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唐宋词十七讲》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内容简介
《唐宋词十七讲》以唐五代两宋的重要词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十五家为代表,以点带面,讲述了唐宋词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作者结合十五位词家生活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艺术才能,提炼出他们显著的风格特色及其所传达的感情品质,既能从历史的高度勾勒出他们的贡献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又能从赏析的角度体悟不同词家相似词作的深微的差别,极见功力。本书原为1987年叶嘉莹先后在北京、沈阳、大连三地连续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整理稿,首次出版后,被学界誉为“一部完整的唐宋词史”,更被大众读者当作“唐宋词入门”的经典书籍。
作者简介
叶嘉莹, 19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并在淡江与辅仁两大学任兼职教授。1960年代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后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曾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鲁大学、印地安那大学讲学,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陆讲学,先后任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颁发的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叶嘉莹一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的教研,七十余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学生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有大学博士,从青年到老年,有教无类。她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文字,把当代西方文学概念融会、应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她天资敏慧,才思出众,加上典雅细腻的文笔,以及浮世坎坷的忧患经历,使她在谈诗论词之际,以直悟配合精析,见解独到,卓然成家。
目录
叙 论
弁 言
自 序
第一讲 温庭筠(上)
第二讲 温庭筠(下)
第三讲 韦 庄
第四讲 冯延巳(上)
第五讲 冯延巳(下) 李 璟 李 煜(上)
第六讲 李 煜(下) 晏 殊 欧阳修(上)
第七讲 欧阳修(下) 晏幾道 柳 永(上)
第八讲 柳 永(下) 苏 轼(上)
第九讲 苏 轼(下) 秦 观(上)
第 十 讲 秦 观(下) 周邦彦
第十一讲 辛弃疾(上)
第十二讲 辛弃疾(下)
第十三讲 姜 夔(上)
第十四讲 姜 夔(下) 吴文英
第十五讲 王沂孙(上)
第十六讲 王沂孙(中)
第十七讲 王沂孙(下)
精彩书摘
叙 论
刘乃和
我和叶嘉莹学妹相识,是在近半个世纪之前。1941年她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我在史学系三年级。当时国文系顾羡季(随)先生讲课颇受欢迎,外系学生常去旁听。一次,我去听课,正值顾先生发学生习作,对叶嘉莹习作大加赞扬。从此我认识了她,渐和她有些接触。但我们究竟是不同系、不同班;又因我家务劳动重,又兼中学教课,以侍父母,在辅仁,下课后即归,和同学们来往不多,和她见面亦少。我本科毕业考取陈援庵(垣)老师研究生,后留校工作。她几年后去江南,从此一别几十年。
她在江南不久即离开大陆,远涉重洋,四海讲学,所至有声。我们再见面时,她已是名扬海外的诗词专家、有名学者了。
