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史料笔记丛刊:震泽先生别集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震泽先生别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鏊,[明] 王禹声 著,[明] 王永熙 汇辑 编,楼志伟,韩锡铎 点校 校
图书标签:
  • 元明史
  • 史料
  • 笔记
  • 震泽先生
  • 别集
  • 史学
  • 古籍
  • 明史
  • 清史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64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40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震泽先生别集是明代王永熙汇辑其高祖王鏊及其父亲王禹声的着作而成的一部家集,收书四种六卷: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纪闻二卷,王鏊撰;续震泽纪闻一卷、郢事纪略一卷,王禹声撰。
  王鏊(一四五〇-一五二四),字济之,江苏昊县人,成化十一年探花,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为官有很好的名声,与权宦刘瑾相抗,曾救韩文、杨一清、刘大夏等人免受迫害。嘉靖初年卒,谧文恪。着作除震泽长语、震泽纪闻外,有王文恪公集三十六卷。
  王禹声字遵考,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承天府(府治在湖北钟祥县)知府。当是时,税监陈奉横行,民聚揭竿。钟祥的守陵太监杜茂以民变为由,调兵屠戮,生员与市民涂炭。王禹声为民伸张正义,被削籍归里。数年而卒,卒后赠光禄寺卿。着作除续震泽纪闻、郢事纪略外,有诗鹃音一卷、白社一卷,附于王文恪公集末。
  震泽长语是王鏊晚年归田读书时所记的笔记。分经传、国猷、官制、食货、象纬、文章立曰律立曰韵、字学、姓氏、杂论、仙释、梦兆十三个标题。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鏊文词醇正……持论颇有根据……然考订间有未审,又欲于河北试行井田,殊为迂闾。萝兆一条,笃信占验,亦非儒者之言,未免为白璧之瑕耳”。
  震泽纪闻记录了从明初到与他同时人的佚闻遗事。直书其事,褒贬寓之。所记人物上至一国之君的建文,下至普通士卒的平保儿,共记述各界人物五十余人。有些材料是明史所无的,如戴元礼、王宾、盛启东三人是明代著名医生,明史方伎传盛启东名下仅略记三人事迹,王鏊在这里为三人分别立传,共写了一千四百余字,有血有肉,人物特征毕见。又如记述赵风子达一千四百余字,是关于明代刘六、刘七起义的重要史料。虽然王鏊是出自统治者的角度,但明人记明事,是可信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点校说明
震泽先生别集序

