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新语翻译谭(六)

热词新语翻译谭(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德彰 著
图书标签:
  • 翻译
  • 语言学
  • 热词
  • 新语
  • 文化
  • 词汇
  • 语用学
  • 社会语言学
  • 流行文化
  • 现代汉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546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6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译翻译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28
字数:43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英语翻译学习者,热词研究群体,外语教学工作者

·年度流行热词总结,北外名师陈德彰提供地道翻译

·深度剖析流行热词含义、来历、英文翻译和用法

·边评边译,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具,文末索引方便查找词条

·当代中国流行语汇总结,,翻译者的得力助手,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之窗

★北外名师陈德彰系列研究

★探讨时事热词的“英译”,提供尽可能地道的表达

★将热词新语翻译融入时评文章中,实用性与知识性兼具,索引方便查找词条

★翻译学习者、工作者的得力助手,外国人了解中国流行语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译翻译文库·翻译名家研究丛书”之一,将热词新语翻译融入时评文章当中,观点犀利新潮,读来让人耳目一新。本书注重实用性和知识性,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有关的词汇,旨在让英语翻译学习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并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范本,供翻译工作者、外语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英语的人士参考。本书末尾附有索引,方便读者查找、阅读相关词条的解析和翻译。


作者简介

陈德彰,江苏盐城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北京市国际文化交流平台荣誉顾问,现任全国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对比语言学、双语词典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汉英对比语言学》、《翻译入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翻译辨误》、《恍然大悟——英汉翻译技巧》等,主要编著有《当代美国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新英汉幽默词典》、《汉英词典》、《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等,主要译著有《沉浮》、《吾宅双门》、《哈佛世纪》等。


