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梦想着哈克贝利·芬的男孩
一个生病的神父
一个水手
一个失望的共产党员
一个年轻的犹太女孩
1937年秋,纳粹德国的阴影笼罩着一个半废弃的波罗的海港口小镇,五个人的命运,被一尊“政治上有危险的腐朽艺术”的雕像紧紧拴在了一起。而桑给巴尔,这个梦想中的彼岸,他们能否到达?
1937年的秋天,带着秘密政治任务的共产党干部格雷戈尔和一位犹太姑娘尤迪特(她因为纽伦堡种族法正在逃亡)相遇在波罗的海港口城市雷里克。在这个地方他们的命运与渔民克努岑、一位小男孩,还有神父赫兰德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神父想营救被纳粹列入“堕落的艺术”而要摧毁的木雕“读书的修道院学生”,他们能否完成这个任务并利用这个机会逃亡?五个人的命运将是如何无人知晓。
整个故事里充满着不知所起却无所不在的恐怖。书名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小说成名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句话也成了一句谚语。桑给巴尔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且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有美好未来的理想国。
阿尔弗雷德·安德施(Alfred Andersch,1914-1980)
战后德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战后几年中,安德施帮助建立了德国新的民族文学,而他著名的小说,即《桑给巴尔或_后一个理由》(英译本名为Flight to Afar)被翻译成多种主要语言,并成为国际畅销书。作为一名自成流派的大师,安德施“深受萨特影响,并为托马斯?曼所推崇”,更被世人尊为“自由的倡导者”。
书评四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断裂的,但这种断裂感似乎是作者刻意为之,反而构成了其独特的美学基调。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主题统一的短篇故事集,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连贯长篇。每个章节都像一颗打磨精致的宝石,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但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线索,有时需要读者自己去辨认和构建。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完一个视角清晰的小节后,立刻被拽入另一个完全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声音、他们的动机都截然不同,这使得对全局的把握变得异常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和探索欲。这种结构上的“破碎感”,非常契合书中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的探讨——当一个人的世界被不同的力量撕扯时,他自身的叙事结构自然也会随之崩塌。我喜欢这种挑战,因为它避免了叙事上的陈词滥调,迫使我必须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去参与到文本的意义建构中去。这不是一本“端茶倒水”就能读完的书,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像个侦探一样,从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中拼凑出宏大的图景。
评分书评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真是让人捉摸不透,时而像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地铺陈着主人公的日常琐事,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仿佛你就是那个站在一旁,静静观察着一切的过客。接着,笔锋一转,忽然间又像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风暴,情节急转直下,那些潜藏在平静之下的暗流瞬间涌现,将人卷入一场措手不及的情感漩涡。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湿热、粘稠,带着一丝腐朽气息的海岛感,即便是隔着纸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皮肤上冒出的细密汗珠。人物的塑造更是精妙,他们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的集合体,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带着沉重的历史回音和难以言说的个人宿命感。书中对于“等待”这一主题的探讨,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漫长、近乎绝望的期盼,如何一点点蚕食一个人的灵魂,将所有鲜活的色彩都褪去,只留下灰白色的执念。这本书需要耐心去品读,它不提供快速的娱乐,而是要求读者沉浸其中,去感受时间流逝的重量和人性的幽微。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是一种悠长的、难以言喻的怅惘,仿佛刚刚从一场漫长而真实的梦境中醒来,空气中还残留着异域的香料气息。
评分书评三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疏离”与“沉重”的奇特结合。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遥远得仿佛触不可及的地理空间,但又将人类最普遍的、最赤裸的情感直白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异常克制。那些预示着巨大灾难或情感爆发的时刻,往往不是通过喧哗的对白或激烈的动作来表现,而是通过环境的突然静默、一个角色微小的肢体语言,或者仅仅是一句极短、看似平淡的陈述来完成。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比任何直白的描绘都更具冲击力,它迫使读者必须自己去填补那些未说出口的恐惧和绝望。而且,书中的时间线处理得极为巧妙,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碎片不断地闪回交错,让你始终处于一种信息不足但又信息过载的迷茫状态中,这恰恰模拟了身处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无助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刚参加完一场冗长而肃穆的宗教仪式,心神俱疲,却又带着一种被洗礼后的空灵。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开心”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思考”很久的书,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我们如何用虚构的故事来维系生存的必要性。
评分书评二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华丽的文字盛宴,但同时也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作者的句式结构极其复杂,充满了从句、倒装和大量的古典修辞,像是一张由精细丝线织就的巨大挂毯,每一根线的走向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初读时,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回溯好几遍才能完全捕捉到那层层递进的深层含义。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阅读韵律”,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地抛出信息,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歌化的方式,将角色的内心活动、历史背景的碎片化信息,以及那些象征性的意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对某种特定植物的反复提及,它在不同的章节中承担了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从纯洁到腐败,其间的转换微妙得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显然不是为消遣而写,它更像是一篇篇被拆解重构的哲学论文,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壳之下。对于热衷于文本分析和语言艺术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金矿,值得反复挖掘。我敢打赌,不同的人读出同一个段落,感受到的情感侧重都会截然不同,这正是其高明之处。
评分书评五 这本书的氛围感营造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程度,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体验一场感官的入侵。作者对气味和光影的描绘,达到了近乎幻觉的真实感。例如,对日落时分海面上那种诡异的紫红色调的捕捉,以及特定香料在潮湿空气中混合后产生的“疼痛感”,都极其震撼。然而,最令人不安的,是故事中那种无处不在的“观察者”的视角。你总感觉,在你和书中人物之间,隔着一层透明但坚硬的幕布,所有的情感流动和秘密交换都在这幕布后进行,你是一个被允许窥视的幽灵。这种距离感使得情感的表达变得极其内敛和复杂,人物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未言明的张力,那些最重要的话语,永远停在了喉咙口,从未被真正说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展示了“未发生”和“未说出口”往往比“发生”和“说出”更有力量。它成功地捕捉了一种后殖民语境下,个体面对宏大历史遗迹时的那种既渺小又充满反抗精神的复杂心态。读完后,我花费了好长时间才把自己的思绪从那种潮湿、充满暗影的异域情境中抽离出来,那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证明了作者语言的强大效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