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总分100分连续五年稳居前列,充分体现了华西医院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集103位华西医学专家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为一体,传承了华西的文化、弘扬了华西的精神、展现了华西的力量,是华西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典代表!《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一书形成了精准医疗、整合医疗、循证医疗、转化医疗、大数据医疗时代下的“三合”精品——学科的整合、学术的融合、学验的结合!并充分体现了创新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经典性这六大特色。
该书围绕人体呼吸系统,全面整合呼吸内科、胸外科、耳鼻喉科、职业病等临床学科,充分融合呼吸系统相关的内科、外科、诊断、解剖、病理生理、微生物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更加有利于疾病的系统化认知与学习。凝聚了华西从基础到临床、从传统到前沿各领域的专家力量,突出了前沿、系统、实用、精炼的内容特色,对呼吸学科的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主审:陈文彬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家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荣获四川省医学科学终身成就奖。
主编:李为民教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院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立医院战略管理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专委会肺癌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内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主编:刘伦旭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专委会常委/胸腔镜外科学组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卫生计生领军人才。
绪论
第一篇 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理论
第一章 呼吸系统应用解剖学
第二章 呼吸系统应用生理学
第三章 呼吸系统防御机制及免疫调节
第四章 呼吸疾病病理学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
第五章 呼吸系统症状及诊断流程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第七章 呼吸道的微生物学诊断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实验检查
第九章 血气分析、酸碱和电解质平衡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第十一章 肺功能检查
第十二章 支气管镜检查
第十三章 胸腔镜检查术
第十四章 纵隔镜检查术
第十五章 胸膜穿刺活检术
第十六章 经皮胸部穿刺活检术
第十七章 睡眠呼吸障碍的常用诊断技术
第十八章 肺血流动力学诊断技术
第三篇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学
第十九章 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二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治疗
第二十一章 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第二十二章 氧气治疗
第二十三章 吸入疗法
第二十四章 机械通气治疗
第二十五章 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
第二十六章 胸膜腔穿刺术
第二十七章 外科治疗
第二十八章 血液滤过与体外膜肺
第二十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
第三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第三十一章 肺移植
第四篇 临床呼吸病学
第三十二章 上呼吸道疾病
第三十三章 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第三十四章 气道阻塞性疾病
第三十五章 肺源性心脏病
第三十六章 呼吸衰竭
第三十七章 肿瘤性疾病
第三十八章 肺血管相关疾病
第三十九章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第四十章 非感染性肉芽肿性肺疾病
第四十一章 职业与环境性肺病
第四十二章 肺创伤
第四十三章 理化因素所致的肺部疾病
第四十四章 通气调节异常疾病
第四十五章 胸膜疾病
第四十六章 纵隔疾病
第四十七章 膈肌疾病
第四十八章 胸廓疾病
第四十九章 先天性呼吸系统疾病
第五十章 少见呼吸系统疾病
第五十一章 呼吸疾病循证医学与临床研究
第五十二章 呼吸疾病与精准医学研究
索引
我是一名退休的老医生,在呼吸科工作了几十年,见证了这个学科的巨大发展。退休后,我仍然保持着对医学学习的热情,喜欢阅读一些能够帮助我回顾和更新知识的书籍。这本《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那些年轻医生可能更看重的“最新进展”,但却以一种沉稳、扎实的风格,为我梳理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来龙去脉”。书中对疾病的经典认识,以及一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治疗原则,都得到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让我能够回忆起当年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点滴。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仍然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比如,对肺功能检查原理的深入解析,对不同类型肺炎的病原学分析,这些都是理解疾病的关键。我常常会对照书中内容,回忆我当年是如何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的,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也感叹医学的进步。书中一些关于长期随访和慢病管理的章节,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已经“成熟”的疾病,在管理上仍然有不断优化的空间。这本书记载的,是医学的精华,也是岁月的沉淀。
评分我一直对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的病人后,就更加渴望深入了解这个领域。我之前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接地气”,很多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实际应用。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期盼已久的“及时雨”。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阅读。书中对每一个疾病的介绍,都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条理非常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治疗方案的讨论,它不仅列举了各种药物的用法用量,还深入分析了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治疗的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另外,书中对一些常见误区的纠正也让我茅塞顿开,比如对某些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对哮喘控制不佳的常见原因的分析,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我常常会把书中的知识与我在临床上遇到的具体病例进行对比,发现书中很多细致的描述,正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容易忽略的细节。这本书让我觉得,呼吸科疾病的学习,原来可以如此有条理,如此有章可循。
评分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医院的医生,我们接触的患者群体非常广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遇到,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非常高,而且很多时候情况复杂。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帮助我快速掌握核心知识,并且能够指导我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好的判断。这本《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的内容非常实用,从常见病到一些疑难病的诊断思路,都写得非常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鉴别”的部分,列举了很多容易混淆的疾病,并且给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鉴别要点。这对于我们基层医生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先进的设备,也没有那么多专科医生的会诊机会,这本书就成为了我的“万能手册”。我常常会把书中的图谱和鉴别流程打印出来,贴在我的诊室里,方便随时查阅。而且,书中对药物的讲解也很详细,包括了各种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选择。这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让我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评分这套书简直太让人惊喜了!作为一名刚刚进入临床的年轻医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呼吸系统疾病知识的书籍,很多市面上的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内容零散,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本《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从最基础的解剖生理学入手,将疾病的发生发展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新手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部分,列举了大量详实的病例,并结合图文进行分析,这种“见微知著”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临床思维能力。很多时候,我会在接诊病人后,翻阅书中相关的章节,对照病人的表现,思考可能的诊断方向,这种学习方法比单纯地背诵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对影像学、病理学等辅助检查的解读也相当到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报告背后的意义,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判断。此外,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讨论也十分深入,虽然我目前还接触不到太多这类病人,但了解这些内容,能让我对呼吸科的广度和深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总的来说,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正在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课题的研究,因此对这方面的专业书籍有着极高的要求。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专业书籍,不仅要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更要能够构建起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这本《呼吸系统疾病基础与临床》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些需求。它在基础理论部分,对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的阐述非常严谨,引用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学习。在临床应用方面,书中对各种疾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进展的介绍也十分全面,特别是对一些前沿的治疗技术,如生物标志物在呼吸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理念,都有着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复杂病例的讨论,它不仅列举了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深入分析了不同选择背后的循证医学证据,这对于我进行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而且,书中对科研方法论的提及,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能够以更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我的研究工作。这本书不仅是我的案头必备,更是我科研灵感的源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