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邏輯:張鳴說曆史背後的細節

暗邏輯:張鳴說曆史背後的細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鳴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張鳴
  • 細節
  • 明清史
  • 學術
  • 曆史解讀
  • 社會
  • 思想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615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702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字數:30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錶麵現象隱藏著暗邏輯 微小細節摺射著大曆史

百萬暢銷書作傢張鳴全新力作

作者繼續用精準犀利的文字,剖析中國曆史背後的細節

吳思 李零 易中天 譚伯牛 餘世存 聯袂推薦


內容簡介

袁世凱登基稱帝,徐世昌態度莫名,隱藏何種玄機?

張作霖稱霸東北,震懾群雄,靠的是當獸醫的本事?

麵對不可一世的軍閥大亨,“算命大師”們如何組團忽悠?

北洋政府參謀本部開不齣薪金,隻好焚香拜關公,挖土掘金?

那是一個豪傑輩齣的年代,那是一片群星璀璨的曆史天空,軍政巨頭、達官貴人、文人雅士輪番登場,然而他們以為自己掌握著人生和命運,但實際上隻是穿著光鮮、頤指氣使的提綫木偶,被一種奇妙的關係所控製和左右。

這就是曆史的暗邏輯,它控製著人們的行為,左右著事件的走嚮。

這一次,曆史大傢張鳴先生再一次撥開曆史的層層迷霧,繼續用精準犀利的文字,幽默剖析大曆史中的小人物,小細節中的大主宰,深扒曆史現象背後隱含的暗邏輯,告訴你一個真正的近代百年。


作者簡介

張鳴:教授,作傢。文字以一針見血的犀利和不拘一格的幽默而著稱,寫曆史極具個人風格,行文韻律獨特,內容以小見大,看似不經意的嬉笑怒罵,摺射的是作者在曆史方麵的深厚底蘊和獨到見解,讀其文不看作者就能知道是誰所寫,這在曆史作傢之中尤為難得。代錶作《重說中國近代史》等。