目录

1. 中国方案 1

2. 中国的桥梁建设 3

3. 黑科技 11

4. 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国科学技术 13

5. 中国标准 115

6. 文化自信 119

7. 工匠精神 121

8. 暖心医生 123

9. M 型社会 125

10. 莫用三爷 128

11. 问责制 134

12. 两学一做 136

13. 两面人 137

14. 僵尸企业 139

15. L 型经济 144

16. 她健康 147

17. 话说保健品 148

18. 老龄事业 153

19. 甩老族 167

20. 宽松世代 168

21. 间隔年 171

22. 慢就业族 175

23. 轰趴馆 176

24. 魏则西事件和莆田系 178

25. 挥霍善意 188

26. 小马云 195

27. 治堵 199

28. 精准诈骗 202

29. 大祸车 207

30. 五花八门的天价事件 210

31. 毛坦厂中学 220

32. 等第制 223

33“. 高考后经济”和“毕业后经济” 226

34. 网购狂欢节 230

35. 被窃取的大学梦 233

36. 拆二代 238

37. 斜杠青年 239

38. 物联网 243

39. 漫话机器人 248

40. 媒商 257

41. 刷存在感 261

42. 一元硬币手 262

43. 小戏骨 264

44. 虐狗 266

45. 洪荒之力 267

46. 北京瘫 271

47. 吞音北京话 274

48. 单身狗脱单 276

49. 智性恋 278

50. 单身潮 280

51. 37 度女人 284

52. 非常不女生的女生 287

53.《父亲的身份》 290

54.《爱的追踪》 292

55. 老腔 296

56. 局座 300

57. 小目标 301

58. 我的眼,你的手 304

59. 拍中国 308

60. 加班狗之歌 310

61. 口袋妖怪GO 312

62. 刀塔2 316

63. 假人挑战 317

64. 蓝瘦香菇 319

65. 翻船体 322

66. 厉害了我的哥 326

67. 最萌身高差 327

68. 套路 331

69. 怀念杨绛先生 332

70. 悼念卡斯特罗 338

71. 鲍勃·迪伦 344

72. 英国脱欧 353

73. 2016 年美国大选 362

74. 也谈《白鹿原》的英译 370

索 引 374

后 记 402


精彩书摘

2017 年,一部少儿版的 《白娘子》(Legend of the White Snake,直译为LadyWhite Snake)在网上走红,网友在勾起回忆的同时,也为剧中小演员的神演技点赞。这部剧出自儿童真人秀“小戏骨”(little but brilliant/masterful actor/actress; children performers),节目中的演员都是一群七八岁的小孩。此前,这档节目已经 翻拍(re-shooting)了《焦裕禄》 、《刘三姐》(Third Sister Liu)、《 洪湖赤卫队》(The Red Guards on the Honghu Lake)等作品。近年来,电视剧翻拍已经成为一个常见话题。经典作品的翻拍版往往情节荒谬(nonsensical plots)、演技糟糕且 植入营销(embedded marketing) 无处不在(ubiquitous),新版作品在原版电视剧的魅力前 黯然失色(be overshadowed)。不断被翻拍的《白娘子》就是一个例子。这部剧主要讲述白蛇精白素贞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过去二十年间,该剧不断涌现出新的版本。凭借 尖端科技(state-of-the-art technology)和标致的演员,新版《白娘子》的确为观众带来了一场 视觉盛宴(visual feast)。但就观众的喜爱度而言,没有哪个能与原版 相提并论。(No version can hold a candle to the original.)1992 年,这一传奇故事首次被改编为电视剧,由香港女演员 赵雅芝(Angie Chiu)和 叶童(Cecilia Yip)出演。这部台湾制作的电视剧大获成功,以至于到现在国内电视台每年还在重播(rerun)该剧。不过,这一次一群00 后小演员受到的赞美似乎比质疑和批评要多。观众说:“他们太棒了。当我看到小许仙因为失去白娘子而流泪时,我的心都碎了。”“那些片酬极高的所谓的 小鲜肉(so-called little-fresh-meat)演员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这些孩子,他们不逊色于任何人(not second to anyone)。”总导演潘礼平说,所有演员都是年龄在6 到12 岁之间的孩子,“这档节目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enhance children’s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让年轻演员为广大儿童树立榜样。”“在某种程度上,小戏骨们肩负了将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传递给儿童的责任。”

“小戏骨”指演艺精湛的小演员,演戏 惟妙惟肖(vivid; remarkably true to life),演什么像什么。这些小演员都是些孩子,可是一个个都演得有模有样(like a professional)。

扮演白素贞的小演员陶奕希才10 岁,长得甜美,还有舞蹈 功底,所以总是身段优雅(have an elegant fi gure),简直美到手指尖。她的新浪微博现在有5 万多粉丝。每次她在私人账号上发消息都能收到许多评论和点赞。小演员虽然演技略显 浮夸(exaggerated),但是每个 叩拜(kowtow)都是在真心实意地感恩上苍(Heaven)。和小许仙在船上初次见面那一场,美丽的白素贞让老实的小许仙眼睛都看直了。白素贞 梨涡浅笑(smile shown in the dimples)地看着他,而小许仙又是一脸 娇羞(charmingly bashful)。打斗戏中的 一招一式(every gesture and posture)都 有板有眼(well-measured),画面整体也都是还原 《新白娘子传奇》的经典。这些被称为“演艺界00 后的 扛把子(原意指‘big boss’,这里可译为the pillar/backbone)们”浑身上下都是戏,戏里戏外都忘我,可谓“ 实力圈粉”(gain fans with one’s competence。这里的“实力”显然不宜译为strength)。

2017 年1 月12 日《新京报》发表署名指间沙的文章《程式化模仿培养不出真正的“小戏骨”》。该文说,“小戏骨”这个品牌正加速扩张,继儿童版《白蛇传》一炮而红之后,少儿版 《西游记》(The Pilgrimage to the West,一译Monkey King)、《 花木兰》(Hua Mulan)、《 还珠格格》(Princess Pearl; My Fair Princess。网上还有一个配音版本,译为The Return of the Pearl Princess,其中的return 一词加得有画蛇添足之嫌)等也将陆续推出。一时之间,儿童的演技似乎被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娃娃唱戏不是稀奇事儿。的确,看看这群孩子 七情上面(All the feelings are shown on their faces.)的卖力演出,简直是对现在这群天价“ 抠像明星”(chroma keying star)、“ 面瘫红人”(facial paralysis celebrity)的强有力讽刺。小娃娃们的每一滴眼泪、每一次 蹙眉(frown; knit one’s brows),都是结结实实在打一些成人演员的脸。然而,再“演技爆表”的童星,哪怕内心戏再成熟、丰富,更适合演的还是符合年龄的孩子的节目,而不是模仿成人。 卖萌(act cute)、学大人,都不会真正培养出戏骨来。


