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钱歌川先生的英文答疑小课堂,本书采用:
1. 有的放矢的问答模式:本书采用问答模式,对读者提出的英语疑难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2. 系统科学的问题分类:书中将200个问题分为13大项,从各种词类的使用方法上升到语法及表达方式,再到中英语差异和成语研究等语言的文化层面,有利于读者由浅及深地学习。
3. 由点及面的系统解答:虽然作者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解答,但每一个问题都会举出大量的例句,穷尽问题所涉及知识点的方方面面,消除读者的知识盲点。
同时,较规整刻板的语法书,本书中有更多文化层面上的讲解,以及关于语言用法的历史渊源的探索,此类内容更方便读者在真实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深刻地把握各类语言用法。
本书包含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副词、冠词、动词、助动词、准动词、连词、介词、文句及表现法、单字研究及辨异、中英不同的表现法、成语的意义和用法13 大项,对200 个英语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书中涉及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差异、英语习惯表现法、汉英表达方式的不同等多方面英语知识,是《翻译的基本知识》与《翻译的技巧》的具体化与有益延伸,可令读者掌握扎实、灵活、熟练的英语知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英语学者。1920 年赴日留学。1930 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曾参与创办《新中华》杂志,并担任《中华英语半月刊》主编,在此期间,将大量精力放在英语读物的翻译、编写、出版方面。1936 年入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文学。1939 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与文化运动。1947 年春,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六十年代赴新加坡,先后任义安学院、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中文系教授。1972 年底, 以70 高龄退出讲台,后移居美国纽约。
钱歌川一生发表了大量散文与英语教学资料,包括《翻译的基本知识》《翻译的技巧》《英文疑难详解》《英文疑难详解续篇》《论翻译》《简易英文文法》《简易英文动词》《美国日用英语》《英语造句例解》等,影响深远。
Ⅰ 名 词
Ⅱ 代名词
Ⅲ 形容词、副词
Ⅳ 冠 词
Ⅴ 动 词
Ⅵ 助动词
Ⅶ 准动词
Ⅷ 连 词
Ⅸ 介 词
Ⅹ 文句及表现法
Ⅺ 单字研究及辨异
Ⅻ 中英不同的表现法
ⅫⅠ 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出版后记
出版后记
我们相继出版的《翻译的基本知识》和《翻译的技巧》,受到了众多读者的欢迎,这让我们颇感欣慰。钱先生一生心血凝结而成的著作,得以泽被众多今日的英语学习爱好者,这是它们应得的命运和荣誉。
读者手中这本《英文疑难详解》和另一本《英文疑难详解续篇》,与前面两本书(《翻译的基本知识》与《翻译的技巧》)在形式上略有不同,但同样是极其优秀的英语学习读物,这几本书一并曾在台湾的大学中被广泛采用作为教材。
相较于前两本专著系统处理一个主题,这两本疑难详解以问答的形式处理了将近400 个英语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从字词的使用到语法及表达方式,再到语言的文化层面加以分类处理,方便读者由浅及深阅读学习,而非散乱地堆积在一起。钱先生在回答具体的问题时,每每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点系统讲透,这样,《翻译的基本知识》与《翻译的技巧》中由于篇幅或体裁所限而没有谈到的知识点,在这两本疑难详解中得到了延伸和补充。
书中提出的问题,有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碰到过的,往往我们会被告知,这是语言习惯使然。但是在钱先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习惯的形成的来龙去脉,令我们不得不佩服钱先生的博学和钻研精神。这是我们从这两本书中学到具体的知识之外,更应该细心揣摩和学习之处。
希望这两本书能够为读者带来与《翻译的基本知识》和《翻译的技巧》同样的收获与喜悦。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硬壳精装,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到沉甸甸的,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特有的纤维感,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深邃的色调,简约的字体排版透着一股学者的严谨,但又不至于显得过于刻板。每次把它从书架上取下来,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翻开内页,你会发现排版布局的设计也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大段复杂的语法解析,眼睛也不会轻易感到疲劳。而且,书脊的粘合度看起来非常牢固,感觉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的考验。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真的让阅读体验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件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可以长久陪伴的伙伴,每一次触摸和翻阅,都是一种享受,让人对其中蕴含的知识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也许就是它的“不友好性”了——但这或许正是它魅力的一部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和学术化,几乎看不到那种为了迎合读者而刻意设计的幽默段子或者轻松的引导性语言。它的逻辑是线性的、论证是密集的,你必须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至关重要的逻辑转折点。我试着在通勤的地铁上阅读,结果发现效果很差,因为场景的嘈杂和思维的跳跃性,让我无法跟上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这本书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下午,一杯热茶,以及一个愿意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心境。它不会哄着你学习,它只是提供了一扇通往深度理解的门,至于能否推开,全看读者自身的定力和决心。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才能品味出其精髓的巨著。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绝对不是为初学者准备的,它更像是一本为“语言执着者”准备的百科全书。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固定搭配,我花了半个小时在网上搜集资料,结果依然感到混乱和碎片化。当我翻到书中对应的章节时,作者用了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把这个搭配从诞生、流行、到特定领域应用的每一步都梳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配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料佐证。阅读的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它不提供速成的捷径,而是要求你与作者一同进行一场深入的智力探险。每攻克一个难点,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只是想应付日常交流,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高冷”和耗费精力。它更适合那些追求语言完美表达,不放过任何一个细枝末节的“语言偏执狂”。
评分这本书的引证和参考资料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严谨态度。我注意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论断或解释后面,都有清晰的脚注或尾注指向了权威的词典、语言学论文,甚至是古籍文献。这不像是一些市面上流行的“快餐式”学习资料,只提供结论,让人无法追溯源头。在这里,作者仿佛在搭建一座知识的金字塔,每块砖都有其确切的出处和支撑。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书中引用的几篇冷门语言学研究,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每次的发现都让我对作者的博学感到由衷的敬佩。对于希望进行学术研究或者希望构建自己坚实语言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种可追溯性是至关重要的“定海神针”。
评分我一直以为自己对英语的理解已经算得上是得心应手了,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之后,才发现自己过去很多理解都停留在表面。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那些细微语境的剖析,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这种“吹毛求疵”恰恰是精通语言的关键所在。它不会仅仅给出“这个词在这里这样用是正确的”,而是会深入挖掘为什么是这样,对比历史上其他用法,甚至会追溯到词源的演变,让你彻底理解背后的文化和思维定势。举个例子,它对几个非常相近的介词在不同情态下的微妙差异的讲解,我翻阅了市面上其他几本公认的权威参考书,都没有如此深入和透彻的洞察。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彻底颠覆了我对许多基础概念的固有认知,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每一点打磨都让它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评分特价买的,性价比很高!!!!!!
评分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性价比很高,便宜实惠,下次还来买。
评分朋友推荐钱老师的书
评分很棒的书,对于理解,翻译有很大帮
评分很棒的书,对于理解,翻译有很大帮
评分很有用的参考书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