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其研究著作,不外“史”与“论”两大类。
将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件事件史进行论述的史书,自1979年由南京大学历史系编著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内部版问世起,中有1987年由“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所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1997年《南京大屠杀》,而至2012年由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隆重推出,内容不断完善,篇幅不断增大,结构愈加合理,已经达到了现阶段史料所能支撑的新高度。
我自1997年率领团队编著55万字的《南京大屠杀》-书后,深感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仅有对史实纵向论述的事件史是不够的,它不便深入展开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与争辩。因此,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一直筹划着用另外一种形式,即通过横向理论探讨来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因为有许多真相,存在于对史料及问题的辨别、讨论与探索之中。它不受专题史、事件史论述方法的约束,可以任凭著者的擅长与兴趣,随机选取自己研究成熟、社会关注的众多问题,纵横驰骋,深入论述。有些问题,由于资料发掘的局限,虽一时难有定论,若能提出与发现有价值的思考线索,也应是一种对真相的揭示与理论上的进步、创新。按照这种思路,经过近20年的思考与努力,终于逐渐形成了《南京大屠杀真相》的架构与主要观点。
目录
一、悲壮的南京保卫战
(一)南京保卫战是一次独立的战役
(二)保卫战的时空范畴
(三)保卫战中的巷战
(四)八名将军牺牲在保卫战中
(五)南京城的失陷不是保卫战失败的标志
(六)保卫战的历史地位
(七)唐生智在保卫战中的功过
(八)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的多重关联
二、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
(一)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背景
(二)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
(三)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遭到报复
(四)首都的特殊地位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直接原因
(五)九万大军滞留南京的严重后果
(六)日本侵略军的预谋
(七)日军心态与战场环境分析
三、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与时空范畴
(一)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综合暴行的概念
(二)南京大屠杀时空范畴的界定
(三)还是称“南京大屠杀”为好
(四)“大南京”概念
四、南京安全区的活动及其历史地位
(一)关于安全区成立的若干史实探析
(二)37座难民收容所
(三)安全区阻挡不住日军的暴行
(四)安全区和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历史评价
附录: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搜集的日军暴行记录(1-470件)
五、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位置与特点
(一)性暴力在南京大屠杀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南京大屠杀中性暴力的特点
六、南京大屠杀的规模
(一)沦陷时南京人口的构成
(二)掩埋遇难者尸体的四条主要渠道
(三)有待澄清的埋尸活动相互交叉现象
(四)埋尸新史料的双向效应
(五)埋尸研究中几个牵动全局的问题
(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究竟有多少军人
(七)遇难人数认定的历史过程
(八)“广田电报”不能作为30万人遇难的直接依据
(九)如何解读东京法庭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认定
(十)关于遇难人数的几个基本观点
七、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一)城陷后仍有勇敢的抵抗
(二)屠杀中有不屈的抗争
(三)屠杀后有持续的反抗
(四)应当客观评价与宣传人民的抗争
……
八、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影响
九、南京大屠杀的记忆
附录本书主要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南京大屠杀真相》:
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前后相互承接,南京大屠杀自南京保卫战失败而开始,南京保卫战以南京大屠杀发生而告终。但它们之间的关系,远不止此,而是有着多重的、丰富的内在关联。
南京保卫战是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历史背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南京保卫战,就没有南京大屠杀。中国是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不通过交战,没有南京城的失陷,日本侵略军不可能从天而降,直达南京。对于日本侵略军来说,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是他们用血与火来攻陷南京的延伸,是他们军国主义思想的恶性膨胀,是他们侵略行动的发展与升级。南京大屠杀的远期背景,是60年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暴行,以及中国的贫穷、落后,与中国军民持久、顽强的抵抗;而其近期背景,则是刚刚发生的日本侵略军对南京的进攻与占领,南京保卫战的悲壮进行,以及南京守军不成功的撤退。当历史的舞台上上演南京大屠杀历史悲剧的时候,人们仍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渐渐远去的枪炮声,看到那战争的硝烟和流淌的鲜血,闻到那浓烈的火药味和血腥味。这便是战争与暴行之间辩证的关系,侵略战争必然带来暴行,暴行自然以侵略战争为其背景。
南京保卫战的时空范畴影响着南京大屠杀的时空范畴。前文已经讨论,南京保卫战的时空范畴.自12月4日起,发生在江宁镇一淳化一汤山一龙潭这一弧形圈内的地域。而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又是与其侵略战争同步的。他们侵略到哪里,就会施暴到那里。在接近南京城垣时,暴行则更为增加和残忍。因此,严格说来,受其影响,南京大屠杀开始的时间,就不是12月13日,而是比这更早一些的12月上旬;其地域,也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南京的12个行政区,而是应包括大弧形圈内的江宁县,以及日军为包围和追击南京守军而到达的江浦、六合二县。
南京守军的英勇抵抗必然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报复。从宏观来看,70年来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顽强的抗争,是遭到日本侵略者报复的基本因素。哪里有反侵略斗争,那里就有侵略者的报复,这是民族斗争中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因此,南京保卫战的壮烈进行,当然也会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报复。侵略者的报复,从来就是不分对象的,不管是抵抗的军人,还是非武装的百姓。被侵略者的抗争,从来也是冒着被敌人加倍报复的风险而进行的。从这一点来说,南京守军的抵抗,南京保卫战的进行,均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之一。
