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下一项重大突破——克服与生俱来的“缺陷”,战胜疾病与死亡。
★人造心脏、人造肺脏、人造肝脏……何时研发成功?未来的医学将是什么样子?
★大脑上传如何实现?我们即将迎来永生吗?无年龄社会将遭遇什么挑战?
★机器人、人工智能会如何发展,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吗?
★美国基因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科学与健康方面专家带你解读医学当今与未来的发展。
★磨铁旗下人文品牌“猫头鹰”出品。
随着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到数百年,甚至摆脱疾病和死亡的困扰,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想象。
在未来的新世界里,是否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技术带来的奇迹?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将如何帮助我们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缺陷”?我们会拥有一个被科技解放的未来,还是成为人工智能的奴仆?
本书作者、美国基因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伊芙·赫洛尔德,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随着计算机、微电子和纳米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细胞、基因疗法和机器人技术的相互关联,医疗技术将如何延长我们的生命,显著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书既从医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角度探讨了医学前沿新技术的发展,也讲述了一些病患勇于尝试还未正式使用的新疗法的故事。
伊芙·赫洛尔德(Eve Herold)
美国基因政策研究中心负责人,科学和健康方面的作家,文章刊登于《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预防》(Prevention)、《基普林格报告》(The Kiplinger Report)、《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等媒体。
译者:欧阳昱
中英文双语作家、诗人、译者,《原乡》文学杂志主编,曾任教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得澳洲文学博士,现居澳大利亚。
一本光芒四射的著作……这本书里关于“超人类科技”的描述,会让读者大开眼界,也许还会让一些垂垂老矣的读者懊恼,为什么自己不能晚生若干年,好亲眼见证书里的世界。
——《科克斯评论》(Kirkus)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未来的生活,信息量巨大,但写得十分透彻。每个活在当下的人都值得读一读。
——读者Oldtree
这是一本很棒的非虚构图书。年老的人、正在变老的人都应该读一读。为什么呢?因为“死亡”也许不再是我们的命运,在那一天来临之前,这本书就揭示了现代科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延长寿命一开始会让大家喜闻乐见,但倘若寿命无限延长,将是一场噩梦。这本书就从家庭、朋友以及医生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也许哪个你知道的人会活到三十世纪,那个人会是你吗?
——读者Morgan
第一章 当人类与科技合二为一
第二章 “比我与生俱来的心脏还要好”
第三章 战胜肾病、肺病、肝病的比赛
第四章 患糖尿病了?有APP可以提供治疗
第五章 美国军方开的头
第六章 打造更佳大脑
第七章 无年龄社会
第八章 社会机器人时代
第九章 千万别把这个叫做“超人类主义”
第一章 当人类与科技合二为一
