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画积微录 启真·文史丛刊

鉴画积微录 启真·文史丛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万章 著
图书标签:
  • 鉴画
  • 书画
  • 文史
  • 启真文史丛刊
  • 艺术史
  • 绘画史
  • 中国美术
  • 传统文化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6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0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启真·文史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寓目的书画为例,从特有的角度解析明清以来书画家的作品风格及鉴定心得。所涉对象既有髡残、郑簠、金农、齐白石、陈师曾、黄宾虹、高剑父等在书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书画名家,也有颜宗、王猷、担当、王应华、朱次琦、居巢、居廉、竹禅等区域性名家,或不以书画独擅的学者如梁启超、冼玉清等,为读者呈现一个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的全新视野,是美术史学界、书画鉴藏届和艺术爱好者的案头必选。

作者简介

朱万章,1968年生,四川眉山人,199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明清美术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1992年7月至2013年7月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2013年7月至今,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现为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从事书画鉴藏、美术史研究与美术评论,著有《书画鉴考与美术史研究》《销夏与清玩:以书画鉴藏史为中心》《书画鉴真与辨伪》《画林新语》《画里晴川》等论著二十余种。同时兼擅绘画,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万章画集》《学?艺:朱万章和他的艺术世界》等。

目录

卷上 书画探微 1

唐代画家李昇钩沉 3
明代广东文人书画漫议 7
明清绘画中的高士形象 19
岭南丛帖所刊粤人书法考 28
晚明岭南山水小品鉴识 52
王猷书艺浅谈 64
清初王应华书风解读 68
髡残艺事行迹新论 74
隶书的复兴 114
金农书风解读 117
学者朱次琦书艺略论 122
竹禅画竹 128
小题大做:齐白石葫芦绘画研究 136
黄宾虹与黄节:以《蒹葭图》为例 153
梁启超偶擅绘事 167
学者冼玉清:画学著述与画艺 172

卷下 鉴画访谈 205

明清书法的鉴定与收藏 207
书画鉴定如何辨真伪? 212
书画鉴定与研究离不开市场的磨炼 217
谈谈书画的题跋 221
广东顺德明清书画的收藏 225
颜宗与佛山:从《湖山平远图》卷看佛山绘画 227
被冷落的清初画僧担当 231
居巢、居廉与十香园 242
高剑父的影响力 246
昔日的画坛盟主陈师曾 249
梧轩鉴画实录 252
学艺?行谊?鉴藏——《新周刊》采访 262

附录 做大学问,写小文章
—— 一位美术史论家的读书生活 277
后记 282

前言/序言

自序

清人胡积堂曾在其《笔啸轩书画录》中说:“收藏家多贵耳而贱目,动以书画史所载晋唐宋元诸名迹为索骥之图,夸多门靡,不知晋唐无论已,即宋元所留寥寥无几,传者多摹本相沿,且非碔砆安能乱玉。”此中现象,自古皆然。在近30 年的书画鉴藏生涯中,这种体会一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记得读大学时,我曾在20 世纪30 年代梓行的《岭南学报》中读到一篇关于南宋画家陈居中《桃源仙居图卷》的雄文。文章旁征博引,考证翔实,且有理有据,图文并茂,很是打动当时渴求了解宋画的我。及至到了博物馆工作,我在库房中一泡就是18 年,饱游饫看,耳濡目染,且跟随书画鉴定家如苏庚春等名宿研习书画鉴定之学,再回头看这篇文章,发现所讨论的对象——陈居中(款)《桃源仙居图卷》根本就是一件赝鼎之作。以赝品而作为研究蓝本,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而想到,我们在做美术史研究或书画鉴藏的时候,还有多少存疑之作或陷阱在其间,稍有不慎,便会南辕北辙。所以,对于书画作品本身的探讨和甄别,就显得尤为迫切。
基于这样的理据,一直以来,我对于书画鉴藏的研究,往往是文献考据与实物鉴证齐头并进。文献以溯其源流,实物以定其真赝,两相结合,孰可得其万一。正是如此,本书所考察的主题,均不出此道,但却各有侧重。《明清绘画中的高士形象》以画迹为据,探究明清高士的不同绘本与文化语境;《晚明岭南山水小品鉴识》透过画迹解析在晚明时代区域绘画与主流画坛的风格异同;《竹禅画竹》以《画家三昧》和竹禅传世诸作为例,透析其画竹品格与画学思想;《髡残艺事行迹新论》则以新发现的文献参合相关作品论述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石溪)艺术活动与艺术生成元素。其他如《小题大做:齐白石葫芦绘画研究》《黄宾虹与黄节:以〈蒹葭图〉为例》和《学者冼玉清:画学著述与画艺》等,无不以画迹为中心、原始文献为支撑点,构建起书画鉴定、收藏与美术史研究的学术链条。
常规的研究之外,访谈与对话可谓是研究的扩展与延续。书中所选取的十余则谈话笔录,是对包括明清书法、书画鉴真、书画题跋等宏观解析以及颜宗、担当、居巢、居廉、陈师曾、高剑父等个案在内的探索,个中所涉及的风格鉴定、个性特征与基本规律,或可予鉴藏者与研究者一些启示。
书画鉴定与收藏,离不开润物细无声式的长期积淀。虽是细枝末叶,或可成为鉴定中的重要因素。积跬步,方至千里。延伸开来,所有做学问,甚至做人,其道理莫不如斯。所以,本书以“积微”命名,其用心即在于此。

