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的编写充分参考、吸收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创造理念与知识。在构思本书的框架时,以培育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为目的,根据教学实践需求来编写章节,在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概述、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形象型创新思维、逻辑型创新思维、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组合型创新方法、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在兼顾创新原理与创新方法的同时,注重原理与方法的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理论突出基础知识原理,训练突出案例、解题和师生互动环节,形成了“案例先导、理论打夯、方法拓展、实训强化”的鲜明特色。结合创新案例的示范效应,通过创新原理基本训练、方法拓展训练层次实训体系,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
内容简介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以培育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为目的,注重原理与方法的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力图形成“案例先导、理论打夯、方法拓展、实训强化”的鲜明特色。
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概述、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形象型创新思维、逻辑型创新思维、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组合型创新方法、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不仅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创新类教材,也可作为各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创新培训等参考书。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概述 1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2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3
二、创新思维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特征 4
一、对传统的突破性 4
二、思路上的新颖性 6
三、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7
四、视角上的灵活性 8
五、内容上的综合性 10
六、强烈的目标指向性 10
七、对象的潜在性 11
八、创造活动的风险性 11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作用 11
一、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12
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3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过程 14
一、准备阶段 15
二、酝酿阶段 15
三、豁朗阶段 15
四、验证阶段 15
复习思考题 20
训练与活动 21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 23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学基础 24
一、人脑构造 24
二、左右脑与创造性思维 26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障碍及其突破方式 27
一、思维障碍的含义 27
二、常见的思维障碍 28
三、思维障碍的突破方式 36
扩展训练 43
复习思考题 45
案例讨论 45
训练与活动 46
第三章 形象型创新思维 47
第一节 形象思维 47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47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 50
三、形象思维的训练 51
第二节 联想思维 52
一、联想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52
二、联想思维的特点 54
三、联想思维的训练 54
第三节 直觉思维 55
一、直觉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55
二、直觉思维的特点 56
三、直觉思维的训练 57
第四节 灵感思维 59
一、灵感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59
二、灵感思维的特点 62
三、灵感思维的训练 64
第五节 立体思维 66
一、立体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66
二、立体思维的特点 67
三、立体思维的训练 69
第六节 转换思维 73
一、转换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73
二、转换思维的特点 76
三、转换思维的训练 77
复习思考题 79
案例讨论 79
第四章 逻辑型创新思维 83
第一节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83
一、逻辑思维的含义和内涵 83
二、发散思维 85
三、收敛思维 90
第二节 逆向思维 93
一、逆向思维的定义 93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94
三、逆向思维法的类型 94
四、逆向思维的优势 95
五、逆向思维的形式 96
六、逆向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97
七、逆向思维法的案例分析 97
第三节 系统思维 99
一、系统思维的定义 99
二、系统思维的特征 100
三、系统思维的方法 105
四、系统思维的作用 106
五、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步骤 107
六、系统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108
第四节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109
一、线性思维 109
二、非线性思维 111
三、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关系 113
复习思考题 114
训练与活动 114
第五章 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 117
第一节 奥氏智力激励法 118
一、智力激励法的含义 118
二、智力激励法的应用原则 119
三、智力激励法的运用要点 120
第二节 改进型智力激励法 125
一、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125
二、卡片式智力激励法 127
