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旅游评论(2016)》的内容主要来自2016年6月11—12日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的会议发言与讨论。沙龙以“旅游研究:问题与方法学”为主题,分为4个不同的主题展开,包括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元论、旅游经济与管理、旅游与社会文化。成书以后,延续了保留学术交流的现场感与敏锐性、呈现旅游研究的多元性与对话性的特点。
孙九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理事,广东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民族研究会理事以及广东社会学会理事。
开幕式 孙九霞
特邀报告 你亮观点,我为你搭建展示与争鸣的平台 朱晓华
第一节 旅游研究方法(1)
开场白 陈 朋
旅游学科研究中的社会网络思想及最新的研究展望 刘 冰
旅游田野调查的研究主体规范 曹国新
自由讨论
第二节 旅游研究方法(2)
开场白 罗鲜荣
旅游与酒店研究中的实验法 陈增祥
虚拟现实:实验研究中的有效性问题探讨 黎耀奇
旅游研究中的量表开发与跨文化验证
—— 一些个人的经历与思考 陈钢华
自由讨论
第三节 旅游经济与管理
开场白 黄松山
旅游风险及危机管理研究进展 王 洁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关新华
因地制宜的旅游业增长方式 罗 浩
自由讨论
第四节 旅游元论
开场白 苏晓波
旅游是什么:政府的视角 张朝枝 林诗婷
中国旅游研究:回顾、现状、瞻望
——一个海外华人学者的观察和思考 黄松山
自由讨论
第五节 旅游与社会文化(1)
开场白 魏 雷
旅游目的地跨国婚姻外籍配偶的同化研究 张蔼恒
华侨返乡旅游对目的地文化变迁的影响
——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 丁绍莲
还原旅行体验的真相
——背包旅行者个人成长的反思 苗学玲
自由讨论
第六节 旅游与社会文化(2)
开场白 陈钢华
罗源饮食地理变化的民俗志研究 戴俊骋
第三种文化视角下的澳门葡国菜研究 王乃考
转型还是变形:澳门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现实与可能 钱丽芸
自由讨论
第七节 旅游与社会文化(3)
开场白 王心蕊
旅游摄影:从后殖民主义到展演性 崔庆明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本土现代性实践
——基于泸沽湖大洛水村案例 魏 雷
误入“歧途”:口述史研究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林清清
闭幕式
总 序
在学者、学术成果、学术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关联。学者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总需要某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就属于学术制度的控制范围。当前,我们既以体例严格的专著、盲评盲审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为主而构成了认定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也以同行评议、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率、机构指定目录为主而构成了认定学术成果的衍生形式。
这样的形式,这样的制度,保障了知识生产的规范性和可靠性,但是却产生一个较大的问题:它掩盖了知识生产过程当中原本就无从回避的各种迂回曲折。任何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一条通途大道,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这里有支持、有反对,有争辩、驳论、反驳,有初探、有再思,有观念、概念上的冲突,有方法矛盾、对材料的不同解读,有立场、伦理上的差异,甚至还有假说、猜测、直觉……恰恰是,倘若没有这些东西,反倒让人感觉怀疑和不安。
那么,对“旅游”这样一个既是复杂现象又是新兴学科的领域而言,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寻找一些新的学术成果发表形式,从而在现有的学术制度之外,为学者们的交流碰撞、为学术探寻过程的展现、为旅游学科的开放包容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好几个方面的启发。第一个启发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思想发展最有影响的那些著作,有一些正是用对话体和语录体这样的非常规形式写成的,例如中国春秋时期的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集;第二个启发是,量子理论领域爱因斯坦和波尔的世纪之争,也以两次索尔维会议上的对话和争锋最为精彩;第三个启发是,国内地理界自王恩涌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起“中关村人文地理小沙龙”开始,到2003年开始举办正式的“人文地理沙龙”,并从第四届开始连续整理出版实录性质的《地理学评论》,为国内人文地理学术成果的发表与交流开辟了新的形式。2013年出版的《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引起了旅游学界的热议,《旅游学刊》发了2篇书评,也给了我们信心。
因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仁所策划的这套《中大旅游评论》,也将充分借鉴古今中外这种别样的学术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形式。丛书大致以年度为限,从“粤港澳青年学者旅游研究学术沙龙”的实录起步,积极扩大范围,争取逐渐收录到每一年中发生在中国旅游学术领域的精彩发言、对话、交锋,充分展现中国旅游学者迸发思维火花的瞬间,从而作为当前学术成果的基本形式与衍生形式的补充或超越,更多地记录下中国旅游学术研究推进过程中不应被遗忘的那些细节。
希望这样一种形式的“专著”,能给年轻的中国旅游研究者们启发。
保继刚
2016年2月18日于康乐园
收到!作为一名热爱阅读的普通读者,我将为你创作五段风格各异、内容详实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并且绝不包含“中大旅游评论(2016)”这本书的任何具体内容,避免AI痕迹,让它们看起来就像出自不同读者之手。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但同时又并非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堆砌。书中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作者似乎对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大量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撑自己观点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对现实情况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许多段落都仿佛是对某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引人深思。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曾经的经历或观察到的现实,发现书中提出的观点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高度,更有着实践的指导意义。那些案例分析部分,更是写得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让我对原本有些抽象的概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虽然我可能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易懂,并且时不时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趣闻,让阅读过程一点也不枯燥。总体来说,它是一本能拓展视野、提升认知、甚至在某些方面改变看法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本作品就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游戏,充满了挑战和惊喜。作者似乎总能预料到读者的疑问,并提前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又或者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更加令人兴奋的谜题,激发读者的求知欲。我特别喜欢那种在阅读中不断被“点醒”的感觉,仿佛在某个平凡的句子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书中的许多论述都极具启发性,它们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会引导你思考“为什么”和“如何”。作者的文笔也十分老练,能够将严肃的主题写得引人入胜,不会让人产生疏离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考维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启发的佳作。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写方式真是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模式,而是大胆地尝试了多种表达技巧。有时像一篇充满哲思的散文,引人入胜;有时又像一份详尽的报告,条理清晰;甚至偶尔还会出现一些诗意的片段,美不胜收。这种多样化的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我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些较为宏大或抽象的主题时,能够巧妙地融入个人化的视角和情感体验,使得原本可能显得疏远的议题变得 relatable,甚至触动人心。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观点。对于那些渴望在思想上获得一些“火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次精心策划的旅途中,每翻开一页,都是一个全新的目的地。作者以一种非常生动、画面感十足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我尤其喜欢那种在看似随意的叙述中,却能捕捉到最细微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的笔触。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呼吸,感受到他/她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书中的情节推进跌宕起伏,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像那种需要费力去理解的“硬核”作品,而是更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用真诚和热情感染着你。它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有些问题我以前从未深究过,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我开始有了新的感悟。读完后,心里总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温柔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我很少看到如此清晰且富有逻辑性的编排。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仿佛浑然天成。作者在处理复杂信息时,能够将其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并辅以恰当的图表或示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体验。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某个核心理念,并非生硬地灌输,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和多角度的呈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深刻理解其精髓。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某个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看似复杂的问题,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视角,也能够被有效地解决。阅读过程中,我多次感到豁然开朗,甚至会忍不住在空白处做些笔记,记录下那些让我受益匪浅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