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和社會科學愛好者,歡迎大傢閱讀《怪誕行為學》。
很久以前我在醫院的燒傷科住院時,就敏感地覺察到人們的行為和決策經常偏離理性,遠非完美。多年來,我一直試圖弄清大傢都會犯的這些愚昧、蠢笨、奇怪、可笑,有時甚至是危險的錯誤,希望弄清這些非理性行為的來龍去脈,以便重新學習、提高決策能力。
我對非理性行為,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際應用,都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把我引入瞭新興的行為經濟學領域。我認識到這些怪癖理所當然都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元素。我在實驗中,麵對一係列的人性弱點,經常會提齣這些問題:為什麼免費的東西會讓我們過度興奮?情緒在我們的決策過程中起到什麼作用?拖遝惡習如何作弄著我們?我們那些怪異的社會規範有什麼作用?為什麼有些信念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但人們還死死地抓住不放?試圖解答這些問題,給我帶來長時間的無窮樂趣;不斷地求索鑽研,給我帶來新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改變瞭我的職業和人生。
我和同事們進行的實驗揭示瞭為什麼我們的實驗對象(人人都是如此,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不能正確地推理判斷。努力搞清楚人們非理性行為方式的産生原因,使我感到愜意;能與那些當斷難斷、猶豫不決的人分享研究成果,我感到非常開心。
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我在試圖推廣我們的理念、實驗和成果的過程中,總是遇到很多障礙。例如,我在一個會議上剛剛發完言準備離開時,某位老兄(我姑且把他稱作“邏輯先生”,此人集我過去幾年辯論對象的種種特點於一身)伸手硬攔住瞭我。
“你發言所列舉的實驗中那些有關非理性行為的例子,盡管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我喜歡聽。”他一邊說,一邊遞上瞭名片,“你講得很有意思,作為雞尾酒會的談資是再好不過瞭。”他停頓瞭一下,接著說:“但是,你不瞭解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是如何運作的。大傢都很清楚,在麵臨重要的決策時,你說的那些非理性現象都會消失,因為事關重大,人們會對各種選擇仔細權衡,然後纔會采取行動。股票市場當然更是如此,它的每一個決策都利益攸關,所有的那些非理性因素都會被排除,取而代之的是理性。”
持這種觀點的絕不僅限於那些理性經濟學理論的精英—芝加哥學派的經濟學傢。在沒有專門學習過經濟學的人中,持這種觀點(我冒昧地稱之為宗教激進信條)的比例之高,令我莫名驚詫。不知道為什麼,傳統經濟學的基本觀點(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給我們的世界觀打上瞭如此深刻的烙印,以緻各行各業的人幾乎都把這一觀點奉為基本的自然法則。在股票市場中,理性人與經濟學原理簡直被視為最佳拍檔,就像好萊塢的弗雷德·阿斯泰爾與金吉·羅傑絲那般配閤默契。
每當遇到這種批評,我總是試圖深入探究為什麼隻要麵對股市中的決策,人們對理性的這種信念就會馬上浮齣水麵。我的辯論對手總會耐心地企圖說服我采取和他相同的思維方式。“你難道不懂得”,“邏輯先生”會說,“一旦涉及那麼多錢,人們就會特彆認真地考慮各種選擇,竭盡全力去追求投資迴報最大化。”
我總是反駁說:“竭盡全力追求,與最終能不能做齣最好的決策是兩迴事兒。就說那些個體投資者吧,他們把所有的錢都投到自己所在公司的股票上,而不去做多元化投資,到頭來,還不是把一大部分傢當都賠進去瞭?還有些人,轉眼就60歲瞭,卻不參加401(k)養老保險計劃,他們這是在白白扔掉馬上到手的錢!因為用不瞭幾天,他們不但能把自己的錢提齣來,還可以拿迴公司為他配套投保的那一部分。”
“好吧。”他不情願地錶示同意,“不錯,個體投資者有時會犯錯誤,但職業投資人不同,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瞭他們的行為一定是理性的,因為他們管理著巨額資金,還因為隻有最大化的投資迴報纔能給他們帶來更高的薪酬。最重要的是,他們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環境裏工作,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兢兢業業,以保證他們的一切決策都是規範和正確的。”
我眯起眼瞥瞭他一下,問道:“你真的是要嚮我證明,僅僅因為他們為自身的利益工作,職業投資人就永遠不會犯重大錯誤?”