几十年来,她虽遇到不少忧患艰危,但不管在什么环境、什么地区,也不管什么遭遇、什么心情,她都没忘记祖国,没忘记事业,没放下诗词研究。她学业大有成就,对古人诗词背诵得“烂熟”,理解得深透,阐发思辨,达到极高境界。
她自幼就擅长写作,每成诗、词、散曲,都是佳句连篇,抒情遣兴,情意真挚,感人肺腑。近年得读她的《迦陵诗词稿》,于字里行间,往往和她情感交融,作者感时伤事诗句,读者情绪亦不能自持,化入其诗词意境,其感染力有如是者。读其《迦陵论诗丛稿》、《灵谿词说》(与缪钺老先生合撰),论诗论词,独具慧眼,有真知灼见,能摆脱习俗,深得古人情旨,思精识卓,自成一家;读其《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更令人折服。她对杜诗用功独深,此书引用杜诗各种版本、注本,达五十三种之多。书中集解部分,每首诗的集解前,都有校记和章旨,胪列众说,评议诸家,阐述己见,作出断语。在考辨中,涉及目录版本、校勘避讳、考证注疏等学科,益见其学有根柢,造诣深厚,功力过人。总观其论诗论词,不但能汲取古人精华,又能运用西方文论,进行表达析辨,上下古今中西汇通,有左右逢源之佳,具融会贯通之妙。
1987年,她应辅仁大学校友会及中华诗词学会等单位邀请,在国家教委礼堂,讲课十次,后又在外地进行七讲。我作为老同学,又是辅仁大学校友会负责人之一,更忝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自当竭诚接待,是以北京十讲,有幸亲聆。她讲课深入浅出,征引诗词,背诵如流,随手拈来,便成丘壑,说解明辟,有理有情,引人入胜,实在受益匪浅。
我从援庵老师习学历史,后转而致力历史文献研究,对诗词只有喜爱,未能研习,有时仅知赏鉴其辞藻,却未尽解析其深意。这次系统地听讲,对词学的师承渊源、发展变化,对唐宋词人的社会背景、思想状态、作词意境,以及词析句解,都得到很大收获和启迪。
我近几年来,也学着写些诗句。她在京时,曾多次向她请教,她曾当面提出过意见。后又有诗抄寄温哥华,请她指点。她复信说她很喜欢我这些诗,说我“有诗人的气质,诚挚的性情,史学的学养,因此使得内容意境有浑厚的深度,除了喜爱之外,再也找不出什么意见了”。这自然是对我这初学作诗人的鼓励,但因此增加了我写诗的信心,写时就更能放开一些,对我是有很大帮助的。
她的文章学问,世所称道,我这外行人语,不必赘述。今更有数事可述者,即其品质道德:
一曰爱国之心,时刻不忘。这在她诗词中时有表达。1967年,当她尚无回国可能时,词有“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1968年诗有“曰归枉自悲乡远”“云天东望海沉沉”;1971年“老父天涯没,余生海外悬”“斜晖凝恨他乡老”“垂老安家到异方”等诗句,思归之心,跃然纸上。1974年暑期,她欣然踏上久别的国土,心情极为激动。1977年诗曰:“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今日我来真自喜,还乡值此中兴时……难驻游程似箭催,每于别后首重回。好题诗句留盟证,更约他年我再来。”她回国恨时间短暂,临行不胜依依。1978年回去后,还在思念再来,有“只缘明月在东天,从今惟向天东望”“故国千里外,休戚总相关”等句。后来,更有机会多次归来讲学,她的“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绝句,更已为多人称颂。这真挚的诗词,体现了她怀念祖国之情。
二曰师生之谊,经久不衰。当年她听顾羡季先生授课时所记录的笔记,虽经多年颠沛迁徙,仍珍藏身边,保存至今,终于在三十余年后整理付印。这动人的事迹,反映了她尊师重道之义。
三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她这一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或研究,或著述,或传授,或讲习,年年处处皆如此。年事已高,席不暇暖,今仍往返于各国各地,正为传播祖国优秀文化而奔波。
四曰淡泊无华,一尘不染。她有学者风度,文雅大方,不饰脂粉,率真自然,去国多年,仍保持朴实作风,令人钦敬。
这四个“不”字,是她高贵品质的集中反映,都值得学习,应大书特书,广为提倡。
《唐宋词十七讲》是她回国讲学的记录,她离北京前曾多次嘱托,让我听一遍,替她“挑错”,以便整理出来印行,后来阴错阳差,这一嘱托未能实现,即已付印。这次,书将重印,她在海外来长途电话,命我写序。对于诗词,我是初学,她是大学,写序则我岂敢!
