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可无岳飞

中国不可无岳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宏文 著
图书标签:
  • 岳飞
  • 宋朝
  • 历史人物
  • 民族英雄
  • 精忠报国
  • 历史传记
  • 军事家
  • 抗金
  • 传统文化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75597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87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奥森文库民族英雄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其精忠报国的情操、克己无私的品德,对于后人有着巨大的影响。

★真实的历史往往好看。本书力图尊重史实,杜绝曲解,只求为读者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


内容简介

真实的历史往往更好看,岳飞作为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本身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因此,本书在写作中,力图尊重史实,杜绝曲解,只为展示其有血有肉人物的真实形象。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被世人尊称为中华“武圣”。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锤炼了一支百战不殆的岳家军,为陷于战乱之中的南宋朝廷,赢得了尊严和安宁。他精忠报国的情操,克己无私的品德,高瞻远瞩的韬略,正大光明的言行,磊落博爱的胸怀,流传百世的雄文,无不垂范后世,照耀千古。他用卓尔不群的言行、振聋发聩的强音、传奇跌宕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爱国爱民的高尚境界,极大地彰显了民族英雄的无限风采。


作者简介

郭宏文,男,辽宁省葫芦岛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财经畅销书作家。出版长篇人物传记《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雷军和他的小米帝国》《国家是我的信仰——普京传》《李彦宏:专注成就百度人生》等十多部。其中,《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被译成英文由中译出版社在海外出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书评:真实的岳飞更值得我们学习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思想越来越进步,“翻案”之风也越来越盛行。诚然,这种“翻案”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了解历史,还原那些被过度神化或被人为抹黑的历史人物形象;但它也带来了不少曲解历史,混淆视听的现象。

就比如岳飞,这位“精忠报国”的英雄,在近些年的“翻案”过程中,被一些人不断地进行重新评价。有人说他是“军阀”,有人批评他为南宋朝廷带来严重财政负担,有人则批评他不懂政治。有的评价是出于真实可信的史料,属于严谨的学术研究,自然无可厚非;有的则来源于一些被人为扭曲的“历史”,或是来自于脱离当时时代的错误理解。这些扭曲的、错误的评价,为人们正确地理解岳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且,由于岳飞的传奇性太过浓重,歌颂他的事迹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也非常多。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作品往往是了解岳飞的直接途径;而这些作品中存在的过分夸大乃至张冠李戴的描述也被许多人当做是岳飞的真实事迹。正所谓“三人成虎”,经过民间的不断转述,岳飞的形象也开始逐渐脱离真实,甚至如姜尚、关羽一般被神化。这种神化,也使人们认知中的岳飞形象产生了扭曲。

了解历史,往往是通过直接阅读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和后人经过严谨考证的历史研究成果。但是,让每个人都像学者一般在浩瀚的史料中寻找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显然不现实。而向每一位读者提供真实、准确又不失趣味的历史,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位民族英雄那大义凛然的气节、刚正不阿的品质,正是我们这套《奥森文库 民族英雄系列》的创作目的所在。

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作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岳飞的形象在千百年来也不断地产生变化,但他伟大的“精忠报国”精神却是无人能够动摇。这本《中国不可无岳飞》,不仅要将这份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更要用真实的历史,为每一位读者带来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脊梁。


目录

第一章?生于乱世,逆境铸就英雄本色 //1

第二章?应招从军,满腔忠愤建言朝廷 //21

第三章?痛悼宗泽,英雄难阻开封沦陷 //41

第四章?宜兴修整,锻造抗金中流砥柱 //71

第五章?襄阳大捷,全面掌控长江上游 //137

第八章?听命朝廷,险为泰州失守受罚 //93

第六章?剿寇平叛,接连出击大获全胜 //115

第七章?软硬兼施,逐步瓦解湖湘动乱 //161

第九章?北伐中原,官阶一举升为太尉 //183

第十章?抵制议和,直言进谏赤胆忠心 //205

第十一章?郾城抗敌,捷报频传直逼开封 //229

第十二章?乘胜追击,被诏班师废于一旦 //251

第十三章?惨遭赐死,千古奇冤英雄本色 //279


精彩书摘

04? 袭取蔡州

岳飞接连收到赵构的亲笔御札后,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置。把连接河朔的任务交付梁兴、董荣和孟邦杰等人,要他们尽快暗渡黄河,去联系河朔各地忠义社的人物,把他们集结起来,与李宝、孙彦等发动起来的抗金群众互相配合,攻袭被金军占领的河东、河北和山东的某些州县。同时,又命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等岳家军的主要部将,一齐从鄂州分路出发,向北进军。