“也不能說永遠。”“邏輯先生”平靜地迴答,“但是綜閤來看,他們的決策是規範的、正確的。某個人在這一方嚮上犯瞭個偶然性錯誤,另一個人又在相反方嚮上犯瞭個錯誤,負負得正,這些錯誤彼此抵消,就能使市場上的價格機製保持在理想狀態。”
談到這裏,我不得不承認,我的耐心已經消失殆盡。我問道:“你根據什麼認為這些人—即使是職業投資人,他們所犯的錯誤僅僅是偶然性的?想一下安然公司的例子。安然公司的審計人員陷入巨大的利益衝突之中,這種利益衝突最終導緻他們對公司裏的一切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者說緊閉雙眼、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連鼻子都塞起來,嗅也嗅不到瞭)。再看那些理財規劃師的奬金提成吧,客戶財運興隆時,他們賺瞭個盆滿鉢滿。但是,客戶都賠得一分不剩瞭,他們少拿一點兒瞭嗎?在這樣的環境裏,錯位的激勵機製加上利益衝突成瞭安然公司的多發病,那裏的人們極有可能對於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而這些錯誤不可能負負得正,彼此抵消。事實上,這些錯誤的最危險之處在於,它們根本不是什麼偶然的孤立事件,它們會日積月纍,越積越重,給整個經濟帶來滅頂之災。”
話到這裏,“邏輯先生”從他的思想武器庫裏拿齣瞭最後一個武器,提醒我注意套利投機的威力—它的非凡魔力能夠消除個體投資者的錯誤,使市場在整體上得以完全理性地運作。套利投機怎樣糾正市場偏差呢?如果市場在無“摩擦”的狀態下自由運作(即使大多數投資人是非理性的)也仍有一小部分特彆聰明而且理性的投資人,他們能夠利用其他人的錯誤獲利(例如,他們會把我們某些人低估的股票買進),在競爭過程中取得蛋糕的更大份額,進而為自己帶來巨大利益,同時把市場價位恢復到原本理性的水平上。“你的行為經濟學的觀念,錯就錯在沒有考慮套利投機這個因素。”“邏輯先生”得意揚揚地教導我。
可悲的是,套利投機這一概念無法用經驗加以證實,因為我們無法把股市分成兩種—一種由你我這樣既無齣眾能力,又無特彆地位的普通人運作;另一種由普通人和那些超級理性的投資人共同運作,這些剋拉剋·肯特一般的投資超人日復一日地拯救股市於危難之中,同時還要隱匿自己的超人身份。
我想說的是,我經常盡力說服我的辯論對手接受我的觀點,但事實很清楚,我說服不瞭他們,他們也說服不瞭我。當然,對我來說最睏難的還是與那些傳統經濟學傢辯論有關非理性的問題。一方麵,他們對我關於非理性的實驗數據根本不屑一顧;另一方麵,他們幾乎把理性當成上帝(如果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還不夠像上帝,我不知道有什麼能更像)來信奉,兩方麵的偏執如齣一轍。芝加哥學派兩位傑齣的經濟學傢史蒂文·列維特和約翰·李斯特就這一基本觀點做瞭非常簡潔的錶述,暗示行為經濟學在現實中充其量隻能起到某些補充作用:
行為經濟學麵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證明它在現實世界中的普遍適用性。幾乎在所有的案例中,行為經濟學最有利的實證證據都是在實驗室裏得到的。但人們有很多理由來懷疑這些來自實驗室的結果經不起真正的市場檢驗……例如,市場的競爭本質鼓勵個人主義行為,並依據此種傾嚮在參與者中擇優選取。因此與實驗室行為相比,在日常市場運作中,市場力量與經驗相結閤使這些行為學特性顯得並不那麼重要。
麵對這種迴應,我經常感到迷惑不解,為什麼這麼多聰明人竟然堅信一旦麵臨金錢方麵的重要決策,非理性就會不翼而飛?為什麼他們想當然地斷定製度、競爭,還有市場機製就能使人們免於犯錯誤?如果競爭足以戰勝非理性,它是否也能消除運動場上的騷亂,或者職業運動員的非理性自我毀滅行為?在金錢與競爭同時存在的情況下,人們就會變得更理性,這是怎麼一迴事呢?那些理性捍衛者相信我們的大腦裏存在不同機製,有的負責小事,有的負責大事,諸如此類,以此類推,還有一個機製專門負責股市嗎?抑或有的人就是刻骨銘心地堅信,“無形之手”與市場智慧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證人們采取最理性的行動?
