概念,而是将每一个笔触的运用,都赋予了生命力和情感。例如,他对“飞白”的描绘,不仅仅是线条的枯涩,更是作者对自然形态的观察和提炼,是艺术家内心激情的体现。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局部放大,让这些抽象的技法变得触手可及。 当阅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大家的作品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作者对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们作品风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中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语言。这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在血脉中流淌。 我一直困惑于水墨画的“意境”二字,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作者通过对不同作品意境的解读,让我体会到了水墨画那种“笔简意远”、“形神兼备”的魅力。他引导我去感受画面背后的情感,去捕捉那些言外之意,言内之旨。 本书对于“写意”精神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随心所欲的涂鸦,而是基于对物象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大道至简”有了更深的体会。 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绘画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对水墨艺术的热爱。他的笔触,同样饱含着一种温润而有力的力量,引领着我一步步走进水墨的世界。 我发现,水墨画的魅力,在于它的无限可能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它同样可以拥抱现代,可以与当代艺术思潮对话。书中介绍的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深度探索之旅。它以其丰富的知识、深刻的见解、流畅的文笔,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从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对艺术、对生活、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悟。

评分

书的封面,是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墨色晕染,层次分明,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中国水墨画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能够表达含蓄而深沉的情感。 书中对水墨画起源的阐述,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水墨画的诞生与发展,置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从岩画的原始符号,到文人雅士的笔墨丹青,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中国艺术的悠久和博大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对水墨画的技法一直很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生动的描述,将笔墨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皴法的特点,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力度、墨色的层次,仿佛自己也跃跃欲试,想要拿起画笔感受一番。 当我阅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大家的作品赏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书中对齐白石、徐悲鸿、黄宾山等艺术巨匠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语言。这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在血脉中流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他认为,水墨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通过对画面留白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安排,引导我去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审美体验。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豁然开朗。它并非随意的挥洒,而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神韵”有了更深的领悟。 读这本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笔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他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赏析中,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书中也涵盖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大胆,从写实到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它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艺术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便是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浓淡相宜,寥寥几笔,勾勒出山峦的巍峨与云雾的缥缈。这股艺术的气息,立刻吸引了我。我一直对中国水墨画情有独钟,总觉得它是一种极具东方哲学意味的艺术形式。 书中对水墨画起源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将水墨画的诞生与发展,置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从岩画的原始符号,到文人雅士的笔墨丹青,每一步都仿佛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珍珠,串联起了中国艺术的脉络。 我对水墨画的技法一直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致。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和生动的描述,将笔墨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皴法的特点,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能清晰地看到每一笔的力度、墨色的层次,甚至能想象到画家落笔时的心境。 当我阅读到关于近现代水墨画大家的作品时,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艺术的盛宴。书中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艺术巨匠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分析,更深入到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语言。这让我看到了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如何在血脉中流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对“意境”的解读。他认为,水墨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通过有限的笔墨,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他通过对画面留白的运用、构图的巧妙安排,引导我去体会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是一种超越视觉的审美体验。 书中对“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豁然开朗。它并非随意的挥洒,而是基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用最精炼的笔墨,捕捉其神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这种“不似之似”的美学理念,阐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艺术的“神韵”有了更深的领悟。 读这本书,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作者的文笔流畅,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他将复杂的艺术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精彩的作品赏析中,让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令我欣喜的是,书中也涵盖了许多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表现手法也更加大胆,从写实到抽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突破。这让我看到了水墨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它并非陈旧的古董,而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 这本书让我明白,艺术的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水墨画的素材,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生活中的点滴,但经过艺术家的提炼和升华,便化为了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作品。这种“移情入景”的创作理念,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水墨画的深度探索之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艺术佳作,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水墨艺术殿堂的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