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印度史殿堂级作品;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经典代表作,被史学大师顾颉刚誉为“较近理想”的通史!
★重磅推荐: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振亚,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历史学博士郭世佑强力推荐!
★高水准力作:20世纪上半叶影响力巨大的史学著作之一,代表民国知识分子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精装插图版:雅致圆脊装帧+精美护封+近300页舒朗文字+近100幅插图,为您提供一场赏心悦目的历史视觉盛宴!
★全新修订版:以1928年民国初版为底本,辅以其他一些版本,反复精心校勘多次!
★有见识、有思想:治学严谨,思想深邃,史料信达,史评公允,史论精到,字字珠玑,是了解印度不可多得的佳作!
内容简介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简明、客观、朴实的印度通史类著作。《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共分二十七篇,自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孕育形成,到印度近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将印度这一文明古国四千多年的历史,浓缩于短短的20万字中。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重点阐述了印度国家、民族、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发展历程,同时介绍了印度的社会变迁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读者了解印度文明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此外,书后还附有《印度大事年表》,以供读者参考研究之用。
作者简介
陈恭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
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1934年任武汉大学教授,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史研究(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1936年重回金陵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恭禄先生的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近代中国史料评论》《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曾国藩与海军》等。其中《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两书填补了当时高等教育教学参考书的空白,深受学者和学生的欢迎;近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曾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篇 >>> 001
印度名称之由来 形势之大概 地理之影响
第二篇 >>> 009
古史年代之困难 史料之由来 民族之庞杂
第三篇 >>> 017
吠陀时代 史诗时代 阶级制度
第四篇 >>> 025
皆因教 麻哈未拿之略传 皆因教之教义及其未亡于印度之原因
第五篇 >>> 033
释迦牟尼之本行 最初佛教之教义 佛典之成立
第六篇 >>> 041
印度东部之强国——摩揭陀歌殊亚 波斯进据印度西北 亚列山大之东征 古代文化