来跟维克多见一面吧,他就是人类未来的样子。他已经250岁了,但看上去像30岁,感觉也是30岁。他50岁和60岁时得过心脏病,现在用的是人工心脏,其力量和活力足以让他跑马拉松。一个世纪前,他的2型糖尿病 就通过移植人工胰腺治愈了。他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一条膀子,但谁都不知道,因为他装了一条假肢,这条假肢能服从他的每一个念头,而且远比原装的膀子强壮。他戴了一副隐形眼镜,能向他的眼睛提供有关他身体和所处环境的信息流。同时,他还能通过声控,随时连接互联网。倘若不是因为电脑芯片取代了他已老化的视网膜,他可能早在不知多少年前就瞎了。维克多不仅身心健康,而且比他的前辈聪明得多,因为他已通过神经移植增强了脑力、扩大了记忆力,还能下载知识,芯片甚至能帮他做决定。尽管250岁似乎是个老气横秋的年龄,但维克多几乎不用担忧死亡,因为他的整个身体中,有几十亿个小纳米机器人在巡逻。一有细胞因疾病或衰老被破坏,它们便会进行修复,趁DNA的错误尚未造成任何伤害,就将其改正之,癌症细胞一露头便被其摧毁。
虽然维克多能利用高级的医疗技术,但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许多亲人都已去世,不是不能利用生命延长技术,就是自愿不选择使用这项技术。他一生有数个职业,但都因科技的发展而一个接一个地过时、被淘汰。他有几段婚姻以离婚告终,几个伴侣都在相伴40多年后一个个飘然而去。
他的第一任妻子伊莱恩,是他一生的最爱。两人在大学第一次邂逅时都在参加一个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反对采取一切“人工”生物医学干预寿命,争取个人自然生活、衰老、死亡的权利。整整几十年来,他们一直苦苦思索着“自然”生活的问题,试图按照这样的价值观抚养他们的两个孩子。有一天,维克多心脏病突发,差点儿送命,这令他极为震惊。有好几年,他和伊莱恩为了预防心脏病,穷尽了各种自然途径。他们锻炼身体,只吃有利于心脏健康的食物。而且,维克多还服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但他的心脏病逐渐恶化。65岁时,他已过早地进入了终末期心力衰竭。维克多的心脏变得过于肥大,患病过程中,心力又大大衰弱了。他一天天感到疲软无力、头晕目眩,呼吸越来越困难。他因腿脚水肿而过粗,几乎寸步难行,躺下后再也无法入睡,肺部积水让他感觉好像要淹死一样。维克多体弱多病,又严重缺乏睡眠,因此生活质量一塌糊涂。伊莱恩的身体则健康得多,对他一直忠诚、呵护有加。
维克多逐渐意识到,他来日不多了,多年疾病缠身,几致伤残,他心里很清楚,只是对此想法感到极为不安。他和伊莱恩婚后十分恩爱,刚刚迎接了第一个孙子辈孩子的降生,维克多对孙女的爱,想亲眼看着她长大的愿望,其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很快,又有一个孙子或孙女快要出生了,维克多很想能够活得够长,能迎接他的到来并去认识他。维克多掂量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到那个时候,已有几百万人接受了人工心脏,完全治愈了心脏病。虽然他一向认为自己不想活到高龄,但他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某些能从根本上延长生命、可资利用的技术。他们所获得的健康和活力,要比他和伊莱恩享受到的多得多。因为他从不接受心脏起搏器,也不接受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所以心脏病一发不可收拾,身体状况也迅速地每况愈下。很快,他的心脏病专家别无他法,只能协助护理,只要他还能靠与生俱来的心脏撑下去就行。他问心脏病专家能否活着见到即将出生的孙子或孙女时,后者回答说:“可能不行。”
维克多拒绝接受人工心脏,对此,心脏病专家是不赞许的。人工心脏已经完全取代了生物心脏移植,不会被身体排斥,广泛有售,而且比生物心脏持久得多。截至目前,最早的人工心脏移植已经持续了80多年,而且这项技术仍在不断改善。不过,维克多一意孤行。移除自己的自然心脏,代之以一个金属和塑料的电子装置这种做法,令他极为不安。一天夜里,他惊慌失措地叫醒伊莱恩,跟她说他胸口极痛、无法呼吸。伊莱恩立刻打了911,与此同时,维克多已停止了呼吸。
接下来,维克多只记得,他已经身在医院急救室,周围围满了医生、护士和急救医务人员。他们利用一台心脏除颤器反复产生的电击,终于使他复活,但他感到心脏狂跳,复又失去知觉。再睁开眼睛时,妻子、儿子和女儿都聚拢在他身边,眼睛都哭红了。他的心脏病专家跟他讲了句什么,因为话说得很急,他起初并未听懂,只听到“不治之症”和“要动手术”这几个字。然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已经成人的子女脸上。他们正向他俯下身来,悲恸欲绝,热泪盈眶。一想到再也看不见他们的脸时,维克多就感到难受。他无力、沉默地点了点头,同意永久地移植人工心脏。伊莱恩代维克多在同意手术表上签字后,麻醉师很快地往他的静脉血管打了一针,他就再度进入梦乡了。
