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

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全九,单鱼洋 等 著
图书标签:
  • 旱区农业
  • 土壤水盐
  • 农田灌溉
  • 水分利用
  • 盐碱地改良
  • 土壤物理
  • 农业工程
  • 节水农业
  • 生态农业
  • 土壤调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6968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6801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学术著作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400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将节水灌溉技术与水盐调控模式及作物生长有机结合是实现水土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系统地介绍了不同条件下旱区土壤水盐运移基本特征,数学模型和参数确定方法,典型作物耐盐特征,潜水蒸发与土壤盐分累积关系,微咸水和淡水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特征和土壤水盐调控措施效果,微咸水和淡水地面灌溉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与典型作物和牧草生长状况,农田水盐均衡作物生长模型以及旱区土壤水盐调控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共9章,包括绪论,一维土壤水盐运移特征,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作物耐盐特征分析,排水地段土壤盐分分布特征,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土壤水盐调控,微咸水地面灌溉土壤水盐分布与作物生长,基于区域水盐平衡的作物生长模型和旱区土壤水盐综合调控模式。

目录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进展 2
1.2.1 国内外滴灌研究进展 2
1.2.2 国内外微咸水研究进展 5
1.2.3 土壤水盐调控措施 11
1.3 研究方法 14
1.3.1 综合调查法 14
1.3.2 试验研究 14
1.3.3 数值模型模拟 14
参考文献 14
第2章 一维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21
2.1 淡水入渗土石混合介质水盐运移特征 21
2.1.1 土石混合介质水分运动特征研究 22
2.1.2 水平入渗法确定土石混合介质水力参数 28
2.1.3 水平入渗法确定土石混合介质的扩散率 33
2.1.4 土壤入渗代数模型在土石混合介质中的适用性研究 36
2.1.5 土石混合介质垂直一维积水入渗土壤盐分运移特征 41
2.2 微咸水入渗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45
2.2.1 非盐碱化土微咸水入渗特性 45
2.2.2 微咸水间歇特征分析 46
2.2.3 咸淡交替入渗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53
2.2.4 微咸水入渗模型的研究 55
2.2.5 次生碱土微咸水入渗特性及数学模型 66
2.2.6 微咸水入渗数学模型 74
2.3 潜水蒸发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80
2.3.1 潜水蒸发特征分析 80
2.3.2 土壤输水特性对潜水蒸发的影响 87
2.3.3 潜水蒸发数学分析 96
2.3.4 潜水蒸发与盐分累积 100
2.4 潜水蒸发与土壤盐分积累特性研究 110
2.4.1 试验设计 110
2.4.2 土壤盐分积累特性研究 110
参考文献 121
第3章 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123
3.1 淡水滴灌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123
3.1.1 试验方法 123
3.1.2 点源交汇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 124
3.2 微咸水滴灌土壤水盐运移 140
3.2.1 试验方法 140
3.2.2 灌水矿化度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141
3.3 滴灌施加改良剂对土壤盐分分布影响 145
3.3.1 试验方法 145
3.3.2 随水滴钙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146
3.3.3 随水滴钾对土壤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151
参考文献 159
第4章 作物耐盐特征分析 161
4.1 棉花耐盐特征 161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61
4.1.2 棉花种子发芽期耐盐性 163
4.1.3 土培棉花出苗的耐盐性 163
4.1.4 大田棉花出苗状况及耐盐性分析 167
4.2 灌溉水矿化度与土壤含盐量对作物及牧草生长的影响 169
4.2.1 试验方法 169
4.2.2 灌溉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对作物及牧草出苗情况的影响 170
参考文献 184
第5章 排水地段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186
5.1 排水地段基本特征和试验系统布设 186
5.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186
5.1.2 排水系统布设 186
5.1.3 排水地段土壤理化特性 187
5.1.4 地下水观测井布设与地下水埋深与矿化度 188
5.1.5 灌溉方案 192
5.2 排水系统排水效果分析 192
5.2.1 排水地段地下水水位变化特征 192
5.2.2 排水沟影响范围分析 193
5.2.3 排水沟深度与间距关系分析 194
5.3 排水地段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淡化特征 197
5.3.1 土壤含盐量变化特征 197
5.3.2 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埋深间关系 197
5.3.3 土壤含盐量与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关系 199
5.3.4 覆膜种植抑制盐分的效果分析 200
5.3.5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特征 202
5.3.6 土壤含盐量与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 202
5.4 地下水允许深度和合理排水沟深度确定 204
5.4.1 作物耐盐性 204
5.4.2 地下水允许深度确定 205
5.4.3 排水沟深度 205
5.4.4 排水沟间距 205
参考文献 205
第6章 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土壤水盐调控 207
6.1 微咸水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特征 207
6.1.1 试验方法 207
6.1.2 微咸水轮灌与混灌对土壤水分分布及耗水量的影响 208