实际上,岳飞的进军计划,已经大大超出了南宋朝廷指定给他的任务。按照他的安排,岳家军不仅要进军陈、蔡,而且要经由陈、蔡去进攻夺取旧都汴京,并由汴京北渡黄河,收复河朔的大片失地。

而此时,安坐在临安府的南宋朝廷,对是战、是守还是屈服投降,一直拿不定主意。尤其是宋高宗,一直想再度寻找一个停止战斗、屈己降敌的办法。所以,到 6 月中旬,南宋朝廷便派遣朝臣到韩世忠、张俊和岳飞的军营中商议军事,所带去的书面诏旨,虽然说了一些奋勇击敌的话,而口传的密旨,意思却完全两样。

被派往岳飞军营中商议军事的是李若虚,他带给岳飞的御札主要包括四层意思:第一,允许岳飞可以相机处理的,但只是属于趁机御敌之事,而不包括防御战以外的对敌进攻。第二,关于防御战的一些筹划措置,要先用急递奏报给赵构、秦桧知晓。第三,根据赵构、秦桧对当前战争形势所做的判断,岳飞的主力部队应持重不动,只以少数人马去与敌人周旋。第四,在盛夏之月,来自北方的金军最畏酷暑,此对宋军固为有利,但若把战争坚持下去,则一到秋高马肥季节,金军的锐气便又不可挡了,所以还是尽快把战事结束为宜。

除了将御札交给岳飞之外,李若虚还向岳飞传达了赵构、秦桧的一个机密旨意:“面得上旨: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岳飞终于明白了,虽然赵构的御札催得那么急,让他驰援顺昌,抵御金兵,但这并不是赵构的真实想法。而李若虚口传的密旨,才是赵构的真实心情的表达。

此时,岳家军各部已经分别进发。多少年来,岳飞厉兵秣马,时刻等待着出师北伐。而机会来了,岳飞当然不肯接受“兵不可轻动”这一密旨。于是,他依然按照原来制订的作战计划行事。事实上,李若虚本人也完全赞同岳飞的意见,便以支持的口气说:“事势既已发展到当前地步,当然只能有进无退,那就照旧进军,矫诏之罪,当由我承当。”就这样,岳家军在岳飞的统领下,继续按照原定计划进军。

顺昌大战开始时,宋高宗非常惊慌。他生怕刘锜所部被歼,导致完颜兀术南侵一发而不可收,所以一直催促岳飞增援顺昌。但不久,由于刘锜所部的拼命抵抗,一举击溃了金军,顺昌局势迅速改观。宋高宗后悔了;后悔的原因,在于宋高宗不愿让岳飞借此机会出兵北伐,影响南宋向金国请求议和之事。因此,宋高宗又让李若虚暗传密旨,令岳飞“重兵持守,轻兵择利”“候到光、蔡,措置有绪,轻骑前来奏事”。宋高宗规定光州和蔡州为岳飞进军的极限,而河朔地区,就连黄河以南的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和南京应天府等地域,都做好了放弃的准备。在宋高宗看来,能夺取一个蔡州,就足以为两年前的屈膝求和遮羞。

根据金军进攻部署情况,岳家军主力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是扫荡开封府的外围。1140 年 6 月初,张宪和姚政率前军与游奕军直抵光州,向东北的顺昌府方向疾进。但由于顺昌府之前已解围,张宪便挥兵折向西北,击破金军,一举袭取了蔡州城,为岳家军的第四次北伐,献上了一个完美的奠基礼。攻取蔡州后,为了巩固北伐成果,岳飞委派大将马羽镇守蔡州。

6 月中旬,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打败金军后,队伍直指汝州。随后,牛皋又攻克了他的故乡鲁山等县,并挥师东进,与岳家军大军胜利会合。

6 月下旬,岳飞手下的统领孙显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大破金国裴满千夫长的部伍。实际上,孙显是对淮宁府(今河南省淮阳县)做了一次试探性的军事侦察。

05? 拔取三府

1140 年 6 月,岳飞派遣同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张宪首先出击,向颍昌府发起攻势。张宪指挥傅选等将领,在离颍昌府城四十多里的地方,迎战金国将领韩常所部。韩常字元吉,燕京人,金国著名将领,善于骑射,射必入铁。但韩常所部遇到傅选等岳家军将领时,很快就被杀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仓皇败退。张宪乘胜追击,一举夺取了颍昌府城。