震泽长语
震泽纪闻
续震泽纪闻
郢事纪略

前言/序言

  王文恪公故有长语、纪闻各二卷,岁久漫漶不可读,玄孙永熙重寿之梓,并梓其尊人遵考纪闻续卷及郢事纪略,总题曰震泽先生别集,属余序之筒端。夫硕儒钜公,涉笔成训。震泽长语自经术、典制、文章、声律,以及象纬、仙释之学,亡不撷精咀华,多昔人未阐之论。纪闻褒贞斥佞一二,徵泛订讹,端邪之镜、得失之林具焉。而遵考所续纪,大都称述其乡之先哲,以寄高山仰止之思。若纪略则取次郢事,令人读之发竖而涕演。而陵寝重地,乱而旋定,则皆其力也。文恪公有全集,霍渭先宗伯序之,行于世;遵考亦有诗若文如干卷,藏于家,兹其一斑,故称别集云。余合读之,则辄嘉叹。文恪公暨遵考高风劲节,前辉后映,不独文学济美而已。国朝奄竖弄权于内者无如逆瑾,播虐于外者无如恶奉。乃文恪公暨遵考实两撄其锋。方逆瑾用事,流毒冠绅,批根索瘢,辄至械系以死,士亡敢吐气。无论焦泌阳之伦,即谧为文正者,率阴阳瑾指。文恪公独岳岳不阿,时与瑾忤,其所救正居多,有大臣之烈焉。顷者矿税驿骚,貂璿四出,而恶奉为甚,钩人肉,拶人乳,断人手足,戕民戮士,酷烈古今所未有。郡守臬宪二千石忤奉‘逮系者背相望。会遵考出守承天,奉焰滋炽,而陵奄茂复佐之。遵考计不及顾力,为民请命,以保安肃皇帝龙飞之地,风节亭亭,不忝文恪公孙矣。夫士屈于奄竖,恋一官耳。文恪公逢瑾之怒,竟拂衣归,视揆席如蘧庐。遵考逢奉与茂之怒,亦竟投劾归,脱专城如敝屣。凤凰翔于千仞之上,文恪之谓也。若遵考者,殆易所称“鸿渐于逵”者欤?昭代名宰执粹白无瑕者,必以文恪公为称首。余与遵考交最善,稔知其名德,即更仆未易数。然于国为名臣,于家为肖胤,不必睹其大全,于兹集已蚬其概矣。天官司封员外郎绣水贺灿然伯合甫撰。校勘记
《震泽先生别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震泽先生别集》,这部汇聚了元明时期文人墨客智慧的史料笔记丛刊,其核心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珍贵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文脉繁盛的时代。然而,若要理解《震泽先生别集》的价值,我们首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它并非一本囊括所有元明时期史料笔记的百科全书,也不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通史。它的侧重点,正如其名所示,在于“震泽先生”这位特定人物及其相关视角的史料笔记。因此,在解读其内容时,我们应将目光聚焦于“震泽先生”的独特印记,而避免将期待投射到那些他未曾涉足或记录的领域。 一、 聚焦“震泽先生”:一个时代的回响 “震泽先生”,这位在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人物,其生平与学养,构成了《震泽先生别集》最直接、最鲜活的内容。尽管具体的年谱与事迹需要深度的史料考证,但我们可以从已有的文献脉络中勾勒出他的大致轮廓。他很可能是一位在地方史志、文坛交流、学术研究或官场动态方面有所建树的士人。他的记述,或许源于亲历,或许基于访谈,或许是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因此,《震泽先生别集》中的内容,天然地带有“震泽先生”的个人色彩,其观察角度、价值判断,乃至叙事方式,都可能受到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倾向的深刻影响。 这本别集,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震泽先生”眼中所见、心中所思。他记录的“史料”,不一定是朝堂上的宏大叙事,也可能包含民间巷陌的烟火气息;不一定是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也可能涉及文人雅士的诗酒唱和、寻常百姓的婚丧嫁娶、甚至是地方的物产风俗。这些细节,正是构建历史真实性不可或缺的碎片。通过“震泽先生”的笔触,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淹没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命运与社会生活,从而获得一个更加立体、细致的历史图景。 二、 别集的维度:超越简单的文献堆砌 《震泽先生别集》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史料的原始性和文献性,更在于其所呈现的“别集”所蕴含的独特编纂意义。这里的“别集”,暗示着一种精心的选择与组织。它不是一次随意的搜集,而是一种有目的、有逻辑的汇集。这意味着,编纂者(或“震泽先生”本人)在选择收录哪些史料时,必然有着其特定的考量。 这种考量,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聚焦: “震泽先生”或许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类历史事件、某一特定地域、或者某一类人群的活动有着特别的关注。他所搜集的史料,很可能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例如,如果“震泽先生”对元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所研究,那么别集中可能就会大量收录与此相关的赋税、物价、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等方面的记录。 人物侧重: “震泽先生”可能与某一群特定的人物有着密切的交往或研究兴趣,例如他可能是某位文人集团的成员,或者对某个官僚群体有所观察。那么,别集中就可能包含与这些人物相关的诗文、尺牍、传记片段、甚至是一些轶事。 观点印证与补充: 史料笔记往往带有论辩性质。编纂者可能在搜集史料的同时,也将其用于印证或补充他自己的学术观点,或者对当时流行的历史解释提出质疑。《震泽先生别集》很可能收录了“震泽先生”本人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述,这些评述本身就构成了重要的史料。 文献价值: 某些史料可能因为其稀见性、独特性或保存价值而被收录。即使它们不直接服务于某个宏大的论题,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为后人提供研究不同历史问题的基础。 因此,阅读《震泽先生别集》,需要我们主动去发掘“震泽先生”的“别”在哪里,他的“集”又集结了哪些独特的光芒。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史料辨析能力,去体会编纂者的用心,去理解那些被选择、被呈现的史料背后的逻辑。 三、 元明时期的宏观背景:映照在“别集”的细节之中 虽然《震泽先生别集》并非一部通史,但其所处的元明时期,却是理解其中内容不可或缺的大背景。元朝的建立,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蒙古贵族的统治、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东西方交流的活跃,都为当时的社会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而明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一个更加汉族文化主导的新时代的到来,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都呈现出与元代不同的特点。 《震泽先生别集》中的史料,很可能就折射出这些宏观背景下的具体变化。例如: 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元代可能在别集中留下一些关于不同民族之间交往、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记载;明代则可能反映出汉族文化的主流地位以及其在吸收与融合其他文化方面的表现。 政治制度的演变: 别集可能包含对元代行省制度、驿站制度的零散记录,或者对明代中央集权加强、内阁制度兴起等政治现象的观察。 经济格局的调整: 元代的经济可能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而明代则可能更侧重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海外贸易的兴衰。《震泽先生别集》中的一些关于物价、赋税、商业网络的记录,或许就能体现这些变化。 思想文化的流变: 元代儒学经历了挑战与重塑,明代则孕育了心学等新的思想流派。《震泽先生别集》中可能包含对当时学术思潮的零散记载,或者文人之间的思想辩论。 这些宏观背景并非直接呈现在《震泽先生别集》的篇章之中,而是需要我们通过对其中具体史料的解读,去“串联”起与大时代背景的联系。别集的细节,恰恰是宏大历史叙事的“肌理”,是理解时代变迁的微观载体。 四、 局限性与探索:如何“不”包含的内容 在强调《震泽先生别集》的独特价值时,我们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其固有的局限性。正如前文所言,这部“别集”顾名思义,其内容是围绕“震泽先生”及其视角展开的,它必然是不包含以下内容的: 元明时期所有史料笔记的完整收录: 这是一个庞大的概念,任何一部“别集”都不可能穷尽。 《震泽先生别集》仅是冰山一角,更不用说其他学者、文人所留下的丰富史料。 