文学瑰宝的熠熠生辉:一部探索人类情感与社会变迁的史诗巨著 书名:《浮光掠影:百年中国都市变迁录》 作者:林溪远 出版社:鸿儒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4年 内容提要: 《浮光掠影:百年中国都市变迁录》并非一部冰冷的社会学报告,而是一部以文学的细腻笔触,穿透历史迷雾,捕捉中国近一百年来城市生活、人情冷暖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宏大叙事诗。林溪远以其深厚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将时间拉伸至上世纪初的租界风云,聚焦于上海、天津、广州等核心都会的兴衰脉络,最终投射至今日的超现代都市图景。本书着重刻画的,是那些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挣扎、奋斗、爱恋、幻灭的“小人物”的命运,以及他们如何共同织就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复杂图景。 本书核心围绕“人的迁徙与记忆的重塑”这一母题展开。它详细描绘了从传统士绅阶层向新兴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群体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力更迭与生活方式的断裂与融合。通过对大量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和文学作品的交叉引用,作者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都市历史景观。 结构与篇章概览: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旨在勾勒出中国都市文明的完整生命周期。 第一部:烟雨迷蒙中的开端——旧梦与初醒(约1900-1937)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至民国初期,西方文明的冲击如何催生了第一代现代都市人。重点描写了海关、洋行、剧院和新式学堂如何成为新的社会权力中心。 核心章节解析: 1. 《黄浦江上的新月》: 细腻描绘了上海“十里洋场”的浮华与底层的辛酸,探讨了中西文化在城市核心区域的激烈碰撞。书中详述了早期买办阶层的崛起,他们如何学习西方的商业规则,却又被传统血缘关系所束缚的矛盾心态。 2. 《北方布尔乔亚的黄昏》: 以天津为例,探讨了北方官僚资本与新兴实业家的关系。着重刻画了家族企业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以及女性在家庭与职场中的初步觉醒。 3. 《园林与弄堂的对望》: 通过建筑形态的变迁,展现社会阶层的物理隔离。奢华的西式洋房与拥挤不堪的里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早期城市化带来的社会不平等。 第二部:铁蹄下的喘息与重建——断裂与坚韧(约1937-1949) 这一部分是全书最为沉郁和震撼人心的篇章,讲述了战争如何撕裂了城市结构,也锤炼了城市精神。 核心章节解析: 1. 《孤岛的灯火》: 聚焦于抗战期间,部分大城市成为“孤岛”的历史阶段。书中细致描述了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在言论自由受限和物资匮乏下的坚守与妥协,探讨了“良知”在极端环境下的重量。 2. 《黎明前的清算》: 描绘了解放战争尾声,城市中各方势力角力,以及普通市民对新秩序既期待又惶恐的复杂心理。大量篇幅用于还原当时社会物资短缺背景下,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第三部:熔炉中的淬火——集体与规划的年代(约1949-1978) 本部分转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如何被改造以适应新的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关注了“单位制”对城市生活空间的重塑。 核心章节解析: 1. 《红墙内外:单位制下的生活疆域》: 深入剖析了城市空间如何从“商业-居住混合”转向“功能分区化”。居民的社交、就业乃至婚姻,都被锁定在特定的工作单位内,探讨了这种制度对个体自由的挤压与对社会稳定的维护。 2. 《钢铁与麦苗的交响》: 描绘了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城市人口的“下放”与“支援”,以及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形成的独特经济与情感纽带。作者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记录了第一代产业工人的集体主义情怀。 第四部:霓虹重现与无限延伸——速度与失焦(约1978至今)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都市经历的爆炸性增长和全球化冲击。 核心章节解析: 1. 《高速公路上的乡愁》: 探讨了“农民工”这一庞大群体的涌入,如何彻底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和面貌。书中对比了他们与第一代城市移民的心理差异,尤其是对“第二故乡”的依恋与疏离。 2. 《虚拟城市的边界》: 关注互联网和金融化对城市空间(如CBD、科技园区)的重新定义。作者忧虑地指出,随着城市生活日益数字化和效率化,那些曾经维系社区的“微小的人际接触”正在消逝,城市正在从“人居之所”异化为“资本流动的节点”。 3. 《时间的海市蜃楼》: 总结性的篇章,探讨了在超高密度和快节奏下,现代都市人普遍面临的“时间焦虑”与“身份迷失”。 作者价值与风格: 林溪远以其“冷峻的历史观察”与“温热的人文关怀”并重的写作风格著称。他擅长捕捉历史转折点上,人们无意中流露出的复杂人性瞬间。本书的叙事宏大而不失细节,分析深刻而不失温度。他没有简单地歌颂或批判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力求呈现一个多维、矛盾、充满生命力的都市形象。 《浮光掠影》被评论家誉为是对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精神的一次深刻“考古”,它提醒我们,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依然跳动着那些关于家园、尊严与梦想的百年心跳。本书不仅是历史爱好者和城市规划者的必读书,也是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变迁的读者,理解“我们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关注那些一闪而过的热词,更深挖了其背后驱动力——技术迭代、文化思潮的碰撞与身份认同的构建。我关注到作者在处理外来语汇吸收和本土化改造时所展现出的细致考量,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性非常有启发。与市面上其他追赶潮流的语言读物不同,这本书明显具有更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理论支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指导读者如何去系统地理解任何一个新兴的语言单元。每一次对特定表达的剖析,都仿佛打开了一个小小的文化黑箱,里面的社会机制和心理动机一览无余。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健身,它要求读者不断地进行联想、对比和批判性思考。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谨慎引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诸多富有洞察力的个人见解,这种传承与超越的姿态,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