张宪按照岳飞的要求,指令踏白军统制董先和游奕军统制姚政等诸将驻屯在颍昌府城内,自己又会同牛皋、徐庆等将领,率部东进,去进攻淮宁府。

6 月下旬,张宪、牛皋等将领所部,在淮宁府城外十五里的地方,与金军骑兵三千多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战。岳家军英勇奋战,一举击破金军。张宪、牛皋等岳家军将领率部分兵作战,对金军进行追击。在距离淮宁府城仅有几里路的地方,遇到了淮宁府守军与来自于开封府的敌援军的共同抵抗。张宪率领全军分头作战,各自出击。经过一场激战,张宪所部迅速粉碎了金军的顽抗,并乘胜攻克了淮宁府城。岳家军除俘虏了金军将领王太保等人外,还缴获了一批战马。

岳家军收服淮宁府后,岳飞委派部将刘永寿做权知淮宁府,并派部将史贵做刘永寿的副将,一同屯驻淮宁府。之后,接连大胜金军的张宪又奉岳飞之命,向颍昌府方向转移,准备集结更大的力量攻取开封府。

6 月底,岳家军踏白军统制董先获悉金军自颍昌府长葛县(今河南省长葛市)来犯,就同游奕军统制姚政一起出城,抵御金军。在城北的七里店,金酋镇国大王、韩常、邪也孛堇等金军将领统率六千多名骑兵,摆开军阵迎击岳家军。此时,韩常以为得到了开封府金军的增援,就可以顺利地从岳家军的手里夺回颍昌府城。但是,韩常的如期算盘打错了。岳家军将领董先和姚政所部分头奋勇击敌。经过约一个时辰的激战,金兵被岳家军击溃。随后,董先和姚政又率部追杀了三十多里,才鸣锣收兵,颍昌府依然掌控在岳家军的手中。

就这样,金军拱护开封府的三个战略要点,其中的颍昌府和淮宁府在顷刻之间就被岳家军拔除了,只剩下一个南京应天府。应天府原属京东西路,是张俊所部的作战区。尽管开封府的门户已经打开,但岳飞没有直接攻击开封府,而是继续执行扫除外围的计划。此时,岳飞最大的期盼,就是张俊和刘锜两军共同北上,形成合力,与完颜兀术所率领的金国侵略军进行战略决战。

攻克颍昌府和淮宁府后,张宪率军向开封府以南地区进军,王贵率军向开封府以西地区进军。

王贵派遣自己手下的将官杨成等人率兵前往郑州,向郑州城发起攻击。金军万夫长漫独化带领五千多名骑兵出城迎战。在杨成一马当先的激励下,岳家军奋勇掩杀敌人,一鼓作气地攻克郑州。之后,岳飞手下的刘政又率兵突入开封府附近的中牟县,夜袭了金军万夫长漫独化的营寨。此战不仅杀死了很多金军,还缴获了三百五十多匹战马,一百多头骡、驴,大量的衣物器甲,漫独化则神不知、鬼不觉地失踪了。

此时,岳家军中的副统制郝晸又统领兵马,直指西京,打败了金国河南知府李成所部兵马数千人,并将李成所部一直追杀到西京河南府城下。李成惊慌失措,不敢再与郝晸所部交战,连夜弃城逃走。由此,岳家军顺利地收复了西京河南府。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岳飞特命李兴和苏坚共守西京河南府。

当宋高宗得知李若虚没有完成阻止岳飞出师北伐的任务后,非常生气,但又难于处分其矫诏之罪。宋高宗明白,在李若虚背后的岳飞,此时是一个执掌重兵的统帅,稍有措置失当,后果不堪设想,他还没有忘记淮西兵变教训,时时刻刻都害怕那一幕重演。

李若虚还朝后,对南宋朝廷奏报说:“金军很快就会被打败了,现在我非常忧虑的是,南宋军队的诸多大将不能协同作战。”李若虚的奏报,没有引起宋高宗的重视,一直以来,宋军诸大将都各自为战,没有协同作战的传统,更没有会合几路大军与金军展开大规模会战的战略思维。东部战场的韩世忠军,西部战场的吴璘、杨政等,都是努力作战的,但他们与金军处于胶着状态,不可能直接配合岳家军作战。而中部战场的张俊和刘锜两部,也没有与岳家军协同作战的想法。