第七篇 >>> 049
张嘉歌那之创刘尔安朝 政府军政之组织 秉德苏亚 阿育王与佛教 阿育王后印度之纷扰
第八篇 >>> 059
大夏 安息 大月氏 迦腻色迦与佛教 希腊与印度文化之关系 太密楼地之三国
第九篇 >>> 067
歌泊那朝之勃兴 印度黄金时代 法显西行求律 戒日王 玄奘入印求经
第十篇 >>> 077
来介泊得 印度与邻国之关系 来介泊得之强国 回人始寇掠于印度 南部强国
第十一篇 >>> 087
回人进据印度北部 奴朝之兴 成吉思汗西征 奴朝之亡 阿刘德丁之无道 谟汗抹德之凶恶
第十二篇 >>> 097
法老斯夏 帖木儿入寇 特里之阿富汗王 孟加拉 麻娄瓦 歌甲来得 克什米亚 回人政府之概观 回人战胜之原因
第十三篇 >>> 107
巴麻拿之盛衰 五国叛立 未介兰格兴亡之大概及其政治风俗等
第十四篇 >>> 115
巴流尔三战而王印度 巴流尔之为人 流麻元失国 细夏称雄 流麻元复国
第十五篇 >>> 123
泊简汗之功绩 阿刻巴亲政后之内政外功 阿刻巴之家庭及其性情 宗教观念之变迁 政府财政军政之概观 文学
第十六篇 >>> 135
涧汉格父子争位及其家庭 宗教政策 王子顾苏之死 王子夏介汗之叛 夏介汗之穷奢 南征 堪得哈之战 家庭之变
第十七篇 >>> 149
奥兰介泊加冕后之初政 宗教政策之改变 麻剌赛王昔外嘉 奥兰介泊之南征及其政策失败之原因
第十八篇 >>> 159
欧亚之交通 新航路之发见 葡人之经营东方 欧洲诸国逐鹿于印度之概观 英人经营印度之始及其东印度公司之成立
第十九篇 >>> 169
巴害得夏 昔刻派教徒 麻剌赛之极盛时代 波斯入寇 第三盼立败德之战 英法争雄 英取孟加拉之实权
第二十篇 >>> 179
过渡时代 克雷武之阴谋武功 英人之贪婪 孟加拉之变 克雷武再至印度 孟加拉之旱灾 米索尔之崛兴于南方
第二十一篇 >>> 187
瓦仁?哈士丁斯——孟加拉之总督 内政外交 一七七三年之管理法令 大总督最初之困难及其淫威 辟德之印度法令
第二十二篇 >>> 199
第三米索尔战争 考瓦立斯之内政——俸金司法田税 萧尔麻剌赛 威乃斯来之武功 公司麻剌赛之战争
第二十三篇 >>> 209
和平政策 明多之内政外功 一八一三年之法令 劳顿?哈士丁斯之重要战争——尼泊尔、聘得那及麻剌赛 一八一八年英并印度
第二十四篇 >>> 219
劳顿?哈士丁斯内政之建设 报纸发达之略史 缅甸战争 办铁刻 禁焚寡妇 铲除得幾 一八三三年之法令
第二十五篇 >>> 229
安刻兰之初政 阿富汗之役 英取信德 昔刻战争 达娄哈昔之侵略政策 印度之叛乱 一八五八年英王直接统治印度
第二十六篇 >>> 241
印军叛后之结果 印度政府 英国印度之关系 大学之影响 救荒 重要之政绩 印人之不安 侵略之外交政策
第二十七篇 >>> 253
欧战期内印度之概状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 自治运动之背景 甘地之不合作运动 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印度名称之由来 形势之大概 地理之影响
地理为人民之天然环境。一国之位置、山脉、河流、土壤、气候,影响于其居民之衣、食、住、思想者,至为重要;研究历史而无地理常识者,势必失败,吾人于印度史亦然。印度见于我国古书者,其名称凡三,一曰身毒,一曰天竺,一曰贤豆。玄奘谓印度为正音,且曰:“印度者,唐言月。……其土贤贤继轨,导言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玄奘此说,盖采于印人当时普通之传说,而附会其辞者,自不可信。印度二字,起于印得斯河(或作印度河)Indus River。初,雅利安人Aryan自印度西北阿富汗而来,迁居于印得斯河流域,乃称其地为印度。其后生殖日繁,东移于膏腴之地;其土著民族,或与之同化,或为其所逐而南。雅利安人之势力,渐伸于恒河流域。其势虽盛,然终未能统一印度半岛也。半岛东南,隔海与锡兰岛相对。就地势而言,当属于印度;其政治则不相属。东部缅甸,先本内政自主之小国,后并于英;现受印度大总督之直接统治。锡兰,缅甸,各有专史,不宜附于印度史中(其发生之关系,自不在内)。印度今指半岛而言;其历史范围,亦限于此。读者固当知其历史上领土之变迁也。
