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

苏轼:历代名家书法珍品 超清原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裕长 编
图书标签:
  • 苏轼
  • 书法
  • 中国书法
  • 宋代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名家字帖
  • 高清
  • 珍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709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0087
包装:平装
开本:8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丛书共32册,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作者简介

许裕长,男,1953年出生,广东陆丰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粤风书院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画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海外书画交流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发表并获奖。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文书画,在当时均取得巨大的成就,跟随者众,影响深远。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唐代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当时黄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书法天真烂漫、生机勃发,与北宋黄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甚至连厨艺都精通,据传东坡肉、东坡肘子等菜肴便是他的原创。苏轼在如此多的领域达到顶尖的水平,与其出身、天赋、勤奋、经历与机遇等,不无联系。

元丰三年,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将已经荒芜了的几十亩军营旧地交给他耕种。营地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雪堂,并作《雪堂记》。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因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居士』。

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其祖父苏序,乐善好施,心性旷达。其父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勤于学习,善于教子,与其子苏轼、苏辙并列『唐宋八大家』。苏轼自小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就已经名动四川。他本以为这一生将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做一番治国平天下的丰功伟业,没想到却历经坎坷、大起大落,也许这正是上天为了成就他而让他必须经历的磨难。

苏轼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绘画领域强调神似,主张画外有情,别有寄托,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为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书法则精擅行、楷,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等诸家之长,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学习书法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在执笔上采用三指执笔法,与常规的五指执笔法不同,有些像现在执硬笔的手法,故在运笔时力量会偏转,反映到字上就是字体线条飘逸朗润、圆中寓方,而字形则向右上方过度倾斜,形成左秀右枯的独特风格,也即黄坚与他调侃时戏称苏字是『石压蛤蟆』的造型。二是重视字外功,不像别的书法家一味强调勤学苦练的作用,而是十分讲究学问修养对书法的影响。他的经典诗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深刻而又形象地指出了知识容量对书法意境的影响,即在书法当中要体现出书写者的情趣、节操与胸怀,这也就是后人所总结的『宋人书法尚意』的源泉所在。苏轼曾自称:『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其书法笔画轻盈灵动,结构倾侧多姿,章法天真烂漫,意趣别有洞天,其楷书《丰乐亭记》、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草书《醉翁亭记》等都是不可复得的神品,为后世推崇备至。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由于年代久远,其传世书迹不多,有《赤壁赋》《洞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黄州寒食诗帖》《昆阳城赋》《李白仙诗卷》《获见帖》《邂逅帖》《天际乌云帖》《元丰三年净因院画记》《楚颂帖》等。