唐生智不成功的撤退,使9万大军滞留城内,一部潜入民间,被日军利用作为搜捕青壮年平民的借口。在组织退却之初,唐生智考虑到时间紧迫、人多船少的客观情况,确定了“大部突围,一部渡江”的撤退原则。这一原则,本来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但是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时,唐又临时口头规定,“87D、88D、74A、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①,一下子将输送过江的部队数量陡增了5个师以上,形成“大部渡江,一部突围”的局面。这是当时运输力量根本无法承受的。此口一开,许多原定突围的部队,均蜂拥至江边,其数量近9个师。江边人多船少,秩序极为混乱,以致大批无组织的部队滞留江边与城内,一部成为日军俘虏,一部潜入民间。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还没有第二个城市,在失陷之后,有这么大量的部队继续留在即将失陷的城市里,既无法撤出,又不能组织成可以战斗的武装集团。大批放下武器的军人潜人民间,为日军搜捕、屠杀遗下了借口。日本侵略军进入南京城后,正是打着搜寻“中国军人”的旗号,大肆捕捉无辜市民,恣意杀害。在许多场合,日军不分青红皂白,不论男女老幼,一概加以残暴的屠杀。但是,也有一些场合,日军确是按照一个军人可能具备的特征,如额头上是否有帽痕,手心、肩头是否有老茧等,来决定是否捕捉一位男性青壮年。因此,可以说,大量中国守军官兵潜藏到民间,部分地为日军加害中国平民百姓与扩大暴行的规模提供了借口,诱发或促发了一部分本可避免的屠杀事件的发生。这也是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剧为什么发生在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的因素之一。
被日军屠杀的放下武器的军人,构成了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重要部分。滞留南京的9万名军人,一部被俘,惨遭集体屠杀;一部于潜人民间后,基本都被搜捕而遭到屠杀。由于在统计上,受到日军集体屠杀俘虏与“便衣兵”,及安全撤退到后方的军人等数字的制约,被日军屠杀的放下武器的军人数字,应在7万至9万人之间,最低不至低于7万人,最高亦不至高过9万人。这在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人数中占到了1/4。尤其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军人是有严密组织的集团,其生死、去留,都比一般市民更便于从宏观上统计与估算。7万-9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1/4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说,由于这部分放下武器的军人被屠杀,大大增大了南京大屠杀的规模。
……
前言/序言
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历史事件,其研究著作,不外“史”与“论”两大类。
将南京大屠杀作为一件事件史进行论述的史书,自1979年由南京大学历史系编著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内部版问世起,中有1987年由“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所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1997年孙宅巍主编的《南京大屠杀》,而至2012年由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全史》隆重推出,内容不断完善,篇幅不断增大,结构愈加合理,已经达到了现阶段史料所能支撑的最新高度。
我自1997年率领团队编著55万字的《南京大屠杀》-书后,深感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仅有对史实纵向论述的事件史是不够的,它不便深入展开理论上的探讨、论证与争辩。因此,从那时起,我的心中就一直筹划着用另外一种形式,即通过横向理论探讨来揭示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因为有许多真相,存在于对史料及问题的辨别、讨论与探索之中。它不受专题史、事件史论述方法的约束,可以任凭著者的擅长与兴趣,随机选取自己研究成熟、社会关注的众多问题,纵横驰骋,深入论述。有些问题,由于资料发掘的局限,虽一时难有定论,若能提出与发现有价值的思考线索,也应是一种对真相的揭示与理论上的进步、创新。按照这种思路,经过近20年的思考与努力,终于逐渐形成了本书的架构与主要观点。
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下了一些功夫。成果究竟如何?当应由读者来评判。这三个方面是:
广。全书论述的内容,涉及南京大屠杀的方方面面,从它与南京保卫战的多重关联,到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时空范畴、难民区、规模、性暴力、抗争、幸存者,再到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记忆。就时间跨度来说,从1937年秋冬的南京保卫战,直到今天人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从对南京大屠杀早期传播的历史考察,直到今天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定位的思考。在论述各有关问题时,我力求做到思路开阔,把它们放到尽量大的历史空间和思维空间去考量。开阔的思路,也是“广”的一种内涵。例如对南京大屠杀地域范畴的探讨,我列出了三种看法:一是限于南京的12个行政区,这是学术界一般的看法;二是划进与市区毗邻的江宁、江浦、六合三县,这是我的学术主张;三是划出长江三角洲这一“大南京”地区,这是为了从宏观上来考察南京大屠杀准备、实施和延伸的完整过程。再如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定位,我认为“幸存者”、“受害者”均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两种认识都符合情理,但我个人更支持狭义的主张。
深。我写作本书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要把一些理论问题论深论透,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再前进一步。例如南京保卫战与南京大屠杀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表面看来,仅仅是前后承接的关系。但深入观察,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关联和内涵,包括:保卫战是大屠杀的重要历史背景;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是遭受日军报复的原因之一;滞留南京的军人是沦陷时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滞留军人的存在,增大了南京大屠杀的规模,等等。又如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我认为,它尽管在人员上、物质上给南京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又与加害者的愿望相反,激起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持久抵抗,导致日本侵略者在国际上的失道寡助,告诫炎黄子孙警钟长鸣,从正面意义上,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提高了人们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警惕。
南京大屠杀真相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南京大屠杀真相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