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九成宫碑楷书集字古诗:名帖集字丛书

欧阳询九成宫碑楷书集字古诗:名帖集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有珠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楷书
  • 欧阳询
  • 九成宫碑
  • 古诗
  • 名帖
  • 集字
  • 书法作品
  • 中国书法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17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0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帖集字丛书
开本:12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九成宫碑》是欧阳询晚年的代表作。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处较多,间架结构布置精严,后世公认此碑为唐揩冠冕。

作者简介

陆有珠,字小泉,别署铭古屋主。1957年生,广西南宁市人,198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多年从事大学语文和书法教学。多年从教,著述甚丰,以《院校书法基础教程》、《汉字演绎图典》、《快写法钢笔字帖》、《写字》、《书法大字谱》和《著名碑帖集字古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1集字创作 12八阵图 15继座右铭(节选) 18绝句 21寻隐者不遇 24鸟鸣涧 27鹿柴 30终南望馀雪 3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7江楼旧感 41出塞 45泊船瓜洲 49还自广陵 53春日 57山行 61阙题 67送友人


翰墨丹青:宋代文人画的意境与技法探微 一、引言: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与时代背景 本书将深入探讨北宋至南宋时期,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文人画(士人画)的全面兴起、成熟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宋代,特别是“两宋之交”,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化上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为文人画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唐代,绘画艺术的地位虽然崇高,但主要以宫廷和宗教题材为主,画家的职业身份和艺术追求往往受制于“院体”的规范与审美。然而,随着理学思想的深入人心、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微妙变化,一部分有文化修养的精英阶层开始将目光投向艺术创作,不再仅仅视绘画为工匠技艺,而是将其提升为抒发个人情操、寄托“胸中丘壑”的载体。 文人画的兴起,本质上是士人精神对僵化程式化艺术的反叛与超越。他们强调“不着色相”、“以书入画”,追求意境的表达而非形似的逼真。本书将首先梳理这一历史背景,分析宋代儒学复兴、禅宗影响下,士人“内省”的哲学思潮如何直接形塑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为后续技法和风格的探讨奠定理论基石。 二、文人画的理论基石与审美范式 文人画区别于院体的核心在于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审美范式的确立。本书将重点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理论支柱: 2.1 董源、巨然与“披麻皴”的文人化基础: 虽然董源、巨然活动于五代时期,但他们所开创的江南山水画风,特别是对董源“平远”构图及巨然“麻皮皴”的运用,被后世(尤其是元代)文人画家奉为圭臬。我们将解析为何这种浑厚、内敛、重墨韵的画风,更符合士人“含蓄蕴藉”的精神追求。 2.2 苏轼的“论画”与“意在笔先”: 苏轼是文人画理论的奠基人。他明确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古人疏”,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精神的传达而非表象的模仿。本书将深入解读苏轼关于“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论断,以及他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实践探索,分析其对后世水墨语言发展的影响。 2.3 墨戏的兴起与水墨的独立品格: 宋代文人画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是水墨技法的成熟。水墨不再仅仅是勾勒轮廓的辅助手段,而是独立的主体。我们将考察米芾父子如何将“米点皴”推向极致,创造出“墨戏”的趣味性与即兴性,探讨水墨的干湿浓淡如何成为表达画家复杂心境的工具。 三、核心画家群像与风格流变 本书将分阶段、分地域介绍宋代几代重要的文人画家及其代表作品,构建清晰的风格演变脉络: 3.1 北宋早期:苏轼与文同的竹石意趣 重点分析苏轼对竹子的“画竹不画形,写心不写竹”的实践,以及黄庭坚、文同等人如何确立“墨竹”成为文人画中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之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强调个人学养与画作的直接关联。 3.2 北宋中晚期:院体与文人画的交融与张力 此部分将探讨李公麟(北宋翰林图画院待诏)的“白描”成就。李公麟作为职业画家,却以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入画,开创了精细中见雅逸的白描山水和人物画风,这表明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已开始渗透入官方体制。 3.3 南宋:院体格局下的文人坚守 南渡之后,院体画风(如马远、夏圭)更趋向于“边角”、“一角半边”的构图,强调意境的凝练和萧瑟感,这与南迁士人的心境高度契合。我们将分析马远、夏圭在构图上的创新,如何被后世文人视为对南宋偏安之局的隐喻,以及他们如何以极简的笔墨表达深沉的“哀而不伤”的境界。 3.4 隐逸的典范:梁楷的“写意”先声 梁楷(号逃禅,活动于南宋初期)是理解文人画由“雅致”转向“狂放”的关键人物。他以“减笔”著称,用最少的笔触、最洒脱的姿态完成创作。本书将详细分析梁楷如何将禅宗的“顿悟”精神融入绘画,其画作中那种近乎泼墨的随性,预示了元代水墨画的解放方向。 四、山水、花鸟中的文人笔墨语言 文人画的三大主题——山水、花鸟、人物,在宋代都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 4.1 山水画的“心源”: 探讨“高头大卷”的传统构图如何逐渐被士人偏爱的“手卷”或“册页”形式取代,以及画家如何通过对特定“皴法”(如披麻、斧劈、点苔)的选择,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情感体验。 