因此,在抗击金军的中部战场,岳飞所率领的岳家军,只能是孤军作战。

06? 郾城大捷

从 1140 年 6 月中旬起,在北伐作战中取得节节胜利的岳家军,到处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并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由此,河朔诸地的忠义之士,也积极活动起来,用不同的方式抗击金军。


前言/序言

提起岳飞,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他的那首气势恢宏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之中,这首《满江红》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壮志豪情,也不知鼓舞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更不知让多少人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被世人尊称为中华“武圣”。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锤炼了一支百战不殆的岳家军,为陷于战乱之中的南宋朝廷,赢得了尊严和安宁。他精忠报国的情操,克己无私的品德,高瞻远瞩的韬略,正大光明的言行,磊落博爱的胸怀,流传百世的雄文,无不垂范后世,照耀千古。他用卓尔不群的言行、振聋发聩的强音、传奇跌宕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爱国爱民的高尚境界,极大地彰显了民族英雄的无限风采。

岳飞对自己讲一个“严”字,对母亲讲一个“孝”字,对妻子讲一个“专”字,对子女讲一个“教”字,对百姓讲一个“爱”字,对敌军讲一个“狠”字,对国家讲一个“忠”字。

百善孝为先,岳飞堪称尽孝的典范。金兵入侵,岳飞家乡沦陷,先后十八次派人去看望母亲,并最终将其接到了江南。母亲患病后,尽管军务繁重,但只要不出兵,岳飞就会守在母亲身边侍候,并亲自为母亲调药换衣,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让母亲安心休息,岳飞在母亲身边时,甚至连走路和咳嗽都不敢出声。都说忠孝不能两全,在克复襄汉六郡后,岳飞就曾因为母亲病重,上奏请求暂解军务。母亲去世时,岳飞悲痛欲绝,一连三天三夜水米不进。

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李娃,岳飞用情专一,始终恩爱不渝,家中没有侍妾。岳飞荣升清远军节度使时,镇守关陕一带的宋军大将吴玠得知他生活俭朴,连个姬妾也没有,就花两千贯钱买了一个仕宦之家出身的女子,并置办了许多金银珠宝作为嫁妆,不远千里送到了岳飞所在的鄂州军中。

对于吴玠的一番盛情,岳飞不好推托,就将这个女子安置在一间空屋,两人隔着屏风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岳飞以“我家上下人等都只穿粗布衣服,吃的也是一些粗茶淡饭”为由,规劝女子放弃了给他做妾的念头。之后,命人将她给吴玠退了回去。

岳飞能够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武圣”,主要是他在抗击金军入侵南宋的宋金战争中,以大无畏的忘我牺牲精神,冲锋陷阵,百战百胜,锻造了一支让金军胆寒的岳家军,为南宋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里简述一下宋金战争的性质。

从 1114 年开始,女真族人就在完颜部酋长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抗辽国的统治。1115 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后,集中全族力量投入辽金战争。应该说,战争之初,金国算是正义的一方。但是,金国灭掉辽国之后,发动的对宋侵略战争,就属于非正义战争的性质了。这是因为,金国从没受到过宋王朝的欺凌,金国所统辖地区的居民,也没受到过宋王朝统治阶层的压迫和剥削。在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的情况下,金国悍然发动了南侵宋朝的战争,侵占了黄河下游沿岸的广大地区,而且灭掉了已经建立了一百六十余年的北宋王朝,对华北、中原以及长江南北广大居民进行肆意残杀、奴役和掠夺。于是,金国在宋金战争中,就完全变成了侵略、掠夺和非正义的一方。

岳飞从军以后的历程,主要为三次军事行动:

一是平定流动于南宋统治区域内的李成、曹成等军贼、游寇;

二是平定虔、吉地区的十大王和湖湘地区的杨幺等农民起义军;

三是抗击一再南侵的金军,恢复失地,报国仇,雪国耻。

在这三次军事行动当中,真正成就他英雄之名的,显然是最后一项,抗击金国了。

岳飞和岳家军在抗金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是远远超出保卫南宋朝廷这一狭小的界限之外的。岳飞的抗金斗争,尽管并不完全符合赵构的心意,但其结果,对于南宋朝廷能够得以持续存在,对于汉族文明能够继续传承,可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岳家军的显赫战绩,证明了岳飞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而在军事素养之外,还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岳家军的风纪之好,不但为南宋诸军之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独树一帜;二是岳飞对于各地人民抗金的武装力量具有深切的认识,并对此非常重视。