维克多的术后生活惊人地好。突然之间,他的精力和思维能力比过去20年都好。事实上,他也只是在这时才意识到,他过去病得多严重。现在,他的肺积水和身体的肿痛已经完全消失了。他跟伊莱恩说,他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觉。他长期以来秉持的要“自自然然”地衰老死亡的想法,突然显得过于固执、毫无理性了。他注意到,尽管伊莱恩松了一口气,对他能够活下来而感激不尽,但她却初衷未改,不想采取任何过激的行为干预衰老过程。他暗自期望,伊莱恩一旦自身出现严重的健康危机就会改变想法。而他坚持不肯接受神经移植,尽管那么多人都称赞其在治愈与年龄有关的记忆问题,甚至老年痴呆症方面具有神效。他和伊莱恩似乎仍有充分的时间享受天伦之乐,四个孙子、孙女成长很快,都快成少男少女了。这真令人难以置信,要不了多久,他们就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维克多注意到,他无论精力还是活力都比伊莱恩充沛,伊莱恩现在身患几种慢性病。不过,他倒觉得,她只需要某次健康危机给她敲敲“警钟”,能说服她的时候就到了,该利用某些惊人的新医疗技术,使她重新焕发活力,大大延长她的生命了。
伊莱恩生活中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她下腹剧痛,总是感到疲倦。维克多催她赶快看病,但她性情古怪、脾气执拗,坚持说只是“年龄大了”。她的体重下降程度令人惊讶,他时时刻刻似乎都想睡觉。维克多不停地唠叨了她几个月后,她才去看了妇科医生。做了几项检查后,令人崩溃的消息立刻接踵而至。伊莱恩身患第四期卵巢癌,并转移至整个腹部,甚至进入肺部和脑部。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无济于事,因为她的脑瘤不可能动手术切除。然而,她的肿瘤科医生向她保证说,治愈癌症的机会很好,只要使用特别制造的纳米颗粒,就可搜出并摧毁她身体里的所有癌症细胞。伊莱恩跟肿瘤科医生见面时,维克多也在场。他马上就喜欢上了这个想法,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可他完全不敢相信,从伊莱恩嘴里竟然冒出来这样的话。“我活够了,”她说,“我只想回家,死掉拉倒。你可以请人提供临终关怀,但其他的事我都不想做。让我安然去世好了。”
伊莱恩的死,是维克多有生以来最难以面对的事。她坚持原来的决定,只接受安宁疗护,三个月不到就在家中去世了。当时,她身边围绕着孩子和孙子、孙女。她死得十分平静,但维克多一点儿也不平静。他与伊莱恩最后的日子变得十分复杂,这不仅是因为心中悲伤,也是因为他很生她的气,而这种怒气又没办法调和。纳米技术治疗方法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病人,她却不愿意接受,她的这个决定让他无法接受。他们结婚已近60年,但他仍旧感到,她若不在身边,他就难以继续活下去。因此,他陷入了深度忧郁。这时,他才想体会死是一种什么感觉。他甚至诅咒那颗人工心脏,觉得正是这颗心脏,“判决”他没有伊莱恩做伴,却要度过漫长的一生。他十分后悔,不该偏离了原来致力于“自然”衰老死亡的正道。如果他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不会发生现在这种事。对他来说,岁月好像要难以忍受地持续下去,可能一持续就是几十年,而没有灵魂伴侣陪伴在身边。
伊莱恩死后的岁月里,维克多拒绝再婚,根本不考虑再结婚的可能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抚养孩子和孙子、孙女上。他此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黄斑退化病变,他视力严重减退。该病变摧毁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很快就到了这样一个地步:看不了书,开不了车,甚至想看电影缓解一下寂寞也不行。他越来越依靠他的女儿,并因自觉已成为她的负担而感到内疚,于是终于决定植入芯片,恢复视力。但他还是跟自己说,他这么做不是想人为地延长自己的生命,而只想解除女儿照顾他的负担。那些芯片真是神奇,不仅把维克多的视力恢复到了20岁的程度,而且视力恢复之后,人能到处走动,这使得他感到仿佛获得了重生。他不想再当一个旁观者,眼巴巴地看着生活从身边流过,而想再度积极参与。他退休已经20年了,但现在他觉得,只有重新参加工作,才能找到焦点,而且他也很渴望寻找新的机会。不过,由于视力新近恢复,他照镜子时,看见的却是一个老人。他甚至开始考虑找个新的生活伴侣,但哪位雇主、哪位女士,会对他在镜中看到的那个满脸皱纹的怪老头感兴趣呢?
当时,全国正在开展一场抗衰老运动,人们对其十分狂热。这听起来几乎像是科幻小说里面的情景。医生们发明了一种极为“聪明”的疗法,可将细微的纳米粒释放进肉体。它们进入每一个细胞后,即可“矫正”几乎任何问题,包括衰老过程所涉及、无处不在的DNA问题。据人们称,采用纳米机器人治疗,可完全铲除所有衰老迹象。维克多曾比照过治疗前后的照片,那简直令人无法置信。一想起他与伊莱恩曾有一个共同愿望,想致力于自然衰老和死亡时,他心里就感到惭愧,但他接受人工心脏之日,就是抛弃那个选择方案之时。如果他还想再活几十年,那干吗不里里外外地感到既年轻又充满活力呢?
