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建築師、建築史學者、建築專業師生、建築愛好者、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1.多名古建築專傢、媒體人聯袂傾力推薦。
2.內容完整。原著+注解+譯文+延伸閱讀+現代彩色圖片,不僅完整地校注《營造法式》,還結閤原著中的要點,給齣現代建築定義與圖片,通過對比,讓讀者深刻理解原著內容,多方麵提升建築素養。
3.可讀性強,采用四色印刷,對原典中的古建築構件,采用現代彩色圖片予以詮釋,直觀明瞭。
內容簡介
《營造法式》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典”。全書共三十六捲,其中圖樣六捲,幾乎囊括瞭當時建築工程以及與建築相關的各個方麵,把當時和前代工匠的建築經驗加以係統化、理論化,提齣瞭一整套木構架建築的模數製設計方法,並提供瞭珍貴的建築圖樣。全書體係嚴謹、內容豐富,是中國古代建築科學技術的一部百科全書。
本書對原著文字部分進行瞭注釋和解讀,將圖樣部分的圖有選擇性地插入內文閤適的地方,形成瞭“古文配古圖,古圖釋古文”的特點。另外,在“原典圖說”版塊中,編者對原著中涉及的相關建築,不僅配上瞭實景圖,還進一步給予瞭專業性的解讀。這不僅讓讀者對古典建築有一個直觀的瞭解,而且還融學術性、趣味性和欣賞性為一體,是古籍中難得的優秀讀本。
本書適閤建築師、建築史學者、建築專業師生、建築愛好者、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作者簡介
吳吉明,男,1978年齣生,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高級建築師、北京土木建築學會秘書處主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人資環專委會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城建委委員、中國建築節能協會第二屆專傢委員會專傢、CEA總工之傢智庫專傢,同時也是知名旅行攝影師,自媒體人。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傳統建築的營造法式中充滿著無限的智慧與哲學魅力。本套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用通俗形象化的方式將中國建築之美再度呈現,這對於在青年學生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普及建築科普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建築學會監事會監事顧勇新教授
相比多樣化的現代建築,中國古代建築體係完整沿襲有序,我們傳統建築決不僅是靠工匠的經驗便可修建而成的。經典營造法式,將古人們的智慧充分歸納並條理化,充分反映瞭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設計水平,而通過對經典的學習,讀者也可以更好的瞭解中國古代建築沿襲的脈絡,獲得啓發服務當代。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秘書長 王新華
古人的建造在如今看來本就是一份傳奇,從構思到後現實化,靠著匠人們的口傳心授,更依靠一種體係化的智慧體係。從圖樣到模型再到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匠人們用著獨特的“密碼”體係進行著建造,形成一項專門的技術。而這套叢書或許正可以幫助大傢細細品味這份獨特的傳統建築傳奇。
——資深媒體人,新浪網執行總編輯孟波
目錄
捲一002
總釋上/002
宮/002
闕/005
殿/007
樓/009
亭/010
颱榭/012
城/013
牆/015
柱礎/017
定平/018
取正/019
材/021
栱/022
飛昂/023
爵頭/025
枓/026
鋪作/027
平坐/028
梁/029
柱/030
陽馬/031
侏儒柱/032
斜柱/033
捲二034
總釋下/034
棟/034
兩際/035
搏風/036
柎/036
椽/037
簷/039
舉摺/041
門/042
烏頭門/044
華錶/045
窗/046
平棊/048
鬥八藻井/049
鈎闌/050
拒馬叉子/051
屏風/052
槏柱/053
露籬/054
鴟尾/055
瓦/056
塗/057
彩畫/058
階/060
磚/061
井/062
捲三063
壕寨製度/063
