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仁仁,顾宏义 编
图书标签:
  • 张栻
  • 宋代书信
  • 学术史
  • 门人往来
  • 师友关系
  • 书札
  • 汇编
  • 历史文献
  • 宋代学者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21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9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張拭作為南宋初名相張浚之子、著名理學家,與朱熹、吕祖謙并稱東南三賢,在當時的政壇學界都有重要影響。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按照往來次序編排張拭與師友門人的往還書信,並為每位致信者撰寫小傳,考證每封信的撰寫年月等。書信是相對私密的交流方式,關涉的内容非常豐富,這裏既有涉及自我、他人德行操守的評價,也有對培養後學、研經撰著、治國理政的傾心交流與真誠指摘。

作者简介

  任仁仁,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土研究生,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宋史及南宋书信研究。发表有《张拭与吕祖谦往来书信编年考证》、《宋代日历附传体例探析》等论文。
  
  顾宏义,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所长。主要从事宋史、古典文献学研究。近年着力于朱子学及朱熹书信等研究。主要着作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宋初政治研究——以皇位授受为中心》、《宋代〈四书)文献论考》等,参与编辑整理《朱子全书》、《顾炎武全集》等多部着作。

目录

序[美]田浩
前言
凡例
彪居正
晁子健
陈概
陈俊卿
陈琦
戴之邵
范成象
范念德
房某
冯时行
韩元吉
胡参议
胡大本
胡大时
胡大原
胡大壮
胡宏
胡鍂
胡寔
胡提举
黄钧
江文叔
蒋允济
李椿
李垕
李茆
李塾
……

精彩书摘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
  张拭《答朱元晦》
  共父一病,遽至薨逝,闻问恸哭,伤痛奈何!积望至此,亦殊未易。时多艰虞,丧此柱石,深为天下痛惜之。不但朋友相与之私情,想同此心也,奈何奈何!其家事今如何?嗣子颇能立否?凡事相悉倚赖,贤者当亦不惜力也。葬事在几时?有定论否耶?某义当往哭,适此拘挛,今且专价去,俟到武昌,更再遣往。临书涕零,不胜情也。《南轩集》卷二四。
  【案】据朱熹《刘枢密墓记》,刘珙(字共父)卒子淳熙五年(1178)七月三日。《晦庵文集》卷九四。又据《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中“共父一病,遽至薨逝”,推知张栻《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约撰于是年七月间。张械《答朱元晦》
  某受任上流,到郡恰一月,顾此地在今日至重,岂謭陋所能胜?然亦不敢妄自菲薄,罪勉激昂,期为远计。第承积弊之余,纲纪委地,无一事不当整顿,今颇有条绪,邦人似相信爱。边备深可寒心,军政极坏。今军事在都统,财赋属总司,所谓帅臣者,其所当为,要是以固结民心为本,使斯民皆有尊君亲上、报国疾础之心,则以守固,以战克矣。此路民贫悴尤甚,它处田多未垦,茅苇弥望,坐失上策,于今几年。义勇民兵实多强壮,但久不核其籍,且数年不教,其势因循。见行整顿此事,在于人情亦似乐之,然其间曲折之宜,正须精密乃可。帅司兵但有神劲马、步合千人,骑军共父所制也。方一新队伍,严纪律,明节制,兵虽不多,要是规摹不可不立。剂鄂大军屯营在此者亦万五千余人,非复岳侯向日规摹。近日曾唤来射,亦全不成次第。兵将辈见帅司治军,似颇有愧色。前此其军扰郡中,百姓不可言,某务以信义开怀待之,而号令则不可少犯,颇肃然,无敢干者。襄阳去此平原四百余里耳,然向来虏不曾出此者,以粮运费力之故。顾此亦何足恃,但此间乃昊、蜀腰领,自襄阳至此,要当以死守之。往年刘信叔号名将,张安国素豪俊,然为帅时才闻边上少警,便仓皇要为移治江北之计,此乃大缪,不知纵虏使至此,更有甚世界!此皆不知义,亦不知势也。某孤危之踪,独荷主上照见,使为此来,然实不敢自保其久于此,惟是深惧一日必葺之义,思效万分。而独力更无人相助,欲辟一二官属,未知得与否耳。范伯逵夫田文字前日来时遍寻不见,辄更求一本,及兄有可损益于其间者,并愿闻之,甚望。《南轩集》卷二四。
  【案】据张械《袁州学记》张械于“淳熙五年秋八月某来宜春”,应州学教授李中等请,撰此《学记》,时在“是月庚戌”,《南轩集》卷九。即十九日。故知张械约八、九月之际抵江陵府莅职。《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云“某受任上流,到郡恰一月”,当撰于是年九、十月之际。
  ……