记得羡季先生昔日对她的期望,曾说不希望她仅能做传法弟子而已,羡季先生说:“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南岳全称为南岳怀让(677—744),是禅宗高僧、南宗创始人大鉴慧能(638—713)的传人;马祖道一(709—788)是南岳弟子,从南岳学禅十年。后到福建、江西等地弘扬禅学,广传禅法。唐代宗大历(766—779)年间,住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其派发展甚大,弟子众多。今嘉莹学妹,已不仅是羡季先生之传法弟子,已于羡季先生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未负羡季先生之所望也。
成此短序,谨以报命。外行人语,请读者指正。
1990年7月17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补拙书室
前言/序言
自 序
叶嘉莹
这一册讲唐宋词的录音整理稿之得以出版与读者们相见,可以说主要皆出于一些热爱古典诗词之友人们的鼓励和协助。因此我想在卷首略述其成书之经过,以表示对友人们的深挚的感谢。
原来我在1986年间曾先后返国两次。第一次在4月中,此次返国之主要目的,原是为了前往四川大学与缪钺教授共同商定我们所合撰的《灵谿词说》一书的定稿及出版事宜。途经北京时,偶因同门学姊北师大杨敏如教授之邀请,曾在北师大作了一次有关唐宋词的报告。当时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副会长马英林学长适在座中,事后马学长遂与我商议,要我于10月中辅大校友聚会时为校友也作一次报告,我想身为校友,此自属义不容辞之事,遂欣然允诺。7月初,我又因美国奥立根大学东亚系之邀请,曾一度赴美讲学。8月底再度返回中国。此次返国是因我于8月以后有一年休假,事先已应允了国内复旦、南开、南京、四川、兰州及湘潭几所大学的邀请,从事讲学及科研活动。抵京后不久,有中华诗词学会周一萍及张璋诸先生先后来访,邀我参加9月初在京举行之诗词学会的座谈会,并于会后提出要我也为该会作一次报告的邀请。我因以后讲学之行程多已排定,实难更作安插,遂提出请诗词学会与辅大校友会联系,或者可以将两次报告合并举行。其后我即离京赴沪,先在上海复旦大学讲课,9月底又转往天津南开大学讲课,10月上旬我又利用一个周末自天津赶返北京参加在京举行之辅大校友会,但因时间不及安排,并未能为校友会及诗词学会作任何有关诗词之报告。于是马英林学长遂又提出希望我能于春节假期返京时多作几次报告的要求,我当时表示或可作四至五次报告但不可再多,随即返回天津仍在南开继续讲课。岂意自我返回天津后,北京方面乃又有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及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相继加入了此一讲座的筹办工作。马英林学长与我联系,提出欲将此一讲座安排为系列之形式,对唐五代及两宋词作系统之介绍。我因自知时间及能力有限,对此一要求最初本不敢贸然允诺,但马学长以中文系前辈校友之关系,曾多次对我以发扬古典诗词之理想相劝说,最后我只好勉力答应了此一邀请。于是主办单位遂又提出了要我编选教材的要求,而我当时一方面既在南开大学授课,另一方面还在为《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撰写《迦陵随笔》,又为《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撰写
《王沂孙评传》一篇文稿,工作实极为忙碌。仓促间只编选了一组词目并复印了一些参考资料寄往北京,后由李宏学长将所选各词及参考资料分别抄录整理,幸而能于春节期间由印刷厂赶印出来。于是我的唐宋词系列讲座遂于1987年2月3日,也就是旧年丁卯新正初六日,在北京国家教委礼堂正式开始。我当时正染患有轻微感冒,且曾于不久前在天津火车站前跌伤腰部,加之工作一直极为忙碌,对此系列讲座乃全然未暇作任何准备。不过,骑虎之势已成,遂不得不勉强开讲。岂意爱好诗词之广大听众对此一讲座之反应竟极为热烈,因此在讲座结束后,主办人遂又提出了要将此一讲座之录像及录音全部整理出版的计划。当时幸蒙李宏学长又热心答应了整理此一系列讲座全部录音讲稿的工作,于是我遂又返回了天津,仍在南开继续讲课。在此期间,北京之辅大校友会常拜托一何姓女同志将李宏学长整理好的稿件送来天津交我审读。直至4月下旬,我又自天津转往南京大学讲课,于是审稿之工作遂暂时停止。迄5月底,我又自南京返回北京,在参加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大会时,得与岳麓书社的胡遐之先生相识,胡先生闻知有此一讲稿正在整理中,遂积极与主办此一讲座之负责人联系,决定由岳麓出版此册讲稿。