三、反奥式激励法——三菱式智力激励法 129
四、KJ法 130
第三节 函询智力激励法 133
一、函询智力激励法的含义 133
二、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33
复习思考题 135
案例讨论 136
训练与活动 141
第六章 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 143
第一节 类比创造法 144
一、类比法的定义 144
二、类比法的原理 144
三、类比法的基本方法 145
四、类比法的应用 154
五、类比法的案例 157
第二节 移植创造法 158
一、移植法的定义 158
二、移植法的原理 159
三、移植法的基本方法 159
四、移植法的应用 162
五、移植法的案例 163
第三节 归纳创造法 166
一、归纳法的定义 166
二、归纳法的原理 166
三、归纳法的基本方法 168
四、归纳法的应用 177
五、归纳法的案例 179
第四节 演绎创造法 180
一、演绎法的定义 180
二、演绎法的原理 180
三、演绎法的基本方法 181
四、演绎法的应用 183
五、演绎法的案例 184
复习思考题 185
案例讨论 185
训练与活动 187
第七章 组合型创新方法 189
第一节 组合及其训练 189
一、关于组合 190
二、组合的类型 195
第二节 形态分析法 203
一、形态分析法概述 204
二、形态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204
三、形态分析法的运用要点 206
四、形态分析法的案例 207
五、形态分析法远程训练 209
第三节 信息交合法 210
一、信息交合法的概念 210
二、信息交合原理 212
三、信息交合法的三原则 213
四、信息交合法的实施步骤 214
五、信息交合法的案例 215
第四节 组合类其他创新方法 217
一、焦点法 217
二、二元坐标法 220
三、一对关联法 224
四、格子分析法 225
五、列表法 226
复习思考题 226
案例讨论 226
训练与活动 227
第八章 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 231
第一节 等价交换法 231
一、市川教授与等价交换法 231
二、等价交换法的基本原理 232
三、等价交换法的操作步骤 233
四、等价交换法的应用 234
第二节 物场分析法 236
一、物场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36
二、物场分析的操作步骤 237
三、物场分析法的应用 238
第三节 价值分析法 241
一、价值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1
二、价值分析的实施步骤 243
三、价值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工程在优化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247
复习思考题 250
案例讨论 250
训练与活动 252
第九章 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 253
第一节 TRIZ理论概述 253
一、TRIZ的含义 253
二、理论核心 255
三、核心思想 256
四、基本概念 256
第二节 TRIZ理论的分析工具 266
一、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267
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268
三、科学效应和现象 268
四、TRIZ理论常用分析工具及应用实例 268
第三节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271
一、TRIZ理论的基本哲理 271
二、39个工程参数的意义 272
三、物质—场分析标准解 275
四、技术冲突解决原理 275
五、物理冲突解决原理 275
六、常规问题与发明问题标准解法 275
七、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276
八、产品进化理论 276
九、TRIZ理论的特点和优势 277
第四节 TRIZ理论应用案例 277
一、TRIZ理论应用 277
二、TRIZ理论的应用案例 280
复习思考题 282
案例讨论 282
训练与活动 284
第十章 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 285
第一节 创新方法的运用 285
一、创新方法的作用 285
二、创新方法运用技巧 286
三、创新方法的创新 287
第二节 创新方法的实践 288
一、实物创新 288
二、心态创新 292
三、制度创新 295
四、营销创新 300
五、对策创新 304
复习思考题 306
案例讨论 307
训练与活动 307
参考文献 309
精彩书摘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
【学习目标】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学基础。
掌握创造性思维障碍及其突破方式。
【引导案例】
苹果:创新的商业模式
2003年年初,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内,市值增加了一百倍,如果说这是一个企业史上的奇迹,估计没人会反对这一观点。苹果公司以发明、创新著称,并在计算机与消费电子集成产品的发展上处于领先水平。2003年苹果推出了iTunes。这是苹果历史上最具革命性创新的产品,也推动了苹果市值的快速飙升。iTunes是苹果终端的管理平台,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是通过iTunes来管理的。iTunes是苹果的创新枢纽。可以说,没有iTunes的出现,就没有iPhone和iPad这样革命性的产品出现。随着iTunes的出现,苹果公司得以进入音乐市场,它不仅仅是靠卖产品赚钱,还可以通过卖音乐赚钱。短短3年内,iPod+iTunes组合为苹果公司创收近100亿美元,几乎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iTunes受到了来自用户、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因为iTunes的存在,能够让更多人更方便地下载和整理音乐,从而大大促进了iPod的销售,并让iPod和其他音乐播放器区分开来,短时间之内占领了近90%的市场。那些唱片公司也欢迎iTunes的出现,在iTunes出现之前,唱片公司对于泛滥成灾的音乐盗版无能为力,iTunes让他们觉得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当然最高兴的是苹果公司,它通过卖iPod赚硬件的钱,再通过iTunes赚音乐的钱。
苹果公司的过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它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它把新技术和卓越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苹果真正的创新不是硬件层面的,而是让数字下载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利用iTunes+iPod的组合,苹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这种创新改变了两个行业——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从苹果公司的高成长奇迹来看,高成长的公司对于赶超或打败竞争对手并不感兴趣,技术创新也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创造与众不同的市场!