前言/序言

  张拭(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寓居长沙(今属湖南)。丞相张浚子。隆兴元年(1163)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乾道初,主讲岳麓书院。乾道五年(1169)除知抚州(今属江西),未上,改严州(今浙江建德东)。乾道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起居郎,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乾道七年出知袁州(今江西宜春),是年底罢归长沙。淳熙元年(1174)诏除旧职,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淳熙四年,诏特进秩,直宝文阁。淳熙五年,除秘阁修撰、剂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属湖北),安抚本路。淳熙七年,诏以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是年二月卒,年四十八。嘉定间,赐谧曰宣。淳佑初,诏从祀孔子庙。事迹见《晦庵文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诚斋集》卷一一六《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有传。
  张械是南宋学界乃至政界中一个地位颇为贵显而又善于沟通诸方的重要人物。作为宰相张浚之子,张拭早年即以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的特殊身份,担负在宋孝宗与张浚之间传递信息的重任,并由此与宋孝宗“遂定君臣之契”,得到天子的信任,并与当时朝廷大臣如刘珙、赵汝愚等人关系密切。同时,张械早年师事胡宏,成为湖湘学派的中坚人物,并主持岳麓书院多年,培养了一批门人弟子,还与朱熹、吕祖谦、薛季宣、陆九龄等著名学者往来密切,成为沟通不同学派学人的桥梁。
  史载“乾道、淳熙间,儒风日盛。晦庵朱公在闽,南轩张公在楚,而东莱吕公讲道婺女。是时,以学问着述为人师表者相望,惟三先生天下共尊仰之”①。即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朱熹、张栻、吕祖谦分别讲学传道于福建、湖南、浙江地区,鼎足而三,是当时学人归向的学术重镇。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南宋学术和思想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段,各派学者彼此论学、互相请益论辨,其中通信是这些学者进行教学、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张栻还曾在与其门人曾撙的通信中叮嘱:“因书护及,不必语它人。”可以看出书信作为一种较为私密的人际交流方式,其本身除了有关学问的讨论外,还涉及对时局及朝野人物的臧否,以及其他较为隐私的话题。职是之故,书信又可以称为现存文献中最为鲜活的研究材料。
  因此,对这些学者往来书信加以汇编,考证其撰写年月,并将书信按其往来次序加以编排,将对乾淳时期的学术(包括理学)及其交流、发展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益于南宋前期学术史、政治与党争研究、学人间交游情况等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人。故此,我们特取张拭师友门人往还书札进行编年考证。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 一、 缘起与编纂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的诞生,源于对南宋理学大师张栻及其学术传承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张栻,字子温,南宋时期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更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与朱熹齐名,世称“双峰”。他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尤其是在“致良知”和“格物致知”等方面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作为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其生平行迹、学术思想的传播以及与同时代名士的交往,在史籍记载中虽有所提及,但零散的片段难以勾勒出全貌。 《汇编》的编纂,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学术空白,将分散在各处的张栻及其师友、门人之间的往还书札汇集一堂,以此为载体,多维度地呈现张栻的学术思想、人生际遇、师生情谊以及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活动。这不仅是对张栻本人学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南宋时期学术交流、师承关系以及士人精神风貌的一次生动再现。 二、 内容构成与学术价值 《汇编》的书名已明确其核心内容,即张栻与其师友、门人之间互通的书信往来。这些书札,如同历史的琥珀,凝结了当时人物的真实思想、情感以及社会交往的鲜活细节。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珍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张栻学术思想的深化与衍播: 思想源流的探寻: 书札中可能包含张栻与其师(如胡五峰等)之间关于义理辨析、心性体用的探讨,这些通信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梳理张栻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他如何继承前贤,又如何有所创新。例如,关于“心即理”与“性即理”的争论,通过书札的细节,或许能发现张栻在其中的独特见解和论证过程。 学术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张栻的门人众多,遍布朝野。他们通过书札向张栻请益、汇报学习心得,或在各自的领域将张栻的思想付诸实践。这些通信不仅展现了张栻学说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其在当时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例如,门人向张栻请教如何应用于治政,如何化解学术上的困惑,这些都为研究张栻学说的传播路径和接受状况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与同时代学者的思想碰撞: 张栻与朱熹等同时代的重要理学家之间,虽然多有唱和,但书札往来可能更能呈现其在具体学术问题上的细致交流和思想碰撞。这些通信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相互辩驳和借鉴中推动理学发展的。 2. 张栻人生行迹的补充与完善: 教育生涯的细节: 张栻一生致力于教育,先后主讲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培养了大批人才。书札中可能包含他与门生关于学业、品德、人生规划的谆谆教诲,以及门生们汇报学习成果、寻求指导的记录。