取正/063
定平/064
立基/065
築基/065
城/066
牆/067
築臨水基/068
石作製度/069
造作次序/069
柱礎/071
角石/072
角柱/073
殿階基/074
壓闌石/075
殿階螭首/076
殿內鬥八/077
踏道/078
重颱鈎闌/079
螭子石/081
門砧限/081
地栿/083
流杯渠/084
壇/085
捲輂水窗/086
水槽子/087
井口石/087
馬颱/088
山棚 腳石/089
幡竿頰/089
贔屭鰲坐碑/090
笏頭碣/091
捲四092
大木作製度一/092
材/092
栱/094
飛昂/097
爵頭/100
枓/101
總鋪作次序/103
平坐/105
捲五106
大木作製度二/106
梁/106
闌額/109
柱/111
陽馬/112
侏儒柱/113
棟/114
搏風闆/115
柎/115
椽/116
簷/117
舉摺/118
捲六120
小木作製度一/120
闆門/120
烏頭門/123
軟門/125
破子欞窗/127
睒電窗/129
闆欞窗/130
截間闆帳/131
照壁屏風骨/132
隔截橫鈐、立旌/133
露籬/134
闆引簷/135
水槽/136
井屋子/137
地棚/139
捲七140
小木作製度二/140
格子門/140
闌檻鈎窗/143
殿內截間格子/145
堂閣內截間格子/146
殿閣照壁闆/148
障日闆/149
廊屋照壁闆/150
鬍梯/151
垂魚、惹草/153
栱眼壁闆/154
裹栿闆/155
擗簾竿/156
護殿閣簷竹網木貼/156
捲八157
小木作製度三/157
平棊/157
鬥八藻井/159
小鬥八藻井/161
拒馬叉子/162
叉子/163
鈎闌/165
棵籠子/168
井亭子/169
牌/172
捲九173
小木作製度四/173
佛道帳/173
捲十185
小木作製度五/185
牙腳帳/185
九脊小帳/190
壁帳/195
捲十一197
小木作製度六/197
轉輪經藏/197
壁藏/206
捲十二213
雕作製度/213
混作/213
雕插寫生華/214
起突捲葉華/214
剔地窪葉華/215
鏇作製度/216
殿堂等雜用名件/216
照壁闆寶床上名件/217
佛道帳上名件/218
鋸作製度/220
用材植/220
抨墨/221
就馀材/221
竹作製度/222
造笆/222
隔截編道/223
竹柵/224
護殿簷雀眼網/224
地麵棋文簟/225
障日 等簟/226
竹芮索/226
捲十三227
瓦作製度/227
結/227
用瓦/228
壘屋脊/230
用鴟尾/232
用獸頭等/233
泥作製度/236
壘牆/236
用泥/237
畫壁/238
立竈/239
釜鑊竈/240
茶爐/241
壘射垛/242
捲十四243
彩畫/243
總製度/243
五彩遍裝/247
碾玉裝/252
青綠疊暈棱間裝/254
解綠裝飾屋捨/255
丹粉刷飾屋捨/257
雜間裝/259
煉桐油/260
捲十五261
磚作製度/261
用磚/261
壘階基/262
鋪地麵/263
牆下隔減/264
踏道/264
慢道/265
須彌坐/266
磚牆/267
露道/268
城壁水道/268
捲輂河渠口/269
接甑口/269
馬颱/270
馬槽/270
井/271
窯作製度/272
瓦/272
磚/274
琉璃瓦等/275
青掍瓦/276
燒變次序/276
壘造窯/277
捲十六279
壕寨功限/279
總雜功/279
築基/281
築城/281
築牆/282
穿井/283
般運功/283
供諸作功/285
石作功限/286
總造作功/286
柱礎/287
角石/289
殿階基/290
地麵石/291
殿階螭首/292
殿內鬥八/292
踏道/293
單鈎闌/294
螭子石/295
地栿石/295
門砧限/296
流杯渠/297
壇/299
捲輂水窗/300
水槽/300
馬颱/301
井口石/301
山棚腳石/302
幡竿頰/302
贔屭碑/303
笏頭碣/304
捲十七305
大木作功限一/305
栱、枓等造作功/305
殿閣外簷補間鋪作用栱、枓等數/307
殿閣身槽內補間鋪作用栱、枓等數/309
樓閣平坐補間鋪作用栱、枓等數/310
枓口跳每縫用栱、枓等數/312
把頭絞項作每縫用栱、枓等數/313
鋪作每間用方桁等數/314
捲十八316
大木作功限二/316
殿閣外簷轉角鋪作用栱、枓等數/316
殿閣身內轉角鋪作用栱、枓等數/319
樓閣平坐轉角鋪作用栱、枓等數/321
捲十九324
大木作功限三/324
殿堂梁、柱等事件功限/324
城門道功限/328
倉敖、庫屋功限/329
常行散屋功限/331
跳捨行牆功限/332
望火樓功限/333
營屋功限/334
拆修、挑、拔捨屋功限/335
薦拔、抽換柱、栿等功限/336
捲二十338
小木作功限一/338
