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思成 著
图书标签:
  • 清工部
  • 工程做法则例
  • 古籍
  • 建筑
  • 工程
  • 图解
  • 传统建筑
  • 清代
  • 工艺
  • 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132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华学人建筑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中国建筑史学界的一部重要的“文法课本”,也是深入弄懂中国古代建筑的必经门径。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进行了研究,《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即是梁先生对《工程做法则例》所进行的图解。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图解并未完全完成,但所记录的清式建筑各种样式的做法,已基本反映了《工程做法则例》大木作的内容。本图解可供建筑院校师生、古建筑研究人员、古建修缮单位以及史学界和文化界人士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图1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壹
玖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
斗棋斗口二寸五分
正面立面
图2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壹
玖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
斗棋斗口二寸五分
正面立面
图3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壹
玖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
斗棋斗口二寸五分
横断面 山面立面纵断面
图4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壹
玖檩单檐庑殿周围廊单翘重昂
斗棋斗口二寸五分
步架平面 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柱头平面
图5 清工部工程做法卿例卷贰
玖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
斗棋斗口三寸
正面立面
图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贰
玖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
斗棋斗口三寸
横断面山面立面纵断面
图7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贰
玖檩歇山转角前后廊单翘单昂
斗棋斗口三寸
屋顶平面步架平面
台基平面 柱头平面
图8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叁
柒檩歇山转角周围廊重昂斗棋
斗口二寸五分
正面立面
图9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叁
柒檩歇山转角周围廊斗口重昂
斗棋斗口二寸五分
步架平面 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 柱头平面
图1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肆
玖檩楼房
正面立面横断面 山面立面
纵断面 台基平面 楼上平面
屋顶平面步架平面
图11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伍
柒檩转角
横断面 前面立面 台基及柱头平面
步架及屋顶平面
图12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陆
陆檩前出廊转角房
山后立面横断面前面立面 台基平面
柱顶及步架平面 屋顶平面
图13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柒
玖檩悬山
正面立面横断面 山面立面
纵断面 台基平面柱头平面
步架平面屋顶平面
图14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捌
捌檩捲棚
正面立面横断面 山面立面
纵断面 台基平面柱头平面
步架平面屋顶平面
图15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玖
柒檩悬山
正面立面 山面立面纵断面
横断面步架平面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柱头平面
图16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拾
陆檩硬山
前面立面后面立面 山面立面
纵断面横断面步架平面
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 柱头平面
图17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拾壹
伍檩悬山
前面立面后面立面 山面立面
纵断面 步架平面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柱头平面横断面
图18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拾贰
肆檩捲棚
正面立面 山面立面纵断面
横断面 步架平面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柱头平面
图19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拾叄
伍檩川堂
正面立面横断面纵断面
步架平面屋顶平面 台基平面
柱头平面
图20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卷拾肆
柒檩叁滴水歇山正楼
外面立面里面立面
……

前言/序言

  1930年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1931年离开沈阳东北大学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担任法式部主任。他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
  他在研究中国建筑时所能找到的唯一有关中国建筑的技术读物,只有宋代李诫所写的《营造法式》与清朝官定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两书,这两本书略似现代的设计施工规范。但因我国建筑业向来只由工匠师徒相传,匠人既不识字也不用书,这样使得宋《营造法式》及清《工程做法则例》成为少有人能懂的读物。梁思成认为,要研究中国古建筑必须从调查实物入手,同时参阅研究古籍,而且要从近代追溯到古代。于是,他先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入手,以故宫建筑群做实物教材,开始了对清《工程做法则例》的研究。
