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民國前15年北洋政府時代是民國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製度都在這一時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變化也在這一時期發生。本書從民初標誌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人手,探索民國創立之初的製度建構及運作,力圖對民國政治史上許多重大問題,進行探尋和廓清。比如,中國為什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經曆瞭由“帝國”而“民國”等的嬗變?為什麼被描繪得較為黑暗、較無法律秩序的北洋時期卻成瞭近代中國法律製度建設頗具成效的時期?為什麼人們曆史記憶中軍閥肆虐的北伐前]0餘年卻呈現齣中國近代以來思想、文化、教育較為自由多元的現象,作為“科學、民主”旗幟的新文化運動能在這一時期齣現?
作者簡介
楊天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畢業,曆史學博士。曾任四川師範大學首席教授,曆史與旅遊學院院長。2003年9月起受聘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任教授、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席、校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學科領域跨政治、法律、宗教、民族、外交。齣版學術著作7部,譯著2部,發錶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27篇在 《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刊齣,在國內外學術界産生瞭較大學術影響。
目錄
緒論:政治史在民國史研究中的位置
上編:“法統”建構與法政體製革故鼎新
“清帝退位詔書”與“五族共和”構建——中華民國主權承續的“閤法性”問題
一、“主權”與“統治權”:作為立論基礎的概念辨析
二、“禪讓”抑“逼宮”:清帝降詔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革命與法統:清帝“授權”說辨析
四、主權與疆域:政製轉型與多民族國傢的維持
五、主權與邦交:中華民國的外部“閤法性”問題
六、結語
比較憲法學視域中的民初根本法
一、政體設計:總統製與內閣製的不同選項
二、“國體”建構:單一製與聯邦製的取捨歧異
三、製衡機製:立法與行政的權限設置
四、憲法原則:國權與民權的“主義”選擇
五、結語
曹錕“賄選”控告的法律證據研究——兼論中國第一部憲法廢棄與“賄案”的連帶關係
一、關於“齣席費”與“冰炭敬”的問題
二、關於直係以五韆元支票“賄選”的問題
三、關於檢方的態度及控方與“賄選”的關係
四、關於輿論對曹錕“賄選”指控的法律效力
五、餘論:“法統”存廢的兩難選擇
北洋政府撤廢“治外法權”的努力——基於法權會議所做曆史考察
一、法權會前以務實為特徵的“修約”外交
二、“以廢除領事裁判權為確定之政策”
三、法律文本審察及司法調查階段的對策
四、法權調查之結論與北洋政府的反應
五、結語
民國前期司法職員的薪俸與司法內生環境
一、審檢職俸的製度設定
二、與“文官”薪酬的橫嚮比較
三、國傢撥款與部門“創收”
四、司法職員的生活實態
五、餘論
北伐期間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責任人問題
一、基督教會所受損失的曆史記錄
二、在華基督教會受損程度的估量
三、關於反教暴力事件的責任人問題
四、結語
下編:政治訴求與不斷趨新的政改“嘗試”
政黨建置與民初政製走嚮——從“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口號的提齣論起
一、口號的提齣及內涵意蘊
二、異麯同工的思想主張
三、改建“政黨”的艱苦努力
四、揮之不去的革命情結
五、授人以柄的政治後果
六、“政黨”政治立場的最終離棄
七、餘論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與“北洋正統”幻滅
一、北洋淵源與袁世凱的“去北洋化”
二、北洋體係裂變與“北洋正統”幻滅
三、餘論:兩種“正統”的角力
北洋政府和平統一中國的嘗試
——善後會議再研究
一、“和平統一”政治語境的形成
二、地方實力派及社會各界的立場
三、會員的派係構成與議案處置
四、“和平統一”議題下的政體之爭
五、善後會議自身的“善後”問題
北伐前夕中國政治格局及變化趨嚮
一、中國政治中文武關係的變化
二、地方意識興起與中國政治的區域化
三、外交與內政混一的政治格局
四、結語
邏輯傢的政製建構邏輯——章士釗對兩方政製的理解與個性錶達
一、“名正理從”:嚴格的政治概念界定
二、“為政有本日在有容”:政黨政治要義闡釋
三、“造法與立法分離”:國會之設置及權限
四、“通立法行政之郵”:內閣政治精義發微
五、結語
學生亞文化與北洋時期學生運動
一、北洋時期學生亞文化及其特徵
二、亞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對學生運動的影響
三、師生糾葛與北洋時期學潮起落
四、學生運動中的“政黨運作”
五、結語
係統性的缺失:中國近代史研究現狀之憂(代跋)
革故鼎新:民國前期的法律與政治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革故鼎新:民國前期的法律與政治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