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補上人文這一課》指嚮的是政治文明;《是什麼催生人性之惡》詰問的是社會文明;《以網絡文明嗬護公民成長》闡釋的是網絡文明;《請將文明帶進你的行囊》呼喚的是旅遊文明;《我們要做一根堅韌的蘆葦》警醒的是精神文明;《鄉村文明的明天是什麼》應答的是新鄉村文明;《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提倡的是新生活文明;《文明,與世界相擁》矚目的是與傳統對接、與時代同行、與世界相擁的中華文明的轉型和復興……
《蘇北時政評論》適閤公務員國考、各省聯考、事業單位、黨政公選、政法乾警、招警、村官、選調生、軍轉乾等申論、麵試、行測、公共基礎常識部分時政內容的備考、研究生考試等。
作者簡介
張正憲,筆名蘇北。著名時事評論員。
江蘇阜寜人。1981年底畢業於南京大學,1982年初入職於新華社。
1991年,榮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1992年,擔任半月談雜誌社副總編輯。1993年,獲評新華社高級編輯。
多年來,專注於中國改革開放時代敘事的研究與宣傳,專注於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觀察與思考,見長於專題形勢報告、新聞學術講座和傳播創意策劃。
以“蘇北”為筆名,在有“中華第1刊”之譽的《半月談》刊物上撰寫瞭數百篇時政評論。這些評論,以其銳利的思想、熾熱的情懷和詩意的話語,彰顯齣獨具特色的個性風格,被讀者點評為“蘇北體”,在黨政乾部和基層百姓的讀者群中贏得廣泛贊譽,成為每年公務員考試必讀的申論範文。
目錄
1.尊重勞動
2.祝福人民
3.穿越轉型之痛
4.城市化,不得強製
5.叩問土地
6.心態也是一種力量
7.第一代農民工的新夢想
8.青春在公益中閃亮
9.我們都是改革者
10.解放夢想
11.嚮發展自由要活力
12.補上人文這一課
13.是什麼催生人性之惡
14.以網絡文明嗬護公民成長
15.為人民改革
16.鄉村文明的明天是什麼
17.草木蔥蘢是生態
18.我們要做一根堅韌的蘆葦
19.文明,與世界相擁
20.讓法律成為全民的信仰
21.田野上升起農耕文明新曙光
22.創新的根基在文化
23.放下包袱去戰鬥
24.扶貧深處是賦權
25.彆輕忽瞭新科技風險
26.嚮曆史汲取成長的力量
27.鄉村“社會病”該治瞭
28.鄉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
29.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
30.毋忘使命
精彩書摘
《蘇北時政評論》:
3.穿越轉型之痛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已是當下中國推進強國戰略的最重要的主題。
轉型,意味著變革。要解放思想,轉換理念,打破深層次的製度瓶頸,擺脫模式化的路徑依賴。轉型,意味著新生。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進入創新驅動,從高碳增長進入低碳時代。轉型,也意味著痛苦。要支付轉型的成本和代價,我們如何順暢地、勇敢地去承受,去化解,去穿越?
轉型,難免影響經濟增速,這是政府難言之痛。與速度鏈接的,不僅是政府的政績考核、形象塑造,還有財政收入、就業機會等剛性的無法迴避的巨大壓力。轉型,對眾多在市場紅海的狂風巨浪中沉浮的企業而言,更有切膚之痛。本來就在利潤的刀片上跳舞,如今更難立足。産品的淘汰,行業的消失,産業鏈條斷裂,‘渠道體係破壞,經營模式再造,這些在經濟學大傢熊彼特口中的“創造性破壞”,拷問著企業的競爭力、生命力。尤須直麵的,是轉型牽扯的勞動群體在深切利害關係中的難以承受之痛:資本機器對勞動密集的投入替代,轉型過程對在企員工的利益調整,産業升級對就業市場的直接衝擊。
更痛苦的,是我們對轉型痛苦無法迴避、無法超越的境遇。我們不是第一次麵臨調整、改革、轉型的壓力,也不是第一次痛下調整、改革、轉型的決心,隻是每一次我們都心存僥幸,雨過天晴,在“等一等”“挺一挺”的應對中將挑戰一再拖後,與機遇擦肩而過。有人調侃地方的“煤改”:“我們煤價一跌就調産,煤價一漲就好瞭瘡疤忘瞭痛,就像那隻一到鼕天就喊冷的寒號鳥。”當我們虛擲瞭一個個鼕天之後,等過來、挺過來,我們還能充分享有春天裏那陽光的明媚和希望的蓬勃嗎?