这些通信将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更为立体、鲜活的教育家形象,展现其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艺术。 政治生涯的侧影: 张栻在南宋朝廷中担任要职,参与国是。书札中可能涉及他与朝臣、皇帝之间的通信,讨论国家大事、政治策略、民生疾苦等。这些通信将为研究南宋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提供重要的旁证,揭示张栻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在处理国家危机时的思考。 生活经历的展现: 除了学术和政治,书札中也可能流露出张栻生活中的点滴,如与亲友的问候,对时事的感叹,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关怀。这些细节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张栻作为一个人,其喜怒哀乐,其生活情趣,从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更加真实可感。 3. 师友关系的深度刻画: 师道尊严与情感关怀: 书札将生动展现张栻作为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可能流露出他对学生在学业、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这种亦师亦父的情感,通过书札的字里行间得以体现。 士人情谊的描绘: 张栻与同时代的文人名士、官员友人之间,通信往来是维系情谊、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这些书札能够勾勒出当时士人阶层普遍的交往模式,展现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相互扶持、共同进退。朋友之间的慰藉、鼓励、批评,都将是研究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一面镜子。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通过张栻与师友门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以张栻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联结,共同传承和发展湖湘学派的思想。 4. 南宋社会文化的缩影: 语言风格的借鉴: 古代书札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张栻及其师友门人的书札,将以其原汁原味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南宋时期文言文的风格特点、用词习惯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社会交往的实录: 书札中常常会提及当时的时事、人物、风俗习惯,甚至地方的地理、经济情况。这些信息能够为我们研究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提供生动的史料,为历史学者勾勒出更为详实的时代图景。 思想观念的反映: 通过书札中人物的言谈举止、思想观点,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在面对人生、社会问题时的普遍心态。 三、 编纂体例与研究意义 《汇编》的编纂,必然遵循严谨的学术体例,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原貌。通常而言,此类汇编会采用以下方式: 按人分类: 将张栻本人致其师友门人的书札,以及其师友门人致张栻的书札,分别归类。 按时排序: 在同一作者的名下,按照书札的写作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清晰地展现思想的演变和事件的经过。 校勘考订: 对不同版本、不同来源的书札进行细致的校勘,去伪存真,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注释考证: 对书札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典故、地名等进行必要的注释和考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汇编》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其文献价值,更在于其为学界提供了研究张栻及其学术传承的全新视角和坚实基础。它能够: 为张栻研究提供系统资料: 填补了以往研究中资料分散的不足,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研究张栻思想、生平、教育、政治活动的基础。 深化对湖湘学派的认识: 湖湘学派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支,《汇编》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湖湘学派的内部结构、学术流变及其在整个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拓展南宋史研究的边界: 通过这些书札,我们可以从微观层面了解南宋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为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素材。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张栻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和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汇编》的整理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结语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的问世,无疑是南宋史学、哲学史学界的一件盛事。它以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方式,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位伟大人物的智慧光芒,感受那个时代士人的风采,并在字里行间,汲取历史的养分,体悟传统的精髓。这份汇编,不仅是历史的留存,更是未来的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南宋时期思想界和士人群体生活的独特窗口。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与鲜活性。它没有经过过度的修饰和加工,而是以最原始的面貌呈现了当时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想内容。通过这些书札,我得以窥见那些历史人物的生活侧面,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学术争论,他们的政治抱负,甚至是他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我发现,即便是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人生的思考,与我们当代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张栻本人,更是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深邃的智慧,在这些书札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风范。