目錄

第一章?細節裏麵瞧瞧晚清

善撲營的故事 / 2

大清國首都的一種特彆的生意 / 4

晚清的“國有資産流失”問題 / 7

老佛爺,汽車來瞭! / 9

怎樣評價慈禧這個人 / 12

大國與小招兒 / 15

義和團有多大能耐? / 17

毓賢之死 / 20

趙爾豐之冤 / 23

第二章?大大小小那些人物

薑桂題和他的老毅軍 / 30

半個遺老北洋之龍 / 33

中將湯變節記 / 36

一個軼事,兩個林虎 / 40

段祺瑞這個人有多好? / 44

舅爺吳光新 / 48

袍哥範哈兒 / 51

傅良佐的悲劇 / 55

蔣世傑守信陽 / 59

馬桶將軍不是個惡人 / 63

獸醫張作霖 / 66

孫傳芳投壺 / 68

孫傳芳心中的“義和團大師兄” / 72

討人喜歡的段芝貴 / 75

屠夫陸建章 / 79

杜月笙的另一麵 / 83

第三章?林林總總都是套路

當兵要做文秀纔 / 88

這樣的禁煙局 / 91

民國初年廣州的革命街景 / 93

洪憲帝製中的徐世昌邏輯 / 96

曹三傻子的絕技 / 99

政客“小孫”政壇的閃光時刻 / 102

湯二虎反奉 / 107

大手大腳的奉軍 / 110

奉字號財神王永江理財 / 114

小諸葛摺戟南京 / 118

在傢裏待不住的黔之虎 / 122

黔之虎的撕咬 / 125

湘西王的山西藥方 / 128

郭鬆齡反奉失敗的秘密 / 132

周蔭人的護財衛隊 / 137

北洋兵燹的鐵路之災 / 140

北洋軍的思想教育 / 143

算命的“哲學傢” / 146

第四章?點點滴滴藏著曆史

參謀本部掘寶記 / 152

喊操的人 / 155

“一戰”的中國衝擊波 / 158

蘇俄人來瞭 / 161

一起“愛國”冤案 / 164

馮玉祥武穴罷兵事件解碼 / 167

倒戈的秘密 / 171

“倒戈將軍”與道德詛咒 / 175

楊森的“四愛主義” / 179

侮辱總統 / 182

鎮嵩軍的覆滅 / 185

小徐大練兵 / 188

“安福俱樂部”與“清吟小班” / 192

“長腿將軍”殺記者 / 195

小記者扒上瞭蔣介石的專列 / 198

硃傢驊砸報館 / 201

汪精衛能平反嗎? / 204

藝人不懂政治 / 207

衰氣的國民黨的電影審查 / 214

武術與國術 / 216

第五章?泡在曆史裏的中國

高壓之下,友情薄如紙 / 222

人性的跨地域存在 / 224

性就是為瞭生兒子存在的 / 226

大明朝的萬國來朝夢 / 229

官場專糊頂棚 / 232

餃子裏的金銀錁子 / 235

時機不對 / 237

太監是怎樣煉成的? / 240

阿芙蓉文化 / 245

糊弄洋鬼子 / 248

為何義和團的陰魂總是不散? / 251

今天,我們該不該講義氣? / 253

《二十四孝圖》不是一個好教材 / 256

我們為什麼要崇拜清官? / 258

拼爹,還是拼自己? / 261

爬上去之後又怎麼樣? / 263

一個“養”字的尷尬 / 265

一言難盡的“飯局姑娘” / 269

文化産品與豆芽菜 / 272

創新的製度條件 / 274

閱讀障礙癥 / 276

搞笑背後的苦澀 / 278

附?錄?泡在曆史裏的我

我曾經是個有理想的人 / 282

作為曆史拐點的高考中的我 / 285

我的逃票經曆 / 288

講道理是件挺難的事兒 / 291

也說中國結 / 293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細節裏麵瞧瞧晚清

善撲營的故事

濛古人作為遊牧人,沒有中原的武林,也不玩我們的武術,但是他們喜歡摔跤。摔跤是作為日常的遊戲還是軍事訓練,實際上說不清,很可能作為前者的份額大一些,但於戰場上的肉搏,也會有些間接的益處。滿族人崛起,跟濛古人結盟,濛古人的地位,跟滿族人相若。尤其是科爾沁草原上諸部落,跟滿族人的關係密切得像一傢人一樣,因此,滿族人也喜歡上瞭摔跤。為此,八旗特設善撲營,專門訓練摔跤高手。後來,善撲營取開放姿態,不僅滿族人濛古人,漢族人和迴民中的高手,也可以通過考試進來。

跟濛古人一樣,摔跤也是八旗子弟日常遊戲的一部分,而且是得到皇帝鼓勵的部分,因為可以保持民族的勇武之風。所以,上至王公貴胄,下至貧寒八旗子弟,一度都好這一口兒。當年康熙擒鰲拜,就是蓄養瞭一幫摔跤少年,當庭將之拿下的。而鰲拜自己也是一個摔跤高手,隻是好虎架不住群狼,纔失手的。據說,鹹豐的寵臣肅順,也是摔跤裏手,有“滿洲慶忌”之稱,平時跟人角力,贏多輸少。後來辛酉政變,西太後與恭親王奕��聯手,京城八旗,都在奕��手裏,其中也包括善撲營。抓肅順的時候,是醇親王奕領隊的,因為肅順的緣故,特意帶瞭幾個善撲營的高手。

善撲營的人,是要經過考試入選定級的,入選者,被稱為“布庫”(滿語),俗稱撲戶。撲戶分為三級,頭等最高,三等最低,不同等級的人,薪餉不同。善撲營安在北京沙灘大佛寺,每月初一、十五,定期舉行比賽。善撲營的撲戶們要參加,而營外的人,如果想吃這碗飯,也可以到大佛寺官廳報名,參加比賽,贏瞭的話,就可以入選,進入善撲營吃官糧。

這樣的比賽,由善撲營指定的資深撲戶擔任裁判。由於比賽在大佛寺舉行,人們習慣稱裁判為“廟頭”。廟頭可以決定參賽者的“份兒”,即重量級彆,體重大的和體重大的比,體重輕的和體重輕的比。“份兒”無須稱重,廟頭瞄一眼就行。選手也可以自己選擇,體重輕的,也可以挑戰體重沉的。廟頭還可以決定誰和誰配對,誰下場比賽。以先倒地者為輸,倒地之後,不能繼續糾纏。

每次比賽,賽場中間都會鋪好黃土。參賽者赤膊圍在四周。宮裏都會派個太監來,高高地坐在太師椅上,另由小太監用竹竿挑一串銅錢,作為賞錢。比賽完瞭,由太監宣布獲勝者名單,發下賞錢。領賞者嚮太監磕頭請安道謝,懷揣著賞錢倒退著離場。因為太監是代錶皇帝來的,賞錢雖然不多,但領到的人,還是挺歡喜的。

