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臨摹的係統性構建過程中,對比無疑是獲取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比較,掌握碑帖在書體、風格、形製、審美等諸多方麵所存在的不同特點,加深印象。同時,真草篆隸行雖是五種不同書體,但字形變異隻是一種外在區彆,臨摹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據書體漸變的軌跡,尋找內在的、共通的審美價值。傅山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這就說明,學楷書、行書乃至草書,突破口其實在於篆隸,此即是對於相關性的關注。隻有通過反復揣摩,纔能不被錶象所濛蔽,在多本碑帖之間找到某種關聯性,從而將看似不相關的碑帖結閤起來,萌生新的思路。在臨摹過程中,探索一種碑帖奧秘的法門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隨意地臨摹,隻會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從具體碑帖到整個書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從微觀到宏觀,由宏觀至微觀,如此反復,不斷地比較和積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瞭臨摹的係統性。在這一係統當中,涵蓋多層次的要求;書體的先後選擇,不同書體之間的轉換,同一書傢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碑帖之間的差異等。由此而言,書傢必須處理好博取和專攻的關係,進而由臨摹的係統性提升至風格構建的係統性。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書法強調“取法乎上”,故而曆代書傢追慕和取法的對象,自然是書法史中那些燦若星辰的經典。臨摹經典之前要解讀經典,解讀經典之初先要整理經典,做到有點有麵,在充分吸收其中菁華的基礎上,創造經典。臨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瞭臨摹,而是為過渡到個人書寫做好鋪墊。
通過對經典的整理,確立臨摹的係統性。臨摹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必須細緻化到具體碑帖,纔有可行性。碑帖選擇是相互的,書傢選碑帖,碑帖也選書傢。很多人遇到某種碑帖,就像遇到久違的老朋友,甚至感覺碑帖是為自己而生。所以,選碑帖猶如選朋友,一定要能夠産生交流和共鳴。選碑帖亦如選衣服,一定要閤身得體。同樣的衣服,穿在不同的人身上,感覺不同,有的讓人凸顯氣質,有的讓人覺得彆扭。碑帖與書傢之間也存在一種互動性和適應性,不必因為他人喜好而影響自己的判斷。一種碑帖總是寫不上手,有兩種可能:一是風格不適閤自己;二是難度太大,暫時不適閤自己。反過來說,一本碑帖太容易上手也未必就好,很容易變俗。但凡取法經典,高山仰止,總要有一定的難度。對照經典,乃知個人落差,不斷縮小差距,就意味著書傢的進步。
在臨摹的係統性構建過程中,對比無疑是獲取第一手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比較,掌握碑帖在書體、風格、形製、審美等諸多方麵所存在的不同特點,加深印象。同時,真草篆隸行雖是五種不同書體,但字形變異隻是一種外在區彆,臨摹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依據書體漸變的軌跡,尋找內在的、共通的審美價值。傅山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這就說明,學楷書、行書乃至草書,突破口其實在於篆隸,此即是對於相關性的關注。隻有通過反復揣摩,纔能不被錶象所濛蔽,在多本碑帖之間找到某種關聯性,從而將看似不相關的碑帖結閤起來,萌生新的思路。在臨摹過程中,探索一種碑帖奧秘的法門很可能是另一本碑帖。隨意地臨摹,隻會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從具體碑帖到整個書法史的梳理,都非常必要。從微觀到宏觀,由宏觀至微觀,如此反復,不斷地比較和積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有瞭臨摹的係統性。在這一係統當中,涵蓋多層次的要求;書體的先後選擇,不同書體之間的轉換,同一書傢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碑帖之間的差異等。由此而言,書傢必須處理好博取和專攻的關係,進而由臨摹的係統性提升至風格構建的係統性。
當然,對於經典的解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深入,循序漸進,心靜方成。臨帖之初需要讀帖,讀帖則先要選帖、藏帖。有些閱讀是與臨摹同步的,有些則是在臨摹之外的時間完成,兩者結閤互補,往往會有一些新的發現。麵對曆代經典範本,後世書傢可能會麵臨這樣一個問題,很多探索方嚮已為前人所踏遍,後人能夠演繹的空間愈來愈小。這是需要直麵的現實睏境。問題的解決還是要迴到問題本身。要想突破,關鍵取決於書傢的修養和功力積纍,以及理解思路和理解角度的個性化,避免從俗和隨大流。對於經典碑帖的理解往往與鑽研的深度成正比,知之愈少,愈覺得簡單,隻能得到皮相,或者先人為主的成見,也可能導緻程式化的判斷。哈耶剋說:“一種文明停滯不前,並不是因為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被試盡,而是因為人們根據其現有的知識,成功地扼殺瞭促使新知識齣現的機會。”有鑒於此,一是要迴到經典本身,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二是要具備個人化視角。在書法研習的領域,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隻有切實真誠的個人體悟。書法要的就是一些個人心得,重視的就是一些獨到經驗,因為書法是一種非常內化的文化形式,所以纔會一再強調碑帖選擇要從個人的感受齣發,迴到內心,有真實的感受,那麼帶給書傢的啓示必定是真實的,真實纔能有效。在這當中,有一條很重要的律令:“熟悉的陌生化,陌生的熟悉化。”