读罢此书,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师道”、“友道”的深刻内涵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给我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厚重”和“细腻”来形容。厚重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分量,张栻及其门人师友所处的时代,乃是宋代学术与政治风云变幻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书信往来,无疑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一手资料。而细腻则体现在信札中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和生活细节。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甚至是一些生活上的烦恼的描绘,这些内容让历史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普通人。通过这些书札,我能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的深厚情谊,那些对故友的思念,对晚辈的关怀,对学术探讨的热情,都跃然纸上。这种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宋代社会和思想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汇编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立体、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以及张栻及其门人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而沉静的享受。它不是那种快节奏、情节跌宕起伏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我发现,在阅读这些书札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放慢自己的脚步,去关注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细节。无论是对一本书的解读,对一个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友人身体健康的关切,都显得如此真诚而恳切。这些书信,不仅仅是学术思想的载体,更是情感的交流平台。我能感受到张栻作为一位师长,他对门人的期望与关怀,也能看到门人对师长的敬仰与依赖。这种师生情谊,在现代社会中或许已经不多见,但在这些书札中,我却看到了它最纯粹、最动人的样子。它让我思考,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如何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连接,如何传递和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初读《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便被其中深沉厚重的历史气息所吸引。虽然我并非史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温情与敬意,却足以打动人心。张栻,这位南宋理学大家,其人格魅力穿越时空,在这些泛黄的信札中得以鲜活呈现。我仿佛看到他在书斋中,提笔写下对门人弟子的殷殷嘱托,或是在动荡时局下,与友人商讨国家大事,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的学识、情怀与担当。信中对当时社会风貌、学术思潮的侧面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那些细碎的生活片段,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往来的细节,都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立体的历史画卷。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传统文化中那些崇高而朴素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关于治学育人的论述,虽是书信往来,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令人受益匪浅,也引发了我对于当代教育模式的反思。

评分

拿到《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时,我曾以为它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它其实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喜的“故事”。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但每一封信都像是一个微型的片段,讲述着人物的命运、情感的起伏,以及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关于人生选择和价值实现的探讨所打动。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如何在坚守信仰与现实考量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之间做出抉择?这些问题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信札中,我看到了求索真理的艰辛,也看到了师友之间相互扶持的温暖。有时,他们之间的辩论和讨论,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时,他们对彼此困境的理解和慰藉,则流露出深厚的人文关怀。阅读这些书札,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拾取珍贵的贝壳,每一个都闪耀着智慧与情感的光芒,让我对“士”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书终于有了,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好几本。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书终于有了,张栻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好几本。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术权威思想沉淀

评分

质量很好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物美价廉,京东100-50活动相当给力!

评分

包装完好,送货及时,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