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象释医》谨遵自然规律,一切从对自然的观察出发,不仅为中医针灸理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论据,而且以形象代替抽象,以简单探知深奥,使复杂的中医理论更加浅显易懂,以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其内涵,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在书中不仅对中医针灸基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且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大胆提出了质疑和新的见解。我们用了十三年时间、花费大量精力著书立说,不为标新立异,只为抛砖引玉,引发同道们对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研究的重视与探讨,以弘扬祖国医学,更好造福人类。这就是我们提笔著书的目的。
作者简介
曹奛,男,1957年出生小学、中学时代“历经坎坷”高中毕业成为下乡“知青”务农1978年两人各自从不同的地方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进入同一班级学习。在校期间属于“后进学生”。如:不爱当干部,不爱受约束,喜欢我行我素,爱看课本之外的“杂书”,学习不够刻苦,不太重视考试。文艺骨干,不爱体育;严肃认真不足,幽默活泼有余。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安阳某乡镇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5年底调回学校。正如阴阳变化之道,既对立又统一,不同性格,相互吸引,“瑕”不掩瑜,彼此欣赏。1984年,双方“合二为一”,互根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相互影响,阴阳消长转化,各自从多方面渐向对方靠近。性格的转变:由严肃认真不足,幽默活泼有余,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工作的转变:2000年由行政管理兼业务的“双肩挑”人员,主动辞职,要求转为专门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专职教师。30多年来,二人互敬互谅,互帮互学,生活幸福,事业顺利。其共同的爱好就是——越来越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中医针灸事业。经过多年思考、酝酿,2002年决定再度“合二为一”,共同编著《以象释医》一书。虽然在此之前,二人也曾合作参编过几本书籍,发表过多篇针灸理论、临床和科研方面的文章,但其分量均无法与本书相比肩,《以象释医》一书的问世,就像二人孕育的又一个孩子——怀胎十三年,终将近分娩,虽言苦不堪,翘盼世人欢。
路玫,女,1958年出生小学、中学时代“一帆风顺”高中毕业留在城市医院工作在校期间属于先进学生。如:严格要求,积极进取。担任4年班长,连年“三好学生”,在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刻苦,比较重视考试。体育健将,不爱文艺;幽默活泼不足,严肃认真有余。。1983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性格的转变:由幽默活泼不足,严肃认真有余,渐渐变得“活泼开朗”。工作的转变:1999年由专门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的专职教师,被大家推荐走上行政管理岗位,成为行政管理兼业务的“双肩挑”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阴阳之象
一.何谓“阴阳”?
二.“阴阳”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三.何谓“两仪生四象”?
四.何谓“四象生八卦”?
五.如何确定“八卦”各自的方位?
六.太极图是如何产生的?
七.先天太极阴阳八卦图有什么含义? 门
八.如何理解太极、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五行之间的关系? ,
九.如何理解阴阳属性在人体结构中的应用?
十.“阴阳”二字连用,为什么总是“阴”字放在前,“阳”字放在后?
第二章 五行之象
一.何谓五行?
二.五行说是如何产生的?
三.如何理解五行各自的特点?
四.如何理解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关系?
五.如何理解五行之间相互制约关系?
六.如何区别五行中的阴阳属性?
七.如何理解五行与五方的类比?
八.如何理解五行与五色的类比?
九.如何理解五行与四季、六气、五化的类比?
十.如何理解五行与五音的类比?
十一.如何理解五行与数字的类比?
十二.如何理解五行与五味的类比?
十三.五行配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有何指导作用?
十四.如何进行五行分类?
第三章 脏腑之象
一.什么是“脏腑之象”?
二.古人是如何了解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
三.如何从“脏腑之象”再认识脏腑的位置和形态? ,
四.古人如何以“天人合一”思想确立脏腑类别的?
五.古人如何以“天人合一”思想确立脏腑的阴阳属性和功能特点?
六.古人如何以“天人合一”思想确立脏腑间的关系?
七.在人体中缘何要虚设一个“三焦”腑?
八.如何理解“三焦”的位置?
九.如何理解“上焦”的位置?
十.如何理解“中焦”的位置?
十一.如何理解“下焦”的位置?
