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的圆熟之作,帮你顺利度过职场迷茫期。
★岸见一郎是日本哲学家、人气作家,专注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近30年,堪称阿德勒心理学研究领军人。
★人生的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工作or生活?向阿德勒学习,重建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
★找不到赚钱的目的? 找不到工作的价值?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找不到人生的幸福?因为你将工作的意义局限在职场上的劳动,你选择用金钱来衡量自己并否定自己的付出。
★工作的确是维持生计的前提,但工作并不单纯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这是远比成功更重要的事。
本书是日本哲学家、励志人气作家岸见一郎新作,探讨比成功更重要的事。第一章思考“为何工作”这一根本问题,第二章则在“不工作”“不能工作”案例的基础上,考察对“工作意义”的理解。第三章中分析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提出了让同事沟通顺畅、关系和谐的具体方案。第四章探讨为了变得幸福,哪种工作方式zui合适。本书每个章节都立足个人活动,甚至是活着的意义来探讨,而不是局限在职场工作这一狭义的层面上。
岸见一郎 日本哲学家、人气作家,专注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近30年。
1956年出生于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期满后退学(西洋哲学史专业)。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咨询师、顾问。
在畅销世界各国的阿德勒心理学新古典巨作《被讨厌的勇气》出版后,像阿德勒生前一样,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在国内外针对众多“青年”大力进行演讲和心理咨询活动。
著有《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我不想活得这么累》等,译著有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等。
目录
Chapter 1 为何工作 // 001
为何工作 // 001
工作被认为理所当然 // 003
无法工作的人 // 004
为了工作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工作 // 005
为了活得更好而工作 // 005
人生的课题 // 006
分工所需的努力 // 007
想和这个人共事吗 // 008
靠他人的劳动活着的人 // 008
为了解决“爱的课题” // 009
爱的本质是工作 // 010
分工中的工作 // 010
减轻自卑感的工作 // 011
与他人产生联系的勇气 // 013
从分工到幸福 // 014
为了认同自己的价值而工作 // 016
从工作的课题到交友、爱的课题 // 016
不会让自己感觉有价值的工作没有意义 // 017
看起来并不幸福 // 018
不存在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工作 // 019
第一次有固定工作的时候 // 019
想辞却辞不成 // 021
拥有决断力 // 022
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转换 // 023
起初并不清楚是什么样的工作 // 024
不知道是否合适 // 025
自己改变工作内在,改变职场 // 026
也存在只有自己才能做的工作 // 027
了解工作的价值 // 028
即便如此,工作也不是全部 // 030
天职 // 031
选择自己的人生 // 033
神在召唤 // 035
Chapter 2 你的价值不在于“生产率” // 053
Chapter 3 改善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 073
Chapter 4 今后变得幸福的工作方式 // 105
后记 // 162
参考文献 // 164
为了工作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而工作
如果人不工作就不能活,那么就像最初所讲,勤勉即是美德,因为不工作就活不下去了,所以对于“工作狂”(工作中毒)来说,工作超出所需怎么会是错误的生活方式,简直就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
如果是按照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人就无权评判这种生活方式。但是,如果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是被迫在严酷的劳动环境中工作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此处要记住这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的生活方式,但即便是需要工作,如果有人让工作变成了生活的全部,我也想说,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而工作。
工作就是活着的价值,这句话说得好听,但如果要牺牲掉作为一个正常人所需的生活去工作,我想很多人都会觉得不可理喻吧。
为了活得更好而工作
我所说的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是“为了活着而工作”,此处的“活着”不是“生存”的意思。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克里托篇》中,苏格拉底说过,“重要的不只是活着,还要活得好”。
此篇对话中没有明确定义“好”的意思,也可以换做“正确”或“美好”,暂且不说其意义为何,此处苏格拉底强调的是,不要只是为了活着而忙碌,而是要以应该有的生活方式活着。
我想不用引用苏格拉底的话大家也知道,无论生活如何艰难,都不能就此满足。
人会期望自己过得好,工作不只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活得好,这就是“为了活着而工作”的意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埋头工作,还想奔着更好的生活而努力。那么该如何去做呢?是否能感受到活着的喜悦呢?工作和活着的喜悦又有何关系呢?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要靠自己给予。
选择自己的人生
芹泽光治良的小说《人类的命运》中,主人公森次郎苦于贫困,一天他想要投海自杀,却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抓住,于是便断了自杀的念头。那股力量就是富士山。
异国他乡处,
孑然与死亡抗争,
年轻的岁月。
彼时予我鼓励的,
正是富士山。
大海啊,
我那遥远的故乡,
当真是可贵之极!
