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63家跨国企业CEO培训师约翰·伊佐博士道出职场影响力真相:领导地位并不需要官方批准,干等着领导位置分配给你,相反,越能挺身而出影响别人,就越有可能得到机会;即刻行动,不需要一个完美的计划才动身;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包括你自己,而不是你可以怪罪的东西;直言发声,不要怪罪或抱怨;当改变发生时,请给所有成员决策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有价值在的,并乐于挺身而出……一同打造影响力!
【美】约翰·伊佐博士CEO、培训家、演讲家、作家。每年在全球各地举办上百所讲座,激励人们成为领袖。他帮助六百多家公司创造了可持续的企业文化,包括西捷航空、蒂姆·霍顿斯、研科公司、IBM、沃尔玛和高乐氏。被CNN、CBC、《华尔街日报》竞相报道。
创译天下 译作有美剧《纸牌屋》《老友记》院线电影《功夫熊猫》及各类畅销书。
黄睿睿 创译天下成员,参与翻译《电影摄影艺术》《新酷儿电影》《奇妙数学史》《人类宇宙》《日进一步:提高效率的简单方法》等书籍。
序·3
前言·4
第一章 五排责任圈·6
第二章 不关我事,不是我错·19
第三章 我是唯一一个这么想的人·29
第四章 只有天真的人才能改变世界·38
第五章 百分百责任/零借口·49
第六章 做点什么……什么都行·60
第七章 总是从你所在的地方开始·70
第八章 领导不是一个职位·81
第九章 挺身而出声·91
第十章 我够格挺身而出吗?·100
第十一章 创造一种挺身而出的文化·112
第十二章 个人永远重要·128
为了改变现状而挺身而出·135
本书的重要主题·136
鸣谢·138
限制总是有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不管它们而去做。
1998年,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银行,西诺乌斯银行,被《财富》杂志选为美国最佳雇主。每一年,《财富》都会评选出一百家最佳雇主,在几千家竞争者中被选上是非常荣幸的事情。由于我完全没听说过这家银行,我决定对这家“美国最佳雇主”做一些调查。我发现这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银行,在美国南部蓬勃发展,这家银行拥有令人艳羡的两位数的利润增长,在许多大银行主导的市场中击败了他们。不消多说,这激起了我的兴趣。
三个月后,我坐在那家银行当时的CEO,吉米·布兰查德的办公室里,当时他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CEO了。我问他银行被选为美国最佳雇主的秘诀,他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原因:“这是爱的力量。我们能够成功,因为我们爱彼此,我们爱我们的客户。当银行的某一部分哭泣的时候,整个银行都会和他们一起哭。我们爱自己的客户,也爱彼此;就是这么简单。”然后他允许我随意和银行以及子公司里的其他人聊天。
在之后的几天中,我听到了许许多多关于爱的说法,但我还一直听到人们说起一个所谓100/0的概念。最后,我向一家分行的雇员提问:“什么是100/0?”她说,“100的意思是100%的责任。你永远不能说‘如果CEO完成他的工作,这里就是一家伟大的银行’、‘如果不是其他部门我就能赶上最后期限了’、‘我的老板更温柔一点的话我就能过得更好了’或是‘关怀客户不是我的工作’。”她说所有的雇员都必须为自己和银行的成功承担100%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银行变得伟大,让客户觉得愉快。至于那个0……”她说,“这代表着零借口。失败总是有很多借口,但最终,你只能利用现有条件来努力,所以你没有借口可以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之后某一天的一个会议上,我向吉米·布兰查德提问,如果银行的秘诀是“爱的力量”,那么“100/0”是什么?他回答说:“哦,我觉得那是严厉的爱。”
在离开银行之后,我突然想到,无论是对于一家公司,一个人,甚至整个世界来说,这两个数字是有翻天覆地之能的!当我们承担起100%的责任并且不给自己留下任何不能或不应行动起来改变现状的借口时,一切都会改变。
我数不清我遇到过多少次人们将这俩数字倒了过来,世界上有很多0/100的人。他们似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为自己无法改变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人们喜欢这样说:如果她能变得不一样,我的婚姻就会变得更好;现在士气低落,我希望经理能够做些事情改变,但在他行动之前我不会做任何行动;我的餐馆情况不太好,但我们的市口不好,而店面也很旧了;如果公司花点钱,生意就能回升。其中的关键是:这不是我的错,我什么也做不了是有一长串原因的。
0/100的思维是我们社会中的一种病,零借口似乎有点极端,但其中关键是,挺身而出的阻力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而是永远存在。当我们关注于这些阻力而非我们在这些阻力下能够做些什么时,我们就会像受害者那样行事。不要误会,如果你被人认为是那些总是找得出失败理由的人,那你的职业生涯发展会非常受限。
当我为本书采访很多位CEO和高级总裁时,他们告诉我说,那些总是为失败找借口的人让他们生气不已。唐·劳丝,高乐氏公司的CEO总结了我采访过的许多总裁们的感受:“让我生气的是人们将失败合理化,公司中对于失败合理化的行为是一种真正的病。”
这个书名,直击痛点!“抢先成功”这四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效率和先机的渴望。我一直认为,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速度和策略是制胜的关键。《挺身而出:抢先成功的31种方法》,听起来就像是一本秘籍,能够指导我如何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第一个抓住机会,并且占据有利地位。我非常好奇,书中提到的“31种方法”是否涵盖了从个人成长到职业发展,再到商业运作等多个层面?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那些能够帮助我快速做出决策、精准判断趋势,并且能够有效执行计划的实用技巧。我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挺身而出”,才能够带来“抢先成功”?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还是能够预见未来的洞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全新的视角,帮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并且提供一些能够让我保持领先地位的策略。我想要找到那些能够加速我实现目标,并且让我能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的方法,让我在任何领域都能做到“抢先一步”。