6.2 化学改良对棉田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影响 222
6.2.1 试验方法 222
6.2.2 化学改良对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 223
6.2.3 化学改良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24
6.2.4 化学改良措施下土壤盐分分布特征 231
6.2.5 化学改良措施下棉花生理生长指标及数学模型 243
6.3 膜间调控对棉田土壤水盐分布与棉花生长的影响 251
6.3.1 试验方法 251
6.3.2 膜间处理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52
6.3.3 膜间处理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256
6.3.4 膜间处理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260
参考文献 264
第7章 微咸水地面灌溉土壤水盐分布与作物生长 266
7.1 微咸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266
7.1.1 试验方法 266
7.1.2 微咸水混灌土壤水盐分布与冬小麦生长特征 268
7.1.3 微咸水轮灌土壤水盐分布与冬小麦生长特征 276
7.1.4 波涌灌土壤水盐分布与冬小麦生长特征 283
7.2 微咸水灌溉对油葵生长的影响 294
7.2.1 试验方法 294
7.2.2 微咸水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与油葵生长的影响 296
7.2.3 调控方法对土壤水盐分布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320
参考文献 336
第8章 基于区域水盐平衡的作物生长模型 337
8.1 气象模块 339
8.1.1 有效积温 339
8.1.2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340
8.2 水量平衡模块 341
8.2.1 地表 342
8.2.2 根区 342
8.2.3 过渡区 343
8.2.4 含水层 344
8.2.5 地下水位的计算 344
8.2.6 灌溉效率和灌溉充分性 345
8.3 盐分平衡模块 346
8.3.1 根区盐分 346
8.3.2 过渡区盐分 347
8.3.3 排水及井水浓度 347
8.4 作物模块 348
8.4.1 叶面积指数模型 348
8.4.2 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49
8.4.3 作物收获指数 349
8.4.4 根系吸水 350
8.4.5 基于收获指数的产量模型 352
8.5 作物生长模型 353
8.5.1 试验方法 353
8.5.2 基于有效积温的棉花相对叶面积指数增长模型 353
8.5.3 叶面积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355
8.5.4 产量模型 355
8.6 模型预测 356
8.6.1 参数确定 357
8.6.2 地下水位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58
8.6.3 地下水矿化度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359
参考文献 360
第9章 旱区土壤水盐综合调控模式 362
9.1 膜下滴灌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体系 362
9.1.1 冬灌土壤水盐分布特征 362
9.1.2 长期膜下滴灌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 368
9.1.3 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调控模式 374
9.2 微咸水安全利用技术体系 376
9.2.1 微咸水地面灌溉安全利用模式 376
9.2.2 微咸水滴灌安全利用模式 378
参考文献 379
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一场绿色革命的序曲 在广袤而干渴的土地上,生命顽强地绽放。然而,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农作物的生长却常常受到两大隐形杀手的制约:土壤水分的极度匮乏以及盐分的步步紧逼。它们如同无情的双重枷锁,扼杀了无数希望,也让辛勤耕耘的农人望洋兴叹。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关于智慧、耐心与创新的史诗,它旨在深入剖析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的内在逻辑,探寻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终极答案,为这片土地注入勃勃生机。 第一章:水与盐的纠葛——旱区农田的宿命困境 广义的旱区,并非只有一望无垠的沙漠。它涵盖了降雨量稀少、季节性干旱频发、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的广大区域。这些区域的农田,其最根本的困境在于“缺水”。当生命之源——水分——变得稀缺,土壤中的养分就难以溶解和输送,根系吸收营养的能力大打折扣,植物生理活动受阻,生长缓慢,产量低下。更糟糕的是,当灌溉用水不足或排水不畅时,地下水中溶解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而聚集在地表或土壤浅层,形成盐渍土。这些盐分不仅会直接毒害植物,还会改变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使原本就贫瘠的土地雪上加霜。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水盐失衡在旱区农田中是如何形成的,从气候特点、水文地质条件、耕作制度、灌溉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最典型的旱区,如黄土高原的沟壑区、西北内陆的绿洲农业区、华北平原的半干旱区等,细致描绘它们各自面临的水盐挑战。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水盐失衡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以及对当地居民生计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不会停留在问题的呈现,更会追根溯源,探讨其背后的成因,为后续的解决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智慧的灌溉——滴水不漏的生命之泉 在缺水的土地上,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传统的漫灌、喷灌方式在旱区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水分浪费,加剧土壤盐渍化。本书将着重介绍和推广一系列高效、节水的灌溉技术,这些技术是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的关键。 滴灌技术: 顾名思义,滴灌是将水肥溶液以缓慢、均匀的方式滴入植物根区附近土壤中的灌溉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精准”,它能够精确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滴灌系统(如埋设式滴灌、地表滴灌),分析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生长阶段的应用效果,以及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我们将重点探讨滴灌在抑制土壤盐分向上积聚方面的独特优势,因为其将水直接输送到根系,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从而降低了盐分在地表附近集聚的风险。 