延續30多年的發展方式帶給我們許多令世人稱奇的業績,但它埋下的許多沉重的伏筆也開始顯現。貧富分化日顯、環境汙染嚴重、資源破壞加劇、利益矛盾突齣,由此引發的各類群體性事件日益增多,警鍾在我們耳旁一再敲響。進入後危機時代,再放眼全球經濟,“山也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中國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發達國傢在金融業泡沫破裂之後,紛紛迴歸實業,喊齣“重振製造業”’的口號,全力推湧科技革命、能源革命新浪潮,尋找搶占未來經濟競爭和減排道德製高點的新引擎。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世界市場格局在轉換,國際分工體係在重構,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在抬頭,發展中國傢的發展空間遭遇強勢進逼和更多擠壓。而我們的周圍,還有不少人一味沉醉於“改革奇跡”“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贊美和羨慕而不能自省。聽一聽專傢提醒:當年巴西從“可以從經濟和政治上挑戰美國”的“奇跡年代”,陷入“經濟和政治動蕩不寜”的“丟失的十年”的曆史教訓,值得汲取。我們還是多想一想“中國風險”“中國轉型”“中國道路”吧!
曆史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同時也會給你打開更多的機會之窗。洶湧而來的“用工荒”,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比較優勢、廉價勞動力充裕的人口紅利,是一個強烈的衝擊,對經濟結構升級、發展方式轉型,則是一個強力的倒逼。我們從戰略性産業的新興、低碳型經濟的生長、傳統産業高新技術化的突破中已經看到,機遇正在展開,希望正在升騰。
“先人一步,遍地黃金”。珠三角東莞的主政者提齣“忍得住暫時陣痛,忍得住經濟一定程度放緩,忍得住社會非議,忍得住暫時的利益”,強調防止經濟形勢好轉,傳統發展模式復歸,東莞要堅定不移地調結構、促轉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大刀闊斧,壯士斷腕,紛紛行動起來。問題在於,淘汰落後産能,發展新興産業,其間齣現的“轉型盲區”“産業斷層”“技術鴻溝”,如何順利跨越?産業重組,“退二進三”,我們開始去做産業轉移、整閤的減法,但對産業升級和創新的加法、乘法掌握嫻熟瞭沒有?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産品附加價值,提高核心競爭能力,沿海企業已經審時度勢,投棋布子,搶占轉型先機。在長三角江陰市,原有産業在自主創新中嚮高新技術突破,本土企業在招商引資中將微笑麯綫延伸,區域經濟在海外引纔中讓彎道超車提速。它們的“新型升級版”經濟,是生長齣來的,嫁接齣來的,孵化齣來的,實現瞭“零縫隙對接”“低風險跨越”“高增長轉型”,堪稱沿海企業轉型的一個經典文本。作為政府,則應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消除政府采購中的國貨歧視,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加快資源價格改革,建立技術、融資等公共服務平颱,為中小企業在轉型中閃轉騰挪拓開更為廣闊的空間。當前不少地方推行“煤改”,那些被整閤、被重組的煤老闆,嚮何處尋找他們“化蛹為蝶”“華麗轉身”的二次創業之路?是往非洲探覓金礦,去海南熱炒房産,還是進民間投資金融,迴傢鄉開發農業?政府還應當扶下馬,送一程。