第四章 形体之象
第五章 经与脉之象
第六章 特定腧穴之象
附篇
后记
前言/序言
1983年我们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后,一直从事着中医针灸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的学习、思考、认识、实践,使我们对中医学这一老祖宗留下的自然科学之伟大宝库由最初的为工作需要而学习,到渐渐地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后发展到对其酷爱,以至于想到要用我们的后半生为其做点什么。随着我们教学体会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经典医籍的不断学习领悟、对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存疑的不断思考、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之启发,我们渐渐对中医理论有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虽然我们深知这些观点和理论还很稚嫩,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验证,甚至有的观点可能还会引起争议。但是,作为当代中医人,中医理论的研究时不我待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为事业求发展的历史责任感使我们勇敢地加入到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行列之中。因为,目前的现状是有着千载历史的中医学,其基础理论创新的严重滞后与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已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从而大大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严峻的现实警示我们,时至今日,中医界迫切需要再现金元时代之不拘一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作为中医针灸学科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应当勿计个人得失,以发展中医针灸事业为己任,在中医理论探讨与研究方面。要敢于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再思考、再探究、再认识,以期推动中医针灸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为此,我们本着“立足当时,回归自然;依据经典,正本清源;形象思维,以简释繁;字义剖析,还原本意;系统连贯,相互佐证;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学科渗透,皆为中用;指导临床,切合实际”的思路,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中医的典籍之作《黄帝内经》的有关内容,阐释中医以及针灸的基本理论。本书谨遵自然规律,一切从对自然的观察出发,不仅为中医针灸理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论据,而且以形象代替抽象,以简单探知深奥,使复杂的中医理论更加浅显易懂,以利于学习者更好地领会其内涵,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在书中不仅对中医针灸基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而且对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某些内容大胆提出了质疑和新的见解。我们用了十三年时间、花费大量精力著书立说,不为标新立异,只为抛砖引玉,引发同道们对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研究的重视与探讨,以弘扬祖国医学,更好造福人类。这就是我们提笔著书的目的。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承蒙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以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为之作序;首届国医大师、老院长李振华教授和著名针灸大家、恩师孙国杰教授为之题词。在此,我们谨向各位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以象释医》一书,顾名思义,并非单纯的医学教科书,也非流水账式的病症记录。它是一次深邃的文化探索,一次将宏大哲学思想与具体医疗实践巧妙融汇的尝试。本书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试图超越单纯的生理学视角,从更广阔的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汲取养分,试图揭示“医”之所“以”的根本缘由,而这种“以”,并非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论,而是指向一种更深层的思维模式、一种观察世界与生命的方式。 本书的核心,是一种“象”的解读。这里的“象”,并非指代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是指事物背后所蕴含的、可被感知和理解的内在规律与相互联系。在中国哲学中,“象”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显现,是大道至简的体现。老子在《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正是“以象释”思想的源头。天地万物,从星辰运转到地脉流淌,从飞禽走兽的斑纹到花草树木的生长,无不蕴含着秩序与规律,这些规律,便是“象”。 《以象释医》正是将这种“观象”的智慧,引入到对“医”的理解之中。它并不直接教授你如何辨别某种病症,如何开具某种方剂,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病”之所以为“病”,“治”之所以为“治”,其背后所遵循的宇宙自然之道。疾病的发生,并非孤立的事件,它可能与环境的变化、情感的波动、甚至与个体内在的失衡息息相关。而治疗,也并非仅仅是针对病灶的物理干预,更应是对生命整体状态的调整,是对人体内在秩序的恢复。 本书的“象”,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天象”的层面。古人观察星辰的运行,日月交替,四季更迭,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宏大而精密的运行法则,这种法则影响着自然界的万物,也同样影响着人体。例如,昼夜的节律与人体的作息、阳气的升降,季节的变化与人体的寒热、脏腑的功能,都存在着深刻的对应关系。本书会探讨,如何从对自然天象的观察中,体悟人体运行的规律,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体现。它并非空谈天文,而是将天文的规律,转化为对人体生命节律的深刻洞察。 其次,是“地象”的层面。大地承载万物,孕育生命,其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能量和生命力。本书可能会从地理环境、五行生克等角度,来解读地域差异对疾病谱系的影响,解读山川河流、土壤气候如何塑造人体的体质与禀赋。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湿度、海拔高度,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而不同地域特产的植物,则可能蕴含着治愈特定疾病的奥秘。对“地象”的理解,是认识人体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联系的关键。 再者,是“物象”的层面。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从植物的形态、药材的性味,到动物的习性、矿石的特质,都蕴含着与生命相关的“象”。本书并非简单列举药物的功效,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药物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比如,一味草药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甚至它所处季节的变化,都可能与其药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会引导读者去“观其形,知其性”,去理解“以形补形”、“以色补色”等朴素的医学观念背后所蕴含的观察智慧。它不是停留在经验的堆砌,而是试图从“物象”中提炼出“象”的规律。 更进一步,是“身象”的层面。人体本身,就是一部充满“象”的活生生的史书。本书会从人体的各个方面,来解读“象”。例如,面部色泽的变化,可能反映内脏的健康状况;舌苔的厚薄、颜色,可能指示着消化系统的状态;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则可能揭示着气血的盛衰。这些“身象”,并非孤立的症状,而是身体内在规律失衡的外在显现。本书会教导读者如何“察言观色”,如何通过观察这些“身象”,来洞察身体的细微变化,理解疾病的早期信号。 甚至,“心象”的层面,也是本书探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的变化,喜怒哀乐,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中医有“七情致病”的说法,情绪的过度波动,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进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本书会探讨,如何从“心象”的层面,理解情绪与身体之间的联动,理解“情志相胜”的治疗原则,理解保持内心平静、精神愉悦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以象释医》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医学理论框架,而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它鼓励读者,不要仅仅被动接受医学知识,而是要主动去观察、去体悟、去联想。它希望培养的是一种“悟性”,一种通过对“象”的体悟,从而获得对生命、对健康、对疾病更深刻理解的能力。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自然流畅,避免机械的术语堆砌。它会引用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绘画、哲学典籍中的精辟论述,将这些看似与医学无关的文化瑰宝,巧妙地融入医学的解读之中,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与医学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会讲述一些流传千古的医学故事,这些故事并非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说明某种“象”的道理,让读者在生动的故事中,体会医学的智慧。 《以象释医》的阅读体验,可能更像是一次文化的旅行,一次哲学与医学的对话。它不会让你立刻成为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但它一定会让你对“医”的理解,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你会开始用一种更加整体、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健康与疾病,你会开始注意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象”,并从中发现生命运行的规律。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唤醒读者内在的医者本能,让我们重新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并非否定现代医学的成就,而是试图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深厚的文化根基,一种更富有东方智慧的理解方式。它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因为自身阅历、心境的不同,而获得新的体悟。 总而言之,《以象释医》是一次关于“观象”的医学启示录,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条充满智慧的探索之旅,去发现隐藏在天地万物、生理病变中的深刻“象”,并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与健康的奥秘。它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医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