不过,我在北京的讲座,因时间关系实在只讲到了北宋后期的周邦彦,而南宋词则全然未及讲到。此时乃又有沈阳校友会之赵钟玉学长提出了要我去沈阳续讲南宋词的邀请,本来我此次休假一年返国讲学的活动已早经排定,实无法再增入任何讲课活动,故而对赵学长邀请之盛意,我原曾多次婉拒,岂意赵学长乃锲而不舍,先后自沈阳专程来京、津两地邀请竟多达五次以上。最后又请得北京讲座主办人中之马英林学长与之共同来对我加以劝说,一力主张既已举办了唐宋词系列讲座,便应将南宋词一气讲毕,俾能将录像及录音一次整理出来以便发表。于是我遂不得不分别致函湘潭及兰州两大学,请求他们的谅解,将原定之讲课活动取消,而于6月下旬在四川大学讲课结束后,即由成都去了沈阳。而一到沈阳,我就发现自己面临了一个绝大的难题,因为按预定计划,我来沈之目的原是为了续讲南宋词,可是沈阳之听众却已经不是北京前次讲座的听众,而且南宋词又一向以深晦著称,如果对全无准备的听众,一开始就讲述如此深晦的作品,则势将使听众们感到格格难入。因此遂决定再对五代北宋词稍加介绍,可是此一部分又在北京早已讲过,因此在去取剪裁之际,乃不免煞费周章。而在此同时又有编辑北京讲座录像之许宪同志自北京携录像来交我审视,因此我遂开始了接连不断的紧张工作。每天上午早餐后即开始审查录像,至午餐时间为止,下午外出讲课,晚餐后又开始审查录像工作,往往至夜晚十时半以后才停止。此外我还要在这些紧张工作的间隔空隙间,例如在餐厅等候饭菜之时或晚间睡眠之前,抓紧时间审读已整理出来而尚未审毕的北京讲座的录音稿,而就在此时,又有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的饶浩学长不断与沈阳化工学院的赵钟玉学长联系,坚持要邀我至大连一行。当时我所讲的南宋词,尚有最后一家王沂孙未讲,遂又于7月初转往大连接讲王沂孙的咏物词。而大连既然又是另一批新的听众,王沂孙又是一向以晦涩著称最为难讲的一位作者,这种情况确实给我增加了不少困难。而为了要使听众较易接受起见,我遂不得不对咏物之作的渊源又作了一番简单的介绍,而这也就正是何以在这一册讲稿中王沂孙所占的篇幅为独多的缘故。像这样把一个名为系列的讲座,被迫着不得不拆散开来对不同时地的陌生听众来讲,其效果之不能尽如理想,自亦从而可知。何况在大连除讲课外,尚须同时审查在沈阳、大连两地讲课的录像,因此每日自晨及夜仍是忙碌异常。而除去这些已排定的工作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完全由我自己利用一切可能时间来工作的,就是审查北京、沈阳、大连三地陆续整理出来的讲稿,也就是这一册《唐宋词十七讲》的最初底稿。
说到此一册录音讲稿,我自然首先要感谢为我整理讲稿的诸位友人,那就是北京的李宏先生、沈阳的李俊山先生及王春雨先生,还有大连的张高宽先生。当时因为岳麓书社曾要求我于8月返回加拿大前交稿,时间极为迫促,所以使得每一位为我整理讲稿的友人,都工作得极为紧张。我原以为只要整理出来应该很快便可以全部审订,谁知实际工作起来却不如此简单,因此虽然有诸位友人们付出了如此繁忙辛苦的劳动,但我却仍然未能如期交稿,这自然主要都怪我自己很多事做得不够周到的缘故。其一就是我平生讲课一向不在事前准备讲稿,可一旦讲起来又喜欢因即兴的感发而征引许多材料来对所讲的内容加以阐发,此在平时讲课言之,即使所征引者偶有失误,总是说过就算了,尚复无伤大体。然而现在既要审订加以出版,遂迫使我在审稿时还要尽力为之核对出处,这自然是增加了审稿困难的第一点原因。其次则是我自己讲课的语言不够简洁,既常不免重复,又喜欢跑野马,何况口语的讲述与行文的笔法毕竟不能全同,有些话在讲述时显得很自然,但一写下来就感到不对了。于是为我整理讲稿的友人们,对此一困难遂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态度是完全忠实于我原来讲话的声吻,把我当时所讲的话一字不改地写下来;另一种态度则是欲求行文之通畅简明,遂将原来的讲话重新删裁改写。我对这两种态度的用意之美,都极为感谢。只是天下之事总是有一利即有一弊。前者忠实,遂不免有繁复啰唆之感;后者简净,但有时却不免有不够周全之处。而我在审稿时,遂一一要为之删繁使简或增略使详,这自然是增加了审稿之困难的又一点原因。三则我在沈阳及大连两地讲授南宋词时,既时时不得不对以前北京已讲过的五代及北宋词重加介绍和说明,而今却又将三地之所讲都编为一集,如此则对某些重复之处自需重加删订,这自然是增加了审稿之困难的再一点原因。而除去了由我自己本身所造成的这些困难以外,还有一点我不得不很感慨地提出来一说的,就是南宋词的最后一部分讲稿的整理,当时因时间已甚为紧迫,遂由负责整理的友人找了一些中文系的同学来加以协助,岂意这些同学们对古典文学竟甚为生疏,甚至将词牌之《齐天乐》误写为《七天月》,将李璟词的“菡萏香销”误写为“含淡得消”,将厉鹗《论词绝句》中的“残蝉身世香莼兴”一句误写为“潺潺山寺香春兴”。像这一类的错误简直不胜枚举,而事实上我在讲课时凡此一类的行文,本都用投影仪写有胶片字幕。