100年后,维克多又发现,虽然他所接受的广泛的科技能使他保持年轻、健康、高效率,但他对这些科技还是持有模棱两可的态度。他最亲密的伴侣是一个机器人,能满足他的所有需要,但他还是对伊莱恩难以忘怀,还是渴望一种更为真实的关系。他时时感到内疚,觉得在这个极不平等的世界里活得太久,因为并非人人都能享受生命延长装置,但假如他卷入一场严重事故,这些装置几乎肯定能保存他的生命。就算他想死,医生也不会关掉使他存活的技术,因为这样做被认为是杀人行为。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再依靠科技经常返老还童,然后随着仿生植入物的逐渐失效而衰老,直到复杂地死去。这一过程将持续几十年,而且很可能十分痛苦。他在生命的几个关口,都曾把自己所依靠的技术视为具有极大的解放性,但随着他生命中一个个10年的过去,他开始感觉到,这些技术就像设下了一个个陷阱似的。
这是一本需要用“感受”而非“理解”来阅读的书。它似乎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学的诸多“规矩”,用一种近乎原始的、梦呓般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核心思想。书中的角色很少有名字,他们更像是某种功能性的符号,代表着人性中某些被压抑的面向。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触碰的物体或场景。例如,对“集体无意识”的描绘,它不是一段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一条由无数面目模糊的剪影组成的河流,缓缓流过。阅读时,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直觉性的、潜意识的接收。它更像是一首长篇的自由诗,结构松散却又内在紧密,充满了象征意义和多重解释的可能性。它挑战的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的“感知阈值”。读完后,你可能无法清晰地复述情节,但那种被某种巨大、古老力量触碰过的感觉,会烙印在心底,久久不去。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简直是大师级的杰作。它不像传统的史诗那样铺陈开来,而是更像一部高概念的科幻惊悚片,从开篇的第一页起,就将你拽入一个急速旋转的漩涡。大量的短句、排比和强烈的动词运用,营造出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紧迫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声音的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比如金属摩擦的刺耳声、远方传来的模糊警报,这些听觉元素被文字转化得极其生动,让人仿佛能亲耳听见。更妙的是,在情节最紧张的时刻,作者会突然切换到一段极其优美、近乎抒情的内心独白,这种强烈的反差,瞬间拉长了时间感,让读者有片刻喘息的机会,却又加剧了随后的紧张。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掌控力,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一场酣畅淋漓的攀岩,每一步都充满风险,但每一步的提升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它成功地将智力上的思辨与纯粹的感官刺激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读完这本,我的感受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迷离的梦境。作者构建了一个极其考究的叙事框架,里面的人物行为逻辑,初看似乎跳跃不定,但细品之下,却又与某种潜意识的驱动力完美契合。我尤其对其中对“非线性叙事”的大胆运用印象深刻。故事的碎片被巧妙地散落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读者必须像一个考古学家一样,亲手将这些残片拼接起来,才能窥见全貌。这种主动参与感是阅读体验中极为宝贵的部分。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也极具张力,那种潮湿、压抑、却又在不经意间闪烁着奇异光芒的场景设定,仿佛成了角色们内心挣扎的具象化体现。语言风格上,它充满了破碎的美感,夹杂着大量晦涩难懂的符号和自创的词汇,但奇怪的是,这种“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性和吸引力。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编织”一个体验,一个关于迷失与自我发现的循环往复的体验。这本书需要反复阅读,每一次都会带来全新的解读和领悟,它像一个复杂的音乐盒,你需要找到正确的钥匙才能开启最深层的旋律。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非常高,对于习惯了传统叙事结构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一时的挫败。但如果能坚持度过最初的“迷航期”,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对“认知失调”的精妙刻画。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逻辑自洽却又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展示人类心智在面对极端信息冲击时的反应。作者对心理学和符号学的涉猎显然非常深厚,书中的许多场景,比如那个无尽循环的走廊,或者那段反复出现的、意义不明的对话,都像是一面哈哈镜,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中的盲点和偏见。我喜欢它那种冷峻的、近乎科学实验般的叙事态度,仿佛我们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观察一个精心布置的社会学实验。文风上,它不像是在与读者对话,更像是在向一个更高维度的存在汇报实验结果,充满了疏离感和客观性,这种独特的距离感,反而让人更加沉浸其中,因为它迫使你只能依靠自己的理性去构建意义。
评分这本厚重之作,初翻时便被其深邃的哲学思辨所吸引,仿佛一脚踏入了某种宏大而又私密的思想迷宫。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仪器,一丝不苟地剖析着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边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实”,在书中的审视下,无不呈现出令人不安的裂痕。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辩证探讨,那段关于时间感知错位的论述,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开始质疑自己记忆的可靠性。叙事节奏的处理非常老道,高潮迭起之处,语言如同奔腾的河流,一泻千里,而在深入内心挣扎的时刻,文字又变得沉静而内敛,如同深海中的回响,每一个音节都带着重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智力上的挑战,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抛出更复杂、更引人入胜的问题。这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小暗示和复杂隐喻。合上书本时,世界似乎都蒙上了一层新的滤镜,现实的轮廓变得模糊而富有张力,那种思维被彻底重塑的震撼感,久久不能散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