  梁思成对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一书是这样介绍的: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清工部所颁布关于建筑之术书。全书七十四卷,前二十七卷为二十七种不同之建筑物:大殿、厅堂、箭楼、角楼、仓库、凉亭等每件之结构,依构材之实在尺寸叙述。就著书体裁论,虽以此二十七种实在尺寸,可以类推其余,然较之《营造法式》先说明原则与方式,由不免见拙。自卷二十八至卷四十为斗棋之做法;安装法及尺寸。其尺寸自斗口一寸起,每等加五分,至斗口六寸止,共计十一等,较之宋式乃多三等。自卷四十一至四十七为门窗隔扇,石作、瓦作、土作等做法。关于设计样式者止于此。以下二十四卷则为各作工料之估计。
  此书之长在二十七种建筑物各件尺寸之准确,而此亦即其短处,因其未归纳规定尺寸为原则,俾可大小适应可用也。此外如棋头昂嘴等细节之卷杀或斫割法,以及彩画制度,为建筑样式所最富于时代特征者,皆未叙述,是其缺憾。幸现存实物甚多。研究匪难,可以实物之研究,补此遗漏。在图样方面,则仅有前二十七卷每种建筑物之横断面图二十七帧,各部详图及彩画图均付缺如。”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一书,宛若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将我们引向一个辉煌的过去,一个以精湛技艺和严谨制度著称的时代。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一部官方典籍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梳理与现代化解读,旨在让当代读者能够清晰、直观地理解这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首先,理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价值,离不开对其历史背景的认知。《工程做法则例》,又称《工部工程则例》或《工程做法》,是清朝工部主持编纂、颁布的一部关于各类工程建设的官方规章制度。在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后,国家对工程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工程做法则例》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汇集了历代以来在建筑、水利、城防、桥梁等各项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和规范,通过官方的认证和推广,成为指导全国工程建造的最高标准。这部典籍的内容之详尽、要求之严苛,在世界古代工程管理史中也属罕见。它不仅规定了材料的选用、工艺的标准、尺寸的度量,甚至连人员的组织、费用的预算、工期的安排都一一囊括。 然而,《工程做法则例》的原文,尤其是在其早期版本中,往往使用文言文,并辅以大量专业术语,对于非专业人士乃至部分古建筑研究者而言,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门槛。其原有的插图,虽然具有历史价值,但在清晰度、细节表现以及与文字的对应关系上,也存在局限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的编纂应运而生。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图解”二字。它并非简单地将原文照搬,而是以现代人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图示语言,对《工程做法则例》中的每一个条文、每一项规定进行可视化呈现。这就像为一部古老的经典配上了生动翔实的插画,让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立体。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必然遵循《工程做法则例》的内在逻辑,但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它会先对《工程做法则例》的整体框架、其在清朝工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建立起宏观认识。随后,再逐章逐节地深入,针对每一类工程,如宫殿、坛庙、园林、民居、城池、桥梁、水利工程等,进行详细的解读。 对于宫殿、坛庙等皇家建筑,本书的图解会着重展现其宏伟的形制、严谨的布局、精美的装饰以及等级森严的规制。例如,在解读关于“大木作”的章节时,图解将清晰地展示出梁、柱、枋、斗拱等构件的节点连接方式,不同等级建筑的梁架结构差异,以及这些结构在力学上的考量。斗拱作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灵魂,其复杂的多样性在图解中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各种类型斗拱的构成、组合方式、以及它们在承重和装饰上的作用,都会通过比例精确、结构清晰的图例一一呈现。 园林建筑部分,图解会侧重于表现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理念。在讲解亭、台、楼、阁、榭、桥的建造时,图解会从平面布局、立面造型、材料运用(如石材、木材、砖瓦的组合)、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等方面进行剖析。尤其是在表现假山、水系、植物的造景手法时,图解会通过透视图、平面图、剖面图的结合,生动还原当时造园师的巧思妙想,以及《则例》中对这些元素在比例、尺度、材料上的规定。 在民居部分,本书的图解会展现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民居建筑特点。从北方四合院的严谨规整,到南方民居的灵活多变,再到少数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则例》中的相关条文会通过图例的形式,一一落实到具体的建筑空间和构件上。例如,对于墙体的砌筑方式、屋顶的结构形式、门窗的尺寸与装饰等,都会通过细致的图解来呈现。 除了地上建筑,《则例》对城防工程、桥梁、水利工程的规定也同样详尽。本书的图解会清晰地展示城墙的结构、垛口的设计、炮台的布局、护城河的开凿等。对于桥梁,无论是石拱桥、木梁桥还是浮桥,其跨度计算、桥墩的设置、桥面的铺设等都会在图解中得以体现。水利工程方面,如堤坝的夯筑方法、水闸的设计原理、灌溉渠道的修建规范等,也将在图解的辅助下变得一目了然。 “图解”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是本书的关键。它可能包括: 三维透视图: 能够直观地展示建筑的整体形态、空间关系以及构件的立体结构。 二维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配合三维图,从不同角度揭示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和内部结构,精确标注尺寸和比例。 节点详图: 针对复杂或关键的构件连接部位,进行放大和细化,展示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工艺流程和材料组合。 工艺流程图: 将建造过程中关键的工艺步骤,如夯土、砌砖、木材加工、榫卯连接等,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演示,帮助读者理解“做法”的精髓。 材料图示: 展示不同工程中所需的各类材料,如木材的种类、石材的规格、砖瓦的形状和尺寸,并说明其在《则例》中的具体要求。 