唐代画家李昇钩沉

唐代末年至西蜀时期,四川画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时期西蜀绘画的发展,代表了当时中国画坛的主流画风,但画家多以人物画和花鸟画见长,以山水得名者极少。李昇便是其中一位山水画名家。
李昇是成都人,关于他生活的确切年代及艺术活动由于史料的阙如我们已无从得知,只知其小名叫锦奴,从十几岁时就开始学习绘画,而且专攻山水。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称其“天纵生知,不从师学”,说明他没有经过老师的传授,只是靠天赋和不断努力自学,因而成了有名的画家。相传他曾获得唐代专门画山水的名士张璪的一幅山水画,经观摩和研究了几天后就说:“未尽妙矣。”据此可知他的眼光是很高的。于是他摒弃古人的程式,在自然界中讨生活,专写四川一带的山川平远,“心思(师)造化,意出先贤”,在写生中独创一套自己的山水画风,“俱尽山水之妙”“每含毫就素,必有新奇”(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卷中),打破了历来山水画那种陈陈相因、了无生气的旧习。他所创作的《桃源洞图》《武陵溪图》《青城山图》《峨眉山图》《二十四化山图》等都是他对景写生之作,深受人们喜爱,当时“好事得之,为箱箧珍”。从这几幅山水画的题名也可得知,李昇是一个广泛游历的画家。他到过湖南陶渊明当年奇遇的武陵,还领略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华山之险。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他的画中可以得到体现。
李昇还为四川的很多寺院画过以山水为题材的壁画,多是写名山胜境。据传悟达国师自京入蜀,请他于圣寿寺和大圣慈寺真堂画壁画数堵,当时称悟达国师的真堂有“四绝”,分别是常粲的写真、僧道盈的书额、李商隐的赞诗和李昇的山水画。前者都是在人物画、书法和诗歌方面卓有成就者,李昇的山水画与他们并驾齐驱,说明了他在当时的地位。
李昇的名气在四川一带很大,当时人们称他为“小李将军”。本来“小李将军”是指唐代大李将军李思训之子李昭道,父子兼擅画,名重一时。人们将李昇与李昭道相提并论,说明对他的评价是很高的,同时也说明二人的艺术风格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李昇所绘的山水与李昭道的金碧山水有些类似。在米芾的《画史》中,还记载当时有人将李昇画上的款识去掉而添上唐代李思训的款,以假乱真,可知李昇的风格与李思训也是很相似的。
不仅在当代,后世的很多书画名家和官方对李昇及其画艺均极为推崇。北宋时期御府藏有他的画作52 幅。工于书画及鉴定的米芾谓其山水“峰峦秀拔,山顶蒙茸作远林,岩峦洞穴,松林层际,木身圆挺,都无笔踪”,并且称“人间未见其如此之细且工”,“古未有伦,今固无有”(米芾《画史》),这种评价在米氏的言论中是较少的,这足以说明他对李昇笔墨的赞美和李昇绘画技法的卓越。由于未见李昇作品传世,无法了解其山水画风,我们透过米氏评语可以知其画风一斑。
山水画着重的是意境,我们通过侧面已经了解到李昇绘画属于工细、重彩的一路,但对其意境则未有深入认识。《宣和画谱》和《图绘宝鉴》都提到李昇的画,均称其“笔意幽闲”,并说人们得到他的画,往往误以为是王维作品。王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画家,被称为文人画鼻祖,苏轼评他的诗,称其为“诗中有画”,称其画则“画中有诗”(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他的诗和画都是以幽寂著称,因而我们从侧面也可知道李昇的画与王维的意境是相通的,也说明他的画具有浓郁的文人趣味。关于这一点,《快雪斋集》有一首题为《李昇林泉高隐图》的诗:

为厌繁华爱好山,幽栖赢得此身闲。
生平已是林泉兴,留取高名满世间。

此诗将李昇淡泊致远、寄兴林泉的文人情趣概括出来。这也是李昇山水画的真实写照。
李昇不仅擅长山水画,同时还兼擅人物画。他的人物画被评为笔法古劲,不在刘松年下。《宣和画谱》著录他的人物画有《采芝太上象》《太上度关图》《六甲神象》《葛洪移居图》《天王象》《行道天王象》《渡海天王象》《吴王避暑图》《滕王阁宴会图》《姑苏集会图》《故实人物图》《十六罗汉象》《象耳山大悲真相》等,大多为道释人物画,说明他受到当时画坛风气影响,在山水外颇用功于人物。在后来的很多书画著录中,都不乏此类人物。明代都穆的《铁网珊瑚》、张丑的《清河书画舫》、清代卞永誉的《式古堂画考》、高士奇的《江村销夏录》、陆心源的《穰梨馆过眼续录》、吴升的《大观录》、安岐的《墨缘汇观》、李葆恂的《无益有益斋读画诗》《海王村所见书画录》、李调元的《诸家藏画薄》、陈撰的《玉几山房画外录》等书中均著录其人物画。元代书画鉴赏家汤垕在其著作《画继》中说:

李昇画山水常见之,至京师见《西岳降灵图》,人物百余,体势生动,有未填面目者,是其稿本。上有绍兴题印,若无之,则以为唐人稿本也。

据此则李昇之人物画“体势生动”,殆受唐人影响尤深。
很遗憾的是,不管是山水还是人物,现在均未发现李昇的画迹。不过最晚在晚清民国时期,在书画家李葆恂(1859— 1915)的《无益有益斋读画诗》和《海王村所见书画录》中,还著录有他的人物画《袁安卧雪图轴》,而这离现在仅仅是百年左右的时间。
《天工开物:格物致知的新视角》 书籍概述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技术汇编,而是一部深植于中国传统思想土壤,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精神,对明末清初社会生产实践进行系统性梳理与深度解读的史学著作。作者秉持着一种开创性的研究视角,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置于一个宏大的社会、经济、科技史的框架下进行考察,力求揭示这部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模式与应用哲学。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述,引导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手工业与农业并重,技术革新悄然发生的时代,探寻“致用”之学如何构建起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基石。 核心章节与内容深度解析 第一章:时空坐标下的《天工开物》——技术知识的社会建构 本章聚焦于《天工开物》诞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明末社会结构、商业资本的萌芽以及士大夫阶层对实用知识态度的变迁进行细致描摹,论证了宋应星撰写此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试图弥合“学用脱节”鸿沟的努力。我们详细探讨了当时漕运、矿冶、纺织等关键行业的地域分布与技术特点,指出《天工开物》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技”,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系统化的“道”与“器”的统一认知模型。特别分析了其在描述工具、材料与流程时所展现出的精确性与地域性差异。 第二章:五谷丰登之术——农学思想的集大成与超越 农业历来被视为国之根本,本卷深入剖析了《天工开物》中关于耕种、灌溉、肥料利用以及畜牧的论述。与传统农书相比,宋应星的记录更注重对“时令”与“物性”的相互作用的把握。例如,对不同土壤酸碱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的朴素观察,以及在盐碱地治理方面所采用的因地制宜的措施。本章特别强调了其中蕴含的朴素生态学思想,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过度开垦与掠夺必然导致生态反噬,这在古代技术著作中是罕见的深刻洞察。 第三章:矿冶与冶炼的“变易”之道——物质转化的哲学观照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金属冶炼是古代社会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本章以矿物开采为切入点,详述了当时对金、银、铜、铁等金属的勘探、焙烧、提纯工艺。着重分析了“火候”在冶炼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将其提升到哲学层面——“火”作为转化媒介,体现了古代人对能量运用与物质结构改变的理解。书中对生铁脱碳工艺的描述,展现了对材料科学的直觉性掌握,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一手材料。 第四章:丝缕与纺织——从蚕桑到服饰的工业流程再造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最复杂、最精密的制造业之一。本卷系统梳理了从蚕桑养殖、缫丝、染色到织机操作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关注了工具(如提花机、弓梭)的构造,更侧重于描述其背后的生产组织形式。书中揭示了在家庭作坊和区域性专业村落中,技术知识是如何代际传承和协作完成的。对天然染料的详细记载,如蓼蓝、茜草的使用,体现了古代化学的精妙与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五章:文房百艺:纸墨笔砚中的士人精神 文房用品的制造,是古代士人文化与物质生产的交汇点。本章细致考察了造纸术的改进、墨锭的配方以及笔毫的选择与制作。不同于宏大的工程技术,这些“小技”更体现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例如,对徽墨“松烟”与“鹿角胶”比例的考究,反映了技术与艺术审美如何紧密结合。本章试图说明,在宋应星的眼中,即使是日常文具的制造,也蕴含着深刻的“格物”精神。 第六章:技术传承的“口授心传”——知识传播的社会学考察 《天工开物》的巨大价值之一在于它记录了大量口耳相传的技术。本章从社会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些技术知识在古代社会中的流转方式。讨论了匠人阶层在知识垄断与社会流动中的困境,以及宋应星通过文字形式对这些易逝知识的抢救性保护。同时,也反思了为何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未能在中国近代工业革命中得到持续、规模化的发展,探讨了技术与制度环境之间的复杂张力。 结语:格物致知,映照今世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视野拉回当代,探讨《天工开物》所代表的“知行合一”的科学精神在现代技术创新中的回响。作者认为,宋应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待世界、对待实践、对待知识的严肃态度——即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细微之处的洞察,以及对实用价值的不懈追求。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历史的现场感。作者运用最新的科技史研究成果,对《天工开物》中的某些术语和流程进行现代科学的交叉验证,确保了论述的准确性。同时,大量的插图(基于古代图版重绘与现代示意图)和详尽的注释,使这部古代经典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部面向所有对中国传统科技史、社会史及工程哲学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度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书的整体氛围,那一定是“疏离却又贴近”。故事发生的环境往往是宏大、冰冷甚至略带荒诞的,充满了现代都市生活特有的隔阂感和异化感。然而,作者总能在这种疏离的背景下,捕捉到人性中最微小、最脆弱,也最共通的情感火花。那些关于孤独、关于渴望被理解的瞬间,处理得极为克制,没有歇斯底里的渲染,却有着更强的穿透力。它让你在阅读时感到一丝清醒的寒意,仿佛看穿了日常表象下的本质,但同时也因为这份洞察,与书中角色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共鸣。这种矛盾的张力,使得作品在保持艺术距离的同时,又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仿佛窗外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难以言喻的意味。