晚清時節,善撲營已經衰落,滿族人不行瞭,善撲營裏盡是迴民和漢人稱雄。有位迴民青年,每次上場,都身著白綢褲子。當時場上鋪著黃土,賽手們一般都會穿黑色或藏青色的褲子,但這位就穿白色的,意思是說,我根本不會沾土的。事實上,他也真的不沾土,輕鬆打敗所有對手。比賽期間,總有些小販賣糖果小吃,這位吃食,從來不付錢,小販也不找他要,因為比賽完瞭,那串銅錢肯定是他的,用這個付賬就夠瞭。

此時的滿族人,日常遊戲已經早就不是摔跤瞭,而是鬥蟋蟀,架鳥籠子比試誰傢的鳥叫得好。一個當年勇武的民族,不知不覺,就變得越來越文弱瞭。再往後,大佛寺的比賽也取消瞭,北京城裏,興起瞭私人跤場,基本都是漢人少年自己在玩瞭。

大清國首都的一種特彆的生意

大清戶部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加中央銀行,那時候不流行鈔票,存入戶部銀庫的,都是各地運來的銀元寶。搬運元寶的,有專門的庫兵。庫兵基於可靠性的考慮,隻能從八旗裏挑人,每個庫兵,跟一般的八旗兵丁一樣,吃糧拿餉,卻是一種八旗中人羨慕的“專業人士”,能補上庫兵,可是不容易,不僅吃香的喝辣的,而且可以養幾房妻妾。個中的緣故,是庫兵可以在搬運的時候,偷齣銀子來。

當年的庫兵,在搬運銀兩的時候,是要脫得光光的,進門時,還要張嘴檢查,過門檻,拍雙手,唯一能夾帶的地方,就是肛門榖道。為瞭能在肛門裏夾帶元寶,得從小就進行練習,所以,當年庫兵是有專門的買賣人養著的。這樣的買賣,叫作旗倌。旗倌雇有專門的師傅,教未來的庫兵如何從榖道塞入東西,經過反復練習,越塞越多,然後教他們如何運氣,保證夾帶的元寶不至於掉落。當然,這樣的旗倌,也跟戶部銀庫的管庫郎中有特彆的關係,庫兵的甄選,由管庫郎中決定,但百分之百都從旗倌裏找人。隻是,庫兵不能乾長,一到中年,肌肉開始無力,旗倌就開始攆人瞭,攆走舊人,換一茬新人。

大清戶部銀庫裏的銀子很多,庫兵每次從裏麵偷點兒齣來,旗倌、庫兵就夠肥的瞭。偷齣的銀兩,庫兵和旗倌分賬,旗倌拿大頭。因為,旗倌不僅要負責練成可以用肛門榖道夾帶元寶的功夫,而且要負責接送庫兵上下班,負責保護他們。因為,針對庫兵,大清的首都,産生瞭跟旗倌相對應的行業——劫庫兵的。劫庫兵的也有組織,屬於京裏的黑社會,但是,他們乾這行,從來沒有官府管過。自己感覺,這也不屬於作奸犯科。

按說,庫兵也是八旗兵,但他們除瞭肛門的本事,基本上是手無縛雞之力。每次上下班,兩人一輛騾車,坐在裏麵,就跟上瞭轎的大姑娘似的,用簾子遮得嚴嚴實實的。一個趕車的,一個打手,手裏都有傢夥。除此而外,跟尋常的騾車,沒有什麼兩樣,一點兒都不敢招搖。而且,行蹤詭秘,飄忽不定。齣發之前,還有專門雇的探子,四下張望,見沒有危險,纔會啓程。

但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既然有專門針對他們的行業,自然人傢能找齣來你的蛛絲馬跡。搶人的,都是混混。跟他們在天津的同類,大體上是一樣的。隻要逮住瞭庫兵的車,兩下先禮後兵,用道上的黑話互相答話,如果能談妥,旗倌齣點兒血,兩邊客氣地走人,談不妥,則就要動傢夥瞭。

一般來說,兩下無論怎麼廝殺,都不會齣人命,因為齣來人命九門提督的人要過問,事兒鬧大瞭,對誰都不好。但是,總會有個輸贏。如果旗倌這邊的人輸瞭,庫兵被劫走,如果剛下班,則銀子就歸瞭混混。如果上班時被劫,則旗倌馬上得拿一筆銀子把人給贖齣來,不敢耽誤瞭上班。反正不管怎麼說,混混這邊都有收入,這個行業就指著這個活。劫走的庫兵,混混這邊,也像祖宗一樣供著,絕不會令其有半點兒損傷。說白瞭,庫兵也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反過來,如果混混輸瞭,被抓的人就會被打得皮開肉綻,骨斷筋摺。如果被打的時候,咬牙頂住,倔強不屈,最後旗倌請來紅傷醫生,把傷給治好,送迴去,從此以後,這個混混就成瞭爺,有人養瞭。如果抗不住求饒瞭,那麼人傢也不給你治,扔迴去,混混那邊也不待見,這人就廢瞭。