数据与比例对照图: 将《则例》中的文字规定,如尺寸、角度、数量等,用图例中的比例尺或具体数据进行量化展示,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参考价值。 在解读文字部分,本书的编者会努力做到: 白话化表述: 将文言文的原文进行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术语解释: 对《则例》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并与图解中的对应部分关联。 历史背景补充: 在必要时,对某些规定或做法的历史渊源、技术发展以及在当时的应用情况进行补充说明,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价值。 与现代工程的对比: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及《则例》中的某些规范与现代工程技术的异同,以突显古代工程的智慧和局限。 总而言之,《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旨在成为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视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工程制度、技术水平、以及由此折射出的社会文化面貌的百科全书。通过精美的图解和深入的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领略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感受古代工程管理的严谨与辉煌,为今天的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工程技术研究,提供宝贵而独特的借鉴。它将使《工程做法则例》这部深藏于历史殿堂的珍贵文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更广泛的受众所认识、理解和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古朴典雅的风格,搭配精美的插图,一看就知是下过功夫的。封面上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几个字,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穿越时空,窥见那个时代的建筑智慧。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技艺颇感兴趣,尤其是清代,那是一个集大成也融合创新的时期,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杰作。拿到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宏伟的宫殿园林,不禁好奇,那些精巧的结构、严谨的规制,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没有精密计算工具的年代被设计和建造出来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能满足我这种“技术宅”的好奇心,期待它能揭开那些隐藏在古建筑中的奥秘,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辉煌的建筑,背后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经验。从基础的选址、材料的选择,到复杂的结构设计、工艺流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学问。书中的一些图例,比如关于屋顶排水、墙体保温的细节,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依然有着启发意义。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践和传承,积累出如此精湛的技艺?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前辈,循循善诱地向我展示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珍贵遗产,让我深感触动,也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文化财富。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砌,而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复杂的工程概念生动地展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建筑部位的尺寸比例、材料配比的解释印象深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稳固性、美观度和实用性。这本书就像一本“建筑秘籍”,把那些隐藏在经典建筑背后的“魔法”一一拆解开来,让我得以窥探其精妙之处。我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联想到现实中的一些建筑,然后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原来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建筑元素,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学问。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那细致入微的插图和通俗易懂的文字所吸引。虽然是古籍的图解,但编者在翻译和解读上做得非常到位,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那些描绘木结构连接方式的图例,每一个榫卯的细节都勾画得清清楚楚,仿佛能触摸到木材的纹理,感受到工匠们一刀一凿的用心。这种将抽象的规范变得具象化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一种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本书似乎正是要传达这种精神,让我看到,古人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宏伟的规模上,更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的考量与平衡。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百科全书。它用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示了清代工程建筑的规范和实践。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材料、结构、施工等方面的知识,也对中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厚重,它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更加珍视那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尘封的历史记忆重新唤醒,并以一种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