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技術哲學導論》內容生動形象有趣,內涵深刻豐富多樣,語言錶述深入淺齣,故而比較適閤於課堂教學。
《技術哲學導論》對哲學史和科學技術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發明、重要哲學傢等的介紹,不僅邏輯脈絡清晰且在層次上能做到循序漸進,所涉及的各種話題,比如智能技術、中醫問題、技術倫理、環境危機、技術與文化、技術與政治、技術與商業等等,往往都能夠給讀者以獨特的視角和觸類旁通的啓示。
作者簡介
唐·伊德(Donlhde,1934-),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教授,著名技術哲學傢,先後在現象學和技術哲學領域中齣版瞭學術專著13部,比如:《實驗現象學》《技術與實踐》《技術與生活世界》《工具實在論》《後現象學》《技術中的身體》《具身的技術》等,此外還主編瞭“印第安納技術哲學叢書”。
駱月明(1989-),女,安徽蚌埠人,上海大學社科學部哲學係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嚮:科學技術哲學。
歐陽光明(1960-),江西南昌人,上海大學馬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科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社會學、生態哲學和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等。
目錄
序言:如何使用這本書
譯者序:科技時代,須重視科學技術哲學的教育
第一章 導論
1.哲學
2.…的哲學
3.20世紀
4.科學哲學
5.哲學與技術
6.技術哲學
第二章 技術
1.技術與環境
2.一則技術故事
3.具有曆史意義的技術
4.進步
5.技術與文化
第三章 技術及其問題
1.科學與技術
2.科學的技術
3.科學外的技術
4.全球問題
5.解決狀況
第四章 技術現象
1.蘭登·溫納:技術作為生命形式
2.艾伯特·伯格曼:聚焦物與裝置範式
3.唐·伊德:生活世界的技術
4.當前發展狀況
第五章 未來
1.基本問題:環境
2.多元文化
3.戰爭與財富
4.哲學及其發展
注釋
建議閱讀材料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技術哲學導論》:
從哲學史的最初構想中可以推測齣,技術比科學或哲學更古老。技術嚮前可以追溯到史前曆史時期——或許是兩百萬年前或更前的——原始人類時期。盡管是在最近幾十年,無論是在程度上還是在復雜性上,對過去時期的大量知識已為人所知,但是直到最近齣現的相對時期(如果韆年可以被看作“最近”的話),技術也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曆史時期。
今天關於過去時期的畫麵,是一個贊譽我們的祖先有更為復雜的與多樣的技術的畫麵。這畫麵並不是我們曾經認為的那樣。曾經簡單的“狩獵與采集”社會觀念已經被多種類型的社會所取代,這些社會有種類繁多的生存技術和慶祝技術。而且,盡管是它們以不同的方式發展,但其細緻的與專業的知識形式,顯然在文化發展上與許多現代社會一樣復雜。例如,如果認為榖物的知識是重要的,那麼我們可以在大多數狩獵與采集社會裏發現,事實上對於榖物,他們已經掌握瞭比後來任何定居的社會人類更豐富的知識。
澳大利亞內陸的土著居民,能用更多的野生榖物做齣超過三十多種的麵包。采集者們對可利用資源的態度比定居群體更樂觀積極,因此在有關哪些是可以食用的以及怎樣準備食物方麵,他們發展瞭比後來社會更專業的栽培榖物技術,這些知識也更為復雜。現在我們知道這種榖物栽培技術齣現在地球上的眾多不同地方,不同的原初榖物被栽培及培育——如美國的玉米,亞洲及其他區域的水稻,歐洲大陸的小麥等。但是,雖然主要的或原始的榖物在飲食中占中心位置(可能五六種相關的其他榖物),但沒有哪個農業發達的社會可以在自然中提供齣全方位的可能性榖物。剩餘的榖物能夠在早期農業社會中被儲藏,但相比於天然糧倉所提供的剩餘,那還隻是一個更狹窄的範圍。反過來,在這裏齣現的貿易導緻瞭一個被稱為“文明”的文化軌跡。
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比較嚮前更推進一步。在飢荒和食物匱乏的年代,飢餓會發生在狩獵與采集社會;而文化膳食單一會發生在更專業的社會,事實上這種社會的健康水平會下降,或在先進社會受到負麵的影響。
然而,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緩慢的,通常需要經曆數韆年的漫長發展。如果史前的故事在今天取得瞭甚至比幾十年前的故事更珍貴的造詣與更復雜的結果,那麼幾韆年來那裏仍保留瞭穩定的設計和使用技術的模式。我們所說的創新顯然跟今天一樣,是相對稀缺與未受重視的。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一則故事,以平衡我們教科書中的科學與哲學的故事。
……
前言/序言
人類因文明而生機勃勃,社會仰科技而快速發展。在當今時代,要想真正理解人類文明,恐怕最重要的是要全麵理解科學和技術。這就是科學技術哲學的介紹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通常這種介紹將圍繞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社會功能問題的討論來幫助讀者:(1)通過接近一些哲學傢對科學技術究竟是什麼的理論思考,提高批判思維能力,獲得一種思考科學技術引發的問題的哲學眼光;(2)在更深入、更富成效地反思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它們與當代社會的關係的基礎上,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和社會功能形成更閤乎理性的認識。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科學技術哲學教育以來,最初一直以《自然辯證法》課程的名義,且主要是在理工科碩士研究生中作為學位公共基礎課程來開設,目的是希望我們所培養的理工科碩士研究生能夠對科學技術作縱嚮曆史發展的考察以確立正確的自然觀、科學觀和技術觀;對各門自然科學學科和不同技術領域作橫嚮的比較以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和正確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與此同時,為促進這一學科的發展,逐步在有條件的高校、科研單位設置自然辯證法專業的碩士或博士授權點以培養該專業領域的高層次人纔。可以說,這些開展自然辯證法專業教學科研的機構為我國培養瞭大量的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專業人纔,他們不僅成為我國高校、科研機構自然辯證法教學科研活動開展的生力軍和自然辯證法學科發展、人纔培養的中堅力量,而且也在我國社會各個領域中發揮瞭重要的作用。
我本人也是在這一時期加入到自然辯證法教學科研的隊伍中來。記得1982年大學畢業時,我獲得瞭留校任教的機會。當時學校開始著手招收理工類的碩士研究生,需要開設作為學位公共基礎課的《自然辯證法》課程,打算從當年物理專業的畢業生中選拔、培養任課教師。那時學校給我兩個選擇:一是留校在基礎部物理教研室擔任教授普通物理課的教師;另一個就是去從事對我而言是全新領域的自然辯證法的教育教學。說實話,對於剛剛恢復列入高校課程體係的自然辯證法學科而言,那時真正瞭解它的人並不多。由於這畢竟是一次人生的重大選擇,要轉行進入一個新的學科領域確實令我這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比較糾結,難以決策。後來,我之所以毅然決然地加入到自然辯證法教育教學領域,完全得益於我讀中學時的數學啓濛老師,他本人是一位自然辯證法研究的愛好者。
技術哲學導論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技術哲學導論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