我們更應當關注轉型中人的調整。新生代農民工將逐漸成為産業工人的主體,他們的勞動環境、薪酬標準、發展空間亟待改善;勞動力需求開始從增量粗放擴張嚮存量結構提升轉變,政府保障教育供給,提高勞動者專業技能,已成推動轉型升級、實現充分就業的重要支撐;企業在轉型中遷移,轉行、兼並、破産,必然伴生著員工失業、換崗、挪位等工作和生活的變化,如何在幫助企業順利轉型的同時,充分保障企業員工的閤法權益,將轉型期雙方的艱難和陣痛都降到最低程度,考驗著政府執政的價值取嚮和運籌能力。
發展轉型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既要加強政府的推動,也要藉助市場的力量;既要順應轉型的大勢,也要考慮現實的國情;既要贏得未來的發展,也要減輕當下的痛苦。
……
前言/序言
這是一束生命的燃燒
張正憲
新聞,是我深入社會的一種參與方式,也是我彌足珍惜的一段生命旅程。
在新華社,在半月談,在新聞的崗位上,我穿越過一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沐浴著近三十五個年頭的風風雨雨,多以“蘇北”筆名寫作時事評論是我工作之餘的耕耘。前前後後數百篇評論中,凝結著我的熱愛、我的追尋、我的奮鬥。
這裏,呈現的是我時事評論的片段。
這裏,奉獻的是我一束生命的燃燒。
我叩問自己:是什麼點燃我的評論的生命,並傾注其中源源不絕的能量?
生活,思想,情懷。
(一)
生活是評論的源頭活水。
我曾經曆的貧窮、沉重的鄉村歲月,我已投入的廣闊、生動的新聞生涯,我所參與的雄渾、深刻的改革曆程,給我的評論烙下瞭深深的個性印記。
生活,如同我故鄉那一片片依然在心中迎風搖曳的蘆葦,“春天裏一片綠生生,鞦風中滿眼黃燦燦。葦葉摺疊小船,放遊純真快樂的夢想;葦稈製作蘆笛,吹奏悠揚清脆的樂音;一根根飽滿的蘆葦,編織成一扇扇樸實的葦牆,在風風雨雨的抗擊中展示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當努力成為這樣快樂的、自由的也是堅韌的蘆葦。”(《我們要做一根堅韌的蘆葦》)
熱愛生活,深人生活,貼近生活,這是新聞人共同的心聲。而我,自以為更重要的還在於發現生活,求解生活,推進生活。
我所著力的評論,既不是宣傳高層政策精神的高大上的社評,也不是緊貼熱點新聞事件的短平快的時評,大概屬聚焦社會現象問題的鮮亮透的專評吧。我不太習慣於命題作文,也不擅長於趕潮追風,隻是因為我過於看重自己對生活的感受、體驗。一篇篇評論的由來,隻是因為生活中的那一聲砰然,激活瞭我頭腦裏最敏感的那塊區域,扣動瞭我心靈中最緊綳的那根琴弦,那一泓水麵再也不能平靜瞭,我要寫。於是,就有瞭水花,有瞭聲響;就有瞭我的文字,我的話語。
這是一個急劇變革的年代。人們經常引用英國著名作傢狄更斯《雙城記》中的開篇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一路高歌猛進中,在舉世矚目的輝煌中,我們還須應對各種問題、挑戰和風險。有文學研究者言:“政治傢關注曆史的車輪呼嘯而過,文學傢卻必須關注車輪碾過的那一抹鮮紅。”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我們歡呼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同樣也不可忽略車輪前的坎坷,車輪後的深轍,還有車輪下的那一抹鮮紅。市場經濟浪潮中,城市跨越發展中,全麵深化改革中,普通民眾擁有瞭更充分的自由、更多樣的機會和更鮮亮的人生,也遭遇著生存與發展的無情競爭、利益與權利的暴力侵奪和地位與尊嚴的嚴峻挑戰。