这是芹泽在 84 岁时所写的歌。“异国他乡处,孑然与死亡抗争,年轻的岁月”指的是芹泽在法国留学时患了结核,过了一段漫长的疗养生涯。
芹泽在那期间遵循神的旨意决心当一名作家。芹泽留学之前,曾在当时的农商务省任职,留学归国后,农商务省没有恢复他的职位,于是他去了中央大学任教。因为无法放弃成为一名小说家的梦想,他创作了小说《资产者》,并投给了综合杂志《改造》,参与悬赏小说的选拔,成功获选一等奖。
但是,昭和(1926-1989)初期的日本,小说家并不为社会认可。芹泽的岳父甚至对他说:“什么法国生活,做梦吗?就当他们不存在,都忘了吧。”
没过多久,朝日新闻连载了他的小说,中央大学的校长便找芹泽谈话,答应他不久的将来会升他为教授,但是并不认可他写小说,“你呀,在日本,文学和小说都是荼毒社会,这可是常识。不论是笔名还是本名,我决不允许这样的人做我们大学的教授。借此机会,你好好决定一下吧,是当大学教授还是什么。”
芹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
“没办法。既然这样我选择文学。只是,出于对学生的责任,现在讲的货币论还有两三次课就结束了,等学年考试结束,批完卷子后我就走。”
可能大家都被迫做过这样的决断吧。这种决断不一定是有逻辑的、合理的,反而是鲁莽而不计后果的,但我们活着并非是为了满足谁的期待,所以无论是谁说了些什么,我们都要自己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我总觉得,市面上很多书都会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但很少有书能告诉你“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以及“在不改变过去的前提下,我该如何调整我的当下”。这正是阿德勒思想的魅力所在。我尤其欣赏他的“目的论”以及关于“共同体感觉”的论述,这些理论听起来很有哲理,但一旦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困惑息息相关。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焦虑?为什么会陷入固定的行为模式?这本书的篇幅和结构,让我感觉它能够循序渐进地带领我理解这些概念,并且很可能提供一些打破僵局的方法。
评分我最近的阅读习惯比较偏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并且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阿德勒的名字我有所耳闻,但对其理论体系的了解并不系统。这本书的标题《向阿德勒学习》很吸引我,它传递了一种主动学习和成长的姿态,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比如他对“优越情结”和“自卑感”的看法,以及他如何看待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评分总的来说,我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干货满满”,而且是那种能够带来切实改变的“干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的声音试图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坚定的内在力量。阿德勒的理论,我一直觉得是那种能够帮助人建立自我认同,并从中获得力量的学问。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深度,让我有理由相信它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深入探索阿德勒思想的绝佳机会,并且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而不是被过去的回忆纠缠,或者被未来的担忧吞噬。许多励志类的书籍会强调积极心态,但往往缺乏具体的指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阿德勒关于“原因”和“目的”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重新诠释生活中的事件来改变我们对它们的感受。特别是关于“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具有颠覆性,如果能真正理解并运用它,或许能解决很多困扰我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的难题。这本书的厚度让我相信,它不会是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会提供足够多的案例和解释,让我能够真正地“消化”这些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是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蓝色,搭配上简洁大方的字体,一看就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拿到手沉甸甸的,页数也相当可观,让人感觉内容会很扎实。我个人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那些能触及内心深处、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学派比较感兴趣。阿德勒的名字,虽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家喻户晓,但凡是接触过一些心理学入门知识的人,都会对他“个体心理学”的理念有所耳闻。这本书的标题《向阿德勒学习》恰恰抓住了我的关注点,它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意味,这让我非常期待它能为我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
评分。。。。。。。。。。。。。。。。。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评分。。。。。。。。。。。。。。。。。
评分。。。。。。。。。。。。。。。。。
评分很好
评分。。。。。。。。。。。。。。。。。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