另外,岳飞参军入伍后,特别是在身任低级将领之后,十分重视自身文化水平的自修,并非常喜欢与书生接近。在开封留守宗泽、杜充部下做偏裨将佐时,岳飞的周围已经有了一大群读书人。后来,岳飞率军南下,这些人也跟随他一同南下,数量也与日俱增。到驻军宜兴县以至做通泰镇抚使时,便如汪藻奏章中所说,军营中的文人雅士已达数百人了。

岳飞的性格,总体上是庄重严肃、不苟言笑的。比如,遇到僚属们犯了过失时,只略微示意,并不过分苛责。而受到告诫的人,也往往心悦诚服地接受,并认真加以改正。

在处事上,岳飞坚定果断,很少犹犹豫豫、优柔寡断。他谦逊平和,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能与部下将士同甘共苦,征战沙场,处处为将士们做表率。

岳飞一生的主要经历,可以归结为两次应募当兵、两次进谏立储、三次驰援淮西、四次请求辞职、四次出兵北伐。

岳飞所处的那个时代,正值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的时代。此时,岳飞毅然挺身而出,把精忠报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注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置生死于度外,勇敢地投身于抗金斗争的洪流之中,使南宋得以偏安,让百姓得以生存,更让先进的社会文明得到了保全。由此,岳飞必将以中华“武圣”的盛名而流芳百世。



《江山万里:宋代边防与民族交融的史诗画卷》 导言:时局的迷雾与历史的侧影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无不与其广袤的疆域和复杂的边疆关系息息相关。北宋时期,一个看似繁荣强盛的时代,实则暗流涌动,内部的积弱与外部的压力交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本书旨在剥离传统叙事中过于聚焦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刻板印象,转而深入探讨宋代在边防体系构建、多元民族政策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深层变迁。我们聚焦于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探寻制度、地理、军事技术和文化认同如何在共同抵御外患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塑造了那个时代独有的复杂性与韧性。 第一卷:北宋的地理困境与战略布局 宋朝的建立,继承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其核心的地理困境在于缺乏稳固的天然屏障。面对北方辽、西夏等强势政权,宋朝的生存策略从早期的“以地换和平”的澶渊之盟,演变为后期的“重文抑武”的内向型防御体系。 第一章:边防的地理基石与技术革新 本书首先考察了宋代对于黄河、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防御工程建设。这并非简单的城墙堆砌,而是一个涉及水利、筑城学和交通运输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详细分析了宋军在军事通信技术上的进步,如烽火台网络的优化、利用信鸽和水路传输情报的效率评估。重点在于,这种防御体系的构建,消耗了宋朝惊人的财政资源,并深刻影响了其内地的物资调配能力。 第二章:文官主导下的军事指挥困境 宋代的“重文抑武”政策,旨在避免唐末藩镇割据的悲剧重演,却也造成了军政权力的严重失衡。本章通过分析宋廷的枢密院、三衙与地方军政长官之间的职权划分与制衡机制,揭示了这种制度设计如何削弱了前线将领的决策自主权。我们选取了几次重要的边境冲突案例(如宋辽初期的几次局部战役),对比了宋廷文官集团的战略部署与前线指挥官的实际操作之间的脱节,探讨了这种体制在快速反应能力上的天然缺陷。 第二卷:民族交融与文化渗透的复杂场域 宋代的边疆并非简单的“汉人”与“蛮夷”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经济和政治力量长期相互渗透的动态场域。 第三章:澶渊之盟的经济后果与文化定势 澶渊之盟(1004年)不仅是一纸和约,更是一种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契约。本书深入剖析了“岁币”制度的本质——它既是政治上的妥协,也是一种国家间贸易和经济援助的变相形式。我们量化了岁币对宋代财政的影响,并着重考察了这种“和平”状态下,宋朝士大夫阶层如何固化了对北方民族的文化认知,这种认知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更具弹性的外交策略的形成。 第四章:北方民族的“汉化”与宋土的“胡化” 辽、金等政权内部的文化变迁,对宋朝构成了微妙的挑战。辽国统治下的契丹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以及金朝在占领中原后对既有官僚体系的继承,使得边境的界限日益模糊。同时,宋朝边地民众为了生存和贸易,对北方游牧或渔猎民族的习俗、技术(如马匹、皮革加工)的接受程度也远超官方史料所描述的隔绝状态。本书通过考古发现和地方志的对比研究,重构了宋金交界地带的民间生活图景,展现了物质文化层面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第三卷:制度的僵化与危机的酝酿 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其军事体制的顽固性最终为后来的历史变局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地方厢军与禁军的结构性矛盾 宋朝军事力量的核心矛盾在于禁军与厢军的质量分化。禁军作为中央精锐,却因冗官冗员和缺乏实战经验而战斗力下降;厢军则承担了大量的治安和劳役,被系统性地边缘化。本章分析了这种分化背后的制度逻辑——即中央集权对军队的完全控制欲。我们考察了募兵制下,士兵的社会流动性受限,以及军户世袭带来的军事素养的代际衰退。这种结构性缺陷,使得在面对金兵的闪电战术时,宋军的组织性崩溃显得尤为迅速。 第六章:官员更迭与边防政策的摇摆不定 宋朝频繁的官员任免制度,特别是对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周期性更迭,导致了边防政策的碎片化和连续性缺失。当一位主战大臣被罢黜后,他所推动的军事改革和边境防御工事往往因政治斗争而半途而废。本书通过对数位重要边将和文官(如狄青、范仲淹等)的政治生涯轨迹分析,证明了政策的不稳定如何挫伤了中下层军官的积极性,并使得宋朝始终未能形成一套稳定、高效且可持续的边防战略。 结论:超越忠奸的复杂历史观照 《江山万里》试图提供一种更为细致入微的历史视角。宋代边防的挑战,是中央集权制度在面对外部军事压力时,内部结构性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忠臣受难”或“奸臣误国”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制度设计、资源分配、文化偏见与地理制约相互作用的宏大史诗。通过审视这些被传统史学忽视的制度细节与社会生态,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宋王朝如何在与周边民族的漫长互动中,最终走向其历史的必然。本书提供的视角,旨在引发对权力结构、国家安全与文化认同之间复杂关系的再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实在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既有宏大的史诗感,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细腻刻画。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宋金对峙时期复杂政治局面的剖析,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与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的人物群像立体而鲜活,即便是配角,也都有着令人信服的动机和成长轨迹。读到一些关键性的转折点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内心的剧烈撕扯,仿佛自己也身处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体会着家国情怀与个人抱负之间的艰难权衡。情节的推进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恰到好处,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陷入深思,回味无穷。