微喷灌技术: 微喷灌以其细致的喷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滴灌在覆盖范围上的不足,特别适用于一些叶面喷施或对湿度有一定要求的作物。本书将探讨微喷灌在旱区应用时的节水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喷头设计和喷灌参数,减少风蚀造成的雾滴漂移,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渗灌技术: 渗灌,顾名思义,是将水施加于土壤表面以下,让水分缓慢向下渗入植物根系。这种技术能够进一步减少地表蒸发,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水分引导至更深的土壤层,有效降低土壤表层盐分的浓度,为作物根系提供更优良的生长环境。本书将深入分析渗灌的原理、设备构造,以及其在抑制盐碱化方面的独特作用。 其他节水灌溉技术: 除了上述主流技术,本书还将触及轮灌、沟灌等传统灌溉方式的节水改良,以及地下水埋藏灌溉等新兴技术。我们将从理论到实践,从设备选择到运营管理,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的节水灌溉解决方案。 第三章:控盐的艺术——让土地重获新生 水分的调控只是第一步,有效控制土壤盐分,才能真正让旱区农田重获生机。本书将深入探讨一系列针对土壤盐分的调控策略,这些策略的运用,将是实现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排水系统的优化: 良好的排水是防止土壤盐渍化的根本。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排水系统,包括明沟排水、暗管排水、以及结合地形条件的自然排水。我们将重点分析如何根据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设计出最经济高效的排水方案,确保农田中的多余水分能够及时排出,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导致盐分上返。 改良盐碱土的实践: 对于已经盐渍化的土地,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这包括: 化学改良: 如石膏(硫酸钙)的施用,它能够与土壤中的钠离子发生交换,降低土壤的碱化度,改善土壤结构。本书将分析石膏的施用机制、最佳施用时期和用量,以及其与其他改良剂的协同作用。 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作物和耐盐牧草,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通过收获将其移出农田。本书将介绍各种耐盐作物品种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改善盐碱地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将探讨利用微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潜力。 物理改良: 如深耕、换土、覆盖等措施,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盐分的淋洗。本书将分析这些物理改良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最佳应用场景。 合理施肥与水肥一体化: 不合理的施肥,特别是施用含盐量高的化肥,会加剧土壤盐渍化。本书将强调科学施肥的重要性,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等低盐肥料的应用。同时,我们将深入探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滴灌或微喷灌系统,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精准输送到作物根区,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避免了因大量施肥造成的土壤盐分增加。 覆盖保墒与抑制蒸发: 农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从而降低盐分在地表附近的积累。本书将分析不同覆盖材料在保墒、抑制盐分蒸发方面的效果,以及其在不同作物种植中的应用。 第四章:智慧的耕作——人与土地的和谐共生 除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更是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耕作方式,实现人与土地的和谐共生。 作物轮作与间作套种: 合理的作物轮作能够有效地打破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减少对土壤养分的单一消耗。在旱区,选择不同根系深度、不同需水特性的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套种,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缓解浅层土壤的水分压力,从而抑制盐分的上移。本书将重点介绍适合旱区的作物轮作模式,以及如何通过间作套种,实现“旱能抗旱,涝能排涝”的效益。 免耕或少耕技术: 传统的深耕翻地,会破坏土壤结构,加剧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在旱区,推广免耕或少耕技术,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从而间接达到调控水盐的目的。本书将分析免耕或少耕在旱区土壤水盐调控中的作用,以及其配套的种植技术。 耕作深度与方向的调整: 根据土壤类型和盐渍化程度,调整耕作深度和耕作方向,能够影响水分的渗透和盐分的淋洗。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耕作措施,实现最佳的水分管理和盐分调控效果。 地膜、秸秆等覆盖物的科学利用: 覆盖技术是旱区重要的节水保墒手段。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覆盖材料(如塑料地膜、秸秆、绿肥)的优缺点,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它们,以最大化地发挥其在调控土壤水分、抑制盐分蒸发、改良土壤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未来的展望——科技赋能的绿色农业 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改善旱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未来,探讨科技创新如何为旱区农业带来新的突破。 精准农业与智能化管理: 传感器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旱区农田的精准管理提供了可能。本书将介绍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盐分、养分含量,以及作物生长状况,从而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新品种选育与抗逆性改良: 通过生物技术,培育出更耐旱、耐盐、高产的作物品种,是解决旱区农田水盐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本书将探讨当前新品种选育的最新进展,以及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在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的潜力。 