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基于产品的差异化定位等为苹果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苹果公司走出曾经的低谷,异军突起成为行业领头羊。在竞争激烈、创新不断的市场上,我们在讲述苹果公司成功故事的同时,也在思考“后代乔布斯时代”的苹果如何通过创新延续曾经的辉煌。
(资料来源:百度文库,https://wenku.baidu.com。)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学基础
一、人脑构造
人脑(见图2-1)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如能把大脑的活动转换成电能,相当于一只20瓦灯泡的功率。根据神经学家的部分测量,人脑的神经细胞回路比今天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多倍。每一秒钟,人的大脑中会进行10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人的大脑细胞数超过全世界人口总数两倍多,每天可处理8600万条信息,其记忆贮存的信息超过全世界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如此神奇的人脑具有怎样的结构呢?人脑的构造主要由脑干、小脑和前脑三部分组成。
前言/序言
前 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创业难的困扰,这与大学生的惯常性思维定式有直接关系。因为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创新实践和真正的企业家。要冲破惯常性思维定式的束缚,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铸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勇气和创业精神,就必须深入开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教育。为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编者编写了本书,以帮助大学生努力探索创业的新思维和新路径。
本书的编写充分参考、吸收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创造理念与知识。在构思本书的框架时,以培育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为目的,根据教学实践需求来编写章节,在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概述、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形象型创新思维、逻辑型创新思维、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组合型创新方法、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
本书在兼顾创新原理与创新方法的同时,注重原理与方法的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理论突出基础知识原理,训练突出案例、解题和师生互动环节,形成了“案例先导、理论打夯、方法拓展、实训强化”的鲜明特色。结合创新案例的示范效应,通过创新原理基本训练、方法拓展训练层次实训体系,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
本书由王亚东、赵亮、于海勇任主编,王亚东负责结构设计与撰写统筹;赵亮负责具体撰写任务布置与过程协调等工作。写作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由王亚东负责编写;第二章由李学东负责编写;第三章由王德林负责编写;第四章由于海勇负责编写;第五章由李奇志负责编写;第六章由姜玉新负责编写;第七章由刘万兆负责编写;第八章由宋伟负责编写;第九章由徐大勇负责编写;第十章由赵亮负责编写;邢军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由于编写时间紧迫且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思维的火花:解密创造力与创新引擎》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硬套”公式、催生灵感的僵化指南,而是一次关于“思维方式”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创新基因”的挖掘与唤醒。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惊人,传统模式面临颠覆,唯有不断涌现的创造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出思维的“舒适区”,打破认知的壁垒,学会如何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发现那些隐藏在平淡之下的可能性,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的创新方法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们将从“创造力的本质”出发,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揭示那些阻碍我们思维发散的“心理枷锁”。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创造力产生的心理机制,包括直觉、联想、顿悟等非线性思维过程,以及它们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并非强调天赋异禀,而是相信创造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学习、练习和特定环境培养的能力。因此,本书的重点在于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读者激活内在的创造潜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 在“创新方法论”的部分,我们将一一剖析当下最为流行且行之有效的创新工具与框架。这包括但不限于: 头脑风暴的精进与升华: 并非简单的“想到什么写什么”,而是学习如何构建更具建设性的头脑风暴环境,如何引导参与者进行深度挖掘、交叉碰撞,以及如何从海量想法中提炼出最具价值的种子。我们将探讨多种变体,如“反向头脑风暴”、“故事板头脑风暴”等,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 思维导图的策略性运用: 超越简单的信息罗列,我们将展示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问题分解、解决方案构思、风险评估以及团队协作。