印度地在亚洲正南,突出于印度洋中,而成三角形之半岛。北倚希马拉亚山脉,与我国西藏为邻;不丹、尼泊尔介于其间,昔尝朝贡我国,今皆受英保护。英人监其外交,许其内政自主。其西北一隅,突近帕米尔高原。毗连俄属土耳其斯坦。其西阿富汗俾路支复为英之外藩;阿富汗之西波斯,尝为英俄逐鹿之场。及欧战后,英之势力大伸。东北阿萨密连接缅甸,迨英并取其地,于是北邻中国云南而东接暹罗矣。半岛南部,三面濒海;东为孟加湾,西为阿拉伯海,南为印度洋。海岸线甚长,唯太整齐,而少良港耳,尤以东岸为甚。全地面积,合缅甸计之,凡一百七十六万方英里(约455万平方千米),大于我国本部十八省;合西藏蒙古等地仅当我国三分之一。人口共三亿一千五百万;英领密度,每方英里二百余人,印人自治小邦九十余人。孟加拉、中央二省之面积,约当全印六分之一,人口则占五分之二,每方英里逾五百人,其地肥美故也。特尔Thar沙漠附近之地,每方英里之所出,能养九人而已。
全境以希马拉亚山为最高,屹立北方,为其屏障。希马拉亚者,印语雪也,故有雪山之称。其最高峰二万九千英尺(8839.2米),为亚洲最高之地。山巅积雪,终年不化;其较低者,每当气候和暖之季,冰雪融化,或成冰山,中夹泥石,自高而下,供给大川之水。大川发源于希马拉亚山者凡三:(一)雅鲁藏布江自山北东流,折曲而南,至阿萨密以入海。(二)恒河发源于山南,支流众多,朱木拿河最负盛名。其入恒河之口,为印度教徒之圣地,进香拜神浴于灵水以求免罪者,终年不绝。恒河下流,入孟加拉湾。(三)印得斯河发源于恒河上流之西,西南而行,入阿拉伯海。三河自高下流,水势湍急,中含泥沙,妨碍航行。及其流入平原,水势渐缓,便于运输;恒河能航行者,一千余英里。印得斯河,雅鲁藏布江各八百英里。其水中泥沙,因下流势缓,沉积于河身,河身日高,以致破坏堤岸,泛滥四出,或夺其他河道以入海,漂没田舍,毁伤人畜,为害甚烈,尤以雅鲁藏布江为最。南部德干高原,其东西海岸,皆有高山,曰高止山。高止者,土语梯也。言其由此而入内地。其西曰西高止山,高出于海面者,平均计算,凡四千英尺(1219.2米)。其东曰东高止山,山势较低,忽而中断,而河流,多发源于西山,流入孟加拉湾。
印度因其天然地势,其区域可分为三:(一)希马拉亚山,群峦起伏,高低不一,蜿蜒一千七百英里(约2735千米),宽约二百余里。山之温度,每上千尺(约333米),辄减华氏三度三分之一(约2摄氏度)。树木生于山者,种类甚多,而东北山势稍平,森林颇盛。山麓之附近甚阔,间可殖麦。(二)印度斯坦,回教徒初以此名称之,谓印度教徒所居之地,指雅鲁藏布江之下游,印得斯河及恒河流域也。其地盖三河之泥沙所积而成者,土壤肥美,宜于耕种。其后河身变迁,距远河者,土地渐瘠,或成荒芜。印得斯河流域之古代名城,今皆圮废;据民间传说,谓触神怒。古今之地名,因之不同,古代城邑,见于书者,皆未将其区域指明,今难推定;沿海之城邑亦然。海港有沉于海中而地势迥异者。不知此者,将疑古人之记录不可信矣。三河流域,推恒河为最富,田地膏腴,物产滋多,人民数众。今之所谓印度史者,大半恒河流域之民居活动史也。(三)德干高原。德干者,印语南方也。文的耶山Vindhya为其南北分界。德干地势极高,中有山地,泥杂沙石;险阻狭道,所在皆是。居民达罗维安Dravidian迷信甚深,无进步可言。其南部曰太密楼地Tamil Land,犹言极南地也。
政治区域,初自英人统治印度,其数甚少。迨后事务日繁,政府为其行政便利之计,增置省数。故其分省,非本于人民,地理,历史,宗教,风俗,习惯之不同而然也。其重要之区域如下:(一)孟加拉Bengal,恒河下流入海地也。省会曰加尔各答Calcutta,印度大总督昔驻于此。其城南面濒海,商业发达,街市雄壮。大吉岭Darjiling为其入藏之要道。(二)巴哈与奥立赛Bihar and Orissia,北界不丹,东邻孟加拉,南临孟加拉湾麻打拉萨,西为中央省。其首都巴德拿Panta北滨恒河,昔为佛教之重城;我国佛典所谓华子城也。(三)
阿格澳得联省United Provinces of Agra and Oudh,旧称西北省。名城波罗尔斯Benares在恒河北岸,婆罗门教徒视为圣地,香客拜神者,不知凡几。阿格初为蒙古儿帝国首都,其王妃之墓,世界著名之美术品也。(四)旁加普Panjab,旁加普者,印语五河汇流地也。地据朱木拿河上流,在印得斯河流域。名城特里Delhi旧为回教帝国之都城,大总督现驻于此,复为首都。其西北之地,往者辟为边省,初盖防俄者也。重镇白沙瓦Pashwar,筑有铁路,直达阿富汗。(五)孟买Bombay,地沿阿拉伯海。省会曰孟买,西岸之天然良港也。港内水深,便于大轮停泊,岸上复有铁路,运输货物,商业因之发达。其北部信德Sind,印得斯河下流地也。