生态工程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旱区水资源短缺是一个长期挑战,本书将简要探讨生态工程在改善区域水循环、涵养水源方面的作用,以及构建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于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政策引导与社会参与: 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参与。本书将呼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推广先进的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技术,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旱区农业的绿色革命。 本书旨在为广大涉农工作者、科研人员、技术推广人员以及所有关心旱区农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份系统、深入、实用的参考。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对土地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通过理解和实践本书所阐述的理念和技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旱区农田,必将不再是贫瘠与干渴的代名词,而是孕育希望、收获丰饶的绿色天堂。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探讨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其理论的严谨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旱区的水盐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环境与农业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系统问题,书中能否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来阐述?例如,结合土壤学、水文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不同盐分的毒害机制,以及对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否会有详尽的论述?例如,钠盐、氯化物盐、硫酸盐盐等对作物根系发育、水分吸收、养分利用以及光合作用等方面可能造成的具体损害,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土壤水盐环境来减轻这些损害。书中对这些生理生态响应的解释,是否会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例如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研究成果?另外,在实际操作层面,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和工具,帮助农民和技术人员进行决策?例如,土壤盐分阈值、灌溉定额、排水标准等,这些指标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书中是否会提供计算方法或者图表,方便读者进行实际应用?我希望书中不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这么做”,并且“怎么做才能做好”。对于一些“看天吃饭”的旱区,如何通过科学的水盐调控,最大限度地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盐碱地的扩张,这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评分

一本关于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的书籍,光看书名就觉得内容非常扎实,能够直击中国乃至全球很多农业生产的痛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和土壤次生盐渍化是长期困扰农民和研究人员的两大难题。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水盐运移规律,以及基于这些规律而提出的具体调控策略。比如,针对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对水分和盐分的不同需求,书中是否能给出差异化的管理方案?是采用滴灌、喷灌还是其他更先进的灌溉技术?这些技术的选择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成本、技术成熟度、当地的劳动力水平等等?书中对这些层面的考量是否足够深入?此外,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也是土壤水盐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书中对各种改良剂(如石膏、有机肥、聚合物等)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剂量以及长期效果的评估,我非常感兴趣。是否会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对于土壤盐分累积的监测和预警,书中是否会介绍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模型,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土壤水盐状况,从而做出及时的调整?总而言之,这本书如果能将理论与实践、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必将成为旱区农业领域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表、数据和照片,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吸收,尤其是一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的解释,图文并茂会大大提升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主要体现在其为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上。土壤水盐调控,说到底是为了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土壤改良技术,并对其效果进行科学评估。例如,物理改良(如深耕、旋耕、晒垡)如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通气透水性?化学改良(如施用石膏、磷石膏、有机酸)如何改善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顺序,降低钠离子含量,同时提高土壤的pH值?生物改良(如种植绿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如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同时为作物提供养分?