学会绘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思维导图,能有效地梳理复杂思路,促进信息共享,并成为创新过程中的强大辅助工具。 SCAMPER法则的深度解析: 这是一套经典且强大的创意发散技巧,我们将详细解释其每一项(Substitute, Combine, Adapt, Modify, Put to another use, Eliminate, Reverse)的应用场景与操作方法,并通过大量案例展示如何灵活运用SCAMPER法则对现有事物进行颠覆性改造,挖掘新的价值。 设计思维的实战指南: 作为一种以用户为中心、强调同理心、迭代和原型验证的创新方法,设计思维在产品、服务乃至社会问题的解决上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本书将深入讲解设计思维的五个关键阶段(Empathize, Define, Ideate, Prototype, Test),并提供可行的实践步骤和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的能力。 精益创业的创新逻辑: 借鉴精益创业的理念,我们将在本书中强调快速实验、持续学习和最小可行产品(MVP)的重要性。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快速验证想法,如何从市场反馈中学习并调整方向,将成为本书重点探讨的内容,以降低创新风险,提高成功率。 其他前沿创新模型: 除了上述经典方法,我们还将涉猎一些新兴的创新理论与模型,例如“蓝海战略”如何帮助企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如何在目标驱动下激发团队的创新活力,以及“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如何提供系统性的创新工具箱,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本书并非局限于理论的堆砌,而是以丰富的实际案例贯穿始终。我们将从商业、科技、艺术、社会公益等多个领域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案例,深入剖析其产生背景、所应用的创新方法、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成果。这些案例将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理论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落地,激发读者自身的联想与思考,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发。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1. 系统性与实用性并重: 我们不只介绍各种方法,更注重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思维体系。同时,所有方法都强调可操作性,读者可以立即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2. 打破思维藩篱,激发内在潜能: 本书的核心在于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让你学会“跳出盒子看问题”。通过各种练习和启发,帮助你识别并克服思维定势,释放被压抑的创造力。 3. 从“想到”到“做到”的桥梁: 很多关于创新的书籍止步于“灵感”,而本书则专注于如何将灵感转化为切实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我们提供详细的步骤和方法,指导你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想法,一步步走向最终的落地。 4. 适应多元化场景: 无论你是学生、职场人士、创业者,还是希望提升个人创造力以应对生活挑战的普通人,本书都能提供有价值的指导。书中涉及的创新方法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和问题。 5. 强调迭代与学习: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迭代和学习的过程。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并拥抱试错文化,从失败中学习,不断优化和改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创新。 目标读者: 渴望突破现状,寻求新思路的职场人士: 无论是需要改进产品、优化流程,还是开拓新市场,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强大的思维工具箱。 希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创业者: 学习如何发现市场空白,如何快速验证商业模式,如何构建具有颠覆性的产品或服务。 追求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的学生: 掌握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将为你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让你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具优势。 对个人成长和生活品质有更高追求的任何人: 创造力不仅仅是工作,更是解决生活中各种难题、发现生活乐趣的重要能力。本书将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具活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教育工作者与培训师: 为您的教学和培训内容提供全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帮助学生和学员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结语: 创造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本书就像一把开启你创造力宝库的钥匙,为你提供了一张通往创新世界的地图。它邀请你踏上一段充满发现与惊喜的思维之旅,学会如何驾驭“思维的火花”,点燃“创新的引擎”,在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成为那个能够创造不同,引领变革的人。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赋能,一场思维的革新。让我们一起,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用创新定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