這樣一個奇怪的行業,一直維持下來。旗倌和劫庫兵的混混,其實就是一個伴生行業,都挺畸形,卻都活得好好的。八旗和戶部以及負責京師治安的九門提督,都心知肚明,都知道這是因為庫兵偷銀子衍生齣來的,但是誰也不管。其實隻要等庫兵乾完活,檢查一下他們的肛門,這個行業就消失瞭。然而,這就是大清官場,做蛀蟲,是一種行業,吃蛀蟲,也是一種行業,都屬於寄生官場上的行業。無論怎樣奇葩,人們都見怪不怪。

晚清的“國有資産流失”問題

晚清時節,在太平天國被滅瞭之後,曾左李帶頭,各地都先後掀起瞭興辦洋務的高潮,或多或少,都辦起來一點兒洋務事業,花大錢,進口瞭西洋的機器,辦起瞭工廠。最多的是機器局,用來造槍炮;其次,則是紡織局、礦務局等。

辦這些事業的督撫們,手筆都很大,花錢買機器,不問價兒,不砍價兒。隻要能弄到一筆錢,想都不想,事兒就辦瞭。然而,廠房蓋起來,機器竪起來,洋匠也請進來,工人也招募瞭,事業卻按照衙門的方式進行,不問效率,不講收益,隻管排場。一個廠子的總辦會辦,不是道颱銜,就是知府銜,齣門上街,一大堆衙役鳴鑼開道,八抬大轎。然後在廠子裏安插一堆自傢的親友以及各個衙門遞條子進來的閑人,辦事無能,壞事有餘。過不瞭多長時間,洋務事業就賠下去瞭,督撫們再也擠不齣錢來維持這個事業瞭,隻好關門,或者變相關門。

這樣的洋務企業,在當年都是不言而喻的國企。凡是這樣的國企,除非主辦的人有大魄力,大手段,大後颱,把它們包給商人,否則,不是一天天半死不活地賠下去,就是任由裏麵的東西被偷光,機器生銹、爛掉。著名的漢陽鐵廠,如果不是張之洞最後把事業交給瞭盛宣懷,盛宣懷把廠子交給著名粵商鄭觀應來打理,這個遠東最大的鋼鐵企業,最終連一塊鐵也生産不齣來,更彆提給盧漢鐵路提供鐵軌瞭。

一般來說,這樣的企業,賣掉是肯定不行的。當年沒有“國有資産流失”這個概念,但是,相關的內涵卻早就有瞭。一個倒掉的洋務企業,任由機器爛掉沒事兒,沒有人說國有資産流失;一個瀕臨倒閉的洋務企業,明明可以掙錢,就是因為經營不善,天天賠錢,也沒有人說是國有資産流失。但是,你隻要把它賣掉,那麼,禦史們的彈章,就會把你埋瞭,滿朝文武都會罵你。邏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企,多維持一天,就會多賠一天的錢,每天血盆大口,大把地吞錢,這樣巨大的浪費消耗不算流失,爛掉造光,一文不剩,也不算流失,賣掉瞭,弄迴來錢瞭,反倒是流失。因為,無論怎樣,人們都會說你賣賤瞭。

其實,明白人都知道,在大清,沒有一項公傢的事業是能辦得好的。連紫禁城和圓明園這種皇帝待的地方,隻要皇帝不去的所在,不僅堆滿瞭垃圾,甚至還有太監們偷偷拉的糞便。但是,公傢的事業,或者說國有的事業,一定是神聖的。皇傢庫房裏的東西,經管的人,可以把它們偷光,或者因管理不善而爛光,但是把庫房事業交給商人辦,肯定是大逆不道的。

這個,就是大清的國情。

老佛爺,汽車來瞭!

今天的中國,基本上已經是汽車王國瞭,連不少地方的山村裏,都有瞭汽車。不會開車的農村大媽,居然有被經銷商忽悠得買汽車的,買來汽車不會開,放在院子裏生銹,人傢樂意。至於稍微大一點兒的城市,都是“堵城”,大小汽車擠在一起,動彈不得。而大城市則成瞭“萬國汽車博物館”,什麼國傢生産的、什麼牌子的汽車,在中國都能找到。那情形,有點兒像民國的北洋時代——任何國傢生産的步槍都能找到。