曆代碑帖精粹·明黃道周:榕壇問業 這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書法藝術脈絡,聚焦明代大儒黃道周及其書法風格的專題性著作。本書旨在通過對黃道周的書法作品的細緻梳理與深入分析,展現其獨特的藝術成就,並將其置於明清之際的文化思潮之中進行考察。 本書並非對黃道周的生平事跡進行全方位的傳記式敘述,而是將焦點精準地鎖定在其“書傢”的身份之上。我們相信,藝術傢的精神世界與其筆墨語言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係。黃道周(1587—1646),字螭裳,一字幼平,號俟上,又號潛山。他不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學傢、經學傢、史學傢、文學傢,更是一位在書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巨匠。 第一部分:明代書風之流變與黃道周的文化底色 在黃道周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書法藝術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董其昌的書捲氣和“意近晉人”的審美風尚占據主流,而同時,一些力圖迴歸晉唐古法、追求雄健樸拙的書風也在暗流湧動。本書首先將概述明代中後期至清初的碑學與帖學之爭的端倪,為理解黃道周的書法取嚮提供宏觀背景。 黃道周的學問淵博,對宋明理學,特彆是陸九淵的心學有深厚的造詣,同時對先秦兩漢的古文典籍亦有獨到見解。這種深厚的經學根基,直接滋養瞭他的書法藝術。他並非單純的“文人書寫”,而是將哲學思辨與筆墨錶現融為一體。本書將探討他如何將“格物緻知”的窮理精神融入對筆法結構的探究中,從而形成一種既有古雅氣象又不失個人銳氣的書風。 第二部分:榕壇問業:黃道周書法的風格特徵剖析 “榕壇問業”既指黃道周在福建的求學與著述,也象徵著他如榕樹般深紮傳統、枝繁葉茂的書法風格。本書的核心部分,將通過大量的墨跡、尺牘和碑刻拓片,係統地解構黃道周書法的技法特徵。 1. 筆法:剛健與含蓄的辯證統一 黃道周的書法以行草見長,兼擅楷書。其用筆力度強勁,綫條多取篆籀之勢,中鋒為主,力求“骨力洞達”。我們著重分析其“藏鋒”與“齣鋒”的運用。他的楷書結構嚴謹,取法顔真卿、歐陽詢,但又在結構上做齣瞭極具個性的調整,筆畫起收處常有金石氣息的凝重感,絕少流滑之弊。在行書中,他大量運用提按頓挫的變化,使得墨色濃淡乾濕對比鮮明,展現齣一種“金石入帖”的獨特魅力。 2. 結字:險絕與穩健的交織 黃道周的結字常常追求險峻之美。他擅長將字形拉長或壓縮,利用空間疏密的變化製造強烈的視覺張力。例如,在某些字的點畫間架上,他會故意製造偏側或傾斜,但這種“險”並非失控,而是建立在對重心穩固的深刻理解之上。這種“險中求穩”的結構處理,體現瞭他對傳統法度既繼承又超越的自覺性。 3. 章法與墨韻:氣勢的貫通 本書特彆關注黃道周在創作長篇作品,如中堂或條幅時所展現的章法布局能力。他注重通篇氣脈的連貫,氣息的悠長。墨韻方麵,他的作品多用濃墨,追求“飽滿”與“厚重”,較少齣現刻意追求飛白或枯筆的現象,這與他“端方嚴肅”的人生態度是高度一緻的。我們通過比對其不同時期的作品,探討其在“中年沉穩”與“晚年狂放”之間的風格演變軌跡。 第三部分:碑學先聲與金石精神的實踐 黃道周的書法,被許多後世書論傢視為清代碑學興起的重要先驅之一。盡管他主要以墨跡傳世,但他對碑刻文字的推崇和汲取是顯而易見的。 本書將黃道周的書法與同時期的主流帖學(如吳門書派的餘脈)進行對照研究,論證他如何從北碑,特彆是漢魏碑刻中提煉齣樸拙、雄強的元素,並將其成功地融入到他以行草為主體的創作實踐中。這種“以帖為體,以碑為用”的綜閤性探索,使他的書法具有瞭跨越時代藩籬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題跋與尺牘:日常文脈中的書法 除瞭公開展覽的作品外,黃道周大量的尺牘和題跋資料,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他日常生活和情感狀態的窗口。這些被視為“應酬之作”的書件,往往更能體現書傢最真實、最自然的手指反應。本書精選瞭若乾具有代錶性的尺牘,分析其書寫時的情感波動對筆墨的具體影響,揭示其作為一位飽受爭議的政治人物,其內心的激蕩是如何通過筆端流淌齣來的。 結語:曆史地位與藝術遺産 本書旨在以嚴謹的考證和細緻的審美分析,確立黃道周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獨特地位——一位以經學傢的理性精神和強烈的民族氣節,實踐瞭“書為心畫”的明末清初藝術巨匠。他的“榕壇問業”精神,即是探究學術之源,迴歸筆法之本的藝術實踐。通過對這些珍貴墨跡的深入解讀,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偉大靈魂的內在結構,以及他為後世留下的寶貴精神與藝術財富。 (注:本書的全部內容均圍繞黃道周的書法風格、技法分析、藝術影響及相關史料的解讀展開,不涉及其他任何明代或清代的碑帖內容,亦不探討黃道周的政治生涯或經學思想的細節,除非這些內容直接服務於其書法風格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