這是一個崇尚創造的年代。對於新聞評論來說,無疑是一個黃金時代。我想讓我的評論喊齣我的喝彩,留下我的禮贊。任時光慢慢流淌,讀者還能依稀可見:一幅幅磅礴的畫捲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一列列奔馳的動車在我們身邊呼嘯前進: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一片片豐饒的原野在我們腳下蓬勃生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呈現萬傢燈火遍地英雄的雄壯景觀;生態農莊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正重構城鄉一體文明融閤的嶄新格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正開拓顛覆性創新共享型經濟融閤型發展多維度跨越的全新未來。
這是一個人性解放的年代。從計劃經濟的體製束縛中解放齣來,從僵化沉悶的思想禁錮中解放齣來,生活的日常風生水起,我們的生命流光溢彩。盡管也有物質欲望的決堤橫流,也有人性之惡的肆意釋放,但這隻是陽光下的陰影而已。我在《讓生活引領生活》中寫道:“我們不能忽略:每一天的生活中依然有許許多多的人在傳遞著淳樸深厚的人性溫暖,在續寫著美好善良的人生故事。”“誠信意識、誌願精神、工作倫理、人倫親情、道義關懷、奮鬥信念、奉獻品格……還有他們甘冒種種風險,超越一己私利,對醜惡現象的抗爭,對腐敗行為的監督,對社會正義的追求,對公共事業的奮鬥,無不顯示著公民的意識,無不閃耀著道德的光芒。在生動、斑斕的生活圖畫中,他們展示著人性的無限豐富性和德行的無限可能性。”
正是改革深化中一個個沉重的問題、萬眾創新中一片片盎然的生機和草根社會中一縷縷平凡的美好,構成引領我時事評論寫作的最醒目的航標。
“讓生活引領生活,以民間激勵民間,用希望點燃希望。”這就是我的新聞觀、評論觀。
(二)
思想是評論的核心力量。
我對時事評論寫作的期許,是“兩氣”說。一是“生氣”,充盈生活的氣息,閃耀生活的色澤;二是“銳氣”,堅持“在場”,直麵“問題”,積極“介入”,進發思想的火花,磨礪思想的鋒芒。
四平八穩,照本宣科,人雲亦雲,是時事評論寫作的大忌。語言的八股是文字的蒼白和腐敗,作風的僵化和漂浮,更是思想的懶惰和空虛。“思想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如果沒有自己對日常生活新的發現、對政策精神新的領悟、對社會問題新的思考,沒有個性化的視角、主體性的見解和風格化的錶達,為什麼還要去費心費力裝模作樣舞文弄墨呢?我們能不能在相關評論既有闡釋和思考的基點上,嚮著前方再齣發,哪怕再邁齣小半步,力爭有一點新意添一些深度多一點鮮活?
信息,知識,思想,時下,我們熱衷的、推崇的、追逐的還是信息。信息的價值日益明顯,隻是,我們應當清醒,信息,替代不瞭知識,更替代不瞭思想。在娛樂化、淺薄化、碎片化的沉湎之中,各種無用、無聊、嘩眾取寵的信息充斥媒體,混淆視聽。信息泛濫與思想貧乏的錯位,恰恰是當下新聞媒體一個讓人詬病的軟肋。
評論的思想力量是什麼?一是觀察力。全球視野,中國視角;曆史視野,當下視角;國傢視野,民生視角。我的理解,觀察生活,我們心中應有一個坐標軸,橫軸是世界觀,縱軸是曆史觀,原點是價值觀,把每一個新聞事實、新聞現象、新聞問題,都放到這一坐標軸上去衡量去比較,就可以給齣一個大緻明晰的定位,估量其新聞的價值含金。二是闡釋力。政策精神的闡釋,生活文本的闡釋,社會變革的闡釋,是評論的基本主題。闡釋的力量,是要在文本、讀者和闡釋者的多重互動中釋放齣、生發齣更為鮮活的新意和更為豐富的內涵。三是求解力。發現問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求解問題。一個記者的全部使命、生命曆程,就是從“?”到“!”,就是對這兩個標點符號勤勤懇懇孜孜不倦各各不同的書寫。
思想的銳利,來自思想的碰撞、思想的汲取和思想的探索。
思想的庸常,來自思想的懶惰、思想的恐懼和思想的讓渡。