评分

文字的韵律感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每一页都可以摘抄下来作为练习书法或体会的范本。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具个人特色,既有古典文学的典雅与厚重,又不失现代语言的灵动与锐利。他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音韵和分量都经过深思熟虑,使得平仄交错之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壮阔,还是刻画内心独白的幽微,都充满了画面感和张力。更难得的是,这种华美的辞藻并未成为阅读的阻碍,而是如同精雕细琢的器皿,完美地承载了故事的内涵。它不是故作高深,而是浑然天成,读起来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享受,让人不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其中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停顿与转折。

评分

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作者仿佛能洞悉每一个角色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通过精妙的对话和环境烘托,将人物的情感世界层层剥开。读来时,常常会因为某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看似平常的台词而为之动容,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故事场景之中,与角色同悲同喜。叙事的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舒缓沉静,如同一潭深水,引人遐思;时而又陡然加速,将读者推向高潮的漩涡,让人屏息凝神,欲罢不能。尤其赞赏作者在构建复杂人际关系时的功力,那些微妙的权力制衡、隐晦的情感纠葛,都处理得真实而有层次感,绝非脸谱化的简单描绘。通篇读下来,能感受到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通透,文字本身也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力量,让人回味悠长,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主题探讨上的深度与广度。这部作品绝非止步于表面的情节冲突,而是深入挖掘了关于存在意义、道德困境以及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等宏大议题。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这些复杂的问题摊开,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严肃的思辨之中。书中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犀利而精准,既有对历史洪流的深刻反思,也有对当下社会肌理的敏锐捕捉,展现出一种超越自身经历的广阔视野。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与作者的无声对话,被引导去审视那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或回避的角落。这种兼具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辨的厚度,让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超一个普通故事的范畴,具有长久的讨论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之精巧,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将不同时间线索和空间场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些许费解,因为信息是以碎片化的形式散落各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开始相互印证,一个宏大而完整的图景便逐渐浮现出来。这种“拼图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欲,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不同片段之间的逻辑关联。作者的叙事手法充满了实验性,对视角和时态的频繁转换运用得游刃有余,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增强了作品的立体感和现代感。这种对文学形式边界的不断拓展,无疑是值得称赞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传统故事的期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