说实话,我对语言学的专业书籍通常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离日常生活太远。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读起来的体验,更像是在跟一位博学健谈的朋友探讨最新的文化热点,只不过这位朋友的知识储备深不可测。行文风格非常活泼,没有那种令人昏昏欲睡的学术腔调,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其中关于某些网络热词如何被主流媒体“收编”并经历意义“净化”的过程的描述,实在是太精妙了。那种文化张力与语言生命力的交织,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的聊天记录和社交动态,去印证书中所述的现象,这种互动性让我阅读的投入度极高。它不仅仅是记录变化,更是在参与到这场语言的进化大潮中去思考和定位自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拉近了高深的语言学理论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点和学习的乐趣。

评分

对于经常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或者从事内容创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张高质量的雷达图。我发现它对那些在不同代际间产生巨大理解鸿沟的词汇的分析尤其到位,甚至精准地指出了不同年龄层对同一词汇可能产生的误解点,这在实际的沟通场景中具有极高的实操价值。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适合碎片化阅读,每一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但串联起来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语言的“适应性”和“惰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种对语言生命力的深刻洞察,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词汇汇编。它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不断的试错和选择中,遵循着某种深层的社会逻辑前行。这本书的文字表达精准且富有画面感,使得阅读过程既是知识的获取,也是审美上的享受。毋庸置疑,这是一本能够提升个人语商、拓展思维边界的权威参考书。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一种强烈的充实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的语言世界观被彻底刷新了一遍。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词义变迁和语用差异,整个脉络清晰流畅,毫无晦涩之处。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总是能找到极具代表性的例子来支撑观点,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语言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比较不同语境下词语的细微差别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举个例子,它对于某个流行表达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语义漂移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研究。这种深度剖析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人们到底在说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说”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洞察力、知识密度极高的佳作,读完后感觉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对语言的敏感度都有了质的飞跃,强烈推荐给所有需要精准有效沟通的人士。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在语言学研究上的严谨与创新。内页纸张的质感也令人愉悦,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初翻阅时,我立刻被它引人入胜的导言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但又不失学术深度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当代语言现象演变的宏大图景。特别是对一些新兴网络词汇的追溯与解析,那种抽丝剥茧般的严谨态度,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生动的语言社会学观察报告。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选取上的独到眼光,那些看似日常却蕴含深厚文化意义的词语,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于任何一个对现代汉语动态演变抱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品,它提供的视角和深度,远超一般词典或语言现象分析集所能给予的。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从中汲取更多关于语言智慧的火花。

评分

陈德彰的系列教材,对如何翻译新词可供借鉴

评分

真的出乎意料的神速啊,第一次在京东购买书,很满意

评分

真的出乎意料的神速啊,第一次在京东购买书,很满意

评分

好评多多支持力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陈德彰的系列教材,对如何翻译新词可供借鉴

评分

陈德彰的系列教材,对如何翻译新词可供借鉴

评分

好评多多支持力度

评分

陈德彰的系列教材,对如何翻译新词可供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