然而,汽車來到中國,多少還是費瞭點兒周摺。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是1886年誕生的。但是,汽車真的來到中國,是20多年之後的事兒瞭。我們知道,火車進中國,就大費周章,老外經過瞭反復的摺騰,建瞭鐵路,被拆瞭,然後再建,第一條能運行的鐵路,居然隻能建在天津的租界裏。最後是美國人想齣瞭辦法,弄瞭一套火車模型,送給西太後,讓老太婆玩爽瞭,這種“火馬車”和“鐵馬路”纔落瞭地。

然而,汽車自打被發明之後,一直都跟中國無緣。嚴格地說,是跟中國大多數地方,包括北京無緣。而上海的租界,很早就引進瞭汽車,作為旅遊項目,讓來外灘的華人過把癮。1903年,朝廷開始新政瞭,各種新玩意兒,相繼落戶中國。但是,保守的北京,依然拒不接受汽車。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人員若要齣門,除瞭便利而便宜的人力車,就是馬車——西方的四輪馬車,這在乾隆時代也是被束之高閣的,但現在可以在北京新修的馬路上奔跑瞭。

轉變的契機,發生在1907年,意大利的使館這年年初新來瞭一位代理公使,此人是個王子,利維奧·博爾濟斯王子。更主要的是,他是個玩傢,登山、探險無所不涉,還是一個狂熱的汽車愛好者。在意大利的時候,就有一輛當時堪稱大馬力的依塔拉汽車(40馬力)。來到北京之後,他發現這個古老的城市,悶得要死,一點兒都不好玩。他的夫人,到達北京第一天,就鬧著要離開。

正在這個時候,法國《晨報》發起瞭一場從北京開往巴黎的汽車拉力賽,號召當年世界頂尖的汽車駕駛高手參加。這樣的事兒,大概隻有法國人能乾得齣來。當年中國沒有一寸公路,而必須穿越的濛古和俄國,也沒有公路,隻有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剛剛通車。當然,這事的背後,估計有汽車廠傢在推。他們是想藉此打開中國的市場。

顯然,對於汽車愛好者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所以,號召一經發齣,就真的有人響應。博爾濟斯王子和三位意大利人,開一輛汽車組成瞭意大利隊,還有四位法國人,分彆開瞭四輛汽車組成瞭四支法國車隊(也有資料顯示是三支法國車隊和一支荷蘭車隊)。五輛汽車,經海運被送到瞭北京。

這一下,沉悶的北京沸騰瞭。盡管我們說北京沒有上海那麼新銳,但是,北京人的好奇心,一點兒都不比上海人差。被老外的突發奇想弄暈瞭的清政府外務部,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應對這個瘋狂的事兒,遲遲不肯頒發此項比賽的必要證件。而且規定,運來的汽車,不經騾馬牽引,不許上街。然而,有瞭汽車的老外,哪裏會管這一套,開著汽車就上瞭馬路。新政時期北京新修的馬路,給瞭這五輛汽車用武之地,汽車成天在馬路上開,引得北京人那幾日什麼都不乾瞭,烏泱烏泱地圍觀。對於汽車這種新鮮玩意兒,中國老百姓的好奇心壓倒一切,死也要過把癮。而政府的大人物們,卻被嚇到瞭,不知道該怎麼辦好。終於,在外國使節的啓發下,他們明白瞭,要想讓這些在街上飛馳的“怪物”離開,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拉力賽早點兒開賽。於是,證件很快就齊瞭,在特意派來的軍樂隊的樂聲中,在沿途商傢震耳欲聾的鞭炮聲中,五輛汽車,穿越北京城,直奔濛古高原。一路上,好多地段,其實不是開的,而是由苦力抬過去的。在進入俄國境內之後,他們一直在西伯利亞鐵路上開。途中,有的車報廢瞭。最終,博爾濟斯王子第一個到達瞭巴黎。公使館的事兒,在這期間,基本都擱下瞭。

經此一事,拉力賽背後的推手——奔馳汽車公司,送給瞭西太後一輛奔馳轎車。隻是,由於解決不瞭司機坐在前麵,背對著老佛爺開車的失禮問題,老佛爺一直都沒有坐過。汽車就一直放在頤和園,估計現在還在那裏。北京的其他達官貴人,卻開始坐汽車瞭,老佛爺也沒說不讓。

怎樣評價慈禧這個人

怎樣評價慈禧太後這個人?是我在教學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其實,按中國傳統史學的講究,稱謂本身就說明問題。一般來說,稱晚清當政的葉赫那拉氏為慈禧太後,就包含瞭肯定意味,因此“慈禧”是兩個好字眼兒,而且是經她認可的尊號。而稱她為西太後,就多少有點兒貶義,因為按滿族人的習慣,東為上,西為下。東太後鈕祜祿氏,在被尊為太後之前,已經是皇後,地位實際上還要高一些。那個時候,有人還帶有衊義地稱慈禧為“西邊的”。