(六)麻打拉萨Madras,地沿德干东岸,首城麻打拉萨,商业颇盛,与孟买并称。(七)中央省Central Province,地在孟加拉之西南。省城那哥不尔Nagpm,昔入德干之孔道也。(八)阿萨密Assam,在印度东部,雨量极多。除上英人直辖地而外,复有印人自治之小邦,散于内地,大者方千余里,小者仅数十里,各有世袭之王。内政皆受英人监督。其所有领土,多属硗瘠之地,占全印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则约四分之一。其王与印度政府,相处甚安。德干东西二岸,又有葡法之海港;曩者欧人东来,占有印度沿海之要港,其后英人之势大张,葡法相继失势,其所据之小港,不能为害于英,故今犹存焉。
气候因高山、平原、海洋、大川、沙漠之不同而变。就地理位置而言,印度大半属于热带;北部出于北回归线,而入于温带者,凡十四度;其近于希马拉亚山者,变易尤甚。雨量视时季风之强弱而定。风自印度洋而来,往往有一定之期:自十二月至明年春季三月之间,东北风作,吹入旁加普,与冷风相遇,乃降为雨。六月至十一月之交,西南风大作,及至希马拉亚山脉,风为山阻,山麓之空气寒甚,和暖之时季风遇之,凝结成雨;是以阿萨密雨量之富,推世界第一。恒河流域,雨亦充足。德干高原,风为两岸之高止山所阻,不能吹入,雨量较少,年约三十英寸(762毫米)。印得斯河流域之中部,每年雨量,仅及数寸,剌日不得拿西部,已成沙漠。其东土壤瘠甚,每方英里,能养数人。印度全年雨量,东北风所供给者,百分之十;西南风则占百分之九十。农夫收成,恒视雨量之丰富以为衡;雨量减少,荒年即成。田可灌溉者,农民多疏通河流,蓄水耕种。今日印度政府本于古代之遣规,时有大规模之建设,一九一五至一九一六年之预算,经费凡八千三百万磅;其中专以一百万磅救荒,四百万磅振兴水利。曩者开浚印得斯河之支流钱不运河Chenab Canal共费美金九百万元,工程之伟大,可想而知。河成,人民迁居其地者,六百余万人。
植物随气候而变,要多热带物产。出产品以米、麦、小米、甘蔗、棉花、颜料等为大宗。产米区域,约当印度可耕之地三分之一;西北年得一获,恒河流域年可二获,麻打拉萨沿海灌溉膏腴之地,一年三获。政府辅助农夫,设立机关,以研究种稻改良之法,颇有进步。麦之生长,宜于气候较寒,希马拉亚山附近及西北等地,出麦颇多。小米需雨较少,种于德干高原,贫民赖之为食者甚夥。甘蔗宜于热带,出产丰富;颜料取于植物,植物长于多雨湿地,推孟加拉为最盛。棉花宜于气候炎热,印度之出产甚多;烟草鸦片,出产亦富。希马拉亚山之森林,因山势之高下而异;其所生之树木繁夥,种类杂异。印度动物亦夥;牛马以头计算,占世界重要地位,但以人口平均,则数甚微。牛为耕田之用,印度教徒,不杀耕牛,听其老死,并弃皮革。野兽有狮、虎、狼、熊、野猪等,农夫住近山麓者,常为所噬。山中毒蛇甚多,伤人害畜,愚民拜之为神,不敢杀之。矿物亦富,以煤、铁、石油为大宗。所可惜者,矿产远在内地,交通困难,而开采者甚少也。
综上地理之影响于印度者何耶?曰:印度北枕希马拉亚山脉,交通阻梗。其东北一隅,毗连西藏,高山重叠,其势稍平,逾越较易,蒙古族自此而入(外人称黄种为蒙古族),不丹、尼泊尔之居民,蒙古族也。唐时,吐蕃臣服印度之一部分土地。其西北印得斯河流域,初甚肥美,宜于耕种;其西山忽中断,遂成狭道,其最著名者,曰尔巴狭道Khaibar Pass,西通阿富汗,北接中亚细亚。但其地隔海洋,雨泽极少。民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日驰骋于高原,勇敢善斗,久羡印度土壤膏腴及其居民富庶。值其岁歉之时,则迫于生计,铤而走险,侵入印度,是以外寇,多由西北而来,初以劫掠为事,后为印人同化,阶级制度益盛。阶级者,印语原意颜色也。雅利安人迁居印度,征服土人。土人?黑,雅利安人因其战胜之威,而轻视之,是为阶级观念萌生之始。其后回人侵入,印人不能拒之于境外,乃严其阶级之分,借以固其团体以拒之。英人自得印度以来,惴惴然以防俄为务,盖患其由西北侵入也。半岛南部三面濒海,良港甚少,沿海居民无好奇冒险之精神。出于海岸,而海水又深。古代航海之术未精,海为交通之梗,印人视为天险。其后形势迥异,科学发达,欧人绕非洲而至,轮船往来,驶行迅速,海上航路,无建筑修理之费,反便于陆;曩者恃为险阻,后则徒资外寇。是以欧人皆自海上而至,英能统治印度者,多赖海军之力。且印度位置,适在欧洲、日本、中国之间,其受欧人侮者,先于二国,抑其地理使之然欤!