评分

我一直很欣赏那些能够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有血有肉故事的作者,而这部作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姿态,而是将读者直接置于事件的中心,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希望交织的氛围。书中的细节描写极其考究,从当时的服饰纹样到城池的防御工事,再到日常的饮食起居,无不透露出作者扎实的研究功底。这种对“真实感”的极致追求,让历史的尘埃仿佛都变得清晰可见,让人有种强烈的代入感。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重旧日的迷雾,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更是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真实纹理。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语言的古典韵味和现代洞察力的完美融合。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而不晦涩,既保留了历史题材应有的庄重感,又以一种极其贴近当代读者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陈旧的典故和人物。书中对于军事谋略的描绘,并非简单的战术堆砌,而是融入了对人性、士气以及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些战争场面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智力上的博弈快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未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与模糊性,而是勇于触碰那些曾经被简化的或被意识形态覆盖的灰色地带,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让整部作品的厚重感大大增强,绝非市面上常见的脸谱化历史读物可比。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部作品给我的印象,那便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仅仅来自于故事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源于作者对人性深渊的洞察和对时代洪流的精准把握。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讨“何为英雄”以及“如何面对无可挽回的遗憾”这些永恒的主题。作者笔下的冲突是多维度的,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内部的倾轧,更有个体良知与体制要求的矛盾,这些矛盾层层叠加,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又引人深思的文本世界。读完之后,我合上书本,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这大概是真正触及灵魂的作品才能带给读者的独特体验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仿佛由无数精雕细琢的碎片构成,但最终却完美地拼合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全景图。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不同章节间切换的节奏感,那种时而急促如战鼓擂鸣,时而舒缓如江水东流的叙事速度,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情绪。无论是对朝堂纷争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作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避免了任何一方的失衡。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只是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充满哲思的旅程,它挑战了我过去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固有认知,迫使我去思考“忠诚”与“大义”在不同情境下的真正含义,这才是好历史作品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