4.2 花鸟画的写意化: 重点剖析赵佶(宋徽宗)的院体花鸟画,其工细写实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然而,文人画家如赵孟坚、扬无咎则开始强调花鸟的“赋比兴”意味,即花鸟是人格的外化,不再追求物象的绝对真实,而是追求笔墨的趣味性。 4.3 人物画的隐退与精神化: 相较于唐代人物画的盛行,宋代文人画中人物地位下降,多以“点景人物”出现,用于烘托山水的宏大或表现自身的隐逸情怀。 五、结语:宋代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宋代文人画不仅是中国艺术史的转折点,更奠定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绘画的主流审美取向。它确立了“书画同源”的原则,使绘画从单纯的视觉艺术升华为一种包含了文学、哲学、书法修养的综合性艺术门类。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洞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如何以艺术为媒介,完成了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与安顿。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直接感受宋代士人那份含蓄而深沉的艺术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学习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欧阳询的“颜筋柳骨”中的“楷书之冠”,但市面上很多字帖的讲解都过于学术化或者过于简化,让人不得要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了字帖的编排之中,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地模仿点横撇捺,而是在体会文字背后的文化韵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习运笔,更是在品味那些经典诗句的深层含义。作者在字的选择和组合上显然下了大功夫,确保了每一组集字都能在保持欧体风格的前提下,流畅地串联成一句完整的诗句,这一点对于初学者建立整体观非常有帮助。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技术学习到艺术鉴赏的桥梁,让人在动手实践的同时,也能进行精神上的熏陶。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对书法细节有较高要求的学习者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那种纸张与油墨交织出的美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页的排版都匠心独运,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欧楷的笔画结构在视觉上更加突出和易于辨识。我特别欣赏它在字帖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放大和缩小的比例掌握得非常精准,既能看到整体的布局,又能深入研究每一个笔锋的微妙变化。这种高品质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临摹的体验,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和专注,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练习任务。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的投入,绝对物超所值,是送给自己或书法爱好者的绝佳选择。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最初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因为市面上同类产品太多了,很容易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清晰,从基础笔画的结构解析到复杂字的组合示范,循序渐进,丝毫不拖沓。我尤其欣赏它对每一个篇章的主题性划分,这使得学习可以更有目的性,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翻阅。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提高楷书水平的人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私人导师,它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精心编排的范例,引导你一步步去发现和领悟书法的精髓。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写”欧楷,更是如何“看”欧楷,如何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养分,这一点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练习书法但总觉得进步缓慢的中级爱好者,我对于选择字帖的标准非常苛刻。我最看重的是字帖的“可靠性”和“对比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的字样似乎经过了极其严谨的筛选和校对,确保了所选字体的准确性和范本的权威性。更令人称道的是,不同诗句中同一个字的写法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细微的调整,这真实地反映了书法实践中的灵活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复制。通过对比这些细微差异,我开始理解了结构在不同位置的重心变化,这对于打破我过去那种机械化临摹的僵局大有裨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进阶的学习路径,它要求学习者不仅要看清笔画,还要理解结构在整体篇章中的作用,是提升书写水平的有效工具。

评分

我所在的学习小组最近组织了一次针对碑帖研究的集体活动,这本书成了我们讨论的焦点。大家一致认为,它在“集字”这个环节的处理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集字帖最怕的就是生硬的拼凑感,但这本书中的诗句组合,几乎看不出刻意为之的痕迹,浑然天成,如同原本就应该这样书写一般。这种“自然天成”的效果,正是衡量一个优秀集字本的关键标准。它不仅是对欧阳询笔法的忠实还原,更是一种对中国古典文学与书法美学融合的深刻理解的体现。我们小组的资深成员指出,这本书的选诗和选字都非常考究,既有难度适中的基础篇章,也有意境深远的篇幅,非常适合不同阶段的书法学习者进行深度挖掘和交流,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典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