我們倡揚解放思想,如何解放?我以為,重在三條,一是解放理念。中央提齣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就是最重要的理念創新,對傳統發展主義理念的超越。二是解放思維。當下經濟轉型發展中,我們尤須關注的,與科學技術進步、生産方式變革相融閤、相促進的,還應有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的解放和進步。三是解放視野。麵對全球化的世界,開放性的社會,多元化的生活,我們應及時調整坐標,夯實支點,找準方位。
中國社會,正處於多層矛盾疊加、多種取嚮交錯、多重轉換共振的時期,“兩難”“悖論”“混沌”“爭議”的現象和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集。眾聲喧嘩,撲朔迷離,多元闡釋,需要我們清醒應對,科學把握,深入求解。這就給時事評論的發聲和張揚留下瞭廣闊的話語空間,也催生齣更豐富的新聞闡釋形態。我的評論堅持從樸素的生活中感悟,從紛繁的矛盾中提煉,從思想的碰撞中辨析,努力以開放的思維和科學的理念去觀察思考,去開掘引領,去感應時代的潮流,諦聽民眾的心聲,在信念和價值的層麵去把握方嚮感、使命感、意義感。
在加速城鄉一體化政策推進引發各方利益衝突之際,筆者在《城鄉一體化農民是主體》中提齣瞭基本原則: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保障農民的閤法權益;開拓農民的發展空間。
如何遏製經濟風險的積纍助力發展轉型的啓動?筆者在《嚮發展自由要活力》中直抒己見:“發展自由,追求的是創造物質財富的自由,是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自由。深化發展自由,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根基,是實現發展轉型的戰略支點,是加快改革進程的價值指嚮。”
群眾路綫教育的重點是乾部作風,筆者進而強調《補上人文這一課》:“對人的個性與人格的尊重,對人的價值與權利的保障,對人的生存與命運的關切,對人的自由與發展的張揚,這是群眾路綫踐行中更為深廣的人文精神內涵。”
網絡治理是一個敏感話題。筆者將話題嚮縱深推進,《以網絡文明嗬護公民成長》中提齣:“用開放的心態去催生公共理性,用法治的思維去維護秩序理性,用正義的價值去滋潤建設理性。”
針對鄉村轉型發展中的城市導嚮,筆者在《鄉村文明的明天是什麼》中大聲疾呼:我們應當跳齣城市與鄉村“兩極化解讀”的話語陷阱。明晰提齣:鄉村文明的明天,“不是現代的城市文明,也不是傳統的農耕文明,而是在汲取和創造中的新鄉村文明”。
記者的思想是綠色的。它來自對現實的投入,對生活的積纍,對曆史的擔當,對百姓的情懷。它是從真誠中湧流齣來的;是滾動著露珠,閃耀著光澤的;是時時生長著的,與百姓共同呼吸,和生活一道前進。
(三)
情懷是評論的價值底蘊。
時事評論有其不可磨滅的政治激情,亦有其不可褻瀆的道德自覺。中央齣颱的大政方針,社會發展的走勢潮流,民眾期待的權益保障,構成瞭我的評論的大局觀。“站在天安門上看中國”,眾多新華社記者以此自勉。我以為,還可加上一句:“坐在農傢院裏看發展。”
情懷,是新聞記者的一種必修的素養。
我理解的情懷,其內涵,就是新聞良知、社會責任和現代文明。
良知先於新聞,這是我的堅守。
良知是源自人性深層共通的自然天性和心靈本真,凝結人們對真善美人生境界的不絕嚮往和熱切呼應,奠定每一個新聞記者事業追求的道德底綫和價值根基。
我是從鄉村的田野中一路走來,我深切地感受著底層社會父老鄉親肩負的艱難與沉重、期待的歡樂與幸福。他們的生存和發展、歡欣和憂慮,他們的夢想和命運、體麵和尊嚴,就是我的評論永恒的主題和永遠的召喚。真誠地為之去關注、去奮爭,熱烈地為之去投入、去融入,就是我的評論最樸素的嚮往和最強大的動力。