外寇来自西北,其入印度之普通人民,受其地之影响,改其游牧生活,而为耕种农夫,势力渐弱;其较强者,又复侵入。印度自古以来,即为外人争逐之场。其终也,种族庞杂。南方险阻山道,逾越非易。英主若阿育王亚格巴皆未统一全印;蒙古儿帝国之覆亡,要以征伐南方,久战不克,府库空匮所致。达罗维安土人,自雅利安人侵入,退于文的耶山之南。其地森林荫郁,交通困难,行军旅行,至感不便,因得负固自存。其文化低者,与非洲之野蛮人无异;其较高者,独立自主。印度有史以来,除英统治直辖地大半而外,无名实相符之统一政府。近者铁路发达,形势大变,交通便易,险阻尽失。而印人逾三万万数,多以农业为生。高原近于山麓者,不宜耕种。普通农民所耕之地,每年收入,不足以养一家之数口。贫民衣食之苦,与我国农夫相似;人口过剩,其重要政治问题之一也!
地理影响于人民、交通、政治、外患者,如上所述。其影响于思想者,兹略言之:印度气候炎热,害虫繁多。古时战争频仍,大荒时至,民极穷困,疾病死亡,状至悲惨,宗教家哲学家于此环境之下,趋于悲观。而恒河流域,土壤膏腴,雨量充足,草木丛生,物产丰富,禽兽繁殖,渐启人民灵魂轮回之信仰。古代初民,深信人死之后,灵魂不死,印人亦然。更进而谓人之灵魂,于其既死,可变鸟兽草木。鸟兽草木之魂,能变为人。婆罗门教因之,谓人轮回之果,定于生时功过之因;佛教大成其说。其影响于东方思想者,至深且巨。尤有进者,雅利安人之文化,高于土人,既入印度,生活极易。其他侵入印度之野蛮种族,文化程度,相去远甚。而希马拉亚山脉,分隔中国印度。中国思想,不易传入印度。印度终无极大之激刺,此文化所以无进步也欤!
前言/序言
自序
亚洲文化发达最古之国凡四,一曰巴比伦,二曰波斯,三曰印度,四曰中国;巴比伦则久灭亡,波斯则渐退化,其能贡献于今日世界之文化者,印度中国而已。二国自秦汉以来,接触渐繁,交相影响,其经重要之媒介,则往来之僧侣也。我国高僧入印多赍《经律论》、佛像而归,其影响于思想学艺者,至深且巨。今于我国求一较善之印度通史,而不可得;学者偶尔言及印度者,乃多错误。作者遂有编辑印史之志愿;其目的则所以应今日知识界之需要,供给印史之常识于普通读者,而助其了解印度状况也。
全书共二十七篇,其第一、二篇,叙述印度名称之由来,地理形势之影响,及其史料与民族。第三至十篇,分述古代之文化,宗教之改革,国内之状况,外寇之东侵,阿育王之与佛教,大月氏之深入北部,黄金时代之歌泊那朝,迄于回人劫掠于印度。就其大体而言,则印人之印度时代也。第十一至十九篇,先记回人之据印度,特里回王之大概,未介兰格之盛衰。后记蒙古儿帝国之成立,阿刻巴之政绩,帝国之渐衰,麻剌赛人之崛兴,与夫欧人之逐鹿,而止于一七六一年,此回人之时代也。第二十至二十七篇,首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取孟加拉,作为兼吞印度根据之地。其野心侵略之长官,猛力进行,而乃战败土邦,扩张领土。中记内政建设之始,禁焚寡妇,铲除得幾,改革政府之组织。对外则兼并土邦;其威迫之甚,终乃酿成叛乱,而英王直接统治印度矣。末叙近时之内政外交、印人之觉悟、甘地之运动等,此英人统治印度之时代也。
上述之时代,仅就事实而言,书中并未划定史期。盖历史上之重要史迹,多由于环境促成,而非偶然一朝一夕之故也。是故史期分区,殊极勉强,而作者认此书无分期之必要也。其中各篇之史迹繁杂,往往非篇名之所能包括,而又感于读者检查史迹之不易,乃于各篇之首,举其内容之要纲,以代一篇之篇名;又为便利读者之计,附有印度大事年表。顾其古代之史料,颇多疑阙。其年代可分为二:一,古史载明而可凭信者;二,学者证明推定而大致不差者。作者皆于表中注明。
斯书之编辑,始于十五年春季。其所取之材料,颇主慎重;凡国中关于印度之作品,其可得者,莫不求而读之。顾除《佛国记》《大唐西域记》而外,多无可取;是以本书之材料,唯有根据于英美印度学者之著作,而借之于金大、女大之图书馆,及金大历史系主任贝德士者也。及十六年三月,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给大家看的印度通史(精装版)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