不過,史傢最好的立場是價值中立。最好的稱呼,應該是直呼其名,但人們已經習慣瞭稱其為“慈禧”,我在這裏就叫“慈禧”吧,而太後,是她的身份,她是清朝的太後,又不是我們的太後,所以,太後在這裏就暫時免瞭。

古代的女性,地位不高,但有的漢族人士大夫之傢,女孩子還是會受一點兒教育,至少會教她們識字,能讀一點兒書。個彆纔情高的,也可以吟詩作賦。但是,滿族人對於學來的漢族人禮教,貫徹得特彆刻闆,所以,滿族的女性,即使是閥閱之傢,也不讓她們識字。所以,慈禧在被選秀女入宮之前,基本上就是文盲。識字,是得寵之後纔慢慢習得的。盡管如此,垂簾之後,親筆的硃批,還滿是錯彆字。

慈禧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屬於小傳統係列的。最明顯的,是戲麯。由於傳統宮裏演齣的昆麯她基本上看不懂,所以纔引進當年屬於花部的,由徽調和漢劇融閤而成的高腔,即今日所說的京劇進宮。結果一個副産品就是,因為得到瞭慈禧的高度關注,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得以蓬勃。所謂“同光十三絕”,都是在她的培養下,光耀一世的。當然,做瞭太後之後,她和東太後也請翰林們給她們講過一點兒曆史課,但是效果如何,是很難講的。

一個人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後來的眼界和見識。沒有受過正經八本的傳統教育,固然使得她在秉政的時候,沒有她的夫君鹹豐皇帝那麼多教條和框框。跟洋人打交道時,身段放得比較低。而且,也會有一些隻有戲迷纔有的道德品質,比如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其實,作為君主,是無須報誰的恩的。但是她很在乎。對於在她看來拯救瞭大清的中興名臣,她一直都很客氣,從來不會嚴厲地處分。對於庚子逃難途中及時趕來勤王的岑春煊,即使後來袁世凱陷害他,說他有反心,慈禧也會放他一馬。這種戲劇性格,會讓慈禧看起來,比彆的清朝統治者更有人情味一些。

但是,作為一個國傢實際上的領導人,她的格局還是不夠大。任人唯親,是她始終擺脫不瞭的死結。終其一生,她真正信任的人,從醇親王奕,到慶親王奕劻,以及短時間的端郡王載漪,還有榮祿,基本上都跟她娘傢方傢園有點兒關係。

在晚清的大變局中,沒能認清世界大勢,把握好轉型的大局,這也許是苛責她瞭,在那個時候,也許換一個人也未必能做得更好。但是,在甲午之後,亡國危機迫在眉睫的情形下,居然為瞭個人的權勢,發動政變,廢掉變法,進而掉進光緒忘恩不孝的感情漩渦裏不能自拔,為瞭能順利廢掉光緒,不惜冒崩盤的危險,貿然支持義和團,跟西方決裂。渾到這個地步,幾乎喪失瞭大清統治的最後機會和閤法性。後來即使傾全力投入改革,迴鏇的餘地也已經很小瞭。她死之後,選擇的接班人居然還是在方傢園周圍打轉,選瞭一個少不更事的第二代醇親王載灃。清朝辛亥年的潰敗,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一手造成的。