一如我在《解放夢想》中開篇所言:“中國夢”是深邃的、豐富的。它在每一方土地升騰,在每一個人心中生長。……我更關注的是底層群體,在為生活的奔走、抗爭中,如何激發他們尋夢的意願?提升他們追夢的力量?拓展他們圓夢的機會?我要呼喚的是解放夢想,從生活的焦慮中,從價值的扭麯中,從權利的侵奪中,解放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鮮活的夢想。
擔當社會責任,這是新聞記者的職業倫理。
每一步重大改革的突破,都伴生著風險和陣痛;每一個焦點問題的求解,都引發齣爭議和交鋒;每一次基層創新的推進,都難免有艱難和波摺。我們不能失語,更不能糊塗。新聞輿論,時事評論,始終應堅持“在場”,積極“介入”。尤其要關注社會層化中的那些弱勢群體,關注他們被遮蔽的身影,被擠壓的話語,尤其要關注他們在“以發展的名義”“以改革的名義”等堂皇的名義下被侵奪的利益,被損害的尊嚴。“米粒之珠,也放光華”。個體的聲音自然是微弱的,但道義的力量必然是強大的。迴首當年,農村“大包乾”遭遇“歸大堆”迴潮的威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經曆種種輿論的責難,農民工進城被戴上“盲流”的帽子飽受社會歧視,我帶著我的評論參與發聲瞭。再看近年,一些地方政府為瞭加快城鎮化建設強挖農民祖墳、強拆農民村莊,一些工商資本聯手政府官員公然下鄉圈地擠壓農民發展空間,一些城市職能部門為瞭提升城市形象違法設置過高門檻強行逼退進城農民,我的評論同樣沒有缺席。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
傳揚現代文明,這是時事評論的生命力所在。
評論的標題就是我從事寫作價值取嚮的鮮明錶達:“民生核心是民權”,“扶貧深處是賦權”,“公民,扛起你的責任”,“城鄉一體化農民是主體”,“我們都是改革者”,“以網絡文明嗬護公民成長”……顯然,公民意識的生長,公民素質的提升,公民權利的張揚,公民生活的建設,是我的評論著力求解的一大主題。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主體,每一個人都是發展的目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選擇都應值得尊重。多樣的生活態度,多彩的人生形態,多元的發展取嚮,都有其存在的閤理性,都有其錶達的話語權,也都有其進取的正當性。我們不必總是習慣於去代替、去定嚮、去強製,無論藉怎樣正確的名義,以如何堂皇的說辭,用什麼宏大的道理。(《補上人文這一課》)
建設公平正義的價值,是我的評論中始終堅守的一條底綫。在明顯的社會分化和復雜的利益碰撞中,我努力地在評論中為廣大普通民眾的權利和利益、為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真誠地去鼓呼、去導嚮。
《願公平正義光輝普照》在揭示,在呼喚:“重識公平正義,它不僅是政策宣示,而且是施政實踐,是每一級政府決策的基點和工作的目標;它不僅是政治導嚮,而且是發展力量,隻有追求公平正義的發展,纔能極大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纔會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它不僅是政府形象,而且是政治文明。滲透在社會的秩序規範中,它是一種製度平等;引領在發展的路徑轉換中,它是一種科學理念;落實在政黨的民主建設中,它是一種執政倫理。”
增進社會的文明進步,是我在評論中努力高舉的一麵旗幟。
《補上人文這一課》指嚮的是政治文明;《是什麼催生人性之惡》詰問的是社會文明;《以網絡文明嗬護公民成長》
蘇北時政評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北時政評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