评分读到《挺身而出:抢先成功的31种方法》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是一本充满行动力和智慧的书。我常常觉得,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不敢去做,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关键——“挺身而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系列清晰、可操作的步骤,让我知道在面对机会时,如何才能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且抓住它。“抢先成功”的理念也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这意味着我不仅要行动,还要比别人更快、更聪明地行动。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识别机会、评估风险,以及制定有效行动计划的内容。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学到一些如何克服内心障碍,建立自信,并且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决断的技巧。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让我能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创造者。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够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且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为那个敢于“挺身而出”,并且能够“抢先成功”的人。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从小到大,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习惯于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太会主动去争取什么。但最近,我越来越感觉到,一味地被动等待,真的会错失很多宝贵的机会。所以,《挺身而出:抢先成功的31种方法》这本书,就像是一声召唤,告诉我该是时候改变了。《挺身而出》这个词,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自我突破的渴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非常具体的、可以立即尝试的方法,帮助我一点点克服内心的胆怯和不自信。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提升沟通能力、建立自信心,并且能够让我更勇敢地表达自己需求和想法的章节。我想知道,如何才能在不显得冒犯或自大的前提下,有效地“挺身而出”?这本书能不能教我一些巧妙的策略,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展现出自己的价值?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指导,更是那些能够让我切实感受到改变的力量,让我愿意并且能够去尝试那些之前不敢做的事情。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犹豫,更勇敢地去拥抱属于自己的成功。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职场中更进一步,感觉自己总是缺乏那么一点“主动性”,很多机会似乎就那样悄悄溜走了。所以,当看到《挺身而出:抢先成功的31种方法》这个书名时,我眼前一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揭示那些“抢先成功”的奥秘。我很好奇,书中提到的“31种方法”究竟包含哪些方面?是关于如何精准地自我推销,还是如何巧妙地拓展人脉?又或者是关于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个人品牌?我特别希望能够学到一些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技巧,比如如何在重要会议上发表有见地的观点,如何主动承担更有挑战性的项目,以及如何在新环境中快速建立信任和影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识别那些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成功要素,并且提供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行动指南。我想要了解那些成功人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保持领先,并且不断创造机会的。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就在于它能否提供一套实用的“行动地图”,让我们知道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挺身而出”,从而获得应有的成功。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抓人了,光是“挺身而出”这四个字就充满了力量感和行动的冲动。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我需要一些改变,我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打破现状”的心情。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乏那种关键时刻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或者说是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一些清晰的指引,一些能够让我从迷茫和犹豫中走出来的具体策略。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克服内心恐惧、建立自信的章节,以及那些能够让我更好地识别和抓住机会的技巧。毕竟,成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去“挺身而出”。我对书中的“31种方法”充满了期待,希望它们不是泛泛而谈的空话,而是真正能够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可以被我这个普通人轻松吸收和运用的智慧。我渴望找到那些能够让我的人生发生积极转变的“开关”,让我不再原地踏步,而是能够更勇敢、更坚定地走向我想要的生活。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带来了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希望它的内容能够延续并强化这种积极的能量,让我读完之后,能够立刻感受到一种想要改变和行动的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