闆門/338
烏頭門/342
軟門/343
破子欞窗/344
睒電窗/345
闆欞窗/346
截間闆帳/347
照壁屏風骨/348
隔截橫鈐、立旌/349
闆引簷/349
露籬/350
水槽/350
井屋子/351
地棚/351
捲二十一352
小木作功限二/352
格子門/352
闌檻鈎窗/354
殿內截間格子/355
堂閣內截間格子/355
殿閣照壁闆/356
障日闆/357
廊屋照壁闆/357
鬍梯/358
垂魚、惹草/358
栱眼壁闆/359
裹栿闆/359
擗簾竿/360
護殿閣簷竹網木貼/360
平棊/361
鬥八藻井/362
小鬥八藻井/363
拒馬叉子/363
叉子/364
鈎闌/365
棵籠子/367
井亭子/367
牌/368
捲二十二369
小木作功限三/369
佛道帳/369
牙腳帳/374
九脊小帳/376
壁帳/377
捲二十三378
小木作功限四/378
轉輪經藏/378
壁藏/383
捲二十四386
諸作功限一/386
雕木作/386
鏇作/394
據作/396
竹作/397
捲二十五398
諸作功限二/398
瓦作/398
泥作/401
彩畫作/403
磚作/406
窯作/408
捲二十六411
諸作料例一/411
石作/411
大木作/413
竹作/415
瓦作/417
捲二十七421
諸作料例二/421
泥作/421
彩畫作/424
磚作/426
窯作/428
參考文獻431
前言/序言
北宋中晚期,各地大肆建造宮殿、衙署、廟宇、園囿等,造型極盡奢華,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趁機貪汙,整個建築業腐敗叢生,緻使國庫法應付浩大的開支。麵對這種危急情況,熙寜二年(1069年),宋神宗下令當時負責宮室建築的部門——將作監,編製齣一部關於建築工程方麵的規範書。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將作監於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將書籍完成,稱為《元祐法式》,但因該書缺乏用材製度,工料太寬,不能防止工程中的各種弊端,因此並沒有實施開來。到瞭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朝廷又詔令將作監的李誡重新編修,李誡此次編著完成的正是《營造法式》一書。
《營造法式》被學界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寶典”。全書共三十六捲,其中圖樣六捲,幾乎囊括瞭當時建築工程以及與建築有關的各個方麵,把當時和前代工匠的建築經驗加以係統化、理論化,提齣瞭一整套木構架建築的模數製設計方法,並提供瞭珍貴的建築圖樣。全書體係嚴謹、內容豐富,是中國古代建築科學技術的一部百科全書。其不但總結瞭中國曆代勞動人民建築方麵的經驗,而且為後世留下瞭有關建築力學和材料力學的豐富史料。自《營造法式》問世以來,曆代許多學者均非常重視此書。20 世紀初期甚至還成立瞭以《營造法式》為研究核心的中國營造學社。因此,本書的齣版,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建築理論,深入解讀傳統建築經典,以及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學理論和實踐體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書對《營造法式》原著文字部分進行瞭注釋和解讀,將圖樣部分的圖有選擇性地插入注釋文字中閤適的地方,形成瞭“原著 + 注解 + 譯文 + 延伸閱讀”的內文形式。在“原典圖說”欄目中,還配以相關現代圖片,圖文並茂。可以說,本書不僅保持瞭原著的魅力,還讓《營造法式》時代感更強,更具有可讀性,大大提升《營造法式》的閱讀價值。本書不僅完整地校注《營造法式》,還根據原著中的要點,結閤現代建築規範,通過對比,讓讀者深刻理解原著的內容,從多方麵提升讀者的建築素養。
本書由吳吉明譯注,周瀾、楊承清、吳大寶、張琴、吳正法、張躍、高海靜、葛新麗、劉海明、劉露、楊傑、王丹丹、臧耀帥、呂君、陳凱、武鵬、李亞奇也做瞭大量的工作,在此對他們付齣的勞動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和水平有限,盡管編者盡心盡力,反復推敲核實,但難免有疏漏及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營造法式》注釋與解讀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