系统的通史性叙述: 这不是一本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编排的通史著作,它不会提供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叙事框架。 对所有历史事件的详尽记录: 历史事件纷繁复杂,个人的经历和视野是有限的。“震泽先生”的记录必然有其选择性,那些未被他提及或记载的历史事件,便不包含在这部别集中。 科学方法论的现代史学分析: 作为一部古籍史料笔记,其本身的写作方式和分析逻辑,与现代历史学所强调的实证、批判、多角度分析等方法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它不包含现代史学研究所采用的系统化、方法论化的分析。 对所有社会阶层的全面反映: “震泽先生”的身份和关注点,很可能使其记录更倾向于士人阶层、官场动态或特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普通民众、边远地区、底层社会的详细情况,可能在其中着墨不多,甚至完全不包含。 后世对元明时期的研究成果: 这部别集是史料本身,而非后人对其进行的学术研究、评价或解读。因此,它不包含任何关于元明历史的后世学术观点、评价体系或研究结论。 理解这些“不包含”的内容,并非是为了贬低《震泽先生别集》的价值,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的定位和意义。正是因为它的“别”,它的“集”有其独特性,它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闪烁出自己独特的光芒。 五、 结语:一次深度挖掘的邀请 《震泽先生别集》并非一张全景地图,而是一处充满细节与故事的宝藏。它邀请我们,跟随“震泽先生”的足迹,去深入挖掘那个时代鲜活的印记。阅读它,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一种探寻历史真相的渴望。通过对“震泽先生”个人视角的体察,对“别集”编纂逻辑的理解,并将其置于宏大的元明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对照,我们便能更深刻地把握这部丛刊所蕴含的独特价值。它不是一次浅尝辄止的浏览,而是一次值得我们沉浸其中、细细品味的文化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历史作品,应该是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把我当作一个需要被灌输知识的学生,而是邀请我一同去探索,去发现。作者在处理史料的时候,显得非常谨慎而又充满情怀。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书中人物的某种理解与同情。它对于社会生活细节的描绘,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作者是如何描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适应变化,又是如何坚持自己的信念的。这些零散但真实的片段,构成了历史最为动人的一面。它不是那种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淹没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的声音。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在字里行间跳动。它让我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构成的。这本书的温暖和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抱有很大的期待,但读完后,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它确实展现了作者在某个领域的深厚功力,对史料的掌握和梳理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也许是出于研究的需要,书中充斥了大量的考证和引文,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确实不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背景资料,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点。虽然我明白这是学术著作的特点,但有时确实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让人感到有些吃力。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对该历史领域有着极高兴趣,并且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是你的宝藏。它提供的史料深度和分析角度,是其他许多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但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如果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叙事性的铺陈,或者用更平易近人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可能会让更多人受益。不过,瑕不掩瑜,它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的洞察力,依然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收到!我将以一个读者的口吻,撰写五段风格迥异、内容详实、字数在300字左右的图书评价,且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评分

这绝对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了某个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政治博弈和人物关系。作者的文笔犀利而深刻,字里行间充满了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问题时的逻辑性,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何运筹帷幄,又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沉浮。它对权谋的描绘,既有宏观的格局,又不乏微观的细节,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挑战了我以往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他们更为真实、多面的一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引发了我对历史、权力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在不同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感悟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巧妙地将历史研究的严谨性与生动的叙述融为一体。我一直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传记和他们的生活细节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作者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了几个关键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和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对当时社会风俗、服饰、饮食甚至一些细微的礼仪的描绘,都充满了考究。读这本书,就像是通过一个精致的望远镜,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真实肌理,而非仅仅看到模糊的轮廓。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对史料的运用也十分灵活,既有学术性的探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标签,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才是历史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这套书不错,准备收齐

评分

可以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有价值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可以

评分

很有价值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备货,需要沉淀下来慢慢看。

评分

好书,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