书中对这些方法的论述,是否会结合不同土壤质地(如粘土、砂土、壤土)和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具体情况,给出差异化的建议?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展示这些改良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效果,包括其经济成本、环境效益以及长期效果。此外,对于盐碱地治理,除了改良土壤,书中是否会探讨其他方面的策略,例如,选择耐盐作物、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或者利用盐碱地发展生态农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指导农民和技术人员如何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土壤水盐调控和盐碱地治理方案,从而实现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聚焦在其前沿性和创新性上。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挑战,需要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减少盐分的危害,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土壤水盐监测,或者开发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精准调控。书中对这些高科技的应用,是否会给出详细的技术路径和实现难度分析?对于不同类型的盐分(如氯化物盐、硫酸盐盐等),其对作物的影响和调控方法是否会有区分?我尤其关心书中对土壤水动力学和溶质运移耦合过程的刻画是否足够精细,例如,在不同灌溉方式下,水分在土壤中的渗透、侧向运动以及蒸发散失的规律,以及盐分在这些过程中的迁移和累积机制。书中对这些复杂过程的建模和模拟,是否会有深入的探讨,并提供相应的模型参数和验证方法?对于地下水位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其与土壤盐分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灌溉排水系统来控制地下水位,进而达到调控土壤水盐的目的?我希望书中不仅提供理论知识,更能解答“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关键问题。例如,为什么某种调控方法在某个地区有效,而在另一个地区却效果不佳?如何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水盐调控策略?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个思考框架,帮助读者跳出书本,触类旁通,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我对《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作物生理响应的深入分析上。旱区农田面临的双重压力——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对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水分胁迫和盐分胁迫条件下,作物如何通过生理和生化机制来适应和抵抗。例如,作物如何调节气孔开度以减少水分蒸腾?如何合成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甜菜碱)来维持细胞的膨压?如何通过改变养分吸收策略来应对土壤中养分的失衡?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耐盐、耐旱的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对于不同生育期的作物,其对水分和盐分的敏感性是否会有差异?例如,幼苗期和开花期通常对盐分更为敏感。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具体的管理建议,例如,在作物敏感期如何调整灌溉策略,如何通过施用生物刺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来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此外,书中对于土壤盐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这些微生物群落变化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土壤肥力,是否会有所涉及?例如,一些微生物可能有助于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或者通过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

评分

我期待在这本《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中,能够找到关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入探讨。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旱区,每一滴水都弥足珍贵,如何用最少的水获得最大的作物产量,是至关重要的课题。我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例如,滴灌、微喷灌、渗灌等,并深入分析其节水原理、技术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在水盐调控方面的优势。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计算公式或图表,帮助读者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来确定最佳的灌溉定额和灌溉频率?我尤其关心书中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阐述,因为在旱区,这是一种集节水、节肥、提质、增效于一体的先进农业生产模式。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水肥一体化系统,将水分和养分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系区域,从而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减少养分淋失和挥发,并有效控制土壤盐分的累积?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展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节约水肥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关注一些新兴的节水技术,例如,雨水集蓄利用、农田覆盖保墒技术、以及利用废水灌溉的风险评估和管理等,这些都能为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元的选择。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充满兴趣的读者,我怀揣着对《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这本书的浓厚兴趣。我对书中关于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盐分运移机制的阐述非常期待。