作為社會科學工作者,我無法確定到底哪個模式(傳統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或者什麼其他模式)能最好地描述人類的市場行為,我希望我們能夠設計一整套實驗來把它搞得一清二楚。不幸的是,我們對股票市場根本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實驗,而人們對市場理性都深信不疑,這一直令我睏惑不解。我不明白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在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金融製度、法律製度,以及方針政策。
正當我獨自冥思苦想這些問題時,發生瞭一件大事。
《怪誕行為學》齣版後不久,2008年年初,金融風暴呼嘯而至,金融市場土崩瓦解,就像科幻電影裏麵的某個場麵。當時備受崇拜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2008年10月對美國國會說,他感到“震驚”!市場居然沒有如預期那樣運行,或者說沒有像預期那樣自動進行自我糾正。他說他犯瞭一個錯誤,他原以為企業團體為瞭自身利益(尤其是銀行等企業為瞭自身利益)一定會順理成章地保護它們自己的股東。
格林斯潘曾經不遺餘力地鼓吹取消管製,堅信應該讓市場力量自行其是。現在,這樣一位人物竟然公開承認他對於市場理性的這一信念是錯誤的,這纔令人感到震驚。我從來不曾想象這樣的話會齣自格林斯潘之口。除瞭感到自己幸虧是正確的,我還覺得格林斯潘認錯是嚮前邁齣瞭重要的一步。就像人們常說的,承認錯誤是改正錯誤的第一步。
盡管如此,付齣喪失傢園、丟掉工作的可怕代價,纔讓我們認識到自己並不像格林斯潘和其他傳統經濟學傢所說的那麼理性,這樣的學費過於高昂。我們的教訓是,單純依賴傳統經濟學作為指導原則建立市場和製度,實際上可能很危險。慘痛的事實非常明確地錶明,我們所犯的錯誤絕非偶然,它們是人類行為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更糟糕的是,我們這些失誤在市場中可能聚集起來,積重難返,最終引發像火山爆發那樣可怕的局麵,而大傢還不明白是怎麼迴事。(哈佛經濟學傢艾爾·羅特—我所認識的最聰明的人之一,對此概括說:“從理論上說,理論與實踐沒有不同,但是到瞭實踐中,二者卻有天壤之彆。”)
在格林斯潘去美國國會做證的幾天以後,《紐約時報》專欄作傢戴維·布魯剋斯寫道,格林斯潘承認錯誤 “意味著會齣現一個由行為經濟學傢等學者組成的學派,這些嶄露頭角的人能把新穎、精妙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引入公共政策領域。為什麼很多人冒著巨大風險卻又渾然不覺?這些人對此種現象的解釋起碼聽起來不無道理”。
刹那間,人們似乎開始明白瞭,對於雞毛蒜皮的小錯誤進行實驗研究,絕不僅僅是為晚會餐桌提供談資趣聞。我的罪惡感消失瞭,覺得心中輕鬆起來。
對於整個經濟形勢而言,眼下這段時間令人沮喪,對於我們每個人自身也是如此。另一方麵,格林斯潘的轉變給行為經濟學,也給希望反思和改正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的人創造瞭機會。危機帶來機遇,這一悲劇也可能使我們最終接受新的觀念,而且我希望,可以推動我們開始重建觀念。
在博客與電子郵件充斥的時代,寫書絕對是一種享受,我不斷從讀者那裏得到反饋,使我能夠有機會對人類行為的各個方麵不斷學習、重新考慮、進行反思。我還有幸與讀者進行一些有趣的討論,比如,行為經濟學與金融市場的關聯、金融市場的問題齣在哪裏,以及交談過程中隨時提到的有關日常生活中非理性的其他題目。
我在本書的後麵(《怪誕行為學》第一版的內容之後)添加瞭對本書某些篇章的一些反思及有關逸事,還有我對當下金融市場形勢的看法—把我們拖進這一泥潭的是什麼?如何從行為經濟學角度理解它?我們怎樣做纔能走齣這一睏境?
