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于2002年底的《景观设计》是目前中国惟一的一本景观设计类全彩精品双语杂志。该杂志以放眼世界、关注本土、注重实际操作为主旨,以精准的专业定位和优异的品质受到业内人士的推崇。2005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加盟本刊国际编委。
《景观设计(2017.5期 总第83期 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我们的主题是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
刚随《景观设计》杂志社从中欧的维也纳和布拉格旅行回来,说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可能正是*有感觉的时候。的确,我们不大能想象一个美好的城市能离开二者,甚至可以进一步设问,没有此二者的城市能算是一个城市吗?
广场与公园,都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公共产品,它们牵涉到社会学、历史、政治、文化、风俗、商业和休闲、运动、生态等的内容,它们是城市*有魅力和具复合内容的承载体。
一个广场,往往就是一本书。一页页中包括多少过往风云,令多少人激动过,多少人停伫过,多少人漫步过。它是个空间,却充满时光流逝中的繁华和沉寂……
而一个公园,更像是人们去约会大自然的地方。约会大自然的时候,往往就是约会彼此。春季的城里,春*重处:秋季的城里,秋*浓处,都在那里。一呆花、一簇叶,看似无心,却似有意。
一个景观设计师,若能为城市设计好这两样东西,就真是他的骄傲了。
刊首语
景观在线
ASLA获奖作品赏析
专题
麓湖云朵乐园
温莎广场
首尔空中花园——首尔路7017
天使花园广场
义顺自然公园
伊斯特兰
工程案例
大自然的绿色之带
都铎公寓
实用的地形
猫塔
卡尔洛瓦茨淡水水族馆与河流博物馆
植物配置与生态空间
浅论市政广场的植物景观营造
我近期接触的这本《景观设计》(2017.5期 总第83期 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给我带来了非常实用的启发。作为一个正在进行小型公园设计的从业者,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城市微空间”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宏大的项目,而是夹缝中求生存的零碎场地。这本书的几个案例,比如一个位于老旧社区角落的口袋公园,或者是一个被废弃铁路边改造的线性绿道,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小”空间的挑战,而是着重讲解了如何通过精巧的布局、多功能的设施以及本土化的植物选择,将这些不起眼的角落变成社区的亮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性化尺度”的强调,无论是座椅的设置、步道的宽度,还是视线的引导,都透露出对使用者体验的深度关怀。它让我明白,好的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观,更是情感上的连接和功能上的便捷。书中提供的图例和实景照片非常丰富,清晰地展示了设计理念的落地效果,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想法转化为具体方案的人来说,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景观设计》(2017.5期 总第83期 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在我最近迷上城市公共空间改造的背景下。翻开它,就像走进了一场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每一页都充满了灵感。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海滨城市广场的案例分析,那种将滨水景观与休闲娱乐功能巧妙融合的设计手法,不仅提升了城市形象,更重要的是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公共活动场所。文中对不同材料、植物配置以及灯光设计的细致讲解,让我对细节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在提到某一个广场时,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使用的树种,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变化,以及它们如何与建筑、水景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还有那个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章节,通过对现有格局的尊重和微创新的应用,让古老的街巷焕发新生,这让我对“保护性开发”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也很吸引人,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案例的层层剖析,引导读者一步步理解设计背后的逻辑和思考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收到《景观设计》(2017.5期 总第83期 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这本书,我最先被其精美的排版和丰富的图库所吸引。作为一名视觉工作者,我深知好的设计离不开精准的视觉传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设计的作品。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体验式设计”的探讨,无论是城市广场的动态活动空间,还是自然公园的沉浸式游览路径,都致力于为使用者创造多维度的感官体验。我非常喜欢其中一个案例,它通过巧妙的光影变化、声音景观以及触觉材料的运用,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惊喜。书中也涉及了一些现代景观设计的最新趋势,例如参数化设计在大型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韧性构建中的作用。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所有的技术细节,但书中提供的宏观视角和前瞻性思考,足以让我窥见景观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和灵感的启迪。
评分这本《景观设计》(2017.5期 总第83期 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就像一本浓缩的景观设计百科全书,尽管我不是专业的景观设计师,但阅读过程中依然收获颇丰。我一直对自然公园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很感兴趣,这本书中的相关内容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其中一个关于湿地公园重建的案例,让我对“借景”和“野趣”的营造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采用过于人工化的手法,而是通过保留和恢复原有的水文系统,引导植物自然生长,最终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适应性设计”的阐述,即根据场地自身的条件和特点来制定设计方案,而不是生搬硬套国际化的模式。这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也使得公园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书中引用的一些生态学原理,虽然有些专业,但配以清晰的图解,也能让我大致理解其核心思想。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如何相结合的大门,让我对“绿色设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去翻阅这本《景观设计》(2017.5期 总第83期 城市广场与自然公园),因为我总觉得这类专业书籍会显得过于理论化和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出乎我的意料。它聚焦于城市广场和自然公园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公共空间类型,却能从中提炼出共通的设计哲学。我对书中关于“场所精神”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几个不同城市广场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设计如何能够激活城市的记忆、塑造居民的认同感。例如,某个广场的设计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历史元素,通过雕塑、铺装图案以及空间序列的设置,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而关于自然公园的部分,则强调了“在地性”和“共享性”,即尊重当地的自然肌理,并鼓励公众参与到公园的维护和管理中来。这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清晰,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景观设计的深厚情感和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像是一篇篇关于城市与人、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哲学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