在旱区,水分的亏缺是常态,而盐分的累积则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甚至使土地变得寸草不生。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解释,在不同降水、灌溉和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是如何在土壤剖面中分布和迁移的,以及这些水分运动如何影响着土壤中各种盐分的溶解、迁移和沉淀。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土壤水分监测技术,例如时域反射仪(TDR)、频域反射仪(FDR)等,并解释如何利用这些监测数据来指导灌溉和调控?同时,对于土壤盐分的类型和分布,书中是否会进行细致的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盐分对作物生长的具体影响?例如,氯化物盐和硫酸盐盐在毒性、移动性和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方面存在差异。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图表和模型,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并能够根据监测数据预测土壤水盐状况的变化趋势。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基于这些理论的实际操作建议,比如,如何通过优化灌溉策略(如灌溉频率、灌溉量、灌溉方式)来最大程度地减少盐分的累积?如何通过合理施肥来平衡作物营养需求和土壤盐分的影响?

评分

我对于《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这本书,充满了对信息集成和决策支持的期待。在旱区,农业生产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动态变化的系统,土壤的水分和盐分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灌溉、蒸发、作物生长、地下水运动等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读者整合各种信息,并做出科学的决策。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土壤监测数据、作物生长模型等,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土壤的水分和盐分变化趋势?是否会开发或介绍一些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根据这些预测结果,为农民提供最优的灌溉、施肥、排水等管理建议?我特别关心书中对风险评估的探讨,例如,在面临极端天气(如干旱、强降雨)时,如何通过调整水盐调控策略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应急预案或者应对措施?此外,对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提升土壤水盐调控的智能化水平,书中是否会有深入的介绍?例如,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土壤水盐状况,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共享,从而实现区域性的精准管理。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集理论指导、技术支持、决策辅助于一体的“工具书”,帮助旱区农业生产者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生产。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直击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农业痛点。在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极度匮乏,而土壤盐渍化又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灌溉系统,并分析它们在水盐调控方面的优缺点。比如,传统的漫灌和沟灌,虽然投资较低,但在水肥利用效率和盐分淋洗效果方面存在很大不足;而滴灌、微喷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虽然初期投入较大,但能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实现精准施肥,有效控制土壤盐分的累积。书中能否对这些技术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并提供不同情境下的选择指南?此外,土壤排水系统的构建和管理也是土壤水盐调控的关键环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排水方式(如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管井排水)的适用条件、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特别是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如何通过有效的排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蒸腾,从而抑制盐分的上升?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的体量所吸引,预示着内容定是丰富且深入的。旱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这可是农业生产中的“硬骨头”。我迫切想了解的是,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灌溉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比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适用性。例如,滴灌在节水方面效果显著,但可能存在堵塞问题;喷灌覆盖范围广,但蒸发损失大。书中对这些技术细节的分析,能否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例如,滴头的设计、喷头的类型、管路的铺设、水泵的选择等等,这些细节对于实际操作至关重要。同时,关于水质对土壤盐分的影响,书中是否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例如,不同矿物质含量、pH值的灌溉用水,会如何影响土壤的盐分组成和迁移?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否会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土壤结构改良的部分,因为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助于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从而有利于盐分的淋洗和排出。书中是否会介绍物理改良(如深耕、晒垡)、化学改良(如施用石膏、酸性物质)和生物改良(如种植耐盐植物、施用有机肥)等多种手段,并对其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对于不同土壤质地(如砂土、粘土、壤土)的调控策略,书中是否有差异化的分析和建议?例如,粘土持水性强,盐分淋洗困难,需要特殊的调控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