不過,我們還是言歸正傳,先來探討非理性行為吧。
初讀這本書,就被其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案例所吸引。它沒有像許多心理學書籍那樣,上來就用一堆專業術語壓倒讀者,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互惠原則”的分析,它解釋瞭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拒絕彆人的請求,為什麼一旦接受瞭彆人的小恩小惠,就覺得有義務迴報。這個原則在我的人際交往中,得到瞭太多的驗證。還有關於“社會認同”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到瞭群體力量的強大。在信息龐雜的現代社會,我們多麼容易因為看到彆人都在做,就覺得那一定是正確的。這本書,讓我對這些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産生瞭前所未有的好奇和審視。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冷漠的觀察者,而是讓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行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從而在各種社會互動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洞察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怪誕”的,更是關於“如何理解不怪誕”的,它讓你看到,那些所謂的“怪誕”行為,其實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力,隻是我們過去沒有意識到而已。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動,遠不止是“怪誕”二字所能概括的。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充滿奇聞異事,講述人們如何做齣種種令人費解的選擇的書。然而,當我翻開扉頁,便立刻被作者層層剝開的心理學洞察所吸引。他不僅僅是羅列現象,而是深入到我們大腦的運作機製,解釋瞭為什麼在看似理性的決策背後,常常隱藏著各種非理性的“偏差”。例如,書中對於“沉沒成本謬誤”的探討,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過去的決定,那些因為已經付齣瞭太多而不敢放手的執著,原來隻是大腦的一種慣性思維。再比如,關於“錨定效應”的實驗,更是讓我驚嘆於一個簡單的數字信息,是如何輕而易舉地影響我們對價格的判斷,甚至是價值的認知。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種廣告、促銷信息,發現它們無處不在地利用著這些心理學原理,巧妙地引導著我們的消費行為。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沒有居高臨下地評判,而是以一種溫和且充滿好奇的態度,邀請讀者一同探索人類行為的奧秘。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自我對話,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的思考模式,去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為何會做齣某些選擇。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變得不怪誕”的書,而是讓你理解“何以為怪誕”的書,從而獲得一種更清醒的自我認知,以及對他人更深刻的同情與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認知雷達”好像被大大升級瞭。原本以為自己對市場營銷、個人選擇這些東西已經有瞭相當的瞭解,但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許多我從未觸及的角落。它不僅僅是講瞭一些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些實驗背後隱藏的普適性原理,而這些原理,幾乎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書中關於“損失厭惡”的分析,讓我徹底明白瞭為什麼人們寜願承擔更高的風險去避免可能的損失,而不是去追求同等的迴報。這種心理在投資、健康、甚至人際關係中都錶現得淋灕盡緻。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在做選擇時,是不是常常因為害怕失去而錯失瞭更好的機會。還有關於“從眾效應”的討論,更是讓人不寒而栗。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不是在不經意間,就已經成為瞭群體思維的俘虜?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深刻的洞見,它教會你如何去識彆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驅動力。它就像一本“人類行為的秘密武器手冊”,讓你在麵對各種營銷陷阱、社會壓力時,能夠更加從容,不被輕易裹挾。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自主的決定,實際上是被精心設計的環境所左右。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將那些看似晦澀的心理學概念,用最生動、最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例子一一呈現。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章節時,不禁會心一笑,因為我發現自己曾經無數次地犯過書中所描述的那些“錯誤”。例如,關於“對比效應”的講解,讓我一下子明白瞭為什麼我們在購買一件高價商品後,會覺得旁邊一件價格稍微低一點的商品顯得如此“劃算”。這種心理在購物、談判,甚至約會中都無不適用。作者以一種幽默又不失嚴謹的筆觸,讓我們看到人類思維的“漏洞”和“捷徑”。更讓我著迷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鼓勵你去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它們對我們個人和社會可能産生的影響。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身邊發生的各種“怪事”,比如為什麼人們會排隊購買並不特彆齣眾的産品,為什麼某些新聞事件會引起如此大的公眾反應。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集體行為中的種種不閤理之處,同時也激發瞭我們去尋找更優的決策方式。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但它蘊含的智慧,卻足以顛覆你對人類行為的認知,讓你在生活的洪流中,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目。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玩一場“解謎遊戲”,隻不過謎題是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周圍的人。作者以一種極其巧妙的方式,將各種心理學理論融入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中,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啊哈!”、“原來如此!”。例如,書中關於“宜傢效應”的解釋,讓我瞬間理解瞭為什麼自己會對那些自己親手組裝過的傢具産生特彆的感情。這種投入感和成就感,竟然可以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再比如,關於“光環效應”的描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一個人的某個優點,是如何輕易地掩蓋掉他其他的缺點。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並非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理性,我們的大腦會用各種“捷徑”來簡化決策過程,而這些捷徑,也正是我們行為“怪誕”的根源。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一種更客觀、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不可思議”,都變得可以理解,而這份理解,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這本書值得看,買一本留著備用
評分讀書小組組員買的書 感覺很不錯
評分high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哈哈
評分書很快很精緻,快遞速度,不錯!
評分正版!
評分挺有意思的一本書,買來填書庫。
評分好書,就是翻譯的太拗口。提高翻譯質量不是一個口號!
評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書,大傢都可以看瞭,嗯轉瞭
評分老羅推薦的書,為以後做生意做些鋪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