總的來說,慈禧是個聰明人,但是,卻是一個不識大局、不辨大勢的聰明人。機緣湊巧,成為轉型時期的清朝當傢人,實在是不閤格。......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暗邏輯:張鳴說曆史背後的細節》內容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細且自然: 《寰宇之鏡:文明的興衰與權力的幽微》 一部跨越韆年、洞察人性的宏大史詩 內容提要: 《寰宇之鏡:文明的興衰與權力的幽微》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編年史,它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核心驅動力的深度挖掘。本書匯集瞭七大主題模塊,以磅礴的氣勢和細膩的筆觸,解構瞭權力結構、社會變遷、思想碰撞以及技術革新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相互作用,塑造瞭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格局。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什麼纔是推動曆史前行的,真正看不見的動力?” 我們拒絕簡單的因果論,轉而探究那些深藏於製度肌理、文化基因與個體選擇中的復雜機製。作者帶領讀者穿梭於古典帝國、封建王朝、工業革命的熔爐以及現代民族國傢的誕生之中,試圖描繪一幅清晰而又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 --- 第一部:秩序的構建與崩潰——權力形態的流變 本部分聚焦於國傢形態的演化及其內部張力。我們不再滿足於對“君權神授”或“天賦人權”的錶麵解讀,而是深入剖析瞭“行政效率的極限”。 1. 帝國的心髒病:中央集權的盈虧平衡點。 探討瞭龐大帝國在信息傳遞、資源調配上的天然脆弱性。從羅馬的行省管理到明清的科層體係,分析瞭官僚體係膨脹與僵化對社會活力的扼殺過程。重點解析瞭地方精英與中央權力之間微妙的博弈,以及“信息黑箱”如何成為王朝覆滅的先聲。 2. 契約的誕生:從氏族到法治的漫長糾葛。 研究瞭早期法律概念的萌芽,尤其關注地中海文明與兩河流域在私有財産與公共權力之間的初始界定。對比瞭成文法係與習慣法係在社會穩定性和個人自由度上的差異,揭示瞭“法治”概念在不同文明語境下的本土化過程,而非簡單的移植。 3. 軍事化生存:青銅時代的資源詛咒。 通過對早期軍事組織的分析,闡釋瞭戰爭機器的維持如何深刻影響瞭社會財富的分配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塑造。探討瞭遊牧民族的“掠奪式經濟”與定居文明的“積纍式經濟”在長期衝突中的相互滲透與轉化。 --- 第二部:思想的冶煉爐——意識形態的塑形力量 意識形態是曆史的“看不見的風嚮標”。本章旨在解剖那些看似抽象的哲學、宗教和倫理觀念,如何轉化為具體的社會行動和政治實踐。 1. 知識的壟斷與下放:經院哲學與印刷術的革命性對撞。 詳細分析瞭中世紀歐洲知識階層(修道院與大學)如何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權,實際控製瞭社會的話語權。隨後,聚焦古登堡印刷術的齣現,探討知識的“民主化”如何首先瓦解瞭既有的權力結構,為後來的宗教改革和啓濛運動埋下伏筆。這不是技術史,而是“信息傳播權力的重構史”。 2. 聖人與世俗:信仰的工具性價值。 考察瞭主要世界性宗教在擴張過程中,如何主動或被動地與世俗權力達成閤作或對抗。重點分析瞭“精神救贖”承諾如何成為統治者穩定底層、轉移社會矛盾的有效工具,以及異端思想如何成為挑戰既有秩序的先鋒力量。 3. 啓濛的悖論:理性的邊界與非理性的迴歸。 深入審視瞭啓濛運動的成果及其內在矛盾。當“理性至上”成為新的教條時,社會如何處理那些無法被邏輯完全解釋的情感、傳統與文化慣性?本節對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進行瞭“理性反噬”的解讀。 --- 第三部:物質的基礎——經濟結構與技術飛躍的深層聯係 技術並非孤立進步,它與經濟製度、地緣環境息息相關。本部分旨在揭示經濟基礎在塑造曆史走嚮中的決定性作用。 1. 運河、鐵路與全球貿易的重塑。 分析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水利和交通)如何根本性地改變瞭人類的地理概念和資源可達性。以蘇伊士運河和北美大陸鐵路的修建為例,闡釋瞭“地理政治”如何被工程技術所重寫,並直接影響瞭殖民體係的格局。 2. 貨幣的魔力:從金屬本位到信用社會的躍遷。 考察瞭貨幣形態的演變如何反映瞭社會信任度的變化。從貴金屬的稀缺性到紙幣和信用的齣現,探討瞭金融工具如何從財富的度量衡,轉變為權力的杠杆,並詳細分析瞭早期金融泡沫的周期性規律。 3. 勞動的價值:農耕文明嚮工業社會的痛苦轉型。 細緻描繪瞭圈地運動、行會解體和工廠製度建立過程中,勞動者身份的劇烈變化。探討瞭資本積纍的初期階段,社會公正問題如何成為驅動社會革命的底層動力,而非僅僅是道德譴責的結果。 --- 第四部:文明的交匯與衝突——全球化初期的張力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目光投嚮全球範圍內的互動,探討不同文明在相遇、碰撞與融閤中所産生的不可逆轉的效應。 1. 絲綢之路的興衰:看不見的貿易與疾病的流動。 超越傳統的貿易路綫描述,重點分析瞭絲綢之路沿綫民族的文化雜糅現象,以及隨之而來的瘟疫傳播對歐亞大陸人口結構與政治穩定的毀滅性影響。 2. “他者”的想象:帝國主義的文化藉口。 批判性地研究瞭西方在擴張過程中,如何構建瞭關於“落後民族”的刻闆印象,以及這些被構建的“他者”形象,如何反過來閤理化瞭殘酷的資源掠奪行為。 3. 技術的單嚮輸齣與文明的“被動現代性”。 分析瞭非西方文明在麵對西方工業技術衝擊時,所經曆的適應、抵抗與學習的過程。探討瞭“學習先進”與“保持主體性”之間的內在矛盾,以及這種不平衡的技術交流如何種下瞭日後國際衝突的隱患。 --- 結語:曆史的“非綫性”迴響 《寰宇之鏡》最終試圖傳達的觀點是:曆史並非一條由A點走嚮B點的直綫,而是一個充滿反饋迴路、意外事件和非綫性爆發的復雜係統。我們所認為的“進步”,往往是舊問題的另一種錶現形式。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宏觀思維工具箱”,幫助我們在麵對今日錯綜復雜的全球挑戰——從氣候變化到數字極化——時,能夠穿透錶象的喧囂,洞察潛藏在權力、思想與物質結構深處的“曆史的幽微之光”。 推薦讀者: 曆史愛好者、社會學研究者、政策分析人員,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的深層驅動力感到好奇的求知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老道,它不像傳統的曆史著作那樣給人一種沉悶壓抑的感覺,反而充滿瞭動態感和懸念。作者似乎總能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切入點,將一個看似平淡的曆史場景瞬間激活,讓你仿佛身臨其境地參與到當時的決策過程中去。尤其是一些重大曆史轉摺點的分析,作者總能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揭示齣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復雜博弈。這種敘事上的巧妙處理,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智力上的享受,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期待,想知道接下來作者會如何解構下一個曆史謎團。這種流暢感和吸引力,使得即便是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地被帶入情境之中,並且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對曆史人物“人性側麵”的深刻挖掘。它沒有將曆史人物臉譜化,不是簡單地把人分成好人與壞人,而是展示瞭他們在特定壓力和環境下所展現齣的復雜、矛盾乃至是脆弱的一麵。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幽微之處有著近乎直覺的敏感度,通過對書信、日記乃至是當時人們對他們的私人評價的引用,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形象。這種對個體心理的洞察,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曆史的理解,讓我們意識到,再偉大的曆史人物,也終究是受製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的凡人。這種深層次的共情,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獻堆砌,而是一部關於“人如何做齣選擇”的永恒劇目。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極具啓發性和顛覆性的。它挑戰瞭我們許多既有的曆史定論,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視為“不證自明”的曆史事實。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又充滿激情,他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層層設疑、多角度交叉驗證的方式,引導讀者自己去構建理解。這種“帶著讀者一起思考”的寫作方式,使得知識的吸收不再是被動的灌輸,而是一種主動的探索。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曆史是如何發生的”這個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不再滿足於錶麵的解釋,而是開始對那些驅動曆史齒輪轉動的底層邏輯産生強烈的好奇心。這是一本真正能夠提升思維質量的書。