而且《齐天乐》的词牌与李璟的词句更是分明都印写在参考资料之中的,所以我至今仍不明白这些学生何以在整理讲稿时竟发生了这么多如此荒唐的错误,而这自然使我在审稿时增加了极大的困难。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对沈阳的李俊山先生加以特别的感谢。因为这一部分文稿不仅错误百出而且书法也写得极为潦草零乱,加之我在审订时又几乎重写了一遍,所以原稿乃杂乱到几乎不复可以辨读的地步,幸得李俊山先生极为热心,在挥汗如雨的炎热天气中又将此一部分稿件重新抄写了一遍。只是我当时已来不及再将全部文稿通读审订,就因为去年我自己在加拿大购买的一年期的往返机票已经到期,而不得不匆促返回了加拿大,并将南宋词部分的讲稿带回温哥华作最后的审订,然后又于1987年底将审订后的此部分稿件再托人携往北京交给另一位好友对全部讲稿作最后通审。这一位好友就是我从中学直到大学的多年同学刘在昭学长,在昭学长自中学时便已才华颖露,文笔及书法均佳。临离京前,她来为我送行,我与她谈到审订这些讲稿的问题,恐怕我自己匆迫中终不免有疏误之处,乃蒙其慨然允诺愿为我将全部讲稿作最后一次通审,这自然是我要特别加以感谢的。此外还有一位学长我也应加以感谢的,那就是与我在辅大中文系曾同学四年之久的史树青学长。树青学长自少年时即潜心研古,现已为国内著名考古学者,我在北京举办唐宋词讲座时,树青学长不仅每次均亲来听讲,并曾对我提出有关古文物之宝贵意见,今又蒙其赐序弁首,这自然是我应该深加感谢的。至于我在本文前面所曾提及的先后促成和筹办此一讲座的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沈阳化工学院、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以及各地各单位支持此一讲座的广大的爱好古典诗词的友人们,我当然更要在此对之深致感谢之意。
经过以上的叙述,读者们对于此一册讲稿之成书的曲折和复杂的经过,大概已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也正惟其因为有如此一段曲折复杂的过程,所以我虽然对各位协助成书的友人们深怀感谢之心,可是就我自己而言,则却一直对此一册讲稿感到未尽满意。那就是因为此一册讲稿在名义上虽然是属于一个所谓“系列”的讲座,但实际上却都是匆促之间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面对不同的听众,而且是经过不同的人整理而完成的。因此无论在文字方面或内容方面遂都不免有一种不甚浑融的感觉。关于文字方面,则事已如此,实难再加挽救,当然只好任之而已;至于在内容方面,则我在当初陆续讲述中,却也曾形成了一些主要的纲领,虽然因为外在环境一些曲折的经过,使得这些纲领已被打散得七零八落,但我想如果能在此卷首略作提挈的说明,则或者也尚可聊收补救之功,因此下面我就将对这些纲领略加叙述。
我在讲述中所形成的纲领,约言之大概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我在介绍每一位作者时,都特别注意其风格之特色与其所传达的感情之品质的差别。因为词在早期本多为应歌之作,所以自其表面观之似乎殊少差别,因此我以为词的讲述乃特别应注意其相似而实不同的深微之意境与风格的差别。我所讲过的唐五代两宋之重要词人,计共有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家,对这十五位作者,我都曾结合了他们的历史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学养、写作艺术各方面,对其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的因素,作过较详的掌握其特点的叙述。第二个重点是对词之演进和发展之过程的介绍。我在讲授每一家的作品之际,于叙述其个别的风格特色之时,也同时都兼顾了他们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即如冯延巳对于晏殊及欧阳修之影响,以及三家词之异同;柳永词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拓展,及其对苏轼与周邦彦之影响;苏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以及苏、辛二家词之异同;周邦彦对南宋之姜夔及吴文英诸人之影响,以及周、姜、吴三家词之异同;王沂孙咏物词之特色,及其在整个咏物之传统中的地位。凡此
唐宋词十七讲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宋词十七讲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