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我们往往把礼赞与颂歌,更多地给予了精神文明,而同样,甚至是更多地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物质文明的价值,却没有被充分认知。
如果说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梵·高的《向日葵》等等,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经典作品,那么,中华物典中的长城、故宫、毛公鼎、青花瓷、明式家具等等,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经典代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分别是“文明金字塔”的不同侧面,它们在两条轨迹上,分别推动着人类生活向美好的境界前进。
《新周刊》甄选100 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意在彰显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向经典以及创造经典的人们,致敬!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是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书从文化礼制、艺术人文、空间营造、日常生活、潮流风尚五个方面,甄选出100个深刻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中华物质文明领袖,图文并茂展示中华历史文化,解析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演变与进化。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序 Ⅰ
前言 001
中华好物,在生活里 002
“ 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009
壹·文化礼制
做人,需要一点仪式感 020
中国礼的演变史 028
礼的当代复兴 034
20 重器 038
韦力:藏书楼里藏文脉 063
马未都:经典是一种精神力量 070
郝明义:经典就像高墙,越过去便豁然开朗 073
袁硕:以自然科学的视角破解文化谜团 076
范晓榆:如何让一本古书宛若新生? 080
贰·艺术人文
中国人的艺术修为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089
20 重器 094
宋元山水趣味之变 119
范景中:回到传统,回到山水 123
杨小彦:不看几幅原作,你都不好意思和人聊艺术 129
张子康:未来的经典须是今日的创新 134
邱振中:先破除旧的神秘,再书写新的神秘 137
雅昌高仿真复制研究室:下真迹一等 142
叁·空间营造
153 中国空间精神进化史
158 20 重器
183 冯原:中国人走出大院,住进小区
186 “ 梁陈方案”和中国营造学社:为建筑把脉,让空间发声
190 马岩松:最经典的东西是我们的传统
195 孙勇:过去玩榫卯,今天玩折扇
201 傅中望:我要把榫卯变成一种精神符号
肆·日常生活
212 哪个朝代的人最会生活?
218 20 重器
243 伊永文:中国人的市民生活始于宋代
250 唐代人教给我们的好生活
255 唐代人的海淘生活
260 张颐武:生活方式研究是对人类科学文明的整合
263 于丹: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
267 欧阳应霁:我是永远站在鸡蛋那一头的
270 方力钧:去景德镇烧一堆让人心疼的陶瓷
伍·潮流风尚
281 中国人的审美变迁
286 20重器
311 孟晖:中国人要香起来
315 止庵:和时间里不灭的东西击掌相笑
324 彭敏:诗歌会改变你对命运的看法
328 梁珠:晒莨是门古老的手艺
这本《中华物典》让我对“物质文明”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往,我总觉得这个词有些空泛,似乎只代表着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具象、极其细腻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物质文明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更是那些在漫长岁月中,被无数双手触摸、打磨、使用的器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丝绸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它的起源和制作工艺,而是描绘了它如何穿越古今,连接东西方,如何在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手中流转,成为身份、地位、审美的象征。我仿佛看到了盛唐时期,车水马龙的长安城,丝绸是多么耀眼的存在,又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织女们在月光下辛勤劳作的剪影。这些细节,让丝绸不再是单纯的布料,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贸易和社会关系的复杂载体。 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能够将如此宏大的主题,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语言讲述出来。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叫绝,从一枚铜钱上的锈迹,到一把古剑上的划痕,都能被他赋予深厚的意义。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变得轻松而愉悦,却又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深处。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别致,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物品分类来展开,而是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感性的方式,将各种“物”串联起来,构建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物质文明画卷。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语言功底。他的文字,既有诗歌的韵律感,又有散文的流畅性。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词语,描绘出最丰富的意境。比如,在描述一件古老的铜器时,他不仅写出了它的历史,更写出了它在岁月中留下的斑驳印记,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沧桑。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跳出了日常生活的局限,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物品,都可能蕴含着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都可能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关于“物”的盛宴,一场关于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赞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生命。作者的文字极具画面感,他能够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物品的描绘,变得生动而立体。 我记得关于古籍的部分,作者并没有仅仅强调纸张的材质和印刷技术,而是描绘了那些古籍在书房中的形态,它们泛黄的书页,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以及被翻阅时留下的痕迹,都诉说着书本与读者的深厚情谊。这种细节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传承,文化的延续,以及古人对于阅读的敬畏之心。 这本书让我明白,物质文明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堆砌,更是人类情感、智慧、审美的凝聚。每一件器物,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作者的叙述,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乏细腻的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微妙联系。
评分这本书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脉络,将那些曾经鲜活的物质,那些承载着无数故事的器物,重新赋予了生命。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日常物件的描绘,比如一块古老的玉佩,在旁人看来或许只是陈列馆里的冰冷展品,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仿佛还温润地散发着主人生前的体温,诉说着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他对于“物”的观察角度也十分独特。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和功能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工艺美学,甚至是人们的情感寄托。读到关于陶瓷的部分,我仿佛能闻到古老窑炉里烧制的焦香,看到匠人们在泥土上挥洒汗水,感受他们对手艺的执着与热爱。这种叙述方式,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受,去思考。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物”,更是在讲述“人”和“文明”。那些静静躺在历史长河中的器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发展的见证,更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社会变迁、技术进步融于一体,让一本关于“物”的书,读出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介绍性读物,可能充满了枯燥的数据和历史年份。然而,它所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作者的文字,如同温润的玉石,又似绵密的丝绸,缓缓流淌,将那些曾经沉默的器物,带到了我的眼前,仿佛一场盛大的物质展览。 我特别喜欢他对于“物”的拟人化处理。他将每一件物品都赋予了灵魂,让它们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摆设,而是有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甚至自己的情感。比如,当他描述一把老式的秤时,我仿佛能听到它“咔嚓咔嚓”的声响,感受到它承载的公平与交易,也看到了无数家庭因为这把秤,而有了生活的依靠。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我们每天接触的无数“物”,都隐藏着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文明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寄托。作者的文字,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通往物质文明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
评分正版书籍,好。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新周刊出品,值得入手,推荐。
评分东西不错,物流也非常给力!
评分书不错 挺好的 物流也很好 一直用京东 不错
评分不错很满意,第二次在京东上买图书,都是正版,挺好的,纸质手感都不错,看完后有需要还回来!推荐京东图书!
评分新周刊出品,值得入手,推荐。
评分不错很满意,第二次在京东上买图书,都是正版,挺好的,纸质手感都不错,看完后有需要还回来!推荐京东图书!
评分京东物流真是没得说,是正品,做活动买的,很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