評分

這部作品簡直是曆史愛好者的福音,它沒有停留在那些教科書裏人盡皆知的宏大敘事上,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偵探,深入到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枝末節中去。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抽絲剝繭的敘事方式,他仿佛能穿透曆史的迷霧,讓我們看到那些影響曆史走嚮的微小但關鍵的因素。比如,書中對某個時期政治決策背後的人際關係和非正式運作的描繪,就比任何官方記載都要生動和真實。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那些看似偶然的曆史事件,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內在邏輯。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細節的把握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能力。這種對“真實曆史”的追尋,遠比單純地記憶年份和人名要有趣得多,它真正激發瞭我們對曆史的思考熱情。

評分

我必須稱贊作者在構建曆史圖景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宏大視野與微觀敘事的完美結閤。他能夠從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社會現象或地方性事件入手,層層遞進,最終將它與整個時代的脈絡聯係起來,讓人看到“蝴蝶效應”在曆史中的真實體現。例如,書中對某個地方文化習俗的探討,最終竟然牽扯到瞭中央決策層麵的資源分配傾嚮,這種跨越尺度的分析能力,著實令人佩服。他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棋手,總能看到整盤棋局的布局,但下棋的每一步,卻又都精確無誤地落在瞭最小的棋子上。這種既能見樹又能見林的本領,是很多曆史學者難以企及的。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數度很快,質量不錯,五星評價,快點,很,負責任,謝謝

評分

暑假高一同學的必讀書目,送給弟弟的,中國近代史很值得學習呢!

評分

書很好是正版的 京東的活動真不錯

評分

暑假高一同學的必讀書目,送給弟弟的,中國近代史很值得學習呢!

評分

。。。。。。

評分

詼諧,大白話的方式敘述瞭中國近代史,挺有味道的!

評分

趕上瞭優惠,經過細心的挑選,這批都是精品,值得購買。

評分

很好的寶貝,很好的價格,下次還要再來京東商城購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