翰墨丹青: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辉煌篇章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而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历史人物或某一类别的艺术品。我们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自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符,直至清代末期文人画的成熟阶段,中国艺术史上那些光芒万丈的瞬间与流派。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力求为艺术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及初学者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艺术鉴赏指南。 第一部分:笔墨的起源与奠基 本部分追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探讨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融合。 一、 史前遗韵与早期符号: 我们将从史前时代的岩画、陶器纹饰谈起,解析这些早期的人类表达形式如何孕育了后世线条的运用与构图的雏形。重点分析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出土的器物,阐释符号化向艺术化过渡的早期形态。 二、 青铜时代的礼器铭文与“书画同源”的萌芽: 详细考察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特别是金文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在结构、章法上的规范化趋势,以及与同期陶文、甲骨文之间的相互影响。论述古人“书为画之祖”的基本思想是如何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来的。这一阶段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蕴含着强烈的宗教与政治意涵。 三、 秦汉的统一与隶变的艺术化: 秦始皇统一文字带来的直接影响——小篆的规范化。随后深入探讨隶书的兴起及其在汉代碑刻中的成熟形态。汉碑的雄浑、古朴之美是研究中国书法风格转向的关键节点。在绘画方面,我们考察汉墓壁画和帛画的风格,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分析其线条的流畅性与色彩的运用,展现了早期成熟的叙事性绘画面貌。 第二部分: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是中国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玄学思潮与佛教艺术的繁荣为书画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 魏晋风度的体现: 重点阐述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审美取向——“自然天真”与“风骨”。书法上,楷书的初步形成与行草的自由发展是核心。我们将细致剖析早期碑刻与墓志中所见楷书的隶意残留,以及成熟行书对情感表达的极致追求。同时,研究顾恺之等早期人物画家的理论贡献,如“传神写照”的提出,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理论基础。 二、 隋唐的法度与气魄: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艺术风格也呈现出雄健、博大的特征。书法方面,唐楷的规范化达到顶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四大家”的风格体系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后世学习的典范。草书也从连绵不绝的章草过渡到奔放洒脱的大草。绘画领域,阎立本的人物画与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开创了工整富丽的画派。盛唐时期,吴道子“写实”的变革,使得人物造型更加生动自然,为后世的写意水墨探索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宋元的变革与文人精神的崛起 宋代是中国审美趣味转向内敛、精致与意境营造的时期;元代则是蒙古族统治下,汉族文人士大夫阶层通过艺术表达其政治抱负与精神寄托的时代。 一、 宋代的尚意审美: 宋代审美强调“意趣”而非“法度”。书法上,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风格迥异,他们的书风彻底摆脱了唐代的僵硬束缚,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与笔墨的趣味性。绘画上,院体画的精细工整与文人画的兴起并行不悖。特别是北宋山水画的巨擘,如范宽、郭熙,他们通过宏大的构图和对“气”的表达,将山水提升至哲学思辨的层面。同时,宋代花鸟画的写实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 元代的复古与抒情: 元代书画的标志是文人画的全面主导地位。赵孟頫提倡“复古”,强调对魏晋晋唐经典的继承,其行楷书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山水画,彻底将绘画从服务宫廷和应酬的功用中解放出来,成为画家表达个人清高隐逸情怀的工具。他们的笔墨技巧更为简练,注重“墨分五色”的层次感和水墨的韵味,强调“以书入画”。 第四部分:明清的流派纷呈与高峰 明清两代,中国书画艺术进入了一个高度成熟且流派纷呈的阶段,传统技艺得到继承与创新,同时对前代艺术的研习与再创造成为主流。 一、 明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明代书法存在两大主流:台阁体(馆阁体)的工整对书法的程式化发展起到了规范作用;而以吴门书派(如文徵明、祝允明)为代表的文人书家则在行草书上追求变化与个人面貌。绘画上,明初“院体”的延续,中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水墨画的繁荣,以及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绘画史的认知。晚明时期,徐渭的泼墨大写意,以其狂放不羁的笔墨和强烈的个人情感,预示了未来写意画的发展方向。 二、 清代的集大成与探索: 清代初期,以“四僧”(八大山人、石涛等)为代表的遗民画家,通过其独特的笔墨语言,表达了对时代和命运的复杂情感,他们的画作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极大地拓宽了写意画的表现力。中期,以“四王”为代表的宫廷画家,主要致力于对元明名家笔法的“集大成式”整理与摹古,追求笔墨的精纯与圆熟。晚清时期,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则以其奇崛、反传统的审美,在花鸟、山水领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预示着传统艺术在近代化转型中的巨大潜力。 结语: 本书通过对历代书画的梳理,旨在揭示中国艺术中一脉相承的审美理念——“笔墨精神”的内核。它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中国文人精神、哲学思想与历史变迁的深刻载体。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将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复杂结构、丰富内涵及其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其中叙事的节奏感所吸引。它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将苏轼的生平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人际交往穿插融合。作者的笔触很“轻”,却有着“重”的内涵。他没有过多地渲染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苏轼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他与友人的唱和之乐,他对仕途的无奈与挣扎,甚至是他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这种“细节见真章”的手法,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接地气的苏东坡。尤其是在描述他与佛学、禅宗的交汇时,那种由表及里的哲学思辨,让人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智者。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角度非常新颖,它巧妙地避开了对苏轼事功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核的演变轨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性事件时的克制与客观。没有一味地褒扬,也没有刻意的贬低,而是用一种近乎审视的目光,去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冷静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基调得以保持,同时又不失可读性。对于像我这样对宋代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去重新理解苏轼的选择与智慧。比如,关于他晚年在海南的生活描写,作者并没有将其渲染成悲情故事,而是着重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如何通过艺术和友谊自我疗愈的过程。这让我感悟到,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看似绝境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成功地捕捉到了苏轼身上那种“矛盾的统一体”特质。他既是那个在朝堂上直言敢谏、锋芒毕露的改革者,又是那个在山林湖海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隐士。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试图调和这些矛盾,而是将它们并置展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张力。全书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早年的意气风发,到中年的贬谪漂泊,再到晚年的归隐豁达,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文字间透露出对苏轼深沉的理解和敬意,但又不失批判性的审视,使得评价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藏品。

评分

这本关于苏轼的书,着实让我领略到了这位千古文豪的非凡魅力。开篇的文字犹如一股清泉,潺潺流过心间,细腻地描绘了苏轼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作者似乎与苏轼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他诗词中的豪迈、旷达,以及那份深藏于心底的孤独与执着,一一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他在黄州时期作品的解读,那种在逆境中不曾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读来让人肃然起敬。书中的语言风格时而磅礴大气,如同苏轼的笔力一般遒劲有力;时而又婉约含蓄,恰似他词中的温柔乡。这种文风的转变,非常贴合苏轼多变的生命体验,让人沉浸其中,仿佛能感受到他笔尖流淌出的墨香与温度。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排版,都提升了阅读的质感,让人愿意捧卷细读,反复品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考察。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自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他对于宋代文人圈子的描摹,尤其精彩,那些才华横溢的朋友们,如何在彼此的激荡下成就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高峰,被描绘得如同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这种集体智慧的闪光,使得苏轼的形象不再孤立。此外,书中穿插的一些小考据,比如对某一首诗词具体创作环境的考证,虽然是枝节末节,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宋代士大夫生活史。那些关于饮食、器物、风俗的描述,都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饱满而立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